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一、概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1.震源震源深度 震中震中距 浅源地震(60km) 中源地震(60km300km) 深源地震(300km),2.震级反映地震能量大小指标,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3.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后,地震区的地表面和各类建(构) 筑物遭受破坏程度、人的感受状况等因素宏观确定。它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有关。,一、概述,I=0.92+1.63M-3.49lgR 式中 I某地地震烈度;M震级;R某地的震中距。,(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概述,4.地震基本烈度50年超越概率为10%地震烈度,相当于475年一遇的烈度值。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
2、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给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一)震级和地震烈度,一、概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5.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又称“偶遇地震”。,6.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动参数(比设防烈度低1.55度),7.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动参数(比设防烈度高1度),一、概述,(一)震级和地震烈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max,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一、概述,(二)地震动三要素,1.震幅一般指加速度波、速度波和位移波的峰值大小,2. 频谱地震波是各种
3、频率波的集成,可按频率高低分解出一系列波,每次地震的波均不相同,而传播到地震影响区的地震波也各不相同。低频、中频或高频为主。,一、概述,(二)地震动三要素,3. 持时地震最激烈一段的持续时间,与震级与震中距和场地条件有关。震级大持时长,震级相同但持时长的建筑物破坏重。目前给出的设计反应谱还未反应持时的因素。但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弹性或弹塑性计算时,其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可考虑持时的影响。,一、概述,(三)地震小区别,一般针对一个城市、厂区或一个重点工程场地,用1/10000或1/50000的比例尺给出区域的地震动参数、土层液化(或震陷)断裂活动性和分布、滑坡和崩塌等研究成果。 全国地
4、震动参数区划图,400万分之一。,一、概述,(三)地震小区别,1.地震危险性分析一般以200km300km为半径,对小区周围的地震背景资料(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区域地质等),把地震事件及其作用看作是随即事件,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给出不同时段内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及其反应谱等),2.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前者给出的是小区基岩的地震动参数,根据小区内的不同工程地质条件(覆盖层厚度、不同土层的土性和分布、地下水深度等),按一维或二维模型计算场地地面的地震反应,即给出地面地震动参数。,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1.静力理论 1900年,日本大森房吉教授提出:地震时,结构
5、的各部分的水平加速度峰值m均相等。,式中:m结构的质量; G结构的重量; g重力加速度;k地震系数,日本称为“震度”;F地震荷载,现称”地震作用“。,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1.静力理论 该方法又称为“震度法”,适用绝对刚性结构,少数国家的设计规范仍采用。 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采用静力法。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仍采用78规范的静力法。 计算出地震荷载后,按静力学原理计算结构的内力。,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2. 准动力理论(反应谱理论) 20世纪20
6、年代提出,50年代美国加州建议的抗侧力要求正式采用该方法。 我国于1964年在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中首次应用,并给出4类场地上的相应反应谱。 现行国家标准中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 动力理论两个分支随机振动输入随机波(地震波)确定性振动输入谐波 时程分析法动力反应线性分析 动力反应非线性分析,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不规则结构甲类以及表中规定的建筑进行补充计算,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3. 动力理论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选用至少有2组实际强震记录和1组人工模拟波每组水平二向和竖向,共3条波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7、在统计意义上相符。,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一)抗震设计理论,3. 动力理论(1)场地类别()(2)设计地震分组(Tg)(3)峰值加速度 max(4)时间步长(t=0.1s )(5)持时(15s45s),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二)地面运动反应谱,“谱” 将包含有复杂成分的东西,分解成单纯的成分按特征值大小一次排列形成的图形如光谱、频谱,1.设计反应谱单质点体系 结构阻尼比0.05 弹性结构(1)用每条地震记录,均可改变结构基本自振周期和阻尼比,计算加速度、速度、位移反应最大值,如下图所示。,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反应谱,选用M5级的地震记录515条。用连续
8、的场地指数、周期T计算出加速度最大值(图3.2.4),又称(T)谱。,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 m:7度0.1,8度0.2,9度0.4,动力系数最大值m与Tm关系统计表,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不同场地的m是相近的,平均值为2.25 由mm7度 m=km=0.12.250.23,0.152.250.348度 m=k m=0.22.250.45,0.302.250.689度 m=k m=0.42.250.90,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为设防烈度降低1.55度,即设防烈度乘以平均结构影响系数(c)0.33后的烈度值7度 m =0.330.12.250.08,0.33
9、0.152.250.128度 m =0.330.22.250.16,0.330.302.250.249度 m =0.330.42.250.32,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1. 78规范 (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小震不坏,大震不倒”7度9度三类场地,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式中 Pi适用于i质点的水平地震荷载;P底部剪力(总地震荷载);C结构影响系数,钢结构为0.25,R.C结构为0.3,无筋砖结构为0.45;1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的地震影响系数;W产生地震荷载的总重量。,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脆性结构=1 塑性结构1 一般砖结构=23 一
10、般R.C结构=4 一般S结构=3.5,令A1A0A0=A0A220,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三)结构地震估用计算方法的演变,2. 89和2001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和GB50011-2001“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6度9度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四类,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分组(三组),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反应谱的结构自振周期由3.5s6s阻尼比不等于0.05时, 值进行修正。强制性条文水平地震作用,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式中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
11、作用标准值;1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Geq结构总重力荷载,单质点100%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85%Fi质点i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根据Tg取值不同,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抗震变形验算(1)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层间位移验算ue=e,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抗震变形验算(2)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up=ph,弹塑性层间位移限值,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3 2001规范增加“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一条,高宽比限制,最大高度限制(m),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四)强制性条文(部分),所有建筑均按重要性划分:甲、乙、丙、丁四
12、类 四类建筑的设防标准 场地的选择:甲、乙类严禁建在危险地段,丙类不应建在危险地段;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结构体系(第3.5.2条和第3.5.4条) 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经 避免因部分构件或结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承重能力,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RC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楼、屋盖,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保证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5非结构构件、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结
13、构可靠连接或锚固,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6.材料性能指标 烧结砖不应低于MU10,砂浆不应低于M5 混凝土、砌块不应低于MU7.5,砂浆不应低于M7.5 一级RC框架不应低于C30,构造柱(240180) 、芯柱(120120)不应低于C20 一、二级框架,纵向受力钢筋强屈度比不应小于1.25实测的屈强(标准值)比不应大于1.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钢材屈强比实测值不应大于0.85 钢材应有明显屈服台阶,伸长率不应小于20%(标距50mm) 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剪力系数,按表确定最小值 Gj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14、,7.剪重比要求: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满足:,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8. R.C房屋(丙类)按烈度,结构类型和高度确定抗震等级一级四级 9. 梁柱的钢筋配置 梁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之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级不应小于0.3;框筋加密区长度、最大间接和最小直径 柱的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每一侧不应小于0.2%,类场地应增加0.1%;箍筋加密区范围、最大间距、最小直径;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10. 一、二、三级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不应小于0.20%;最大间距不应小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部分框支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横分布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间距不应小于200mm 11.钢结构框架柱的长细比 不超过12层 68度 , 9度,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二、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超过12层的框架柱的长细比,梁柱刚性连接时,柱在梁翼缘上下各500mm节点范围内,柱翼缘与柱腹板或箱形柱壁板间的连接焊缝,应采用坡口全熔透焊缝。 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非消能梁段,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规定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