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考题谈如何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高考第卷现代文阅读题历年是考生失分的题目。 究其原因, 客观是命题意向所定试题要体现选拔功能,有明显的区分度。但对于考生来说,丢失此类题目的分数,就像丢掉了一颗定心丸一样。 笔者在评改学校几届的高考模拟试卷中感觉到, 我们山区学生在此方面的弱点是明显存在的,除了所处的区域阅读信息量少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如何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比较弱。那么,如何在复习备考中提高考生在阅读文本中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呢? 下面谈个人粗浅的看法: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是语文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中一项考核内容, 也是考核考生对信息处理的一项能力要求。更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阅读能力。当今社
2、会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频繁迅速, 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令人应接不遐, 迅速准确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一项重要本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既可为学生应试提供服务,也可为学生日后的发展练好本领。文章是信息的重要载体,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深刻领会。要达到这点,就必须要理解阅读文本,既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大意,又要对文章的语言有准确的领悟, 对文章的表现形式作分析,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信息的整理归纳或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不同文体, 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等特点,根据试题题干相关的阅读要求,
3、或自身阅读的需要进行阅读分析。或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或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例:2001 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第 21 题:文本是鲍昌的散文长城,设计的问题是: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 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以上两个问题, 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提取和概括能力。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既要考生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阅读,也要考生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阅读,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理解、筛选、概括、提取。 文本长城,作者选取了长城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赋予长城以象征意义,以达到反思历史、 展望未来的写作意
4、旨。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难感受到它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中间是对现实的评说,结尾是对未来的召唤。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根据问题(1)进行局部内容阅读分析。 这一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中,通过阅读,我们所要获取的信息在文中已有显现。作者在反思评价长城历史的过程中, 以议论抒情的方式对长城作出了评价:“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三个段落的议论抒情句,就是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长城历史进行抒写之后作出的不同评价。我们就可以根据语意表达要简明连贯的要求, 从中筛选和提取与
5、问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凄婉的历史; 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 第二个问题,我们又可通过阅读局部内容去筛选提取相关信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话:“正因为如此, 现在你敞开胸襟了!”这句话可以说是一个过渡句,前句承上, 下句是启下,而在启下句中有一个关键词语“现在”,这说明下面内容是抒写现实的长城的, 现在的长城怎样呢? “敞开胸襟”“毫不羞涩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长城变得怎样呢?文中写道:“他们来了,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至此,我们就可以根据上述相关的信息, 从中筛选并提取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长城的现实就是:开放,自信。又如 2002 年高考语文试题第 1
6、9 题:文章是林非的话说知音, 设计的问题是: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关键是要对文中的那两句话的分析理解要贴切,感悟要深刻。 文中写道:“当他(俞伯牙)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地吟着“巍巍乎若泰山! ”;“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立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 ”。根据此情景,我们自然会想到: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合拍默契呢? 经过思考分析和阅读相关语句,我们就不难从文中找出原因:一方面是俞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和神秘莫测”; 另一方面是钟子期能丝毫不差地“感应”到俞伯牙的“情思”。这样分析,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从中筛选和提取出来: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 领悟他的情思。总之,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考查,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关键是我们在阅读中能否分析捕捉到相关内容和有效信息。 而要提高此种能力,需要多阅读、多分析、多训练、多积累。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悟性,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