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不断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需求能否满足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776 亿多,已经开始慢慢步入老年化社会,而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总数的70左右,在老年人口总数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目前,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能否享受良好的精神赡养会影响整个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水平。本论文基于此现状,通过对辉县市某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现状的调查,提出一些改善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对策和建
2、议。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RURAL ELDERLY PEOPLE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old people in constantly meet material needs, but also begin to seek spiritual requirements. old people as a special group, and whether their spiritual needs could mee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3、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data shows that the Chinese elderly population has reached 1.776 million, china has started slowly into aging society. while the rural elderly have about 70% of the total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 occuping a large perce
4、ntage. At present, the rural elderly people as a vulnerable groups, whose spiritual support problem has become a social problem. Whether rural elderly people could enjoy good spiritual support can affect whole elderly spiritual support level.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putting forward some
5、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elderly ,giving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and promote the spiritual support of rural elderly people.KEYWORD rural elderly people /spiritual support目 录中文 摘要 1英文摘要 21 导 言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研究的意义 41.3 研究的方法 52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 .62.1 精神赡养的定义
6、.62.2 文献回顾 .62.3 相关理论 .82.3.1 社会支持理论 82.3.2 交换理论 .93.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13.1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 113.1.1 人格尊重方面 113.1.2 情感慰藉方面 133.1.3 成就安心方面 163.2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 173.2.1 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 183.2.2 宁愿独居,不愿与子女住一起 183.2.3 老年丧偶,婚姻生活不幸福 .183.2.4 子女对老年人的关心不够 .183.2.5 社会组织欠缺 193.2.6 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漠视 .193.3 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7、.193.3.1 个人因素 .203.3.2 家庭因素 .203.3.3 村委会因素 .223.3.4 社会因素 .224. 解决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34.1 正式社会支持 234.1.1 政府支持 .234.1.2 村委会支持 .244.1.3 非政府组织支持 244.2. 非正式社会支持 254.2.1 家庭支持 .254.2.2 邻居、朋辈群体的支持 25总结 .28致 谢 .29参考文献 .30( 附录) .321 导 言1.1 问题的提出赡养老人自古到今都是一个不断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古代和近现代,人们对老年人的赡养大多停留在物质上的供养,只
8、要老年人能吃饱穿暖就是对老人最好的赡养,人们很少去关注老人的精神感受。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就会凸现。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其中老年人精神缺少慰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老年人精神赡养权益的保护正在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到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有 1.776 亿多的老年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占 70左右,在整个中国老年人口中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质量会影
9、响整个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状况。自 2002 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多,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农民的精神关注和投入很少,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几乎没什么文件或规定。当代的很多学者也大部分只关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关注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也很重要,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合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政策和方案,对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1.2研究的意义选题上的意义:目前关于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研究还比较少,大多还停留在物质赡养和社会呼吁的层面上。理论上的
