1、第一章绪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这是由心理素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人的素质是一个先天与后天,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一)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科学亦称心理学,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早在 2000 多年前哲学著作中已经包含了许多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一直被包含在哲学的范畴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到 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从近代的哲学、生理学、神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正式独立的学科。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了研究和理解
2、的方便,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简称知、情、意。 2、个性心理 个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另一方面内容。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就使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带上了主体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体的差异,即个性。 心理素质的含义 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心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或者说,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
3、理训练的概念 心理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自助式的心理教育方式。它是以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为广大希望提高心理素质、改善社会适应、实现个人潜能的普通人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正确有效的方法、手段和程序,通过理解、练习和调整,最终使以往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地、持久的改变。 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心理现象(活动)心理过程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情感 意志2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改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 心
4、理训练的特点:不是以外在的影响力来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过程。 二、团体心理训练 通过交互作用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调整、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发展和完善。 团体训练的对象是健康的或有某些烦恼的正常人,通过团体辅导,帮助这些人学习新技能,改善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发展,解决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训练通常由一位或者两位指导者主持,多个人共同参加。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有变化,少则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 一般可以通过
5、这种团体活动帮助参加者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学习改善人际关系的技能,调适心理问题。三、心理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心理训练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气功和印度的瑜伽。 国外心理训练的主要研究成果 :1、戴尔卡耐基训练(Dale CarnegieTraining)戴尔卡耐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其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演讲。 2、戴尼提技术(Dianetics)它是由美国 L.罗恩.贺伯特(L.Ron Hubbard)所研究出来的。 戴尼提(Dianetics)的字义是“穿越心灵” 。 3、里程
6、碑教育(Landmark Education) 4、魔鬼训练(Demon Training)魔鬼训练营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斯巴达克训练”,风行于欧美。二战后在欧美和日本演变成课程。其宗旨是锻炼人的意志、忍耐度、心智模式、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技巧,开拓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等。魔鬼训练的特点是:培训目的在于挖掘受训者思想、体力和意志力的潜能,追求突破个人极限。 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的成效与心理训练的方法、技术、活动形式以及与参与者的心理训练强度、科学性与系统性紧密相关。心理训练能有效地改变人的心理面貌,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在此,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一)心理放松训练 要进行心理训练
7、,心态放松是很重要的。放松训练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镇定情绪。 1、肌肉松弛法 2、深呼吸放松法 3、小环境放松法 (二)自我肯定训练语言诱导中的自我肯定(三)镜子技巧训练(四)行为预演(五)自信呐喊(六)自我暗示3第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涵与特点一、人际交往的概念(一)定义: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association)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作用和相互知觉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人
8、际交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交往的直接结果是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即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交往。因此有的学者主张人际交往就是人际关系,是同一个概念,虽然前者强调动态的相互作用,后者强调静态的情感联系,但它们的本质都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
9、厌恶等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来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所以,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二)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1信息交流(人际沟通):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有言语和非言语两种形式,因此可以将人际沟通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两种。2动作交换人们在交往中除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外,还伴随着必要的动作。例如,在商业活动中的“一手交钱,
10、一手交货”,教学活动中的“ 手把手” ,朋友相聚时的“抱成一团”,亲密接触时的“勾肩搭背” 、 “手挽手”等等,都是交往中的动作交换。有时,人的交往不用说话,仅是通过动作上的你来我往,便完成了交往过程,甚至还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3相互理解: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是交往的关键。意义理解:理解对方提供的信息是什么意思;情感理解:理解对方是如何提供信息的,从其方式领悟其情感体验和倾向性;动机理解:理解对方为什么提供信息。 在交往中要善于“察言观色” ,以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避免因对信息的误解而导致误会,造成交往的障碍。 (三)人际关系的功能1、获得信息的功能。 2、认识自我的功能。3、协同合作
11、的功能。通过交往,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使单独的、孤立无援的个体结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来共同战胜困难,完成任务。 4、身心保健的功能。 (四)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4人际交往主要有三大基本的规律,它们经常地、普遍地发生作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1、趣同规律。年龄相同的人、经历相似的人、情趣类似的人和态度一致的人之间,就更容易谈得来,彼此产生好感和心理上的共鸣。 2、互补规律。3、回报规律。一是积极型回报,即受人之恩,常怀感恩之心;二是消极型回报,即指个体在遭受挫折之后,对构成挫折的人,采取报复行为。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涵义广义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和与之有关
