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422766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一章》案例分析-学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案例 1:智破入骨教堂迷案2000 年到 2004 年底,捷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 15 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 年 11 月 19 日鬼节前夕,一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 11 月20 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出外寻找骨头为这座教堂添加新的材料。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人骨教堂始建于 14 世纪,从外观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哥特式建筑。在 13世纪时,来自耶路撒冷的一把圣土撒在教堂附近的墓

2、园,人们认为埋身于此就可以上天堂,所以将这里作为了身后的福地。14 世纪,大量人死于战争和疾病,墓园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教堂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恐怖而神圣的使命于 19 世纪末才完成。由于教堂的独一无二,平时警卫森严,只有在周日和鬼节前后各一周时间才对外开放。教堂内的蜡台、天花板、墙壁上的花毯、圣坛等均由人骨堆砖或修饰而成。2004 年 11 月 19 日,鬼节前夕,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两个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二人意犹未尽,威里认为夜晚会更可怕,而哈尔不以为然,二人起了争执,于是打赌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门,那哈尔就赢,赌金

3、 100 美元。而第二天一早威里却未见哈尔走出教堂。教堂内也找不到哈尔的影子,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下令包围教堂,命警员全面搜索,未得到任何结果。在打算收队时,助手安东的对讲机掉进了神坛,砸在了神坛的边缘,撞碎了几根腿骨的骨端。安东脸色苍白起来,这些 14 世纪的骨头都是文物,于是钻入栏杆内去捡,随手碰了碰受损2的骨头,想知道是否只是骨端受损,他的手被粘了一下,发现手上有点油腻,再摸过去,他竟然抽出了一根腿骨。大家发出尖叫,神坛会不会因此倒塌?安东冷静地将腿骨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一根新鲜人骨,骨内油质慢慢渗出,在表面形成油腻,而且无论是从颜色还是

4、重量上它都与那些七百年前的旧骨有所差别。”多人被害,凶手是人是鬼安东说的没错,他抽出的这根腿骨在法医鉴定下,推测为离体二到三年,绝对不可能是教堂原有的骨头,但也不可能是刚失踪的哈尔的。警方在取得有关当局许可后,对教堂内所有的骨头进行了全面的搜查。四天后,其搜出了 61 块新鲜的骨头,分别属于 5 个人,都是成年男子,年龄在2050 岁之间,而其 DNA 都与哈尔的不符。这些离体时间并不长的骨头最短才几天,最长不超过 5 年。根据法医的鉴定,安东甚至推测骨头是 5 年内逐年取出的,一年 1 人,之后被安放在人骨教堂内。传说 19 世纪曾经有一位被称为“骨魔”的工匠瑞特,曾经用新鲜的人骨去代替那些

5、腐朽的骨头。11 月 27 日,出现瑞特会重返教堂献祭的传言。于是警长费格林带领着警员在入夜后来到教堂,他孤身一人走进教堂,其余的则埋伏在外面,所有入口都严密看管。12 点时,原本亮着的灯光忽然熄灭了,警员大惊,想冲入教堂,本来好好的门居然被锁死,教堂内传来了警长惊恐的叫声和枪声。警员用专用锁具打开大门,发现警长昏倒在地,除警长外室内没有其他人也没发现血迹。警长在被送到医院后醒了过来,讲出自己遇到了“骨魔”的过程,一团黑糊糊的影子持着一根森森的白骨,骨上滴着液体,似乎是鲜血。警长对着黑影开了一枪,黑影无动于衷既而发出恐怖叫声,扬起白骨,敲向警长难道警长遇到的真的不是人?警员在现场再次发现了人类

6、新鲜的骨头,是一根右手食指骨,仿佛向人们作出轻蔑的姿态,这根指骨被证实是哈尔的。很遗憾,他遇害了!骨魔非魔,真凶令人骇然3警长住院养伤之时,安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他发现教堂新鲜骨头 DNA 测试与目前已有的失踪人口对不上号,于是他调查了流动人口,果然与一名流浪者的 DNA 相吻合。另外,在遇袭的前一天早上,安东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个白森森的人类颅骨和被交叉绑住的两根臂骨,这白骨被证实属于第七名受害者,也是今年死在骨魔手下的第三个人。白骨怎会出现在安东的办公桌上?除了安东,所有人都认为,除了骨魔没有人做得到。但安东相信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是人的行为,是谋杀!安东将现有的线索和一些现象联系起来:凶