10、意义:有学者提出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下研究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但其更适合于城市老年人,对农村老年人则要从其自身的需求和现实出发,建立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农村建设,这其中就包括农村养老问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有助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的建设。1.3研究的方法在研究类型上,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法和访谈法,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调查,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用访谈法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搜集的资料主要有一下几种:1.调查分析法,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基本情况,由于对我家乡的情况比较熟悉,就采取在家乡附近的村庄进行调查。2.访谈法,
11、根据不同的居住方式,采取分类的访谈:与儿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3.文献法,搜集相关的文献和评述,尤其是关于精神赡养方面的资料。2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2.1精神赡养的定义精神赡养:也即精神慰藉,就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穆光宗 1将精神赡养分为三个纬度,即人格尊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分别对应于老年人的自尊需求、期待需求和亲情需求。自尊需求是指,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得到尊重的权利,老年人有自主决定个人事务(如再婚、到哪里去养老等)的权利,也有参与家事决策的权利。所谓成就安心,就是子女要通过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和家庭).来满
12、足父母的期待心理。情感慰藉指的是直接的精神赡养,满足的是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这里对精神赡养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借用了穆光宗教授的观点。通过对“试访谈”资料的分析,以及平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分别将这三个纬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与充实。(l)人格尊重方面: 老人的生活方式是自愿选择的还是非自愿选择的,以此来了解老人自主决定个人事务(养老去处)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老人再婚自由度、再婚意愿以及子女对老人再婚问题的态度;老人在家事决策方面的地位等。(2)情感慰藉方面:子女亲自探望父母的频率、给父母打电话的频率、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子女的养老态度对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影响(多子女家庭在养
13、老方面的攀比心理给老年人带来的隐性伤害、子女在节假日是否对父母进行礼节性问候与邀请对父母精神世界的影响);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之间的微妙关系。(3)成就安心方面:子女能否很好地成就自己的人生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这主要包括:子女能否学到正当的谋生手段,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不走歪门邪道;到结婚年龄能否认真地结婚成家,负起对自己小家庭的责任;子女在自己的婚姻中能否很好地处理夫妻关系等。2.2文献回顾在近代、当代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对精神赡养的要求越来越重视,穆光宗 2在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指出精神赡养分三个维度:人格尊1 穆光宗. 精神赡养论A. 中国老年学学会 200
14、6 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 C, 2006 2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重、成就安心和情感慰藉,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他区分了家庭精神赡养和社会精神赡养,并且把精神赡养与传统的孝道比较分析得出孝与养的组合:孝而有养、孝而不养、不孝之养、不孝不养。他概括了传统孝道到精神赡养的演变路径:从“老人本位”到“代际平等”,从“单一满足情感需求”到“兼顾激发生命潜能”。本文提出的精神赡养理论旨在对传统孝道理论进行一次扬弃。最后,提出了“积极精神赡养”的命题,积极的精神赡养将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老年,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并有助于创造老年价值。积极的精神赡
15、养包含了晚辈精神上的自足和祖辈精神上的自强。刘同昌 3的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文指出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主要内容:人格上尊重,满足自尊的需求 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 生活上关心,满足求助的愿望 言语上沟通,排遣寂寞的需要 环境优美,满足舒适的需求要注意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来研究构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法律支持、政策支持、机构支持和为老年人搭建精神生活的平台,从而从政府、社区、家庭和老年个体组成社会支持系统。刘明辉、陈秋斌 4的老年人需要“精神赡养” 该文章首先概述了我国的老龄化状况,然后对精神赡养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引用一组调查数据论证了“
16、现代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情况不尽如人意” ,接着从民族传统文化和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求两方面对精神赡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方面,全社会要重视提供老年人的“精神食粮” ,大力宣传、倡导“精神赡养” ,提高对“老有所养”的认识。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应当关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尊重老年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多抽时间陪老年人聊天,让老年人多参与家庭决策,充分感受人间关爱。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是“老小孩儿” ,年轻的父母应该经常带自己的孩子回家与老人团聚,让老年人从孙子辈身上找回失去的童趣;其次,要理解老年人也需要爱情,支持老年人黄昏恋与再婚;再次,要支持老年人参加各项社会活动。雷
