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远去的浮桥,崛起的“浮桥”林思翔世界上大凡著名的城市都建于江河边上,古人早就论曰:“水者 ,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故此,城市的选址必建在有水之处:“ 凡立国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古人根据经验,把建城与河流的关系讲得明白透彻。可见,人离不开水,城市同样离不开水的润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就建在晋江河边。发源于安溪深山腹地的晋江奔腾不息,在流经如今鲤城区地段时,河面徒然变宽,江水舒缓流淌,两岸平涛沃野,入海处的东海触目可及。欣喜之至,晋水便放慢脚步,加之鲤城善意挽留,于是大江边上便有了湖泊与沼泽地。江、湖、沼泽造就了两岸四季秀色。晋水流
2、经鲤城这段宽广江面,因了岸边有“石笋 ”,故称笋江。笋江上接黄 龙江,下通浯江,三江相连,黄金水道,成了古代名渡。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就在此地。宋朝时期还曾是福建最早设立巡寨招收水军的江港。笋江可抵深山可通海外,留下了许多名人足迹。南朝印度高僧 拘那罗陀挂锡译经于江边延福寺,并由此坐舶回国。唐之四贤:秦系、姜公辅、欧阳詹、韩偓结庐于九日山,泛舟于“三江” 。宋元明清名流朱熹、蔡清、蔡襄、梁克家、王十朋、真德秀、李廷机、王慎中、- 2 -庄一浚、詹仰庇等均流连于三江山水,留下佳话。笋江的取名缘于岸边“石笋” ,而“石笋”的神秘又丰富了笋江的内涵。因此,当地人提起笋江时,在赞美她秀色之余,还带有几
3、分敬畏。笋江边的“ 石笋” 如今犹在,我 们特地去看了看。石笋高 3米多,圆柱形,上尖下粗,白色花岗岩雕琢,由四段叠成,形态古朴,外形酷似男性生殖器,傲然立于空坪上。有人研究,很可能是图腾崇拜物或婆罗门教遗物。石笋始立何时当地人也说不清楚确切时间,只知道是北宋前就有了。当地民俗专家吴灿双先生介绍说,石笋原先是整根石柱,北宋泉州知州高惠连不知怎的,为泄私愤,命令武士将其击断。由于泉州人认为, “石笋 ”是关系当地人添丁进仕的大事,明初即予修复,仍然立于原地。宋乾道五年(1169 年),泉州知州王十朋作诗咏曰:“刺桐为城石为 笋,万壑西来流不尽。 ”刺桐与石笋成为宋元时期“ 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的
4、重要 标志,在“涨海声中万国商” 的海上丝绸 之路交往中,这 两大地理标志也随之远播海内外。遗憾的是,在如此美丽繁荣的笋江,两岸之间近在咫尺,却无路可通,人们只能望江兴叹。奔腾不息的晋水孕育了泉郡的璀灿文明,也给两岸百姓带来诸多的不便与安全隐患。宋皇祐 元年(1049年)太守陆广“ 造舟为 梁于石笋之江,以 济人,舟游于水而为,桥曰浮桥 。”这 就是最早的浮桥。有了浮桥,虽说桥面忽上忽下、颤颤悠悠,然毕竟有路可走, “民得履坦” ,方便安全多了。后嘉祐、元丰、绍兴、乾道年间为官者又几度发动维护、扩修,使之逐步完善。特- 3 -别是宋乾道年间(1165-1174 年),历经十年修建后, “间孔十
5、六孔,桥长七十丈五尺,宽一丈七尺,桥面均由米余厚、十四米长巨石铺成,桥板九十四块,翼以扶栏。桥墩上安置有八塔、六护尘、十二石狮、四护神。桥中有石亭,亭中有观音像,每块桥墩都种一棵榕树。 ”成了少见的大石桥。至庆元年间(1195-1201 年),开元寺僧了性者,复修三小石桥。于是“桥之北相贯联络,以达于临漳之门。 ”明永乐年间(1403-1425 年), “捐赀募匾,复取木石收功于后。至于三小石桥,亦皆修葺,焕然一新,俾往过来续之无病涉之虞者,皆钦辈之力也。 ”清代有识之士又继续修桥。在浮桥桥头,如今还能看到一通当年立的施琅将军修桥石碑。碑文曰:“康熙癸亥,少保将军、靖海侯施公,平定台湾。旋师捐
6、俸修造安平西桥、郡城南桥,以次告竣。西隅士庶,复以浮桥倾圯为请,遂蒙将军捐俸千两,并集绅士共成盛举。工兴于丁卯年四月,竣于戊辰八月。用志功德,永垂不朽。 ”落款是乡绅、举人、贡监生、生员等 40 多位联名,立于康熙戊辰年浦月。旁边还有一通石碑,曰“修造浮桥捐金 银两题名列志” 。记载了从施琅、左都督到乡绅、监生、生员、耆民等 80 余人捐银数量,多者一千两,少则二钱,均勒石纪念。俗语说:“ 惠民莫先于政,作善莫大于修桥。 ”施琅将军 修桥并带头捐款之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将军不仅卫国功勋卓著,同时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泉州乡贤,其义行善举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同样,历代为修桥付出辛劳的官员和有识之士后人也
