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

上传人:s36f12 文档编号:7261168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 第一节 概述 在介绍耳蜗术后训练方法之前,家长要先了解几个重要问题。 一 聋儿全面康复的重要性 聋儿康复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如果您的答案只是“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 ,那是很不完整的。聋狐康复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听觉康复训练 言语康复训练 认知能力的培养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 社会性、情绪情感、个性、艺术性等方面的培养 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聋人即使有良好的听觉语言水平,但是如果其智力和社会性交往水平低于正常人,仍然难以溶入正常人群体。我们对聋儿进行康复训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有声语言,而是帮助聋儿

2、真正回归主流社会。这就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缺一不可。而语言本身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 有些家长认为聋儿康复应该先做听觉训练,听觉训练完成之后再进行语言训练,最后才是认知训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语言和智力发展的敏感期都是 3 岁之前,也就是说:在 3 岁之前,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很快,而 3 岁之后发展速度会逐渐减慢。年龄越大,语言和智力训练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我们听力训练之后再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之后再进行智力训练,就很可能会错过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所以,听觉、言语、认知等方面的训练要同步进行,不分先后。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听觉、语言、认知、品德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然地融合起来

3、。 二人工耳蜗听到的声音 人工耳蜗是通过电刺激帮助病人听到声音的。所以,它提供的声音和正常人耳听到的声音会有些差异。差异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通过语后聋人植入者反馈,有的人觉得听别人说话像在电话里说话的声音;而有的人觉得像在水里说话的声音;有的则说像卡通片里说话的声音。但他们听到的都是言语声,不是有些人想的“滴滴” 的电报声。 三人工耳蜗术后训练的特点 很多家长问“人工耳蜗训练和助听器训练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们不应以助听设备的不同来区分训练方法。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听力补偿状况来确定适合他的听觉训练发展目标和交往方式(看话、听结合或完全靠听)。 聋儿在言语、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是基本相同的

4、,例如:每个人都是先学习名词、动词、然后学习形容词,之后再学习连词、副词等等;学习语言都是先理解后表达。 听觉训练的方法应根据聋儿的呼斩补偿效果来选择。人工耳蜗可以给聋儿良好的听觉补偿效果,但耳蜗所提供的声音和自然的语音会有些不同,所以,聋儿植入耳蜗后需要一个听沉觉培建的过程。需要耳蜗要特别注重聋儿的听觉训练的系统方法,这也是人耳蜗术后训练最主要的特点。这套方法不只用于耳蜗聋儿,对于佩带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较理想的聋儿也同样适用。而听力补偿不够理想的聋儿可根据自身听力水平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特别是前一部分的训练内容可能较适合你们,因为越往后的听觉训练内容对听觉水平要求越高。 听觉发展

5、的四个阶段 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术后听觉训练的有关内容。首先我们要了解听觉发展的几个阶段。 1听觉察觉阶段:能听到声音,但不明白声音的意义 这个阶段,当他听到声音,他会反叛或寻找,但不能确定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例如:他听到自己的名字和别人的名字时都会答应;你说“小白兔” ,他虽然听到声音,但却不能准确拿出 “小白兔”。 2听觉分辨阶段:不但能听到声音,而且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声音的意义。 例如:听到“铃”电话声,他能指向电话或去接电话。听到“去拿一个苹果”的指令就能准确完成。这里说的都是能过“听”的途径,不包括唇读。 3听觉确认阶段:不但能听清声音的内容,而且能跟着模仿说出来。 例如:当

6、你让他去拿“小白兔”时,他不但能准确地拿出来,而且能说出 “小白兔”这个词。 4听觉理解阶段:确认阶段的水平只是能机械模仿出听到的声音或词语内容,而理解阶段的水平是能通过“听”与人进行对话交流。 例如:你问他“你几岁了?”他能回答“我五岁了” 。能够通过“听”与正常人进行对话交流也就是听觉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训练者应清楚了解这个孩子处于听觉发展的哪个阶段水平,同时要清楚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科学系统地制定每一个发展目标,使聋儿的听觉水平得到顺利提高。 听觉训练形式 训练者应平行(或略侧后)坐于聋儿耳蜗的植入侧,而不要坐在聋儿对面。主要目的是避免聋儿看口型。人工