17、鸣、张磊磊 5的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一文,首先概述3 刘同昌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体系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9)4 5 雷鸣, 张磊磊. 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的精神赡养J. 中国商界(下半月) , 2010,(04) 了精神赡养问题的凸显: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延伸,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物质赡养到精神赡养;老年人由于自身的身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精神赡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也为老年人的赡养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精神赡养方面。他指出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老年人精神赡养: 提高老人自我精神赡养能力 提高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视程度 提高社区
18、对老人精神赡养的支持作用。王泽淮 6的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指出几种帮助老年人提升精神赡养的方法:激励老人潜能的开发,为其提供自决的机会 做个很好的倾听者 协助老年人回忆往事刺激老人的感官,阻缓感觉器官的退化结“忘年交”,推迟其心理老化,所谓“忘年交”,就是忘记自己年龄、职业、辈份的一种平等的社交活动 开办“时间银行”,开展有偿助老活动,所谓“时间银行”是指组织各年龄阶段的人(其中也包括年轻的老人) 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服务活动中积累服务时数,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也可享受同等时数的免费服务。2.3相关理论2.3.1社会支持理论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7在 19 世纪末,研究自杀率时,发现社会关
19、系网络的丧失是引起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至 20 世纪七十年代,精神病学首次把社会支持作为专业概念引入,特指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关系或交往信息,他们关注对社会支持的描述,强调它在治疗心理疾患过程中的辅助性作用。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基本含义:其一,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其二,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概念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犹如经济学上的水桶效应,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一样,其最容易在承受力最低的社会群体身上爆发。由
20、于社会弱者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6 王泽淮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 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因此,社会风险也就最容易在社会弱者身上爆发,并构成危及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正是从这一角度,现代社会学提出了社会支持的理论概念:它是指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这种救助和服务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和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随着该理论的发展,目前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分为物质支持
21、与精神支持,还可以分为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外部的社会支持如同“输血” ,但关键是我们要帮助社会弱者自我“造血” 。因此,在帮助社会弱者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弱者的自我支持。社会支持理论对本文有直接的指导作用。2.3.2交换理论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 8。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
22、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 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 ,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 5 个命题综合起来,
23、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人类行为成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所以,社会交换是当8 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它是个体之间的关系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权力分化与伙伴群体关系、对抗力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社区成员之间间接的联系与亲密关系等的基础。人们之间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通过交往得到了某些东西。2.3.3.需求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需求的界定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在 19
24、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马斯洛系统地提出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他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求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之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需求
25、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从需求理论可以看出,不同人、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环境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对需求的渴望程度也不同。3.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3.1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本次调查和访谈的对象是我的家乡的村民辉县市某农村,由于我的邻村有几个大型的纺织厂,附近的村民(尤其是女性)大多都在那里上班,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少,这就大大减少像其他地区常见的“空巢老人”现象,但也不排除个别现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00
