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余数的除法评课作者:戴圣育 时间:2012-10-26 18:11:46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对以下几点感受颇深:1、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陈老师摒弃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教学,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猜测验证综合应用”几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2、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用 11 根小棒重复摆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看看这 11 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上有的摆三角形、有的摆拼音字母Y、有的摆梯形、有的摆长方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第二次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严老师采用了猜测验证概括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同桌
3、合作,增添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同学摆的图案,看还可能余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陈老师结合学校的丰收节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如引导学生理解“重复摆”及“增加小棒继续摆”的含义并示范,以及把动手操作后要交流的问题罗列出来,便于学生语言的组织,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值得商榷之处:
5、1、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的写法时,教师问了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我想这里应该强调“最多能摆几个?”,以及“用掉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多能摆几个?”直接关系到以后试商时最大能商几,至于后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从图上数出来,也可能是用商与除数相乘得到的,这样可以为以后试商做准备,因为试商时商和除数相乘的积要小于被除数并且最接近被除数。2、最后议题有歧义,“老师们摘的毛豆最多能装满 6 筐”,那么是否5、4、3、2、1、筐都可以呢?是否可以改为“老师们摘的毛豆装满了 6 筐,但不满 7 筐,老师们可能摘了多少千克?”最后我要感谢陈老师为了这一堂课所付出的努力,感谢她给我们带来耳目一
6、新的一课,带给我们收获!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作者:香山枫叶 日期:2009-11-17 9:10:00推 荐大家下午好:下午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感触颇深,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稳重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1、在进入本节课学习时,陈老师能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即年龄小,比较喜欢直观的认识,学生进行摆小棒的活动,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横式表示方法。2、陈老师在设计上比较合理,层层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的问题。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3、从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学难点应该是在除法竖式的
7、书写和各个部分与横式中对应关系。她首先让学生自由写写除法的竖式,然后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观察横式与竖式,而没有直接提问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字从哪里来的,是表示什么意思,陈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来引导他们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她不是通过自己解释,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来做出解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4、从整体来看,陈老师这节课的内容上比较充实,她让学生明白了有余数除法的由来以及其写法做了优化,再让学生掌握了除法的竖式写法及各个部分的关系,最后用练习进行了巩固。5、最后我讲一点个人的意见,我觉得陈老师在上完 9 根小棒时,如果马上让学生思考用 12 根小棒摆几个正
8、方形还多几根时,稍微进行点拨,在下面的练习当中学生也就可以应付了。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意见,还请大家一起探讨、研究。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作者: 赵宗剑 (小学数学 广西崇左市小学数学七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2533 发表日期: 2012-12-14 23:43:49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听了黄老师上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我感受颇深。下面就说说他的课 :1、大胆对教材进行重组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黄老师摒弃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教学,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
9、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猜测验证综合应用”几个环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黄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用 11 根小棒重复摆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看看这 11 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形。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上有的摆三角形、有的摆拼音字母 Y、有的摆梯形、有的摆长方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
10、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第二次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严老师采用了猜测验证概括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几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然后同桌合作,增添小棒根数继续摆一个同学摆的图案,看还可能余几根小棒,并记录下来。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验证了刚才的猜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
11、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有可能被真正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练习环节,黄老师结合学校的丰收节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基础练习,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对试商的方法做了渗透,第三个问题是一道开放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本节课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12、。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如引导学生理解“重复摆”及“增加小棒继续摆”的含义并示范,以及把动手操作后要交流的问题罗列出来,便于学生语言的组织,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收藏人:夕阳不老心 2012-10-08 | 阅: 581 转:0 | 分享 | 来源 评 有余数的除法本课教案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 一开始,宓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奥运为契机,平均分送奥运吉祥物福
13、娃的照片,代替传统的分苹果,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宓老师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运用了小丁丁,小巧等学习伙伴的生活案例 中华励志网 代替了传统的判断和改错,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除数要比余数大的道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所以,这节课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教学创造的乐趣,也增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