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80887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心 理 治 疗 与 心 理 咨 询,授课教师 迟立忠 授课对象 应用心理2005级 ,第八章 人本主义疗法,第一节 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是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之一。人本主义疗法的理论与治疗均称之为来访者中心理论或来访者中心心理治疗(Client-centered theory and client-centered therapy),近年来,逐渐被以人为中心的(Person centered)理论或治疗的名称所代替。来访者中心治疗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罗杰斯1902年出生,早年攻读农业、生物、物理和神学,后学习心理学,接触了行为主义

2、理论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训练。1949年,他就提出过一个不同寻常的设想:“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去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了解什么问题最重要,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他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提出了自己的新的心理治疗观;1951年出版了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为来访者中心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治疗”。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出版

3、为标志。在这一阶段中,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越是接近自己的经验,信任自己的经验,并由自己的内心来评估以及乐于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第四阶段是在1970年至1980年。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一、对人的基本看法(人性论)1.人的主观性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个人的和主观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学领域、数学领域或其他相似的领域中,具有最客观的机能,这也是他的主观目的和主观选择的结果”。他强调人的主观性,认

4、为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他自身对真实世界感知、翻译的结果。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总是有所怒而发,决不是受到肾上腺素的影响;当他爱的时候,也总是有所爱而爱,并非盲目地趋向某一客体。一个人总是朝着自我选择的方向行进。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对现实的独特的主观认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或来访者中心治疗强调了人的主观性的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的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2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实现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动机性驱动力,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在一切有机体都表现出先天的、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倾向性。罗杰斯早期就认为人类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以后更坚信人类的发展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人类给予人

5、印象最为深刻的事实似乎就是其有方向性的那种倾向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 。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趋向此种人类天性,使来访者向着自我调整、自我成长和逐步摆脱外部力量的控制的方向迈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于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罗杰斯的关于实现的倾向的观点受到马斯洛的动机与需要的理论以及自我实现的理论的影响,亦受到安雅尔(Angyal)等人的影响。,3对人的其他看法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可

6、以作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都有着实现的倾向。若能有一个适宜的环境的话,一个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行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 人性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之为“实现倾向”。人拥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个 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着互动,个体不断地对互动中的经验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 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有机体的评价 标准是自我实现倾向。凡是符合

7、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而那些与自我实现倾向不一致的经验,就被个体所 回避和拒绝。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他随个体当时的需要状态而不同。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把个体的经验与自我实现有机的协调配合,使人不断 迈向自我实现。人是可以信任的。以人为治疗中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改变的。心理治疗的关键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建立一种有助于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促其自我改变的合作关系。,二、有关自我概念的理论罗杰斯和其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有必要将自我与自我概念区别开来。自我(self)用通俗的方式讲,就是一

8、个人真实的自我;自我概念(self-concept)则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同的。理想的实现倾向即自我实现,就是指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种情况了。不过,在自我和自我概念一致的情况下,自我概念又可能向着实现机体的自我更深层需要的目标而努力了。,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来访者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1自我概念的发展(1)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与他对体验的估量和根据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的倾向的

9、情况而得出的评价的价值排列有关。例如,一个婴儿的行为表现出他更喜欢诸如新奇感和安全感等体验,他依靠这些经验来维持其有机体并使之得到发展;他对于那些诸如疼痛和饥饿的感觉体验,对那些不利于他维持有机体自身及发展的东西,会采取拒绝的态度。这一对自身的体验、经验评估的过程,是在有机体的水平(无意识的有机体水平)进行的。当人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的评价过程在帮助他们达到自我成长方面就会变得更为有效,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并能意识到这种经验和体验了。,(2)自我概念的早期发展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积累而成的,由在各种情境中区别作为主体的“我”(I)和作为客体的“我”(me)以及自(se

10、lf)的经验构成。起初儿童对于主体和客体的我及自己的认识尚未达到可用言语表述的水平。例如,婴儿饿了,他可能会把他对饥饿的消极评价结合进他的自我概念之中。此后越来越多的自我体验被意识到并被言语化了。在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儿童区分出了不同于他人、他物的自己,发展出了包括有关于他对自身的知觉的和各种各样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的自我概念。,(3)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儿童有一种对来自他人的积极的评价的需要。儿童有时想从某些对他来说重要的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价的需要会与他自身的体验发生矛盾和冲突。一个男孩觉得打他的小弟弟使他感到很快活,但他的父母却对他