7、手首先必须取得受害者的信任,将他们骗到自己的房间杀害,经水煮处理脱骨,并一再在警方眼皮底下作案却毫无漏洞。因此凶手可能是个外表看来品行良好但心理极度变态的成年单身男子,拥有独立的离教堂不远的房子,而且熟悉人体内部构造和刑事常识,还要身手敏捷,胆识过人。通过推理,安东得到了大量的推测,他指挥警员在以教堂为中心、半径 5公里的圆圈内进行搜索,果然警方找到了这样的房子。几个上山的孩子也向警方抱怨说,那里总有恶心的臭气。警方在房屋附近展开拉网式搜索,发现了大量人类的碎骨和软组织。他们申请了该处的搜查令,却意外地发现这栋房子的主人居然是他们熟悉的人安东带着鲜花去看望警长,警长急切地追问案子破了没有,安东

8、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1870 年瑞特受雇于当地旺族,为圣巴巴拉教堂装修。瑞特对人骨拼凑图案产生了狂热的兴趣,不惜杀人取骨,但当时没人发现他的罪行。到了 21 世纪,他的一个后代继承人继承了他这种变态的爱好,再次采取了杀人取骨的方法,从 2000 年到 2004 年共杀害了 5 个流浪者。在 2004 年 11 月19 日,当他将一个新受害者的骨头送进教堂时,被偷留在教堂内的美国游客发现,他只得将其杀害。为怕人们追究出更多的细节,他又散布谣言,让骨魔登台,粉饰自己的杀人罪行。最后,为了加强谣言的可信度,他偷偷把白骨放在警察局里威胁侦察者,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制造密室伤人事件,试图把警方视线再次引到骨

9、魔上来。只可惜警方找到了他杀人取骨的别墅,大量的证据让人毋庸置疑。4安东对着面色惊慌的警长说:“凶手就是你,费林格警长。”费林格只得承认罪行,在安东稍不留神之际,他拿出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思考讨论1.人骨教堂的新鲜人骨真的是“骨魔”所为吗?凶手到底是人还是鬼?这一凶案的侦破过程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2.捷克库那哈拉市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人骨教堂用的是真的人骨吗?美国青年哈尔被谁所杀?3.面对费林格警长制造的有“骨魔”存在的大量假象,安东为什么仍然相信杀人者是人而不是鬼?安东的胜利给人以什么样的启示?案例点评这是一宗杀人取骨案,也是一宗变态杀人案。这一案件由于发生在教堂,而

10、且又受到许多神秘现象遮蔽,所以曾一度陷入僵局。这一案件最初是由警长的助手安东发现线索,他发现在教堂里由人骨装饰的神坛上有新的人骨,于是认定许多游客的失踪跟教堂有关,但在调查中又受到许多离奇现象的干扰。首先受到“骨魔”重返教堂献祭的传言干扰。相传 19 世纪曾有一位被称为“骨魔”的工匠,他曾用新鲜的人骨去修饰教堂,于是在案件调查中就出现了“骨魔”复活的传言。其次是警长遭“骨魔”袭击事件。最后,在警员安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人骨,也被宣扬是“骨魔”所为。但冷静的安东认为,这是个物质世界,决不存在什么魔和鬼之类的东西,这一定是人的行为,是谋杀。经过一系列周密调查,终于使真相大自。安东的想法告诉我们这样一

11、个哲学道理,即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精神的东西都以物质为基础,没有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精神之物。在许多人都认为杀人是“骨魔”所为的时候,尤其是安东的警长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如何遭到“骨魔”袭击的时候,安东还是坚持杀人者不是“骨魔”,而是人。经过周密的调查之后,最后终于发现,警长费林格就是杀人犯。这是一次唯物主义的胜利。案例 2:发现 X18355宇宙之砖随着科学的进步、物理学的发展不断被超越,被更新。随着原子核、质子、中子的发现,l932 年,科学家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一个质子的质量是一个单位、电量是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里质子的数目等于核所带的正电

12、荷数,也等于元素在门捷列夫周期表里的原子序数,又等于核外电子数;一个中子的质量是一个单位,电量是零,中子数目等于原子质量数与原子序数之差。从此,在研究物质组成的道路上人类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建立起了研究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结构及其运动的粒子物理学。物质世界里人们探求自身的奥秘的脚步迈得更加踏实和坚定了。粒子物理学的目标是探索物质的基本组元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但是它研究的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在很高的能量下,这些物质相互转化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从几千年前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结构建立了最初的认识到 20 世纪 30 年代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中子、质子,可以