26、 份,收回 96 份,回收率 96,男女比例为 1;1,符合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3.1.1人格尊重方面“人格尊重”满足的是老年人的自尊需求。 “自尊需求”的具体含义是老年人有自主决策和得到尊重的权利。老年人有自主决定个人事务的权利,也有参与家事决策的权利。老年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只要彼此无害,就要尊重老年人自己的选择。此外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赡养问题。老年人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老有所用、老有所成。3.1.1.1 生活方式的选择我村共有 100 多位老年人(一般指 60 岁以上) ,80老年人都是与子女一起生活,这种一起生活既包括吃住在一起的,不另起炉灶的,也包括住
27、在一个院子,但吃另起炉灶的。他们中有一半的老人认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比较满意,自己有麻烦了,儿女可以帮忙处理,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帮助儿女照看孩子,儿女可以安心上班;他们中另一半的老人认为选择现在的生活方式是迫于无奈,儿女都有自己的家庭了,跟他们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和矛盾,而且子女多的话,更会因为争风吃醋而引发矛盾和纠纷。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觉得自己与子女在一起生活不方便,在自己有经济能力的条件下就自己买房子或住别人的空房子,单独居住,减少矛盾,这样自己也比较清静。3.1.1.2 收入来源及水平表 1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 劳动收入 子女供给 离退休金 政府救济人 数 20 10 64 2
28、所占比例 20.8% 10.4% 66.7% 2%从上表 1 中我们可以看出,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 20.8%是通过自己劳动来获取收入的,有 10.4%的老年人是靠子女供给的,有 66.7%的老年人是通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而获取养老金的,只有 2%的老年人是通过政府救济而取得收入的。表 2 农村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平均月收入水平 100 元以下 100 元-200 元 200 元-500 元 500 元以上人 数 74 10 6 6所占比例 77.1% 10.4% 6.3% 6.3%在表 2 中可以看出,该村有 77.1%的老年人月收入在 100 元以下,有 10.4%的老年人月收入在 10
29、0-200 元,这包括自己的月养老金收入和自己劳动所得,有6.3%的老年人月收入在 200-500 元之间,这包括自己的养老金收入和子女的供给,有 6.3%的老年人收入在 500 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工作是工人、教师、医生等,他们得到的退休金相对而言比较高。3.1.1.3 老年人再婚问题我村有 30的丧偶的老年人,他们中只有一位选择过再婚,其他老年人没有选择再婚,没有再婚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没必要再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再婚会很丢人怕给自己的儿女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婚之后还要适应新的环境,不想花费精力在那上面。而我对这位选择过再婚的老人的访谈情况如下:王爷爷,65 岁,有二
30、个儿子,妻子在 9 年前去世,目前与大儿子一起生活,与儿子、儿媳关系一般。四年前有人曾给他介绍过一个老伴,当时两个儿子没有持反对意见,比较尊重父亲的 选择,但与 这个老伴生活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这个老伴爱藏东西,她把家里比较值钱的东西偷偷藏起来然后卖掉,这使王爷爷很生气,觉得这个老伴不是和他过日子的,而是来搜刮财物来了,王爷爷很生气,就和 这个老伴断绝了关系。虽然几年 过去了,但王 爷爷依然想找一个真心真意和他过日子的老伴。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再婚还是比较受限制的,一是受观念的限制:老年人年龄大了,再结婚的话是给自己找罪受,万一再找的老伴死了,自己还是伤心难过,还不如安安分分过完自己的余年;二是老
31、年人的顾虑:考虑到与自己共度一生的老伴先自己一步走了,自己要尽到做老伴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给儿女增添负担。在调查过程中问到儿女对老人再婚问题的态度时,大多数的儿女表示不会过多干涉老人的婚姻问题,重要的是老人自己能生活的幸福。很多老人没选择再婚主要还是受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自身因素的限制。3.1.1.4 家事决策问题国外的权力与协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长父母对经济、训练与知识等资源的控制下降,其权威因此大为削弱,他们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处可获得的帮助也因此而减少。该理论认为,父母从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处获得支持的程度与其对资源如财产的控制有关。这一理论在目前的中国农村也是适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32、,老人的体力和精力不断下降,创造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虽然孩子们大部分是养活老人们正常生活,但那也只是本身义务所在,在家中大事的决策上老人们己经基本失去了本有的权利和地位。在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及到“遇事儿女是否与您商量”这个问题时,年龄不太大的老年人都会回答商量,因为他们在家中的地位还比较高;而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则会回答不商量,都是人家说了算,他们由于身体和其他原因,在家中说话所代表的分量越来越轻。刘奶奶,75 岁,一儿两女,老伴健在,现与儿子在一起居住,自己另起炉灶,与老伴种几亩薄田,够自己吃穿,儿女对自己还算孝 顺,在 过节日或节气,子女都会过来看望自己和老伴。当 问及到遇到大事子女是否会与
33、自己商量时,老人说,大都是子女自己做决定,而后再告诉我们,子女大了之后都有自己的主见,很少听从父母的意见。总体感觉,子女 对她还是孝顺的。3.1.2.情感慰藉方面根据对我村的调查发现,80的老人是与儿女居住在一起的,这样儿女对父母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能经常与父母沟通交流,可以排遣老人的孤独、寂寞感,儿女在外打工或工作的老人,其儿女大都会经常打电话来问候,询问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费用情况等等。但老年人的情感慰藉并不是几句敷衍的话能够满足的,这需要儿女付出真心的。在周围的邻居里,很多子女都说自己对父母很孝顺,父母没钱了给他们钱花,没吃的了给他们送吃的,他们看起来是很孝顺,尽了赡养老人的义务,但他们
34、只是对老人物质上的赡养,并没有关注考老人的精神赡养。3.1.2.1 子女与父母的联系表 3 子女给父母打电话情况子女打电话时间 经常 偶尔 极少有特殊事发生时 从不人数 72 12 8 3 1所占比例 75% 12.5% 8% 3% 1%从表 3 中可以得出,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的占 75%,子女偶尔给父母打电话的占 12.5%,子女极少给父母打电话的占 8%,当有特殊事发生时子女给父母打电话的占 3%,子女从来没给父母打电话的占 1%。随着电话的基本普及,很多子女还是会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的,以此也可以看出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慰藉。表 4 子女回家看父母情况子女回家看望父母 经常 偶尔 极少