7、耳蜗可以为聋儿提供很好的听觉补偿,但要达到“能听会说” 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特别是三、四岁以上接受手术、年龄较大的语前聋患者,往往已养成了唇读的习惯,如果继续让他看口型,他会领带原有的习惯而忽略听的信息,其听觉进展将会非常缓慢。所以在给耳蜗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不要让他依靠视觉的帮助,在日常交往中也不要过于强化唇读。对于十几岁接受手术、术前听力基础差的病人可以先通过唇读或文字等帮助他理解,然后再去除视觉帮助。 为此,在听觉训练中有时训练者需要挡嘴,挡嘴是需要有一定技巧的。对于已经能很好地通过听进行交流、完全不看口型的孩子,不用再挡嘴。 挡嘴时,手应横放。因为手竖起来不能完全遮挡住口型变化。很多聋儿

8、可能通过上点视觉帮助来进行判断。挡嘴时,手不要完全垂直放在嘴前。这样会影响说话时气流的送出,从而使声音发生改变,我们应该让聋儿听到最自然的声音。但如果手翘得过高,又起不到挡住口弄的目的。因此,挡嘴时手应向前倾斜约 45 度上下。这样既能遮住口型又不会影响声音。 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讲话时不要过于贴近聋儿的耳朵。耳蜗的麦克风戴在聋儿的耳后,如果你说话时距离过近,会造成麦克风接收声音失真。如果聋儿长期听失真的声音,会不习惯听自然声音。而且正常人在和他交往时是不会贴到耳后和他讲话的。我们在训练时要尽量接近日常交往的条件,所以训练者的嘴应与聋儿耳后麦克风保持在 40 公分以上。随着聋儿听觉水平的提高,

9、距离可逐渐拉远。 最后要强调的是训练者讲话的音量不要过大,比我们正常说话时略大即可。大声喊话也会造成声音的失真。开始时,声音可以稍大一些,逐渐采用正常人说话的音量。训练者语速不要过快,但也不要过慢。随着聋儿听觉水平的提高,语速可逐渐适当加快,最后接近正常讲话的语速。 第二节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训练方法 下面给家长介绍一下具体的听觉训练方法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于刚刚开机的聋儿,应首先进行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这是所有听觉训练的基础。术前听力和康复水平较好的聋儿可能很快就能完成该阶段训练任务,而术前听力基础较差或年龄很小的聋儿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此项训练。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10、 自然声响的感知 2 语音的感知 很多家长在聋儿术前经常给他进行察觉声音的训练。但那时由于聋儿听力损失非常严重,所以家长常常让他们听敲鼓、放炮或打雷的声音。而只用这些响度大、频率低的声音对耳蜗聋儿进行声音的感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耳蜗聋儿听哪些声音呢?什么声音可以用来做听觉训练呢?简单地说:我们正常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都要引导他去听。例如:流水声、电话铃声、风吹树叶的声音、甚至翻书和走路时鞋底的磨擦声,都可以培养他去听。这些声音他是可以察觉得到的,但要经过相应的训练。还应该让聋儿多感受和欣赏音乐,体会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如果家长主观地认为聋儿听不到小的声音,所以从不引导

11、他们听,而只是在有大的声响出现时,才提示聋儿去听,这样他们会形成习惯:只听大的声音,而忽略比较小的声音。 刚开机时,大多数孩子声音大一点就会难受,声音小一点就听不到。如果在训练中注意培养他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聋儿听声音的效果会进步很快。随着他对声音的适应,医生在调机时可以逐渐扩大域值和最大舒适域之间的范围,从而让他能听到更广泛的声音。 如果只让聋儿听雷声、鼓声这种沉闷的低频音,他们会对中频、高频的声音不敏感。而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是很广的,只能听到低频的声音是无法听清语言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一些比较尖细的自然声响,如:炒菜时葱放油里的声音、鸟叫声、婴儿的器声等等。 在感知声音有无的训

12、练中,语音的感知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我们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听懂语言所以,从开机时起,家长就要给聋儿大量的语言刺激,让他们对语音有丰富的感受。这时,不要管他是否能给你反馈,也许他此时什么都听不懂,但大量的语言听觉积累对他以后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所有的父母结刚出生的婴儿会不停地说话,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这时孩子什么都不明白,而正是这些婴儿时期的语言刺激奠定了语言学习的基础。从聋儿开机时起,我们就要把他当成刚出生的婴儿看待。 有的家长认为聋儿开机后应该先进行自然声响的听觉训练,以后再开始语言的听觉训练。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语言发燕尾服的敏感期是