13、称作粒子物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但是在此之后,粒子物理学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需要插入的是,对基本粒子的研究使得人类不光是对物质的组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使得我们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伴随着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除了已知的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以外,还存在两种新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这四种相互作用的比较参见下表:物质之间四种作用力性征比较对照表力的类型 发生作用的距离 力的强度 传递此力的粒子 粒子的质量引力 延伸到非常大的距离10-38 没有发现 不知道弱力 约小于 1O-17cm 10-13 中间玻色子 w+、w -和

14、Z0约 90 吉电子伏电磁力 延伸到非常大的距离1O-2 光子 0强力或核力 约小于 10-13cm 1 胶子 假定为 01934 年,日本科学家为了解释核子之间的强作用短程力,基于同电磁作用的对比,提出这种力是由质子和(或)中子之间交换的一种具有质量(电子质量的200300 倍)的基本粒子介子引起的。1936 年两位科学家安德森和尼德迈耶在实验的基础上确认了一种新粒子,这就是后来人们被称为 子的粒子。61937 年人类终于在宇宙线中又发现了 子。之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 介子和奇异粒子等粒子。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帮助人类制造出了高能加速器,又发现了大批新粒子。需要注

15、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粒子”是指比原子核更小的下一个层次的微小颗粒。这样,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粒子有几百种之多,但是它们当中绝大多数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在高能实验室中产生出来的。对于如此众多的基本粒子,科学家们根据作用力的特点,将它们分为强子、轻子和传播子三大类。其中强子是所有参与强力作用的粒子的总称,它们由夸克组成。已发现的夸克有六种: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桀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顶夸克被称为“最后的夸克”,是由美国研究人员于l995 年新近被发现的)。现有的粒子中绝大部分是强子,质子、中子、 介子等都属于强子。轻子只参与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作用,而不参与强相互作用。轻子共有六种,即电子、

16、电子中微子、 子、 子中微子、 子、 子中微子(尚待发现)。电子、 子、 子是带电的,所有的中微子则不带电,传播子也属于基本粒子。传递强作用的胶子共有 8 种,1979 年它们在某一现象中被间接发现,但至今尚未被直接发现。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使人们开始怀疑这些基本粒子的基本性。基本粒子的概念,面临着一个突变。夸克模型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可是,夸克和轻子有没有结构?它们是不是最基本的?基本粒子是否还能再分下去?这一系列的疑问都在等待着人们去解答。2006 年 1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在

17、京宣布,由来自中、美、日等国的二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国内的 18 所大学和研究单位)的一百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组织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将其命名为 X1835。这个新粒子是在分析 J/4 粒子衰变到一个光子和三个介子的过程中被发现的。它的质量值约为 18.35 亿电子伏特,即 1835 兆电子伏特,约为 3.310-27千克,略低于二佰的质子质量值,寿命很短,仅为约 1 O-23秒。早在 1974 年,丁肇中教授和里克特教授分别独立地发现了 J/4 粒子,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奖。自从丁肇中教授发7现粲粒子 J/4 以后,粲粒子的衰变被公认为是寻

18、找和研究这些新型粒子的理想场所。粒子物理学家一直猜测应该存在新型粒子,这个新型粒子应该包括由多于3 个夸克组成的多夸克态粒子、由胶子和夸克混合组成的混杂态粒子以及由胶子组成的胶子球。如果实验上发现这些新型粒子,将是粒子物理研究的重大突破,但是新型强子的寻找已进行了几十年,至今尚未确认一个。在过去两年中,包括北京谱仪实验在内的世界上许多高能物理实验发现了许多新粒子,很难用普通夸克模型来解释。夸克是自然界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之一,自然界已确认的参加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均由 2 个或 3 个夸克组成。X1835 粒子有可能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寻找了几十年的新型粒子。粒子物理学家对其基本结构进行了各种猜测。有