11、这样说:“你很坏你这样做一点也不可爱”。男孩的行为没有得到积极的评价,却体验到了负的消极的评价。这样,他可能产生不正确的、歪曲的言语评价,如“我觉得这种行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此时,正确的体验的言语化应为“在我干这种事时,我感到高兴而我的父母感到不满”。这里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评价过程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称之为价值的条件化。有非常多的时候,“个体被其文化条件化了,对其行为的奖励、强化等,事实上影响了其固有的实现倾向的自然取向。,价值的条件化价值条件化是指个体为了满足得到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观念的一部分。,价值的条件化这一概念

12、在自我概念理论中是很重的,因为这意味着个体存在着两种评价过程。第一种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真实地反映实现的倾向。第二种是价值的条件化的过一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的。当个体采用第二种评价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而这可能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需要。,(4)在自我概念中价值条件作用的影响不同个体在价值条件作用内化的程度上各不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及他们对积极的评价需要的程度有关。对不同个体来说,其区别仅在于一些人将价值条件作用较多地内化到自我概念中而另一些人则内化得较少。价值的条件化最常见的例子是:“实现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

13、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就不配为人”,“挣钱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不能挣到很多的钱,我就是失败者”等等。这种价值的条件化不仅仅是把一个人应怎样做人的评价内化了,而且当一个人没能做到他认为应该做到的情况时,把别人怎样看待他自己的外部评价内化了。,罗杰斯认为对许多个体来说,他们作出大量的内投射的评价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而他们固守着这一点却很少对其进行考察或试验。就这样,他们不仅脱离了自己的体验,而且对自我的评价也是很低的。更进一步来看,价值的条件作用的内化,会起降低人的自身评价的作用,即会产生“自我压抑”。,2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调以人为中心或来访者中心治疗不是要在寻找来访者是怎样变得以现在这种方式行事上下功夫,

14、而是要询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保持了现在的这种行为,而不是满足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的。了解失调的行为和知觉怎样得以保持下来这一点,对理解以人为中心的或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是很关键的。,(1)经验或体验的过程罗杰斯认为个体经验或体验可能会产生4种结果。经验或体验可能被忽视,如同对于坐着的感觉。经验或体验可以被准确知觉,并且由于它与个体需要相符或可强化自我概念,而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经验或体验可能会被歪曲,用以解决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之阐的矛盾。倒如,一个在学业方面自我概念报低的学生当得到好成绩时,可能会认为:“老师定的标准太低了”。经验或体验被否认或拒绝接收。例如,一个妇女的自我概念深受过于严格

15、的道德观影响蘩因此,根本否认她对性欲满足方面的要求。,个体的经验与自我观念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符合个体的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 由于经验和自我感觉不一致而被忽略。 经验和体验被歪曲或被否认,用于解决自我概念和体验的矛盾。,图9.1表明了适应程度较高的个体与适应程度较低的个体其经验与体验被否认、歪曲或准确感知的情况。适应程度低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或很大领域中偏离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在这些领域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价值的条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而正是这一评价过程使得他歪曲或否认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一个适应程度高的人则不同,他很少出现价值的条件化的评价过程警因此能更

16、为准确地感知自身的体验。,人可以被看作是处于一种实现其自我概念的过程之中的人。高适应者的自我概念允许他知觉到更多的自身的感觉和本体体验,这样自我概念的实现就非常相似于自我实现或有机体的那种自我实现了。低适应者的自我概念的实现过程很少基于有机体自身的评价过程。结果,高适应者可以在大量现实信息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环境发生作用,而低适应者则很少具有这种能力。,(2)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的不一致当经验或体验被准确地言语化,并被结合进自我概念之中时,就可以认为自我概念和经验、体验是一致的,或者说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是协调一致的。当经验或体验遭到否认或歪曲时,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就不一致了。这种不