12、的一切人的相互作用过程。狭义的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它是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交往和同学交往,同室交往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1、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 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学会合作,这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趋势(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高期
13、望值与高挫折感2、平等意识强3、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强烈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趋势1、从交往目的看,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今天的大学生的交往动机也慢慢变得复杂起来,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同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2、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辈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系甚至同校的可认识的所有同学;不仅包括同性交往,异性交往也是同学交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3、从交往方式看,以宿舍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虽然主动追求开放式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
14、济条件等方面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仍然在校园内,中心是学生的寝室。但同时校园里众多的社团交往,BBS、QQ 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 第二节 大学生的人际困惑角色定位困惑角色是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固定化行为方式。如果个体的行为偏离了角色规范,就会被他人排斥和轻视。大学生依据在学校的主要中心任务,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是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缺乏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 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交往方法和相关的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常常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不了解、不关心他人,5甚至有时也不了解自己。
15、这类大学生虽然也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人际关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与他们静心交谈时他们往往会告诉你,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与多数人其实都是点头之交,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更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时时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偶尔还会觉得没有人值得牵挂,也没有人牵挂自己,常常被孤独和无奈困绕。交往困难。 大学生一方面非常渴望与别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的局限、方式方法的欠缺以及个性等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期望相差较远,有的甚至事与愿违,为此,少数大学生感到非常苦恼,很希望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羞怯、自卑、孤傲与闭锁心理。 有的大学生有交往
16、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与人交往诚惶诚恐,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羞怯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不敢与人交往,只好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视甚低,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而深层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弥散性,这种心理常常使人感到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因而在交往时过于拘谨,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要是受到耻笑和侮辱,更是消极回避,忍气吞声,个别严重者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 ,自卑者往往压抑自身能量的释放,消极等待别人的亲近,使交往机会擦肩而过;也有的大学生自
17、命不凡,自视甚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孤傲心理使人在交往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 、 “唯吾独尊”的态势,或对别人吹毛求疵,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结果是自命清高、孤赏自赏,自己将自己闭锁起来。嫉妒与报复心理。 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进而嫉恨,乃至行为上的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际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怀不满,讽刺、挖苦、中伤、诋毁甚至攻击、破坏或者在别人遭遇挫折和不利时,洋洋得意,幸灾乐祸。无疑,嫉妒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另外,与嫉妒心理常相伴而生的的还有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
18、。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耿耿于怀,甚至伺机报复,使交往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报复心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不利于交往。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阿特曼和泰勒等人(I.Altman & D.A.Taylor,1973)提出了社会渗透理论来解释关系发展的过程。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或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亲密水平。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内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人们根据对交换成本和回报的计算来决定是否增加对关系的投入。阿特曼等认为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需要
19、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 定向阶段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进入一个交往场合时,人们往往会选择性注意某些人,而对另外一些人视而不见,或者只是礼貌性地打个招呼。对于注意到的对象,人们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的话题,这些活动,就是定向阶段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人们只有很表层的自我表露,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工作、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大学里的新生见面就处于这个阶段。6注意:无意地选择交往对象;抉择:理性地、有意识地选择交往对象;初步沟通:试图与所选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行动,是展开交往和建立关系的真正开始。2 情感探索阶段如果在定向阶段双方有好感,
20、产生了继续交往的兴趣,那么就可能有进一步的自我表露,如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并开始探索在哪些方面双方可以进行更深的交往。这时,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是还不会涉及私密性的领域。双方的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 。情感融合:建立安全感和信任;开拓共同情感领域:沟通逐渐广泛,自我表露增加;情感卷入:程度不高,交往仍较正式。3 感情交流阶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阶段双方能够谈得来,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发展到情感交流阶段,彼此有比较深的情感卷入,谈论一些私人性的问题,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这时,双方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正式规范的限制,比较放松,比较自