19、些粒子物理学家认为 X1835 有可能与两年前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在 J/4 粒子辐射衰变到质子一反质子过程中观测到的可能的新粒子是同一个粒子,因而可能是质子一反质子束缚态(一种由六个夸克组成的新型粒子)。还有一些粒子物理学家则认为它可能是胶子球或常规介子等。该新发现在 2005 年 7 月 1 日瑞典举行的国际规模最大高能物理大会上报告时,大会主席评价说,“这是 2005 年最重要的成果”,因为“这可能是首次观测到物质和反物质可以通过强作用力形成束缚态的证据,因而非常重要”。但是,最终确定 X1835 粒子的基本性质,需要更大量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思考讨论1.宇宙之砖是什么?构

20、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可分的吗?2.X1835 粒子是怎样被发现的?它的发现有何意义?3.从原子核结构到夸克模型再到 X1835 粒子的发现,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案例点评随着物理学对世界物质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也直接影响到哲学上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近代物理学曾把原子看成是不可再分割的“宇宙之砖”,这曾有力地支持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念。随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放射现象、电子和原子结构的发现,对传统的物质、运动、时空等旧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物质不是客观存在,只8不过是人的感觉复合而已,曾一度使唯心主义喧嚣一时。为此,列宁曾在 20 世纪初专门写了

21、一部哲学著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世界观,并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在物理学上,从原子核结构到夸克模型再到 X1835 粒子的发现,说明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在对物质结构的无限分割中,始终不会改变“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由此可见,列宁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这既肯宗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既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又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案例 3: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

22、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 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 “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的唯心主义哲学呢 ?为什么会有 “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 ,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 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个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 ,是以一种 “表象思维”和“ 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列

23、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 ),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 被片面地变成) 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 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全集第 38 卷,第 411-412 页。)列宁的9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 直

24、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 ,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逻辑先在性 ”问题。在对人的认识非直线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的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 时间先在性 ”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时间先在性 ”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 (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 意识”的“ 本原 ”;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 客

25、观世界 ”是“意识内容”的“本原” 。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正因如此,旧唯物主义才对哲学唯心主义感到大惑不解:把意识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这不是纯粹的“胡说” 吗?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简单的认识,并从而认清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就必须引进“ 逻辑先在性 ”问题。“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 时间先在性”而言的。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 优先地位”。显而易见,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 逻辑先在性”问题是难于理解的,它需要辩证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事物之间在“逻辑” 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 “自在

26、”与“自为”两种情况。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与演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唯心主义的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 逻辑先在性” 密不可分的。“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工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如俗话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里所说的逻辑优先地位,并不是说先有事物的本质、后有事物的现象,而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之所以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之所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是因为事物的本质较之事物的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10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种自在意义上的本质对现象的

27、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只能是成立于人类关于世界的认识的“逻辑” 之中,是人们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以“逻辑”关系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产物。就事物自身说,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却必须肯定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去把握和说明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旦人们把这种认识的“逻辑” 对象化给事物本身,就会把这种认识中的“本质” 看成是独立于 “现象”之外,并且决定事物存在的某种“ 本原” 的东西。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之所以“野蛮地”(列宁语)把“ 理念”与 “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 是“事物 ”的“原型”

28、,而“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 ”,其根源就在于柏拉图歪曲地“夸大”了本质对现象的“ 逻辑先在性”。古代的哲学唯心主义主要是“野蛮” 地“夸大”自在意义的 “逻辑先在性”。所谓自为意义上的“ 逻辑先在性 ”,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 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第 35 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为我而存在的 ”“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主一客体关系,在这种主一客体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 上的“优先地位”

29、,即从“ 逻辑”上看,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客体之所以是客体,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成为主体对象的存在,只是某种“自在之物” ,而不是主一客体关系中的客体。这说明在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一客体关系,是以“我”( 主体)的“逻辑先在性”为前提的。进一步说,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又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耳朵。如果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也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 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这就是主体的“经验

30、” 、“知识”、 “思想 ”等等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11再进一步说,在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43 页。)因此,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意识” 、“激情”、“意志 ”、“ 目的” 等等,也具有一种“逻辑先在性 ”。毫无疑问,主体对客体的“优先地位” ,只能是一种 “逻辑”上的先在性,而决不是主体的情感、意志、思维等等在“时间” 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但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在“认识论转向” 的

31、过程中,却歪曲地 “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 ”,把主体的感觉 (如贝克莱)、思维 (如黑格尔) 、意志(如叔本华)视为本原性的存在,把客观世界视为派生性的存在。而“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还不懂得“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 ”的区别,因而也就不懂得列宁所说的“ 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 ,所以只能简单地把哲学唯心主义指斥为“ 胡说”。要想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的视角深入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思考讨论1.如何正确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2.为什

