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 ,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征戍 (sh ) 橘 颂(j ) 招徕 (l i) 萧 萧落木(s ) B 涔 阳(c n) 无妨 ( f n g) 陇 首( lng) 得鱼忘筌 (qu n) C 寒 砧 ( z h n) 桅 杆(w i) 漂泊 ( p) 秋风袅 袅( nio) D 疏 朗( sh) 窸 窣(x) 迢 远(ti o) 灼 灼其华(zhu ) gkstk 导学号 69550162 解析: 选 D 。 A 项中“萧”读“x io ”; B 项中“妨” 读“f ng ” ;C 项中“ 泊”读“b ”。 2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是( ) A 洗练 钟爱 排斥 相去无几 B 留传 繁密 慨念 得意忘形 C 跂路 领域 究竞 翩翩起舞 D 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 gkstkgkstkgkstkgkstk gkstk 导学号 69550163 解析: 选 A 。B 项, 慨念概念;C 项, 跂路歧路, 究竞 究竟;D 项, 干躁干燥。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 是( ) (1)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 “ 木叶” 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 的形象。 (2)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 , 却宁可冒这危险 , 创造出那千古_ 、 形象鲜明的 诗句。 (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 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
3、, 我们的精神 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A 钟爱 留传 熏染 B 钟爱 流传 熏陶 C 喜爱 流传 熏染 D 喜爱 留传 熏陶 gkstk 导学号 69550164 解析:选 B 。(1) “钟爱 ”指特别爱( 子女或其他晚辈 中的某一人) 。“喜爱 ”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前者的程度较重。(2) “留 传” 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 侧重用于遗留下来。 “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 , 侧重于传播开。(3) “熏染 ” 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 ( 多指坏的) 。“熏陶” 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 行为、品行学 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 多指好的
4、) 。二者感情 色彩不同。 4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 “木叶” 的奥妙,此 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 ,熟能生巧 。 B 写文章首先要言之 有物 , 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 ,也只是金玉其外 , 败 絮其中 ,不能打动读者。 C 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 ,于是成为丰富多彩 一言 难 尽 的言说。 D “木叶”之与 “树叶”, 不过是一字之差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 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 一字千里 。 gkstk 导学号 695
5、50165 解析:选 B 。B 项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指外表 华美 , 里头一团糟 , 而句中说“言之有物 ”, 相对的应是“言之无物 ”, 所以无所 谓“ 败絮其中”。 5下列各句中, 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 了树干, 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 性。 B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 的创造中学习 ,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使得中国诗歌 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C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 D 从“木叶”发展到 “落木”, 其中关键显然在 “木”这一字, 其与“树叶” 或“ 落叶”的不同, 也正在此。 g
6、kstk 导学号 69550166 解析: 选 A 。A 项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不一致 , 主语应 放在关联词语之前 , 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了树干” 。 6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不 准确的一项是 ( ) A “ 袅袅兮秋风 , 洞 庭波兮木叶下。 ( 九 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 这动人的诗 句, 它的鲜明的形象 ,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 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 得到了启发。 ” 文章开头紧扣题目 , 说明 “木叶”的来历及其对后代诗歌产生 的影响。 B “如谢庄月赋说 : 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 又说: 木叶下, 江波 连 , 秋月照浦云歇山。 ”引用这些
7、诗句 , 都是为了说 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 使用“木叶”一词,因此 “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 “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 木就是树, 木叶也就 是 树叶, 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 设问开头, 引出对“ 木叶”与“树 叶” 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 “例如屈原在 橘颂 里就说: 后皇嘉树 , 橘徕服兮。 而淮南 小山的 招 隐士 里又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 引用这些诗句说明古诗句中 “树” 是常见的 ,而“树叶 ”不常见。 gkstk 导学号 69550167 解析:选 B 。引用这 些诗句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使用 “木叶 ”是受了屈原的影响 ,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8、。 二、课内精研 阅读课文第 6 段 ,完成 79 题。 7分条简述“木 ”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答: _ _ _ _ gkstk 导学号 69550168 答案: 暗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暗示诗人的情感; 暗示人物的性格形象。 8分别写出“木叶 ”“黄叶”“落木” 在诗歌形象上的特征。 答: _ _ _ _ gkstk 导学号 69550169 答案: 木叶: 有清秋 的绵密、 缠绵 , 又有干 燥感。 黄 叶:满树微黄 ,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9 请分别写出屈原笔下的 “木叶 ”、 曹植笔下的 “落叶”和司空曙笔下的 “黄 叶” 所表现出的意境。 答: _ _ _ _ _