17、一致既可在经验或体验是积极的情况下产生,也可在它是消极的情况下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大多具有很低的自我概念,经常否认和歪曲来自外帮的积极的信息反馈,也常抑制来自其自身的积极的情感。,(3)潜识(subception)、防御和焦虑罗杰斯用潜识或前知觉(pre-perception)的概念来解释与实现的倾向有关的自身感觉及本体体验被否认或被歪曲的机制。潜识包括对经验或体验的过滤机制,它会消除或改造矛盾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对个体有威胁的经验或体验。潜识的过程就是自我概念的防御机制,用以对那些可能对个体现有的自我概念及其构成具有威胁的经验、体验作出反应。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是有机体对潜识中自我概念和经

18、验、体验的矛盾的反应。当这种矛盾或不一一致有可能进入知觉或意识,并可能因此而迫使当前主要的自我概念产生变化时,焦虑就会因此而生。,(4)崩溃和紊乱状态适应程度低的人的自我概念常常阻碍了他自身的感觉和对本体体验的准确的知觉。一旦突然出现某种特别重要的经验、体验或在某一领域中出现非常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不仅因其自我概念受到某种程度的威胁而产生焦虑,而且由于防御过程失败,这种经验或体验就可能言语化而被意识到。此时个体就不得不面对着他所否认的经验或体验,而这又超出了他所能把握的范围。其结果就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甚至于可能出现精神崩溃的情况。罗杰斯提到,当个体寻求“治疗”时,精神崩溃就已发生了。而一要出现

19、了精神崩溃的现象,防御过程就开始起保护个体免受由不一致的知觉带来的痛楚和焦虑的干扰作用了。,(5)自我概念是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有效的自我概念允许人们真实地感知其经验或体验。无效的自我概念,不能使人正确地感知其经验、体验,却很顽固地固守着其阵地。原因是:首先,无效的自我概念也使人感受到了需要的满足,也是个体适应的源泉。第二,无效的自我概念中包含有许多价值的条件作用,一旦被保存下来,还会发展出某些有用的机制。第三,价值的条件作用难以改变。因为要改造它们,必将产生由于意识到自我概念与经验或体验的不一致而导致的焦虑。第四,价值的条件化具有使个体价值感下降的作用,使得个体很少能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和面对他自

20、身的矛盾之处。,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了解心理失调的关键。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3自我概念与心理治疗罗杰斯在来访者中心治疗一书中,第一次试图构成一个理论模型以解释下述问题:(1)个体根据什么原则行动?(2)什么情况促使精神障碍形成?(3)什么措施可以使精神障碍好转?罗杰斯的关于人格的自我概念的理论已可以对前两个问题作出解答了。而第3个问题则涉及到来访者中心或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了。,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主观知觉和认识。当自我与自我概念的实现倾向一致时,人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即达到了自我实现。自我得到的经验、体验与自我概念冲突矛盾时,自我概念受

21、到威胁就产生了恐惧,通过防御机制否认和歪曲自身的经验、体验。当经验、体验与自我的不一致有可能被意识到、知觉到时,焦虑就产生了。一旦防御机制失控,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失调。,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的不一致主要源于自我概念受到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把他人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的实现的倾向的强大推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引导、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他们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不断地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这是以来访者为主导的治疗方法,而治疗者的作用退居其后。治疗者在治疗中,更多地是创

22、造一个帮助来访者了解其自身的气氛和环境,减轻他面对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矛盾时的焦虑。,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与方法,一、治疗过程罗杰斯就治疗过程提出过1 2个步骤。这些步骤并非是截然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来访者前来求助如果来访者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在很大的压力之下希望有某种改变,咨询或治疗是很难成功的。2.治疗者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治疗者要向对方说明,对于他所提的问题,这里并无解决的答案,咨询或治疗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帮助来访者自己教到某种答案或自己解决问题。治疗者要使对方了解咨询或治疗的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可以自由支配,并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治疗者的基本作用

23、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发成长的气氛。,心理治疗的实质: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3.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治疗者必须以友好的、诚恳的、接受对方的态度,促进对方对自己情感体验作自由表达。4.治疗者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治疗者接受对方的信息必须对此有所反应。但反应应深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有时,治疗者也需对这些情感加以澄清,但不是解释,目的是使来访者自己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5.来访者成长的萌动当来访者充分暴露出其消极的情感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