32、么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笨的唯物主义不知要高明多少倍?3.区分“时间先在性 ”和“逻辑先在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唯心主义的产生有什么帮助?案例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案例。人们常常认为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 “疯子”。那么在历史上为什么会产生唯心主义呢? 为什么唯心主义在现在仍然在不断滋生呢?本案例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区分“时间先在性” 和“逻辑先在性”两个概念入手,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唯心主义。从“ 时间先在性 ”来看,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 物质” 是 “意识”的“本原” ;

33、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溶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 是“意识内容”的“ 本原”。这种回答,12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不断地被科学所证实。从“逻辑先在性” 来看,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问题,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所谓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 -客体关系。要想超越形而上学的唯物丰义而达到辩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必须从“逻辑先在性” 的视角深入蚰。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正是片面地

34、夸大这种具有“逻辑先在性”的认识的某个成分,并从这种被夸大了的认识成分出发去构筑具有某种极端性和片面性的哲学理论体系。案例 4: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当马克思着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他面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旧学,因而马克思就要进行一番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工作。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分别揭示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关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论者从“时间先在性” 和“逻辑先在性”的关系作了说明。即认为唯心主义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时间先在性” 的简单认识,提出了事物之间在“ 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的见解。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 “自在”意义上,是指事物的

35、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 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 自为” 意义上,是指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主体的感觉、思维视为本原,而客体则成了派生物。唯心主义就是这样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逻辑先在性” 之螺旋性曲线或圆圈或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因此走向了否定客观存在的(僧侣主义的)虚假立场。同样,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带有客体性和直观性的缺陷,也是因为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 时间先在性 ”加以片面地夸大,使这一在螺旋曲线或圆圈式认

36、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这一情况的发13生,是经由将“ 时间先在性 ”进一步“自然本体化”,然后再将其 “客体主体化”而实现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哲学认识论阶段围绕哲学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的学派。既然认识论哲学之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那么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首先就需要确定这构成认识活动的两大因素谁更重要。正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取决于思维活动因而思维比存在更重要那样,旧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取决于存在的客观性质因而存在比思维更重要。为了确立各自执以为重的因素的重要地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分别将思

37、维和存在当做对方的本原,即第一性的、原始发生的、决定对方性质的因素。这就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形成的本原论的对立。旧唯物主义从存在之“时间先在性 ”这个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在本原论的对立中走向了“ 自然本体化 ”的误区。所谓 “自然本体化”,就是将存在理解为自然界,将自然界理解为本体,并且在两个方面泛化开来:其一,自然界作为本原的存在变成唯一的存在;自然界本来是人(的思维)的认识对象,却变成了先于人、甚至高于人的存在。由此导致人的存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化倾向。其二,自然界成为唯一的本原,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样一来,思维本来是构成认识的对等因素,却变成了自然界的派生物和从属

38、物。由此导致人的存在和认识活动的被动性倾向。当“自然本体化” 将自然界看作唯一的本原的存在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表现为一种“客体主体化” 的关系,即自然界作为人认识的对象本应是认识关系中的客体,现在却变成了认识关系中的主体,而人被排挤到边缘的位置,甚至干脆消失不见了。这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 ”,“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旧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由“自然本体化” 而“客体主体化”,使唯物主义带上了浓重的客体性色彩,而当运用这种本原论立场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直观性倾向。这种直观性质依次在认识论研究中从三个方面

39、表现出来。首先,自然界的“ 时间先在性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人每天的经验都在证明着这一点,旧唯物主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认为确证事物的存在、认识事物的性质,只能从感性经验开始,在感觉中感知事物。事物的性质如何成为人14的知识呢?旧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的大脑对事物个别性质的反映,这就是旧唯物主义所坚持的认识论上的反映论。然而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本质又是如何认识到的呢? 旧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的思维对感觉材料的积累和组合。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排斥理性,轻视理性的积极作用,其感觉型的反映论带有消极的性质,这不能不说是“自然本体化” 进而“客体主体化”所导致的人及人的思维的派生性和非主体性

