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科感染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第一节 概述 外科感染 1.定义 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 包括创伤 、 烧伤 、 手术 、器械检查等并发的感染 2.分类 ( 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 /一般性感染): 如疖、痈、丹毒、急性淋巴管炎、急性乳腺炎 特异性感染: 如结核、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 2.分类 急性感染 3周以内 亚急性感染 3周 -2月 慢性感染 持续 2个月以上 ( 按病程) 2.分类 (按发生条件) 入侵时间 原发性感染: 伤口直接污染造成的感染 继发性感染: 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 原存体内的病原体造成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由体表或外环境侵入 来
2、源 其他 条件性(机会性)感染、二重感染、院内感染 3.病原体致病因素 与宿主防御机制 ( 1)病菌的致病因素 病菌有粘附因子: 带 荚膜 /微荚膜 能抗吞噬 病菌的数量和增值速率 致病菌的胞外酶、外毒素、内毒素等 外科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数量和毒力有关, 相关因素包括: ( 2)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与外科感染的发生有相当关系,其相关因素有: 天然免疫: 包括宿主屏障、吞噬细胞、自然 杀伤( NK)细胞、 补体、细胞因子等 获得性免疫: 包括 T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免疫 应答、免疫记忆 电镜下肺巨噬细胞吞噬大肠杆菌 巨噬细胞 大肠杆菌 ( 3)人体易感染因素 局部因素 全身抵抗力降低 条件性感染
3、 如皮肤粘膜屏障破坏 留置导管处置不当 管腔阻塞引流不畅 异物或坏死组织存留 局部水肿或血运障碍等 如严重损伤、 大面积烧伤或休克、 慢性疾病、 使用免疫抑制剂、 高龄及婴幼儿、 获得性免疫缺陷 ( AIDS) 原本正常栖息于人体 而不致病的菌群, 在人体局部或(和)全身 抵抗力下降时 所引起的感染, 也称 机会性感染。 另一种情形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 ( 二重感染 /菌群交替症) 4.病理 ( 1) 非特异性感染: 其转归取决于病原菌的毒性、机体的抵抗力、感染的部位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其结果如下 炎症好转 局部化脓 转为慢性炎症 反复发作 炎症扩展 菌血症 SIRS 脓毒症 ( 2) 特异性
4、感染: 结核病: 浸润、结节、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等 破伤风: 痉挛毒素 肌强直痉挛 外科真菌感染: 常严重感染 ,局部炎症,形成肉芽肿溃疡、脓肿或空洞 气性坏疽: 产气荚膜杆菌 组织水肿、气泡、全身中毒(图) 5.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器官功能障碍 特殊表现 全身症状 急性炎症:典型表现 (红肿热痛) 慢性炎症:局部肿胀硬结,疼痛不明显 感染症状 (发热、脉速、乏力等 ) 感染性休克 多指某些特殊感染 6.诊断 临床检查 血常规和组织液的病原学检查 主要用于深部炎症诊断 B超、 x线、 CT等 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检 有发热、疼痛、皮温增高等容易诊断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7.预防 防止微生物侵入
5、 增强机体抵抗力 改善营养状态; 积极治疗糖尿病尿毒症等; 使用特异性免疫疗法 切断病原传播环节 院内感染的预防 卫生宣教 无菌操作 8.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 局部处理: 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应尽量取得细菌培养和 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后有针对性的使用 全身支持治疗: 非常重要 保护感染部位 理疗和外用药物 手术治疗:主要是脓肿的切排引流 全身支持治疗 充分的睡眠和休息; 维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支持(肠内、肠外) 适当输血; 控制体温; 治疗慢性疾病尤其糖尿病、肝病、肾功不全; 并发感染性休兊或 MODS应重症监护治疗; AIRS患者短程使用激素或炎症介质抑制剂,克疫低下者使用克疫增强剂 第二节
6、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1.疖 病因和病理 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脓栓形成是其感染的一个特征 特点 红肿痛脓栓 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为疖病 “危险三角区”(鼻、上唇及周围)需特别注意 诊断容易,需与皮脂囊肿并发感染、痤疮感染及痈鉴别 治疗:早期热敷、红外线、鱼石脂 局部化脓时及早排脓 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 “危险三角”: 鼻根到两边嘴角形成的三角区域 颜面部的浅静脉(面前静脉)瓣膜发育不良,同时封闭不全,通常在肌肉收缩下,可使血液逆行 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
7、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逆流通向颅内海绵窦, 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2.痈 特点 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好发于皮肤较厚部位,如项部和背部 以中老年多见,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中央可破溃呈蜂窝状皮肤坏死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局部 50%硫酸镁湿敷、鱼石脂软膏 已出现多个脓点、表面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 时需切开引流“”或“” (切口超过病变边缘 ) 选用敏感抗生素 痈的切开引流 3.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是深部蜂窝组织。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及大肠杆菌。 分为: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治疗:局部处理: 50%硫酸镁湿敷、鱼石脂软膏 化脓时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因阻塞气道,应尽早切开) 为防止皮肤坏死,可在病变处做多个小切口引流 全身使用抗生素 全身治疗 溶血性链球菌 (荚膜为透明质酸) 一 般 性 皮 下 蜂 窝 织 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