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复习:声现象我们生活在这美丽的世界,通过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聆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认识世界。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教材单独用一章让我们认识声,本文从 2005 年及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精选题目来体会中考的考查热点和我们应为 2006 年中考掌握些什么。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基础大盘点知识点扫描一、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二、声音的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其实液体能传播声音,固体也能传声。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
2、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如:登月宇航员们虽近在咫尺,也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音在金属中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当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不同频率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四、人类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 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不同,不能混淆。发声只需要发声体的振动,而听到声音首先要满足发声体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 20 次20000 次,其次一定有传播
3、声音的介质,再次是有正常良好的接收声音的器官(人耳)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 人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是什么?人耳听到声音有几条路线呢?人耳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发声体振动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人耳接收到声波引起听觉。事实上人听到声音是由两条路线传入内耳的,即空气传导和骨传导。(1)空气传导:声波由耳廓收集,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听到了声音。平时我们听到其它声源的声音,主要是空气传导。(2)骨传导:用手堵住耳朵(切断空气传导) ,把振动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身后的骨头或牙齿上,都分别听到了声音,这时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头盖骨、牙
4、齿的振动,直接传入内耳的。就是说,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是骨传播的。五、奇异的声现象: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对着山崖、高墙喊话,声音会被山崖、墙壁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就听到了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利用回声还可以测距离;声音的共鸣;鱼儿“音乐会” 。六、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反映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音色是听觉所感受到的声音的特色。七、噪声的危害、控制和利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
5、,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地杂乱2无章地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控制: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 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由于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声源振动发声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因此,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利用噪声除草、发电、除尘等。八、相关知识:超声波、次声波、电磁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波;次
6、声波频率低于 20 赫兹的声波;电磁波的速度是 ,它的速度远大于空气sm/1038中的声速。声有能量。在水中超声波比光波、无线电波传播的距离大的多,如声呐。B 超也是利用超声波制成的;次声波可被用来监测核爆炸、地震等。更上一层楼典型例题剖析声音的发生例 1.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诗中的名句。船上的客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因为寒山寺的大钟受到撞击发生了_。解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客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故本题答案为:振动。类似例子非常多,如悠扬的琴声是靠琴弦振动产生的,琴声是通
7、过空气传到人耳的;风吹树叶“哗哗”响,这声音是由于树叶的振动而产生的。回声测距例 2.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一艘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你能说出它的名称和原理吗?解析:这种装置叫“回声测探器” 。它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把回声测探器安装在海轮货舱的底部,由舱底向海底发出声音,传至海底,再经海底发射到海面,由舱底灵敏的回声接收器准确地记下声音发出及返回所经过的时间,因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435m/s,所以很容易算出海的深度;根据声音的反射,还可以判断
8、危险的冰山或礁石所在的位置。应当注意的是声音传播的距离是探测深度或距离的二倍。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利用。随着人们对环境等有关影响生活、身心健康等问题的关注,噪声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焦点。例 3. 在高考和中考期间,考场周边有“禁鸣喇叭、缓行,谢谢合作!”的提示牌。其中“禁鸣喇叭”的提示是为了减弱_污染;“缓行”的提示是为了避免行驶的机动车辆,在紧急刹车时由于_而造成交通事故。解析:噪声是四大污染之一,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高考和中考期间为了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很多城市采取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学校附近施工场停止施工等办法来减弱噪声,这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临街
9、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在公路两侧设置屏障墙、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例子有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城市噪声主要来源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居民噪声。请同学们不要成为噪声的制造者。本题还考查了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而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3要求车缓行,但要强调物体惯性大小由物体质量决定而和速度无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例 4. 如图 1 所示,8 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 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