40、的后果。其次,每个人每天都经验地感知着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 ,而经验感知的只能是个别事物,或者说是事物的现象。旧唯物主义由于在本原问题上固着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这个事实,就不自觉地将认识停留在感知个别事物上;又由于排斥具有积极规定性的理性,就疏于思维的抽象,并不注重甚至弄不清楚事物本质的获得途径。于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导向不可知论。因为单纯地感知个别,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没有明确的理论和个体的途径,就有可能通向不可知论,从洛克到休谟就反映了这种情形。二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远不如唯心主义。如果说辩证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那么德国古

41、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的成就就远远高于旧唯物主义。最后,既然旧唯物主义推崇经验感知,疏于理性抽象,那么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直观性。所谓直观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看问题的非本质性,即满足于事物个别的感性认识,由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存在而确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即可;二是看问题的非辩证性,即不愿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上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性;三是非能动性,即认识事物停留于对事物客观性的确认,带有消极性质的反映论无意中排斥思维的能动性以及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能动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说是这种直观性的典型代表。由是观之,旧唯物主义所带有的客体性和直观性缺陷

42、,同唯心主义一样也有其认识论根源。在非直线的而是无限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曲线的人类认识活动中,旧唯物主义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 这一正确前提出发,在论证本原问题时即开始把这一小片断拉长,到形成“自然本体化” 和“客体主体化”时,已将这一小片断拉成直线,当进而由此形成认识上感觉型的消极反映论、忽视理15性而显露不可知论倾向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表现为直观的关系时,这一拉长的直线已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至此,借用列宁的话,即可这样说,如果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那么“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被动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43、思考讨论1.马克思在建立其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既批判了唯心主义,又深入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尤其是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陷的揭露,为什么?2.旧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被动性的缺陷,其认识论根源是什么?3.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途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论启示?案例点评本案例是一篇理论文章,重点探析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对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曾有过明确评价,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如果把马克思的看法和列宁的看法联系起来,那么

44、“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被动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首先,旧唯物主义是在反对唯心主义抽象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在于它认为知识源于“天赋” ,而不是源于外物。唯物主义认为只有源于外物的知识才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为了强调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特别重视直观的作用,认为直观反映不会参入任何主观成分,因而只有直观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它不知道事物的本质是运动发展的,因而也不懂得如何以知识形态来表达事物运动的本质,所以旧唯物主义只能把直观的、眼前的、当下的一点加以放大,认为那一点就是事物永恒的本质,这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

45、被动性” 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案例 5:喜为人母的“猪孩”16“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十余年前,这个曾和世界各地的“猴孩”、“ 狼孩”等“兽孩”一样引起世人关注的在猪圈里被发现的东北女孩子,如今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据其家人介绍,1974 年工 2 月 23 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当王显凤会

46、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 。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抱回了炕上。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她终日与猪为伍,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模仿的也是猪的行为。1982 年,王显凤的母亲改嫁了,王显凤跟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乾家。王文乾是一个老实

47、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继父无数次地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一直未能成功。1984 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本家叔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异样的哼哼声。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 l1 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据一位一直跟踪王显凤从事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这

48、个 11 岁的“猪孩 ”感知世界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多少、上下、颜色、数的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却没17有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 39,而作为正常人最低标准一一生活基本自理人的智商应该是 70。对“猪孩”王显风的帮助实在倾注了很多人的辛苦和汗水,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 9 人的“ 猪孩” 考察组,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决定免费为其进行治疗和教育。工作人员把“ 猪孩” 从肮脏的猪圈带到美丽的大海、巍峨的高山、喧闹的街道开眼界、长见识,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的生存能力,但是由于

49、“ 猪孩” 王显凤与猪接触时间太长,每当她面对新鲜事物时总是茫然无知地表示惊讶、兴奋,或是惬意地发出猪的哼哼声。尽管如此,大家没有灰心,全国教育系统先进教师姜云香把王显凤领回自己的家中,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猪孩” 王显风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 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 39 的重度智残,达到 69,接近于 70 正常人的最低水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1999 年 5 月,经人介绍王显凤与村民李俊来相识,并于同年 l2 月结了婚。2002 年 5 月 2 日凌晨,他们的小宝宝在夫妻俩的期盼中降生了。小宝宝有点瘦,但非常健康。思考讨论l.王显凤是怎样由一个正常的人一步一步变成“猪孩”的? 她成为“猪孩”的过程说明什么? 2.王显凤又是怎样从“ 猪孩 ”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正常人的 ?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起了什么作用?案例点评本案例以发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真实事件为例,揭示了人的意识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说明意识从起源上来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猪孩”王显凤由于亲生父母都是残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