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 年 语文 学科 集体备课记录时 间 2010 年 9 月 20 第 4 次备课主讲人 参加人内 容 第二单元 7 风筝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懂得不同的人生对风筝的不同情感。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深刻的自省精神。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自省精神。重点难点本文主题思想及重点语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洋思教学模式练习作业 阅读满天的风筝并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蕴含的情感的不同具体内容一、导语设计:感受童年:播放歌曲三月三 ,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
2、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重点生字词并完成 2 项学习任务。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课文探究:(一)探究感情基调: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
3、时点评思考: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 久经逝去 ”?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的? 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 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 “肃杀的严冬中去”? “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二)探究体验人物:请同学们回想探究人物时,从哪些方面探究 ?思考:1、找一找在这篇文章里能够体现我和弟弟在放风筝这件事上观点不同的语句段落 ?并说一说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2、中年后
4、的哥哥又是怎样对待风筝的呢?文中那些段落体现出来了呢?用你自己的话概括。3、 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5、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1、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2、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
5、?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三、总结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具体内容集体备课研讨反思这篇文章虽然已经讲过,但事隔一年,回头再次站在讲台上面对一批新的学生,确找不到了原来上课的感觉,甚至曾经备课的思路在头脑中也变得支离破碎了。还好,对文章的人物、情感的了解至今仍历历在目。在备课阶段,我
6、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还是在课堂上设计表演,如在研读文章的第三和四自然段时,通过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等关于文章“看风筝,毁风筝”的情节学生完全的掌握了。这样一来,学生加深了思考和理解,并有所体验和感悟。我想,单凭教师讲解,语言再多也收不到这种效果。本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探究情感、探究人物、探究主题,一系列问题的设置时为了让学生能逐步的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但由于学生还没完全适应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所以在小组讨论时,有部分学生缘于胆怯或虚荣,不肯将问题示于众人。加上课文部分语言的时代差异和晦涩深奥,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难度太大。因此,在合作探究时,表面气氛活泼,也有少量精彩分析,但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以后还要加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