13、 3 岁以前,所以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让聋儿尽快感受和学习语言。自然声响和语音的感知训练应该同时进行。 家长从开始与聋儿沟通时,就要注意一些细节,以免出现一些麻烦。很多家长在聋儿开机后,经常会在他身后叫他的名字,观察他是否能听到。当孩子回头时,家长就满意地离开了。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叫他孩子的名字时,孩子又没有反应了。于是家长非常着急,认为孩子或耳蜗出了问题。其实,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家长经常叫孩子的名字,而当孩子给出反馈时,又得不到后面的刺激。逐渐他们会觉得别人叫他的名字很无聊而失去做出反应的兴趣。所以,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交流。当孩子对你的呼唤做出反应时,首先应给予鼓励的

14、表示,并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递给他一些东西。让他体会通过听和语言进行交流对他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从而培养起与人沟通的兴趣。 在这里,我要给家长介绍几个音,我们称为林氏六音。大家知道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非常广,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只有能很好的听取这些频率段,才能听清语言内容。我们要了解聋儿对各频率段的听取情况,可以去医院测听。但家长不可能经常去医院,而林氏六音是家长在家里对聋儿进行听力检测的最简便、也是较为准确的方法。因为这六个音包含了低频、中频和高频各个语言的频率段。如果聋儿能听取这六个音,他们就能较好地听取语言的各种声音。我们每天在给孩子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让他们听一遍林氏六音,以了解其耳蜗工

15、作是否正常,程序调试是否适合,特别是比较小而且开机时间较短的聋儿,当耳蜗出现某些问题听不到声音时(比如导线接触不良,在显示屏上是看不出来的),他们不能主动告诉你,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林氏六音的检测观察其反应。如果孩子反应良好,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进行训练。假如他平时能对这些声音给出反应,而有一天突然不反应了,说明设备或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并尽快解决。 只有在耳蜗工作正常,能给聋儿提供良好的听觉补偿时,才能取得满意的听觉训练效果;相反,如果耳蜗出现问题,训练者没有发现,还在照常训练,那你的训练可能完全白费。 下面我就给家长详细介绍这六个音,它们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m u sh s

16、,简单地说,其中 m u 是低频音;a I 是中频; sh s 是高频音。这里要特别强调 sh s m 的发音。Sh s 要发成清音,声带不能震动。假如发成 shi si,声带震动了,频率就会大大降低,达不到测高频间的目的。m 不要发成 mo,mo 的频率比 m 要高,所以发成 mo 就不能检测他对低频的察觉情况。正常情况下,耳蜗能很好地察觉以上各频率段的声音。如发现聋儿持续对某频率段的声音察觉困难,应找出原因,并可与调机师联系。当然,这首先需要聋儿能配合对声音作出反应。 察觉声音的训练对年龄较大的病人是很容易的,他们很快听到声音给出反馈:举手或告诉你“听到了” 。但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则需要一段

17、时间的训练,而且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采用一些游戏来帮助训练。通常我们用听声音放玩具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训练时让聋儿一手拿着玩具放在佩带耳蜗的耳旁,这个姿势主要是为了提醒他注意听。训练者发音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调整。有时很快给出声音刺激;有时等待异端时间再发音。这样是为了避免他通过固定的时间判断是否有声音,而不是通过听。如果聋儿在间隔中稳定的等待,说明他的听觉察觉已完成很好;如果在较长的间隔中他犹豫地把玩具放下去,说明察觉训练还要巩固。 在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到很小的细节,一个小的忽略都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例如,训练者每次发音后都习惯性地把手放下来。有的孩子在训练初期还是习惯

18、借助视觉的帮助,他们通过余光可以看到训练者放下手的动捉、作,从而判断该放下玩具了。我们要尽量排除聋儿视觉和猜想等方面的帮助 。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36 岁的聋儿可以选择 “一形补形”这样的玩具,这种玩具在做听觉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形状辨别能力。另外,这种玩具比较小,有利于锻炼孩子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发展。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其他游戏形式,如:让他听到“嘀嘀” 声后推出小汽车。 这些训练看起来很容易,但对于 2 岁左右的聋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理解。很多孩子开始是拿起玩具就放,根本不注意听有没有声音;有的孩子自己发音后放玩具,而不是听别人发音。这种