7、会记住他们的。- 4 -历代历朝的维修,浮桥由木桥变石桥,由单薄变厚重,不断扩充,日显壮观,如巨龙卧伏笋江之上,不仅为沟通两岸带来方便,成为泉州西南郊与邻县晋南安永通往城内的重要交通要塞,既为历代泉州的陆路交通发挥巨大作用,又为海路商航作出了不朽贡献,是宋朝泉州十大名桥之一。同时更成为人们观光的名胜景点。泛舟浮桥下,观赏笋江夜色更是人们所向往的。古人常在天高气爽月明潮涨的秋夜,荡舟于两岸开阔、江波徐缓的浩浩江面上,或携家人或带朋友,奏起管弦乐器,丝竹南音。时至深夜,月上中天,人在舟中,恍如置身太空之感。时有鱼跃水面,波影荡漾出满江碎银,激起的层层涟漪,如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因笋江为清源山和紫帽山
8、之分界线,朦胧月色下,两山双双倒影江中,如两位佳人呼之欲出。如上桥俯瞰,可见十六桥洞之间,每孔倒映着一轮明月,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更是一番美妙景色。泛舟玩月的文人骚客,此时或呤诗或弹唱,似乎进入了物我皆忘的境地。 “江水碧涵空,江天一色同。舟浮金镜里,人泛玉壶中。 ”其心身愉悦不可言 喻。因此笋江月色与双塔凌空、小山丝竹、玉球风动、崇福晚钟、清真夕照、凤山春晓、东湖荷香相媲美,被称为古泉州八大名景。浮桥还是古代官员入泉第一站。凡有大官前来,当地官员必到桥畔迎接,当年的泉郡接官亭如今犹在。接官亭传为迎接宋幼主莅泉而建,明朝万历年间重修。接官亭为一占地面积为 5880 平方米的建筑群,由主殿、碑亭
9、、石埕、中殿和接待室等组成。现存单檐歇山式建筑,为清代所建的建筑群。中为通道,东间祀观音佛祖。当- 5 -地官员接官后鸣炮,过龟山桥、甘棠桥和棠荫桥(俗称三桥),拜山川坛后方进城。如今这一带已被辟为占地面积达 216 亩的石笋公园。园内不仅有石笋、三桥、山川坛、放枪亭(古时举行祭坛仪式或迎送官员时鸣放礼炮的集结点)等古迹,还有浓荫遮天的古老榕树,芳草萋萋,景色宜人。泉州民俗文化活动常在这里举行。拍胸舞、高甲戏、木偶戏和掌中木偶都在园中为市民展示其风采。 “笋江月闽南风”、 “闽南风元宵乐”大型民俗广场活动也在这里举办。还开展对台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古代接官仪式和石笋传说,也以生动形式在这里再现和
10、演绎。斗转星移,岁月轮回。千年浮桥已走进历史,即便是后来重修的石桥,如今也仅残留几孔石墩,供人凭吊。1998 年在浮桥遗墩边上屹立起一座新修的现代化大桥,这座四车道的新浮桥如一弯彩虹横跨笋江之上,成了晋水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沟通泉南泉北一条大动脉,整日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为泉州的现代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现在人们讲浮桥,如果不加说明,习惯上指的是因浮桥而得名的笋江岸边的浮桥镇,即今鲤城区的浮桥街道。浮桥为泉郡名区、历史古镇。山水寺桥,交相辉映。相国府、古民宅、旧官邸、古渡头、进士墓等古迹犹存。郑成功曾在这里王爷埔广招义军,操练舟师。浮桥街、黄甲街历朝都是泉州经济、宗教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浮桥街道更是英姿勃发。早在 1987 年浮桥就入选福建省首批科技示范镇和工业卫星镇。如今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 6 -达,滨江新城已现雏形,正向着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大步迈进。 “创意创新,提升提速,致力发展,促进和谐。 ”浮桥人正挥舞新时代的彩笔,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色上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一座新的“浮 桥 ”正在崛起!远去的浮桥,带着千年的印记淡然退去,令人留恋,令人回味;崛起的“浮 桥” ,生机勃 发,走向未来,令人鼓舞,令人向往 2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