35、有特殊事发生时 从不人数 58 18 6 12 2所占比例 60.4% 18.7% 6.2% 12.5% 2%表 4 显示,子女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有 58%,子女偶尔回家看望父母的有18%,子女极少回家看望父母的有 6.2%,有特殊事发生时子女回家看望父母的有 12.5%,子女从来没回家看望父母的有 2%,这里的子女指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而来看望父母的子女。现在的农村交通方便,农忙时间短,农民的闲暇时间多,没事就会经常看望父母。3.1.2.2 子女对父母的养老态度子女对老年人的养老态度直接对老年人是精神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农民受“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但由于子女在赡养老
36、人时有攀比的心理,这无形中给老人带来一定的伤害;有些老年人比较注重面子,他们希望子女在节日里能对自己有所表示(过节日或节气给父母送东西,或邀请父母去吃饭等) ,这样才能显示子女对自己的尊重和孝顺;子女是否经常主动对父母进行经济支持、主动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也是子女对父母养老态度的体现,极大地影响着老人的精神赡养。下面是我对王奶奶的访谈:王奶奶,73 岁,五儿一女,老伴今年 刚去世,由于三儿子和女儿在外地工作,之前与老伴在另外一栋房子里住,老伴去世后儿女不放心她一个人住,目前在四个儿子家轮流居住。她觉得 这种生活很不踏实, 让她没有家的感觉,老人信奉佛教,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会回家烧柱香,好 让神灵
37、觉 得老太太没有怠慢他们,以得到精神的安慰。随着年龄 的增长,老人慢慢失去了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2009 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后就靠养老金过日子。当遇到大病用钱时,就会向几个儿子要钱来支付医药费。老人最在意的是过年时儿女是否叫她去吃饭,老人是那种爱面子的人,她不会主动去儿子家吃 饭,只有在儿子和儿媳的邀请下她才会去。她说去年过 年应该在四儿子家的,但四儿媳妇没有去邀请她,她说什么都不去四儿子家过年,搞得过年气氛很紧张。3.1.2.3 邻里对老年人的慰藉邻里是指在一个农村社区内部,有些居住在同一条街,同一条巷或同一个胡同的家庭,大家守望相助,且在心里上有一定的认同感,形成了一个时紧时
38、松的社会群体。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血缘和地缘是农民联系的主要纽带,农民依赖血缘和地缘关系解决生产互助、经济合作、日常生活、情感交流等问题。中国农村社会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良好的邻里关系不仅能在生产生活和人的社会化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社会控制民。作为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重要纽带,邻里关系曾经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农村,传统上农村邻里之间生产、生活的方式及范围重叠率较高,交往理念相似,交往方式趋同,关系较为纯朴,承受摩擦的能力较强,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冲突因而邻里关系是和睦的充满了人情味。目前在农村,对老年人来说,子女的精神赡养固然重
39、要,不容忽视,但子女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人身边。而对老年人的生活而言,还需要其他一些方式帮其度过,尤其是情感交流,邻里对其的精神支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3.1.2.4 亲友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齐美尔认为,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现实的社会。在这里,齐美尔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他认为,社会首先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社会性的人类物质,他构成了整个真实的历史;其次,社会也是各种关系形式的总和,正是由于这种力量便形成了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 。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
40、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较为固定的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亲戚朋友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互动对象,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互动群体,人们在不断的人际交往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去处理更多的事情。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中,人们从中体会到了喜怒哀乐。作为农村老年人,他们同样也经历着这层关系。子女平时忙于自己的事情,有些对子女不满或比较隐私的事不愿与子女说,这个时候亲戚朋友与空巢老人的互动就成了满足其情感需求,驱除其晚年空虚孤独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持手段。农村老年人在这一精神支持中和年轻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朋友年龄也在增长,所以与朋友的互动就相对要少些,主要是与亲戚。3.1.3.成就
41、安心方面成就安心, “安心”就是要通过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婚姻、家庭)来满足父母的期待心理。老年人对子女的“期待需求”具有普遍性,是为人父母者对自己子女天然具有的美好期待和衷心祝福,祝福和期待子女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构成了无数父母终其一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从结果看,子女自身的平安,健康和幸福,对老年父母的精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安慰。子女生活美满、事业成功所产生的“安心效应” ,在间接意义实现了对老年父母最高层次的精神赡养。这是精神赡养的“大孝无言” 。3.1.3.1 老年人对子女工作现状的满意度表 5 老年人对子女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对子女工作满意度 非常满
42、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人数 15 43 30 8所占比例 15.6% 44.8% 31.2% 8.3%从表 5 可知,老年人对子女现在工作非常满意的占 15.6%,对子女现在工作比较满意的占 44.8%,对子女现在工作不太满意的占 31.2%,对子女工作很不满意的占 8.3%。农村老年人对子女工作的要求没有城市老年人那么高,只要子女通过自己的正当劳动,获取够自己一家生活的钱,老年人就比较满意了。3.1.3.2 老年人对子女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表 6 老年人对子女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对子女生活满意度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人数 14 34 31 17所占比例 14.6% 35.