19、情况往往是只有一个训练者造成的,因为这个训练者在教孩子时要同时扮演发音者和作动作者这两个角色,经常要边发音边放玩具,所以孩子很容易把两个角色混淆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理解,最好在训练中能有两个训练者。一个发音,一个听后做动作。让聋儿反复观察他们的演示,明白自己要模仿哪个人。这样会避免出现他自己发音放玩具的误解。 这种训练非常重要,教孩子学会聆听是所有训练的基础。而且这种训练形式对调机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学会听声音放玩具以后,能够配合调机,医生能够比较快地调出最适合他的程序。而调机的准确性为聋儿的听觉训练提供了保障。所以调机和听觉训练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开机以后的训练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聋

20、儿听大的声音和小的声音,使其感受声音的范围越来越广,聋儿的听觉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在提醒他注意听的状态下给出声音;另一个是在不提示的的自然状态下看他对声音是否有反应。后者听觉水平的要求比前者高。 有时,家长在家里可以有意识的在其他房间叫他,培养他对远处声音的反应。例如: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和孩子在客厅玩。妈妈在厨房喊孩子的名字,这时,爸爸要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作出反应,爸爸要提醒他“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谁在叫你?妈妈在哪叫你呢? ”然后带他去厨房看看妈妈在叫他。 在孩子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是就要特别注意良好的交流习惯培养,包括目光的对视、轮换表达、共同

21、关注等等。不少聋儿在和人讲话时不看对方,这样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礼貌。还有很多聋儿总是不听完就急着开口说话,所以对别人的语言理解和模仿都不完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训练者过多的强调孩子单纯的机械性模仿,造成孩子听别人讲话时完全不考虑其含义,不思考,急于开口模仿。 因此我们在平时一方面要强调他们听完整句子,听完在说;另一方面,还要多加强对话交流,让他逐渐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学习问答和对话。有些孩子不关心别人的活动或谈话,当你跟他说话时,他不予关注,而是关心其他的东西。这也会影响他语言的进步和与别人的交往。所以,在训练中我们还要培养他与人共同关注的好习惯。 二 感受声音的异同 耳蜗开机后,聋儿一般很快

22、就能感受到声音,但术前听力损失严重或没有佩带过助听器的聋儿在训练初期,他们常常会感觉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所以开机后听觉训练的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感受声音差异的训练。 我们要尽快让聋儿感受声音和声音是有差异的,他们代表不同的事物。在声音的各种特征中,最容易感受的差异是时长,也就是声音的长短。如 a和 a;“ 小白兔”和“兔” 。还要感受频率的差异,也就是音调的高低,如“哞”(低)和“ 喵” (高)。还有声音快慢的差异,如:“ 突,突,突”和“突突突”;还包括语气的差异,如“喵”(高兴)和“喵” (生气)。最重要的是要感受音质内容的差异,如“ 汪”和“喵” 。 三闭合式辨听 当聋儿明白声音和声音是有差

23、别的之后,就要训练他们辨听各种声音或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比如,当他听到“碗”时,能指向“ 碗”这个东西,这样就是把声音和物品建立了联系。对于术前基础较差、刚刚开记得聋儿在开始进行辨听训练时,应采用闭合式辨听的形式。所谓闭合式就是给聋儿一个选择范围,让聋儿从中选择听到的是哪一个物品。 如果刚开始就不给他选择范围进行开放式辨听,可能会因为难度太大而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在闭合式辨听的训练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里的由易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范围由小到大 选择范围就是摆放物品的多少。刚开始训练时,给出 35 个物品就可以了。随着聋儿听力水平 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

24、摆放物品的数量:8 个、十几个甚至更多。这样干扰因素也就越来越多,难 度也就越来越大。 (2) 辨听词语内容由易到难 对刚开机、听力基础较差的孩子,我们要差异较大的词语内容放在一组,以降低辨听难度。 1) 辨听拟声词: 年龄小的孩子,我们一般从拟声词入手。如:汽车“嘀嘀-” 、火车“ 呜-” 、公鸡“ 喔 喔喔-” 。拟声词在时长、频率、节奏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较易于分辨。最常用的拟声词有 “交通工具” 、“ 动物叫声”等等。 在选择那些词语内容放在一组时,要根据孩子水平调整难度。对刚开机的聋儿可以把这几种动物放在一起:牛(哞-)、公鸡(喔喔喔-)、小鸡(叽叽叽)、狗(汪汪汪)。 “哞-”是