10、的高度B. 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C. 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图 1解析:瓶内空气振动是发出“1、2、3、4、5、6、7”的声音原因,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频率不同,所以敲击时音调不同。如图 2“鸟笛”的原理和本题一样,哨音也是由于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上下拉动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擂鼓人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响度增大。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本题答案 D。图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
11、声音。例 5. 全日制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如图 3所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_和_可以传声。图 3解析:祖国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们不仅能显现文学的形象、生动和凝练,而且很多富含深邃的科学道理。许多谚语、俗语、诗词中包含着物理道理,本题就是借人们熟知的古诗词考查物理知识点,路人借问时如果小儿回应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空气(气体) 、水(液体)等介质传到水中鱼儿处,把鱼吓跑。本题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很好4例证。05 年无锡市第 1 题也是一例,题目如下: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
12、以在_中传播。答案:空气。沙场秋点兵中考命题新动向中考试题紧密结合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充分体现中考命题方向,中考命题趋势“活用知识解决问题” ,重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实际,试题内容大量涉及了以学生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事物背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都充分体现知识的应用,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重在知识的应用,试题活而不难。紧密与当前时速相结合例 1. (2005 年,贵阳课改题)2004 年 12 月 26 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
13、震时产生的_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解析:题目以东南亚海难为背景,对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行考查,命题新颖,突出时政,既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又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方向和特点。地震、海啸发生时也产生次声波,人耳的听力范围较窄不能听到次声波,而动物与人不同可以听到,所以发生海啸时很少伤到动物。和本题背景相似如:(2005 年,安徽省课改)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
14、。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A. 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 水母接收到了电磁波C. 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D. 水母感受到了地磁场的变化答案:A实验探究题型例 2. (2005 年,扬州市课改)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
15、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解析:中考物理实验试题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实验能力的检测,这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走出“讲实验” 、 “背实验”的误区指明5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已经拓展到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资料和数据、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的一般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实验设计;能真实再现学生实验全过程的实验报告撰写以及实验报告的分析说明;将形象生动的物理实验与高度抽象的数理推导相结合,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就说明了中考
16、物理实验命题,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应引起广大同学的高度重视。答案:机械闹钟;B;泡沫;衣服、锡箔纸。科学猜想题例 3. (2005 年,庐江县) 楚天金报消息,4 月 15 日清晨,湖北十堰市竹山县一单位在搞宣传活动时,伴随着激扬的音乐声,飞翔的 15 只珍稀红嘴相思鸟纷纷落地而亡!关于珍稀红嘴相思鸟为何会集体自杀,请提出你的猜想:_,解析: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物理命题不断发生变化,一些既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求,又不超越教学大纲内容的创新性试题频频出现,展示出高度重视对学生双基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同时,突出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数理推导能力等检测,有力地推动了
17、中学开展的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让学生通过对题给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后,展开思维、放开思想去发散、去发现、去创新是本试题的本质特征。这种题型,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广泛应用。科学猜想题是让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合理推想,而不是空想。本题答案:这可能与噪音太大破坏了鸟类中枢神经有关。阅读题例 4.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远处的钟声,为什么夜晚和清晨比白天听得更清楚“当,当,当,”我国的首都北京和上海等很多城市里,都装有巨大的时钟,每隔一定的时间,准确地向大家报告时刻。如果你离大钟的距离比较远,就会有这样感觉,报时的钟声,夜晚和清晨
18、听得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大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有人说:“这是因为夜晚和清晨的环境安静,白天声音嘈杂的缘故” 。这样的解释,只对了一小部分,并不完全,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声音会“拐弯” 。声音是靠着空气来传播的。可是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跑;一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量拣温度低的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白天,太阳把地面晒热了,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远比空中的高。钟声发出以后,走不多远就往上拐到温度较低的空中去了。因此,在一定距离以外的地面上,听起来不清楚,再远,人们就听不见这个声音了。夜晚和清晨,刚好相反,接近地面的气温比空中来得低,钟声传出以后,就顺着温度较低的地
19、面推进,于是人们在很远以外也能清晰地听到钟声。如果某个区域接近地面的大气温度变化得很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空中以后又会往下拐,往往造成非常奇怪的现象。1923 年荷兰的一座军火库爆炸,在100160km 的地区内没有听到声音,可是在 1300km 的地方却听到了,这就是声音在空气中多次拐弯造成的现象。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释下列现象:在炎热的夏天,沙漠中的沙子吸收太阳的热量,温度很高,人在 5060m 以外大声呼喊,只看见嘴动,却听不见他在喊什么。如果在北方的冰海雪原里,又会出现什么现象?6答:_。分析:本题例 3 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情景真实,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不难发现炎热夏天,沙漠地面温度高,声音不易传播,故只见嘴动;而冰海雪原里温度低,适于空气传播,很远处也会听到清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