21、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能够坦率相告,没有多少拘束。大学生在宿舍里的交往多半属于这种情况关系性质有了质的变化:更为亲近、信任;共同情感领域不断扩大:沟通和交往内容更多涉及私人内容;情感卷入较深:相互都有情感上的较大投入,交往模式超出正式范围,常可坦诚相待、直言相告。 4 稳定交往阶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顺利进行,人们就有可能进入更加密切的阶段,双方成为亲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广,相互关心也更多。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关系相当少,人们常说的“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就是这个意思高度的心理相容:相互接纳程度很高;自我表露更广更深:向对方几
22、乎完全开放,毫不掩饰;关系牢固稳定: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甚至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二)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分歧, 收敛 ,冷漠 ,逃避,终止(三)人际关系疏远退化的原因1、空间上的分离。 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 3、逐渐不喜欢对方行为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点:一方面,个人的喜好标准可能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发现对方的一些新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欢的; 4、交往回报水平的变化,即一方没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给予回报;5、妒忌或批评;6、对与第三方的关系不能容忍,在亲密关系中,这一点比较突出,因为亲密关系,尤其是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
23、 7、泄密,即将两人之间的私密透露给其他人;8、对方需要时不主动帮忙;79、没表现出信任、积极肯定、情感支持等行为;第五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与艺术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和地位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自以为是;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妄自菲薄,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以世俗的势力眼光“看人下菜”(二)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的“绿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
24、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他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里距离。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点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四)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
25、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是要破除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的,这样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五)讲究信用: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地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 、 “对付” 、 “糊弄”的思想。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空欢喜(六)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较敏感,不可避免地会产
26、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大可不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 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肚量” 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第五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与艺术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一)学会赞赏别人(二)得理也应让人 (三)对别人要主动热情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二)要注意和讲究交往的频率 (三)交往的广度和深度要
27、适当8(四)体态语言的恰当和行为的规范(五)一定要尊重别人的隐私第三章 大学生的认知与人际交往 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常常以为某种消极情绪是由于某一客观事件引起的,而客观上也的确存在着某一客观事件,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试着去改变一下对这一客观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态度,也许就可以消除这一消极的情绪,而使你心里豁然开朗。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状况常常取决于: 对人际交往的对象、内容、形式以及重要性和作用的看法, 在交往过程中,也常常会因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不同而出现各类情景性的障碍, 有时,即使是自己认为无法解决的困境出现时,只要能够改变对困境的看法,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看,认知水
28、平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成败。第一节 认知的概述一、认知的内涵(一)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指个体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个体对事物的理解以及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 外界事件-人的感官-感觉材料-大脑,大脑-过去经验和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和情绪。 1、认知影响人的态度、价值判断与观念。对于同样的事件,由于认知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当这种类似的情景反复出现时,人对该类情景所反映的事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如果对于某种情境及其相似情境,个体总是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去解释、评价它,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境个体就会产生
29、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形成行为规则。规则一旦形成,个体就按照这些规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人的认知是具有选择性的。人们往往是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即对个体来说是惩罚还是奖励,有害或有益)而有选择地进行认知。符合主体需要的信息被放大,不符合需要的信息被缩小。即使是同样的刺激,作用于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刺激进行估计和猜测。若有益的,则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不利的,则置之不理或逃避,不选择为认知对象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映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刺激作用下,个体的反应程度也随个态度 价值判断 事件 观念行为规则9
30、体对刺激意义的理解程度而转移。如果个体认知到刺激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就会十分显著,即其情感和动机等心理状态反应强烈,所以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反之,若个体认为刺激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则产生的心理反应会很小。 3、认知因素之间可能是协调的,也可能是不协调的。 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人感受到矛盾和冲突。 对于某一具体情景来说,会有许多因素控制个体对它的认知 。如对一个人进行评价,那么他的外貌、学识、行为表现、别人的评价等都会影响你对他的评价。 由于社会事件的复杂性,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失调的情况,人们通过认知失调的再调整,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熟。 经常性的认