25、一个长音,频率较低;“喔喔喔-”是短音和长音的结合,是中频音;“ 叽叽叽”都是短音,频率比较高;“ 汪汪汪”是短音,频率比较低。在模仿叫声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给出一些变化,不要千篇一律。如:“汪,汪汪” 和“汪汪,汪”,让聋儿注意体会节奏的变化。如果对刚开机的孩子选择鸭子“ 嘎嘎嘎”、青蛙“呱呱呱” 、牛“哞-”、羊“咩-”这样几个动物叫声放在一组就不太适合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鸭子和青蛙的叫声很接近,牛和羊的叫声也很接近。对于刚开机的聋儿来说难度太大了,当聋儿的听力状况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可以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听辨。 在拟声词之后,可以让聋儿听辨词语,但也要由易到难。 2) 辨听音节数量不同的

26、词语 例如,把这样的词语放在一组出现:西红柿、橘子、梨。这些词语放在一组在词语辨听中是难度最小的。因为“西红柿” 是三个字,“ 橘子” 是两个字,“梨”是一个字,它们的音节数量不同,也就是字数不同,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声音的几个特征中,时长的差异是最容易分辨的。所以音节数量不同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容易分辨。聋儿可能没听清每个字或每个音,但仍然可以判断听到的是哪个词。 3) 辨听音节数量相同但差异显著的词语 如:苹果、香蕉、橘子、黄瓜。它们都是双音节词,也就是说都是两面三刀个字,但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很大差差异,不太容易混淆。 4)辨听发音较为接近、容易混淆的词语 例如:萝卜、菠萝、蘑菇。这几个词

27、放在一起对聋儿来说辨听难度就大大提高了。这几个词语经常会混淆。 5)辨听韵母不同,声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 如“白、拔、鼻:。它们的声母都是 b,声调都是二声,只有韵母不同,分别是 ai 、a I 。这是辨听韵母的训练。 6)辨听声母不同,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语 声母辨听比韵母辨听的难度更大,所以放在韵母辨听的后面进行。例如:打、塔、马。它们的韵母都是a,声调都是三声,只有声母不同,分别是 d , t , m 。 这是锻炼聋儿进行声母差异的辨听训练。 在声母识别训练中,选择哪些声母进行训练并不是随意的,也要根据孩子的开机时间和听力水平来决定。开始选择声母差异较大的词语放在一组,以后可以把容易混淆

28、的声母放在一组。那么,哪些声母容易分辨、哪些又容易混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辅音的分类入手。辅音根据其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成几类。 辅音根据发音部位分为: 双唇音(b , p , m ) 唇齿音(f) 舌尖前音(z , c , s) 舌尖中音(d , t , n , l ) 舌尖后音(zh , ch , sh , r),也称为翘舌音 舌面音(j , q , x ) 舌根音(g , k , h ) 辅音根据发音部位可以分为:双唇音,有 b , p , m,它们是由双唇音发出的;唇齿音,有 f ,是由上齿和下唇发出的;舌尖前音,有 z , c , s,是舌尖顶住上齿背发出的;舌尖中音,d

29、, t , n , l 是舌尖顶住上齿龈发出的;舌尖后音,也就是翘舌音,有 zh , ch , sh , r , 是舌尖顶住齿龈后发出的,既舌尖放在齿龈向上有一道突出的硬棱处;舌面音,有 j , q , x ; 舌根音有 g , k , h / 从发音方法上,辅音根据构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可分为: 塞音:发音时发音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合,突然打开。 b , p , d , t , g , k 擦音: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不完全闭合,中间留有空隙。 f , h , x , s , sh , r 塞擦音:发音时发音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合(像发塞音的动作),之后逐渐打开(像发擦音)。 zh , ch , z ,

30、c , j , q 辅音根据声带是否震动又分为浊音和浊音。 浊音:声带震动(r , m , n , l ) 清音:声带不震动(除以上几个音外的辅音都是清音) 平时我们发 b , p , sh 等音时,声带都是震动的,其实,我们发的是呼读音,而不是它们本身的音,这样别人才能听到。这些音素本身是清音,声带是不震动的。 辅音根据是否有较强气流送出,可分为: 送气音(p、f、t 、k、h 、q、x、ch、sh 、c、s) 不送气音 气流从鼻腔送出的辅音称为鼻音(m、n) 我们综合以上谈到的辅音分类知识,以一些例子来全面分析以下辅音的差异:s 和 d s 从发音部位上看,是一个舌尖前音,它送气,声带不振

