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性假设的分析人性假设,就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建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在担任安第奥克学院院长期间,提出了管理人的X-Y 理论。传统观点(X 理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新观点(Y 理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所以说,X 理论是性恶论,Y 理论是性善论。下面是 X 和 Y 理论的分析。一、性恶论X 理论 一般认为,性恶论由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提出,继而为法家代表韩非所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有其深远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人都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2、”的本性,“人性”就是“ 目好色, 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里好愉佚”。如果顺着“ 好利”的本性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放纵人的本性,就必定会危害社会,致使天下大乱。所以,“人之性恶” 。荀子又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可见, 人之性恶又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 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韩非也认为,人生来就“好利避害 ”, 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利”乃人们行为的实际动力,“故赏罚可用”。荀子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
3、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可见荀子理想的国家管理模式是“ 礼义之治”,“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以调节人们的欲望,以礼义教育人民,建立法制以治理国家,推行刑罚以限制百姓,使社会达到安定而有秩序。性恶论和义利观是相联系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无独有偶,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就是认为人性是恶的,因而必须采取全过程的控制方法。现代“性恶论” 即是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 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的“X 理论”, 它是对西方传统人性假设 理性经济人的概括。理性经济人从一种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
4、切行为都是理性地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经济人打算做的一切是尽力扩大他们在未来将获得的利益” ,它视经济动机为管理中唯一的激励因素。X 理论认为,一般人天性厌恶、回避工作; 对大多数人必须运用强迫、控制、督促及惩罚,才能驱使他们努力于组织目标的达成;一般人宁愿被领导,而避免担负责任。这与中国古代的性恶论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性恶论X 理论对于管理意义何在呢? (1)任何管理都不可忽视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 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动力,管理必须重视人们物质利益的满足。(2 )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存在着竞争。利益的调节和正当的竞争可以促进不同主体实力的增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优胜劣汰
5、,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法则。(3)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以赏罚分明来实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性恶论X 理论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是认为人的本性自私、 懒惰,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因此管理的对策是:强化指导和控制,强化监督和条例。管理的任务就是告诉工人该怎样做,做什么,并且监督他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根据这一理论建立的管理模式,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把人当成“机器人” 、“工具人”,认为人只有在完成任务时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它忽略了人的社会需求层面因素,这是悖逆人性的。因此,虽然它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克服了过去管理的放任、无序状态,但由于它本质上背离人性,因而其内在潜力
6、很快就遭到抑制。 二、性善论Y 理论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 。他说,“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之善性是先天所具有的,是人本性所使然。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 主张,认为“仁政” 就是要“ 以德服人”,而不是“用力服人”,“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所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国家管理者把这种爱惜别人的心情来实施爱惜别人的政治,那么“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它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 在 X 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胡萝卜
7、加大棒”管理在西方风行一段时期即遭到多方的诘难与批判。以社会人为核心的 Y 理论即是对 X 理论反叛的代表。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作为人,还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 比单纯的经济刺激更为重要。麦格雷戈认为,X 理论是将人类病态行为误为常态, 倒果为因,因而提出与之相对的 Y 理论。该假设认为, 一般人的天性并非好逸恶劳,人对于工作的喜恶视工作的情况对他是一种满足抑或一种处罚而定;外在的控制和惩罚不是唯一使人朝向组织目标而努力的方法,人对自己所承诺的目标可以作自我控制与努力;在适当条件
8、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担负责任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由于外界的原因只是部分地得到发挥。不难看出,Y 理论与性善论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它们都肯定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美好的,并把管理工作寄望于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满足。这一理论是对管理中专制关系的极大冲击,它对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的管理而轻忽人的管理是一次极大的补充,从而使管理科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给管理实践以新的启迪。 (1)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多层而需要, 讲求人群关系,酿造一种良好的团队精神,如此方能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2)管理应当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下, 鼓励士气,激发热情工作
9、的意愿和潜能。(3)人们具有遵守规范的自觉性,通过教育与提高实施引导、激励的自律内化管理比外在的强制管理更易为人接受,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性善论Y 理论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性本善, 管理应加以合理引导,使个人能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获致个人目标的满足,它强调的是人们合理行为的内心自觉性,因而毋需太多的严规戒律。这种强调内在自律的管理无疑有其科学的一面,但并非管理的灵丹妙药,因为人之本性与管理实践远非如此简单划一。相反,这一理论若走向舍弃制度管理的另一极端,也必将背离管理之宗旨。 三、人性可塑论超 Y 理论 孟荀对于人性的不同假设,其实只是对于人性不同层面的把握。以我们今人的观点观
10、之,所谓人性乃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既包括人之所以生存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强调了后一点,因而言“性善” ;荀子、韩非则突出了前一点,因而言“性恶” 。其实中国古代管理人性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认为管理不仅是对于人性的适应过程,而且是对于人性的塑造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人性可塑论” 。孔子是这一理论的首倡代表,他指出,“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告子承继这一思想,认为人性是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 其或善或恶的分化完全取决于人的后天行为,“性犹湍水,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因此“性无善无不善”。战国初期的世硕也是这一思想的著名代表,东汉王充曾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
11、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焉。” 人性是复杂的,绝不可简单地用性善或性恶来解释, 也不能只用 X 理论(经济人)或 Y 理论(社会人)来解释。 与中国古代的人性可塑论相近,西方管理学家沙因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只适合一定的时代和一定的人。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不同的条件动机亦不同。1970 年,美国管理学家莫尔斯和洛希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超 Y 理论” 。其主要观点是,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约束自己的工作,而不
12、愿意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 X 理论指导管理工作。 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 Y 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一言以蔽之,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人性可塑论超 Y 理论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之善恶有别,不可一概而论。因此,世上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 管理理论和方法。利用经济激励的方法当然可以调动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但是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可能主要不是金钱,而可能是娱乐、社会地位或者是受到社会的尊敬等因素。性恶论(X 理论)与性善论(Y 理论)是互为联系补充的。一个管理者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根据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这成为日后权变管理学派的直接思想来源。这就是人性假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