31、知严重失调,则会损坏人格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危害人的心理健康 4、认知对心理行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那些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或思想,常常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 认知就如同一个奇妙的人生“魔盘”,控制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基本信念。同样的事件只要我们的这个事件所持的认知态度不同,这个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就可以完全不同。 如在人际关系中,当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时,可能让你产生幸福温暖的感觉,也可能让你产生防御和羞辱的愤怒,如此迥异的反应,究其原因,就是认知不同造成的。前者,往往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后者,则难以获得良好的人际支持。(二)认知的构成1、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认
32、知;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2、对他人的认知对他人的身体状态;心理状况的认知。 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 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便会羞于与他人相处,缺乏进行人际交往的勇气,封闭自己或是在人际交往中委曲求全,最终将不能忍受自己的状态而害怕与人交往。 而一个人盲目自大,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别人都比不上自己,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恋自大、自以为是、自我中心,导致交往中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或不屑与人交往,最终将失去所有的人际
33、支持,令自己进入人际关系的尴尬境地。 自我认知既要受自我评价的影响,也要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影响,如果对自己的评价与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过于悬殊,就会使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过分的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都不利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对他人的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身体状态、心理状况的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是前提条件,因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的了解与认知往往决定着自己的交往取向、态度与行为。 当对他人持肯定认知态度时,便会激发与人交往的动机,调整交往的行为,积极地10去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在理解与宽容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对他人持否定认知态度时,便会阻碍与人交往的动机与
34、行为,而且,在交往中很容易出现误会,很难达成理解,人际交往是难以维持的。 因此,对他人的认知中客观、理解与换位是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认知误区,增加成功交往的机率。 (三)认知的功能 1、准确定位功能 2、心理调节功能合理的认知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前提条件。当不愉快事件发生后,从认知的分析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寻找不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进行辩驳,建立合理认知,尽量减少由于不合理认知而造成的负性情绪与行为,用合理认知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从根本上调节不良认知带来的心理失调状态。尤其是当我们无法改变行为时,就只能通过认知的改组来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3、合理化功能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常常会
35、遇到需要改变认知,调整对他人的看法,从而达成彼此的理解与接纳。 4、动力功能(四)认知失真在人们的认知中,包含着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1、认知失真的含义认知失真即不合理认知是指选择的事实与客观现实不相符合。合理认知是指所选择的事实与客观现实相符合。2、认知失真的特征第一,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的注意、记忆、思维加工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面对大量的信息,需要选择、取舍、判断,难免会造成或多或少的认知失真,完全没有认知失真的人是不存在的。第二,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意识和自动性。不合理的消极认知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后,他就习以为常,形成惯性思维,成为一种“自
36、动思想” ,不费吹灰之力就自动灌注你的整个身心,成为你的感觉,而你自己还浑然不觉。 第三,认知失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歪曲事实可以缓解内心压力,求得平衡,如:酸葡萄,甜柠檬效应。其实,理智下来后自己就可以觉察到这种认知失真,但在事件发生时出现的认知失真的确起到了心理防御的作用,因此,事后应该及时觉察并采用理性调节的方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第四,越具有不安全感的人,认知越容易失真。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非常敏感,常常会夸大或歪曲人或事对他造成的作用和影响,以致认知失真,这类人会因为一次小小的测验失败而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也会因为别人一句随口说出的话感觉大受伤害,甚至因为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的含义而烦
37、恼不已。 第五,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认知容易失真。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无限度接受对方哪怕是缺点,反之,求全责备,将感性当成理性,将愿望当成要求,因此形成“情绪推理 ”与“专横的必须” 。如:父母与子女、恋人之间、好朋友之间就容易出现认知失真。 3、大学生常见的认知失真(1 )极端思维11看问题常常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或缩小事情的真相,稍有瑕疵便认为是糟糕至极,习惯用贴标签的方式来认知人或事,造成认知失真。(2 )心理过滤看问题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由于认知的选择性,往往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其他的则被过滤掉了。如:对自己喜欢的人,常常看不到缺点和不足,而对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
38、的人,便会把他说的一无是处,即使是很显而易见的优点也忽略不计。(3 )瞎猜测没有根据地怀疑与推测,按照自己假想的方式来猜测自己认为可能发生的事件,得出毫无根据的结论,自己还坚信不疑。因为偏离客观事实往往让交往对象很难以接受,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在女生中相对较明显。(4 )虚拟陈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认知包括两个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直接对刺激的反应;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1在这两类加工中,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客观,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则加入了许多认知主体的主观色彩,在这个加工
39、过程中,许多现象司空见惯,就会形成“成见” “图式” “刻板印象” ,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虚拟陈述,而这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独断的专横的内心指令专横的必须。本来只是一种愿望, “我希望”变成了“你必须” (5 )情绪推理在认知中,常常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理事情的发展进程,情绪化色彩浓厚,凡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常用“我觉得”, ”我喜欢”等感性的推理方式,容易造成认知失真。(6 )人格化一种使外在事件与个人发生关系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典型的人格化表现:(1)找替罪羊。如:考试成绩不好, “就怪你的乌鸦嘴说中了” 。 (2)宿命论。如:作弊被抓,“别人看了那么多都没有被抓,我只