31、动,舌尖和上齿背不完全闭合。所以它是送气的清擦音。d 从发音部位上看,舌尖顶在上齿龈,是舌尖中音;从发音方法上分析,它不送气,声带不振动,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完全闭合,突然打开,所以它是不送气的清塞音。由此,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 s和 d 这两个音在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只有一个方向相同。 我们再看一下 c 和 s 的区别在哪里。 c 和 s 从发音部位上看都是舌尖前音。从发音方法上看,c 和 s 都是送气音;也都是清音;它们唯一区别在于 c 发音时,舌尖和上齿背完全闭合,之后逐渐打开,送出气流,所以它是塞擦音;而 s 发音时,舌尖和上齿背不完全闭合,始终留有一个空隙让气流流出,所以它是擦音。 c:

32、舌尖前送气的清塞擦音 s: 舌尖前送气的清擦音 通过分析这两个音,我们看到 c 和 s 在三个方面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方面存在差异。 如果孩子开机不久,听觉水平不是很好,我们应该首先让他辨听“扫” 和“倒”,还是首先让他辨听“ 扫”和“草”呢? 扫(sao)- (倒)dao 扫(sao)- (草)cao 根据前面对几个辅音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应该先让他辨听“扫” 和“倒”,而“ 扫”和“草”难度较大,应放在后面进行。依据就是 s 和 d 在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等方面相同处较少,相对易于区分;而 c 和 s 相同处较多,所以难度更大。 家长只有清楚了解辅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才能根据孩子的听

33、力水平正确选择辨听内容,并且这也是家长给孩子纠正发音所必备的知识。有的家长认为 ch 和 sh 的区别是一个翘舌,一个不翘舌,根据这个给孩子正音。结果肯定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毫无效果。 辨听声调不同、韵母和声母都相同的词语 声调辨听是辨听是辨听训练中难度非常大的项目,所以它放在比较后面进行。对术前听力损失严重、刚刚开机的患者不适宜马上进行该项训练。如“喝水” 和“河水” 这两个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 喝水”和“河水”的声调不同,一个是一声,一个是二声。 声调在汉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锻炼聋儿辨听声调是很重要的,但其辨听难度非常大。很多外国人即使有正常的听力也不能很好的听出四个声调的差

34、异。我们知道声调的差异是由频率造成的。一些研究表明:汉语中某两个声调的频率差异 与的只有七、八个赫兹。正常人的耳朵可以辨别两个赫兹以上的频率差异,所以队聋人来说区分如此微弱的频率差异是很困难的。 大多数聋儿在四个声调的辨听中,三声和四声的准确性比较高。他们主要是靠时长来判断的,三声时长最长,而四声时长最短。一声和二声听辨的准确率比较低,经常混淆,因为它们的时长和频率都比较接近。这里我们讲的是声调辨听的准确性,至于声调发音的准确性则是因人而异的。 讲到韵母、声母和声调辨听,我要特别强调在听力训练中不过多地用拼音的音素,如 a、o、e、I、u 、v、b、 p、 m、f 等等作为主要训练内容。我曾经

35、碰到过很多家长,他们误以为这些拼音卡片是最容易的辨听内容,所以,孩子刚开机,甚至只有两、三岁就开始每天大量的让孩子辨听拼音。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首先,拼音卡片辨听非常枯燥孩子容易厌烦。正常孩子一般也要 5、6 岁之后才开始学拼音。而且,拼音音素本身没有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用他们进行交往。应该让聋儿抓紧时间学习有意义的语言,不要耽误了孩子学习语言的时机。在这里,我要强调拼音卡片不是最容易的听辨内容。相反,他是难度比较大的。 辨听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多音节词单音节词拼音音素 这里涉及到语言联想度的问题。如我说:“苹果” ,他可能听成“ing uo”,但他仍然正确判断出我说的是“苹果”,这就是