24、感不断萌生出来,成长由此开始。6.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积极的情感要加以接受和认识对于来访者所表达出的积极的情感,治疗者应予以接受,但并不加以表扬或赞许,也不加入道德的评价。使之既无须为其有消极的情感而采取防御措施,也无须为其积极情感而自傲。在这样的情况下,促使来访者自然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社会评价的作用,一般人作出任何反应总有几分保留;由于价值的条件化,使得人们常常会否认、歪曲若干情感和经验。在治疗中,来访者因处于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气氛之中,能够有机会重新考察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达到一种领悟,进而达到了接受真实自我的境地。 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

25、应采取的行动在领悟的过程之中,治疗者要协助来访者澄清其可能作出的选择。对于来访者此时常常会有的恐惧与缺乏勇气及不敢作出决定的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勉强对方或给予某些劝告。,9.疗效的产生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此时疗效就产生了。这种效果即使只是瞬间的事情,仍然很有意义。10. 扩大疗效当来访者已能有所领悟、并开始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后,治疗工作就转向帮助来访者发展其领悟以求达到较深的层次,并注意扩展其领悟的范围。如果来访者对自己能达到一种更完全、更正确的自我了解,则会具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11.来访者的全面成长来访者不再惧怕选择,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

26、过程之中,并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此时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达到顶点,来访者常常主动提出问题与治疗者共同讨论。12.治疗结束来访者感到无须再寻求治疗者的协助,治疗关系即就此终止。通常来访者会对占用了治疗者许多时间而表示歉意。治疗者采用同以前的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澄清这种感情,接受和认识治疗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二、非指导的治疗方式罗杰斯1942年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指出,指导性(directive) 与非指导性(nondirective)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对于治疗的目的与看法是不同的。指导式的治疗假定治疗者应为来访者选择治疗目标,指导来访者努力去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治疗实际上假定治疗者地位优越,而来访

27、者是无法全部承担为他自己选择治疗目标的责任的。非指导的治疗认为来访者有权为他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如果来访者对自身的问题有所领悟的话,他们更可能会作出自己明智的选择。,不同的治疗观对治疗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指导式的治疗者更倾向于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工作,一旦症状消除或问题得到解决,治疗就算是成功了。非指导的治疗着眼点在来访者而不是来访者的问题。一旦来访者对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他就能够选择适应环境的方法。由于其领悟力的提高和经验的增长,他将更有能力去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访者中心治疗即是非指导的治疗,这种治疗的着眼点是促进来访者的成长。具体地帮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促进其自

28、我概念向着更强近自我的经验、体验的方向发展。,指导式的治疗者最常用的技术依次为: (1)提出非常特定的问题; (2)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 (3)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来访者自行发挥; (4)向来访者提出活动方面的建议; (5)确认来访者谈话的主题; (6)列出证据,说服来访者采纳行动的建议; (7)指出需要纠正的问题或条件。,非指导的治疗者常用的会谈技巧顺序如下: (1)以某种方式确认来访者表达自己时所反映出的情感与态度; (2)确认或说明来访者的行为举止所反映的情感与态度; (3)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来访者自行发挥; (4)确认来访者谈话的主题; 确认来访者谈话的主题; (6

29、)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相关的信息; (7)根据来访者的情况确定会谈情境。,尽管指导式的治疗者与非指导式的治疗者在其常用的个别会谈技术上有所重叠,但仍可以看出在非指导的会谈中,来访者的活动占优势,治疗者的基本技术服务于帮助来访者认清、理解他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上。,非指导性治疗的特点:非指导性心理治疗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他相信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只有来访者最知道他的问题,只有来访者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治疗者不过起着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的作用,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问题,促进他的转变。 非指导性治疗与指导性治疗的区别: 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治疗目标,所以要

30、由治疗者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利和能力。 在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地位上,指导性的治疗认为,治疗者是权威,拥有优越的地位,具有控制和*纵治疗过程的权利,而来访者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非指导性治疗认为,来访者是主角,来访者拥有治疗过程的主动权。 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治疗性指导重视社会的规范;非指导性治疗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状态的权利。 对于治疗的结果,指导性治疗注重问题的解决;非指导性治疗重视的是问题背后的来访者这个人的改变与成长。,三、治疗者与来访者的关系指出指导式治疗与非指导式治疗的区别,说明非指导式治疗的常用技术与特点。在