40、瞄了一眼就被抓住了,我的运气不好” 。二、主要的认知理论(一)认知不协调理论1、认知不协调的表现(1 )决策后的不协调任何决策都是有得有失的,因此,不论人最终做出什么决策,都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不协调;(2 )行为后的不协调当一个人产生了与自己态度不同的行为时,会产生心理压力,这也是认知不协调。2、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1 )改变某种认知因素,使其与其他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变得协调;(2 )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3 )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因素;(4 )改变行为,使其不再与态度有对立;(5 )减少选择感。3、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 (二)ABC 理论ABC 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41、埃利斯提出来的,埃利斯(Ellis,A.)早期曾从事有关家庭、婚姻方面的研究,由此入手开始了婚姻方面的咨询,1955 年起开始发表有关文章,至 1962 年他总12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和情绪一书。1对人本性的看法埃利斯的 ABC 理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之上的,他的这种看法可归结如下。(l)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以及行有成效的人。(2 )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3 )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
42、念。(4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5 )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2、基本观点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诱发性事件 对事件所持的信念 情绪及行为(Activating events) (Beliefs) (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是 A 引起。ABC
43、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所以埃利斯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他认为当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时,是他们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这样的情绪取向的。不过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合理情绪治疗并非一般性地反对人们具有负性的情绪。比如一件事失败了,感到懊恼,有受挫感是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抑郁不堪,一蹶不振则是所谓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了。 (三)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这种扭曲现象包括“大难临头”或对于某个情境想到最糟的情况。
44、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3、过度引伸: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5、极端的思维:思考或解释时采用全或无的方式,或用“不是 就是” 的方式极端地分类。6、个人化:将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也要这样做 三、认知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合理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准确判断,为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合理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心理相容,容易解决交往中的冲突与障碍(三)合理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保持
45、平衡的心态与良好的情绪,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四)合理的认知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在不利的环境中,通过改变认知来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际交往一、自我意识概述 13(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包含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自己对自然等关系的意识。(二)自我意识的作用1、目标导向作用;2、自我控制作用;3、内省作用;4、激励作用。(三)自我意识的心理结构1、自我认识;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和评价。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2、自我体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自己对自己的
46、情绪体验。3、自我控制。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的冲突(一)自我中心与心理换位(二)过度的自我悦纳与自我拒绝(三)荣誉感与虚荣心(四)独立与依赖 第三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认知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二)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由交往对象的最近信息所形成的印象,称为最近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称为近因效应。 三、光环效应(一)概念 光环效应是指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
47、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也叫晕轮效应。(三)消极影响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2、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3、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三、刻板印象(一)概念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人或事物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也叫社会刻板印象。 (二)消极影响刻板印象表现为把交往对象机械地归入某一类群体中,并把自己对该类群体的习惯化概括附加到交往对象身上,所以刻板印象极易形成某种偏见,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14四、投射效
48、应(一)概念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效应。(二)消极影响投射效应对他人的感情、意向往往作出错误的评价。第四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构建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认知的基本内容(一)人际交往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二)人际交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三)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各种冲突是必然的(四)人际交往是一个人格磨练的过程(五)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妥协”(六)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七)解决人际交往中个类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心理换位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合理认知的改组(一)合理情绪疗法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
49、、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 、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的基本理念(二)合理情绪治疗的基本步骤 第 1 步,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第 2 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现在他们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第 3 步,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第 4 步,帮助来访者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三)治疗的技术(1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2 )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3 )合理情绪治疗的自助量表【知识链接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人们常常在初次见面时,就会形成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对方是个活泼开朗的人,还是阴险狡诈的人?给人感觉亲切随和,还是很难接近?这些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这是由于最先从对方那里获得的一些信息以及一些显著的特征会比较容易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称做“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效应的启示 1、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