43、4% 32.3% 17.7%从表 6 中可以看出,有 14.6%的老年人对子女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有35.4%的老年人对子女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 32.3%的老年人对子女的生活状况不太满意,有 17.7%的老年人对子女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进而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在这过程中就会就摩擦和矛盾,家庭关系会较之前更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自然会替子女担心,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3.2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多数的老年人对自己晚年生活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做出积极的评价,但真正感觉到自己生活幸
44、福的老年人并不多,生活中总有些事情让他们很无奈。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2.1.老年人个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呈下降趋势,他们慢慢失去劳动能力,由于年轻时出力过多,对身体的透支,一些疾病慢慢地也在老年人身上出现,再加上在家里地位权威的变化,这会让老年人觉得自己很没用,不想整天靠吃药、他人照顾过日子。在由壮年向老年的过渡时期,老年人的思想对其以后的老年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3.2.2.宁愿独居,不愿与子女住一起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多老年人表示子女都孝顺,但生活久了,总会产生摩擦
45、和矛盾,有时儿子与儿媳吵架与自己无关,但自己看了就不舒服,还不如“眼不见,心为静” ,自己搬出去住,生活的更自在。在有些选择独居的老年人又会遇上另一个问题:子女的关怀不够。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分家,各有所居,由于子女有自己的工作很琐事要忙,不可能每天都去看望老人,这样老人就会产生孤独和寂寞感。生活的自由与子女的关心是一个难以两全的问题。3.2.3.老年丧偶,婚姻生活不幸福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每个人都不能逃过的一劫。对于老年人来说,老伴的健在与否对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极大。老伴健在的老年人每天可以有说话的伴,有依靠的伴,有寄托的伴,有;对于老伴已经过世的老年人来说,生活少了很多色彩,在生活照料上
46、,精神慰藉上等都会给子女增添很多麻烦,而且心里会很过意不去,觉得给子女增加了负担。婚姻问题并不某个老年人特有的,而是一个共性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因丧偶而单身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对他们精神赡养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老年人从配偶身上得到的精神慰藉与从子女和其他社会成员身上得到的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不可以被忽视和替代的。3.2.4.子女对老年人的关心不够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中情感慰藉和对子女成就的需求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家庭中老年人得到的来自子女的关怀和慰藉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也是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主要问题所在。几乎所有有子女的被访者都认为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是融洽的,但是他
47、们仍然感到来自子女的关怀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尽管老年人表示能够理解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因为平时他们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对被访者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即使是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子女与老人交流的时间也很短。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他们并没有深入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没有从心理上关心老年人,而是更注重对老年人物质需求的满足。3.2.5.社会组织欠缺笔者通过对老年人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娱乐设施很少,只有村小学里有一些健身器材,供大家饭后健身聊天使用,大部分老年人主要通过打牌、打麻将、聊天、看电视、去寺庙等打发时间,村委会和乡政府对老年人精神
48、娱乐这方面没有规划。几年前,乡政府每年都会组织秧歌表演,每个村出一个节目,村里老老少少都会跟着忙活,觉得挺热闹,有过年的味儿,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唯一的娱乐机会都取消了,老年人也没什么事情做。年轻人喜欢听流行音乐,而老年人喜欢听戏曲,在过去,周围村庄每年都会有几场大戏,十里八村的老人都会过去看,让老年人看得不亦乐乎。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戏曲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这让老年人很是留恋。这种文化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的政府和村委会的缺位,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部分原因是村委会为追求本村的经济效益而减少文化娱乐的开支。3.2.6.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漠视从建国初到现在,国家把大部分的精力和
49、金钱用在建设城市,这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回头看看农村,虽说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现在的农村人并没有和城市老年人一样获益那么多,甚至差距很大。这是国家和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漠视,没有重视农村老年人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作用。国家从 2009 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纳入到国家的社会保障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但这只是对农村老年人的物质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支持还未涉及。3.3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过与农村老年人的访谈和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农村老年人在精神赡养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村委会因素及社会因素。3.3.1个人因素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问题首先要从老年人自身寻找原因。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主要是老年人自身的一种主观感受,外人不好衡量,也无法感受。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的出现从内因上来分析,主要还是老年人自身对于身体的衰老和社会角色的改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根源于老年人难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