31、罗杰斯很快意识到在其非指导的方法的研究中,对会谈技术给予了过多的注意,而对治疗关系的重要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50代末,他接连发表文章,对治疗者的态度、治疗关系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罗杰斯曾指出:“治疗的成功主要并非依赖治疗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治疗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1957年,他在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一文中,提出治疗者应以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他认为治疗者的主观态度影响着治疗关系的质量,而治疗关系对来访者人格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治疗者所采用的治疗技术的作用。,以人为中心疗法治疗关系的基本特征: 治疗者与来访者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 来访者大多都陷入一种

32、无助、焦虑与混乱的心理状态。他们也常常会以歪曲的认知方式认识自己来保持自己的自我概念。 治疗者处于一种真诚、和谐的状态之中。在治疗关系中,治疗者既是一个真实的个人,又是一个专业的治疗者,治疗者作为一个真诚和谐的个人投入治疗过程,本身就为来访者提供了一种人生示范作用,具有治疗的功能。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一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当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这种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时,治疗的效果就会随之出现。 治疗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不再从自己的立场和观念看待对方。 来访者能够体会到治疗者对自己的尊重和共情。,l.共情式的理解与交流治疗者对来访者的共情的态度与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示出来。一个方面是治疗者的非言

33、语性行为,例如治疗者的身体姿式、面部表情、语气语调、与来访者的目光接触等等,都可以反映出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与理解。为此,治疗者应善用自己的身体语汇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与共情。共情式的理解亦表现在治疗者与来访者的言语交流之中。吉利兰(Gilliland)等人认为共情式的理解就是要理解来访者言谈话语所反映的情感和认知信息。对来访者的理解可分为表层的理解和深层的理解。,来访者:那次考试之后我感觉非常坏,我没想到我考得那么差。治疗者(1):你对这次考试感到很失望。治疗者(2):你对你这次考试的情况感到惊讶和失望。特别是因为你曾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一些。(1)的反应只是重复了来访者原话之意; (2)的反应有

34、助于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的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治疗者的后一一种反应有助于启发来访者对其自我、自我概念及自我体验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索。是高级准确的共情式反应。,2真诚地交流伊根提出治疗者在会谈中与来访者进行真诚的交流所应注意的事项:(1)从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是指治疗者无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治疗关系中都是真诚的,不必隐藏在自己专业角色的背后。(2)自发性的交流治疗者与来访者的言语交流与行为应是自然的,不应受某些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而这种自然的言语表达和行为表现是建立在治疗者的自信心基础之上的。,(3)非防御的态度治疗者应努力理解来访者的消极体验,帮助他们深化对自我的探索,而不是忙于抵御这些消极的体验对

35、自己的影响。(4)一致性指治疗者应言行一致,表里一致。(5)自我暴露治疗者应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表达其情感。,3.积极关注式地交流来访者中心的治疗家认为,要帮助来访者就必须尊重来访者个人,相信来访者具有成长的潜力,相信他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支持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力,支持他们发展其独特的自我。准确地理解来访者的体验,突出其中积极的成分,真诚地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上述做法都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成长。而在这一过程中,治疗关系必将日益深化。,在具体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要求治疗者在任何情境中都必须做到对来访者以诚相待,而这种真诚又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当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才能畅所欲言;他就

36、会一点一点地与自己的内心交流,把过去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的经验或体验重新整理出来。不论来访者所表述的事情的内容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治疗者始终对其表示关注与理解。来访者渐渐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就能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促进人格改变的基本条件: 真诚真诚是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真诚是指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是一个表里一致、真诚统合的人。 无条件的尊重无条件的尊重是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态度,也是心理治疗的前提。无条件的尊重是指治疗对来访者丝毫不抱任何企图和要求,对来访者表示温暖和接纳。,尊重有以下内涵:尊重来访者是独特的个体。尊重来访者的个体价值。尊重来访者是为了帮助他们改变