9、 _ gkstk 导学号 69550170 答案: 屈原: 通过窸 窣飘零而又透些微黄的叶子的生 动形象 ,我们仿佛听见 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曹植: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司空曙: 还是静静 地长满在一树上, 在那蒙蒙的雨中 , 有 “木叶” 微 黄的颜色 , 却没有 “ 木叶” 的干燥 之感 , 缺少那飘零之意; 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 , 也显 然是变得太黄了。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 ,晚景凄凉的境况。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012 题。 中国传统的“比德 ”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 受其伦理学的影响。 较早见于 孔子的学说 ,
10、著名的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比德 ”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 , 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 “比 德” , 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 。 “ 比” 指象征或比拟, “ 德 ” 指伦理道德 或精神品德。 “比德” 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 ,使自 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 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 的道德伦理品格。 这种以自然“比德 ”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屈原的作品中, “ 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等可以看作是孔子 “比德”观的继承。 “比德” 在元、 明、 清的
11、文人画 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梅、 兰、 竹 、 菊等成 为绘画的主要 题材 ,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 ,成为崇高品德的象征。魏晋南北朝 , “ 比德”的审 美观继续发展 , 又出现了 “畅神” 的审美观。 这种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 神悦性 , 比之 “比德 ” , “畅神” 观更具美学色 彩 , 这种审美观的出现 , 扩大了对自 然的审美范围。 山水诗、 山水画特别盛行 , 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 宋朝画家郭熙 说: “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 ,其旨安在?丘园 ,养素所常处也;泉石 ,啸傲所常 乐也;渔樵 ,隐逸所常适也。 ”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 比德”
12、,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 ,人徜徉于大自然 ,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 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 “畅神”的审美观。 对自然美的欣赏 ,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 但也有不同之处 , 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 , 特别是精神方面的联系 , 西 方则较多地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 , 主要靠理智、 思维 , 情感因素遭到压抑, 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 的联系。 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 , 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 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 , 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 同,
13、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 ,亚里士多德提出: “美与不美 ,分别就 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 ,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 ”美国艺术家托马 斯 说, 美有三要素: 完整 、 和谐、 鲜明。 他们认 为自然物的美在于其形式诸因素的和 谐统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 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这看似与中国 的自然美学观相同 , 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 , 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 人的精神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 ( 摘编自陈望衡中西自然美学观比较研究) gkstk 中心意旨 本文提出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两种自然审美观 “比德”说和 “畅神”说,
14、阐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经 过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中西方自然美学观的异同。 gkstk 结构图示 中国传统的 自然审美观 “比德 ”说 “畅神 ”说 中西方自然 美学观比较10下列关于“ 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表述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 , 他们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 养联系在一起 ,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和人生理 想。 B “比德”的自然审 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 , 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 主体“比 德” ,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 ,表现人格美。 C “比德”的自然审美 观认为 , 自然物的美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 , 而是取 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
15、 ,也就是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 D 屈原善用 “善鸟香草 ”喻指忠贞的品行 , 元、 明、 清的画家用梅、 兰、 竹、 菊喻指崇高的品德 , 都是“比德”的自然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gkstk 导学号 69550171 解析:选 A 。“ 让自然物寄托丰富情感 ”表述有误。 11 下列理解不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畅神”的审美观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它强调自然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 , 宋朝 画家郭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 B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 方 ,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一致之处 ,即都关 注了自然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一特点。 C 和西方相比 , 中国
