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西元前551年前479年) 孟子(名軻,約前372年前289年) 荀子(荀況,又稱荀卿、孫卿,約西元前298年前238年),“儒”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荀子:“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荀子儒效)司馬談:“夫儒者以六藝爲法”。(論六家之要指)班固:“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爲高。”(漢書藝文志),第一節 孔 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
2、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1.仁學思想,1-1 孔子思想的出發點:恢復周代所確立的禮儀法度 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陽貨)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顔淵),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3、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1-2 如何恢復周禮?孔子認爲應當從仁字入手。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禮一字在論語中出現74次,仁一字在論語出現109次。 仁與禮的關係是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仁是禮的內容,禮是仁的形式。,1-3 作爲禮的內容的仁,其基本含義即是人所本有的對於他人的關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顔淵)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 狄,不可棄也。”(子路),1-4 仁的本質內涵是給他人與社會帶來益處,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
4、!堯舜其猶病諸!” (雍也)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1-5 仁是一大目,細分則包含有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等。,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
5、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1-6 爲仁之方在於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顔淵)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裏仁),2 君子論 2-1 君子小人兩相分別 孔子標舉君子,君子一語在論語一書中凡106見。僅次於仁(109),遠多於禮 (75)。論語中君子小人對舉者甚多,其要者有十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裏仁) 子曰:君
6、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顔淵)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2-2 君子之精神追求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裏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裏仁)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裏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宋)张浚:不私其身,慨然以天下百姓为心,
7、此君子也;谋身之计甚密,而天下百姓之利害,我不顾焉,此小人也。志在于为道,不求名而名自归之,此君子也;志在于为利,掠虚美邀浮誉,此小人也。其言之刚正不挠,无所阿徇,此君子也;辞气柔佞,切切然伺候人主之意于眉目颜色之间,此小人也。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此君子也;人之有善,必攻其所未至而掩之,人之有过,则欣喜自得如获至宝,旁引曲偕必欲开陈于人主之前,此小人也。难进易退,此君子也;叨冒爵禄,蔑无廉耻,此小人也。,3.天人觀,3-1 在中國,天命觀念早在夏、殷時代已很流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商書湯誓)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詩經商頌玄鳥),3-2 孔子認爲天命是存在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五十而知天命。(爲政)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堯曰),3-3 知天命而盡人事不怨天,不尤人。知其不可而爲之。(憲問)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