37、那些不适应的行为,一切为了来访者的利益。开启来访者的内部资源。尊重来访者的自我决定。, 共情共情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关键点。共情对于治疗关系的建立,对于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探讨都起着核心性的影响作用。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就是共情。共情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治疗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的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受他。 共情的重点在于感受来访者的情绪感受,而不是来访者的认识。 共情并不是完全认同来访者的认知和感受。如同罗杰斯在“共情”的定义中所讲的,不能失去“有如”的本质。 共情还包

38、括治疗者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对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目标: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使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所发生的变化: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来访者更加相信自己。 来访者变得更适应了。 来访者原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以人为中心治疗过程的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来访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 第二阶段:来访者开始“有所动”阶段。 第三阶段:来访者能够较为流畅地、

39、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 第四阶段:来访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 第五阶段:来访者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带有一些迟疑。 第六阶段:来访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 第七阶段:由于上一个阶段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此阶,段来访者对治疗条件的作用不再看的那么重要。,四、会谈技巧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主要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对来访者内心感受的理解,创造良好的治疗气氛,帮助来访者无拘无束地表达和探索自我,进而产生某种人格的改变。治疗者所起的作用是一种能动的作用。非言语技巧就是治疗者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

40、、身体姿式、目光接触、语气声调表明对来访者的共情、关注与理解。言语技巧是对来访者的话语不作评判、说明、解释,不提供信息、建议、忠告等。那么,如何能推动治疗的进程呢?,来访者中心治疗所最常采用的会谈技巧是鼓励、重复及对感情的反映(reflection of feelings)。是对来访者谈话涉及其内心真实的自我体验方面作有重点的突出或重复,对其尚未意识到的或仅有模糊意识的内心感受的深层次挖掘。例如:来访者:我父母从不认真听我说什么,好像我就不可能有对的时候治疗者:你觉得你的父母不重视你的意见,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来访者:他们不相信我,他们觉得我哪件重要的事也处理不好治疗者:你觉得自

41、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你实际上非常希望父母相信 你,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处理好某些重要的事情。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治疗者对来访者反映出的对父母的消极情感采取了接受的态度,同时对其谈话的反应不是停留在其话语的表面,而是尽可能深入其内心,帮助对方认清自己的感受。,罗杰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篇文章在论及对感情的反映时指出以“测验理解程度(testing understangdings)”或“考察感受的程度(checking perceptions)”代替“对感情的反映”更好。罗杰斯晚年的这一看法,可能更好地表达了来访者中心治疗者常用技巧的实质。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理解层次越深,越有助于来访者自我探索历程

42、的深化。这种治疗方式,正是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独特之处。罗杰斯在1986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中谈到来访者中心的治疗会谈的一些特征性成分。其中包括:,(1)完全接受来访者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思想、变化等,对此不加评判。例如来访者希望依赖罗杰斯,希望他作为一个权威人士对自己的问题作出解答。罗杰斯接受对方的这种依赖性的愿望,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以来访者希望的权威方式行事。(2)深刻理解来访者情感和体验所包含的个人涵意。一旦治疗者能成功地进入来访者个人的精神世界,来访者心理上感到安全感增加,就能更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伴随着来访者对自身的探索由于认为来访者比治疗者对通向其痛苦的渊源的途径更加清

43、楚,因此罗杰斯并不试图引导来访者。他说他只是伴随在来访者身旁“偶尔落在其后;只是当我能更清楚地看清我们正在走的道路时,当我凭着直觉的引导向前时,偶尔走在前面”。(4)相信“有机体的才智”能够引导治疗者和来访者双方走向来访者问题的内核作为治疗者,我愿使来访者按其自己的方式、以其自己的步伐、向着其冲突的内心迈进成为可能。,(5)帮助来访者充分体验其情感罗杰斯认为来访者一旦能充分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那些令人烦恼的情感,他就向前迈进了,这是改变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罗杰斯在这里对来访者中心会谈中治疗者的角色和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经过来访者中心的治疗,来访者可达到某种程度的人格改变。这种改变的特征是:焦虑减轻,自我防御减少,自我经验或体验被歪曲或否认的情况减少,自我概念与自我经验、体验更趋于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