36、语言联想度在帮助他。我说“ 门”,他可能会借助眼前摆放的物品或周围的环境猜想出你说的是什么,但猜想的难度比多音节词要高,因为可供他猜想的条件减少了。而如果只是听一个拼音音素,如 d,这时没有没有其它条件来帮助他,只能靠他听清楚这个拼音。当然拼音的学习是必要的。它会对孩子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应该在适当年龄开始学习,不要在孩子很小时就大量学习拼音。在进行拼音辨听训练时,最好把这些拼音放在有意义的词语;里面,如“打” 、 “塔”、“ 马”,而不要用无意义的音素训练。 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也是我遇到过的误区。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只能“听” ,而不要“猜”。实际上,即使是正常人也

37、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听清每个字是不实现的,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个字听不懂就不能进行交流,他会遇到大量的交往障碍。我们应该让聋儿学会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猜想。 当然,我们是强调在听的基础上猜想。而有的孩子在训练初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 我叫宝宝。” 你又问他“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答“我四岁了”。这种情况是他没有听,完全是在猜想,这是我反对的。 以上是辨听词语内容由易到难的顺序。下面是闭合式辨听由易到难第三个方面的体现。 (3) 句子的关键词数量由少到多 如果我对聋儿说:“找一找,苹果在哪儿? ”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但其中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 “苹果”。聋儿只要听到“苹

38、果”这个词,就能完成任务。下面我把辨听难度提高, “找一找,红色的苹果在哪儿?”家长想一想,这句话里有几个关键词?应该是两个,它们是“红色” 和“苹果”。如果他只听清“ 红色”,可能会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拿出来;而如果只听清“苹果” ,可能会把所有的苹果都拿出来。所以他必须听清 “红的苹果”这两个关键词,才能完成任务。我可以继续提高难度:“ 请你把红色的小苹果拿出来 ”。这时,要求他听到“红色”、“小” 和“苹果”这三个关键词,才能完成任务。随着聋儿听力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家长可以不断增加关键词的数量和句子长度。如:请你把红色的水果和辣的蔬菜给我。用串珠玩具进行听力训练“穿 3 个红色的圆形和 5

39、 个兰色的三角形 ”。 随着关键词的增加,必须要锻炼聋儿的听觉记忆能力。这往往是家长经常忽略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机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仍然只是让他听单词或短语,总是用很简单的句式和他交往。而正常人的交往中会大量使用长句子,所以,当他们离开家庭或康复机构进入正常人的社会时,会感到交流困难,听不懂。而且他们表达的语言也多是单词的堆积,缺乏完整句子的框架结构,句子中经常出现各种语法错误。 我们主张在开始给孩子进行辨听训练时,哪怕只有一个关键词,也要使用一些完整的简单句子。如“把 xx给我、xx 在哪儿呢?”让他们从小对语言就有完整的感受而不只是听零散的单词。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但从

40、小长期的完整语言刺激是非常重要的,正常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这样的。 在训练初期,我们在句子表达中可以加入一些处理,使他听起来容易一些。如:在关键词前面给一个停顿;或在说关键词时加大音量;把关键词放在词尾(举例:找一找哪个是苹果)。当孩子听力水平有所提高时,要把这些强调处理去掉,也可以把关键词放在句首和句中。就象平时一样讲话,如:请你把苹果拿出来。如果你总带着这些强调,他会对此产生依赖,和别人交流时可能就会出现困难。 在听觉记忆的训练中还要注意一些技巧。如果你说了两部分内容,而他只拿前一半或后一半,这时你要完整讲述整个句子内容,而不能只重复他没有拿对的一半。如你说“请把酸的水果和辣的蔬菜” ,

41、而不要说“还有辣的蔬菜呢”。如果你只重复一半,他听的还是短句子,就达不到提高听觉记忆的训练目的。 随着聋儿听觉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让他辨听一些故事段落。准备一些适合他年龄和语言水平的故事图画,你说其中一幅画的内容,让他找出是哪幅画。开始可以先讲解一遍,以后可以不讲解直接拿来辨听,这样难度会更大。即使对于年龄较大已经认字的患者,在训练中也不要时刻都采用文字进行辨听。因为有文字出现会大大降低辨听难度,比只出现图画的辨听要容易得多。 在进行句子或故事段落的辨听中,不能只考虑句子长度的增加,并不是七个字的句子一定比五个字的句子辨听困难。还要注意语言内容的选择。如:于海和妈妈划船、于海和妈妈看花、于海和