16、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更关注社会属性 ,它认为自然美较多 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 ,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上。 D 对自然美的看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 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 ,他也认 为, 自然物的美美在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 gkstk 导学号 69550172 解析: 选 D 。 “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 最为相同 ”理解有误。 1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希望徜徉在大自然中 ,陶醉在大自然中 ,怡神悦性;山水诗、画的创 作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 , “比德”说、 “畅神”说应运而生。 B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 认识较大程度上源
17、于西方的哲学 ,他们从认识论的角度 观察大自然 ,多是理智的、思考型的 ,有功利性因素。 C 托马斯认为美的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 ,他的看法印证了西方不是更 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去寻找自然美。 D 中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 , 这种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艺术作品中 , 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体系 ,因此,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gkstkgkstkgkstk gkstk 导学号 69550173 解析: 选 A 。 “ 比德说”“应运而生 ”的分析有 误。 四、语言表达 13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 ,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但不能改变原意。 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林庚关于唐
18、诗中的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之说, 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 服。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 “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之说, 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 神思想营养。 答: _ _ _ _ _ _ gkstk 导学号 69550174 解析: 先找出核心句 , 从四个句子来看 , 第句能够 包含其他三 个句子, 可以定为中心句; 然后将前三个语句进行调 整, 作为附加成分 融入中心句中。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 “盛唐气 象”“ 少年精神”之说 ,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14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 内容 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 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 , 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 形成成土母质。 接下来 , 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 始的土壤 ,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 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 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 _ 。 成土过程必须要在生物因素参与下才能发 生, 因此 , _ , 而且成土过程一经发生 , 便一 定与风化过程同时进行 , 两个过程是无法分离的。 所以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 可 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 ,_ 。 gkstk 导学号 6955
20、0175 答案: 这个过程称之为成土过程 它只能发生在 地球上出现生命之后 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15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 , 它们如“木叶”一样, 成为其意难以 言传的精妙语言 , 如 “月”“梅”“ 柳”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的理论 ,说说下面李商隐的两首诗中 “柳” 的暗示性。 赠 柳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答: _ _ _ _ _ _ gkstk 导学号 69550176 解析:
21、要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不同意境中的 “柳 ”的暗示性。 答案: 前一首中“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 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 , “风 流” “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 , 花飞似 “雪” 则把春柳的繁盛写到极致。 后一首写 秋柳 , 与春柳作比, 用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春日之柳愈是繁华 得意 ,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五、微写作 16 请以“沉稳 ”为话题, 采取“妙用古诗文 ”的手法写一个语言片段 , 要求 语言富有文化底蕴。200 字左右。 gkstkgkstkgkstk gkstk 导学号 69550177 答案:( 示例 1) 沉稳 从难而来。一个 人若没有
22、经历无 数的挫折与磨难 , 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 , 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 一遇困境, 便 心浮气躁 , 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 周易 , 仲尼 厄而作 春秋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 ,便无法形成沉稳 的性格 ,也就无法取得辉 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 , 不居安思危 , 身陷 声色犬马之中 , 心浮气躁 , 毫无 沉稳。 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身死人手, 为天 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 , 经历磨难, 以求沉稳 ,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 示例 2) 沉稳从无欲而 来。孟子曰: “无欲者 ,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 , 做大事者 , 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 , 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 , 赢得最 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 , 性格沉稳 , 终 修成正果 , 普度众生; 诸葛孔明淡泊 明志 , 宁静致远, 终运 筹帷幄 , 功成名就。 有 了私欲 , 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 , 遇 事则慌 , 处事则乱。 霸 王以一己私欲 , 赶走亚父 , 气走韩信, 终被困 垓下 , 遗憾千 古, 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 ,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则必使后人 而复 哀后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