42、妈妈爬山、于海和妈妈捡树叶,这些虽然是以句子形式来进行辨听训练,但孩子只要听清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可以轻易选择出是哪一张卡片。如听到“看花”就知道是哪张卡片。而真正完整的句子结构可能并没有给他留下听觉记忆的印象。这种训练对聋儿听觉记忆和完整表达句子的能力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小朋友抱着一个娃娃。小朋友摔倒了。小朋友把娃娃捡起来。小朋友笑了。 小狗看见娃娃的帽子。小狗把帽子还给娃娃。小朋友给娃娃戴帽子。小朋友谢谢小狗。 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进行句子辨听的训练内容。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里面有几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它们是“小朋友、小狗、娃娃、帽子 ”。这四个关键词在很

43、多幅图里都出现了,而是只在一幅图里有,所以聋儿很难根据一个词来选择是哪幅图,而必须听取完整的一句话。例如:“小狗看见娃娃的帽子”。这四个关键词在很多幅图里都出现了,而不是只在一幅图里有,所以聋儿很难根据一个词来选择是哪幅图,而必须听取完整的一句话。例如:“小狗看见娃娃的帽子” 和“小狗把帽子还给娃娃”,这两句话里的关键词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小狗、帽子、娃娃” 。这样聋儿必须听清句子的完整内容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很明显,这个辨听水平比前面的例子要难得多。 四。半开放式辨听 在闭合式辨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半开放式的辨听训练。如果从有选择范围的闭合式辨听直接进入没有选择提示的开放式辨听,聋儿可

44、能不能适应这个难度的跨越。所以我们两者之间采用半开放式训练作为过度阶段。 什么是半开放式辨听呢?我举一个例子。辨听同样的词语,一个是以逐一摆放出来的形式进行,这是闭合式辨听;一个是以一幅综合图画背景出现,让他听辨词语,比把同样的物品卡片排放在面前的难度有了很大提高。这种在综合背景中辨听就属于半开放式辨听。半开放式辨听是向开放式辨听过度的阶段。 五开放式复述 在半开放式辨听之后,要让孩子逐渐适应开放式辨听训练。开放式辨听包括辨听复述和辨听交流两个水平。 开放式辨听复述包括两个层次: (1) 有提示的复述 (2) 没有提示的复述 有提示的复述难度较低,又分成两个水平: 1) 直接提示的复述 2)

45、间接提示的复述 有提示的复述是在让聋儿辨听之前先通过文字、口型、手势或图画等方式给他一个有关辨听内 容的提示,可以使之对辨听词语产生联想。提示分为直接提示和间接提示两种。直接提示是提示词在辨听词语中直接出现。如:先告诉他“喝” (可以通过动作、口型或文字),然后让他听 “喝”(喝水、喝汤、喝可乐等等)。间接提示是提示词不在辨听词语中直接出现,但可以帮助聋儿对辨听内容产生联想。如:先告诉他“会飞的”,然后让他听“小鸟、蝴蝶、蜻蜓等等” 。间接提示比直接提示的难度要大一些。 六开放式对话交流 开放式复述只要求听者机械性的模仿,不强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而开放式对话则在语言听觉训练的同时,要求聋儿

46、有一定的对话能力。很多在训练中都会出现一个“鹦鹉学舌” 的阶段,别人说什么,他就跟着说什么。如:你说“苹果好吃吗? ”他也说“好吃吗?” 这时他还不理解语言,也不会真正运用语言,这样就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功用。虽然大多数聋儿都会出现这个阶段,但时间有长短。训练得当,“鹦鹉学舌”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否则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交流不好会影响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聋儿从康复开始就要把听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训练中又要非常强调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开放式对话交流包括两个水平: (1) 相关内容的对话交流 (2) 无关内容的对话交流 什么是“相关内容对话”呢?就是问话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少孩子都会把这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当听到第一个问题时,就会推想后面的问题。再比如“ 你去哪里玩了?在动物园看到什么动物了?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这些问题是相互衔接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推理猜想后面的问题。相对来说,相关内容的对话难度较低。无关内容的对话交流就是问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听者无法借助猜想推知后面的问题。如:“你吃饭了吗?妈妈去哪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无关内容的对话难度很高。如果聋儿能达到这个听力语言水平就可以比较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群体,和人进行言语交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