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孔子简介.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30066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孔子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孔子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孔子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孔子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简介,孔子的故乡,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2、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1、青少年时期2、齐国经历3、从政鲁国4、周游列国5、晚年结局,孔子一生的经历,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9岁娶亲。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

3、襄。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便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一.青少年时期,孔子办私学,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

4、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甚至怀疑他为间谍,于是不得不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二.齐国经历,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

5、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三.从政鲁国,孔子任鲁国司寇像,夹谷会盟,四.周游列国,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诗经书影,周礼书影,五.孔

6、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这六部古籍有些(春秋一书为孔子所作)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的原则,只是对这六部古书做了整理工作。,孔子小故事-仁爱之孔子,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 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 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

7、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孔子的道德观,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 臣妾,能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 府拿回赎金。子贡去诸侯家赎回一个 鲁国人,却不肯接受赎金。孔子说: “赐(子贡的名字)的做法错了。圣人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只是自己的行为高尚就行了。当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回赎金并不损害自己的道德,不拿回赎金就不能鼓励其他人来效法了。”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救起溺水的人,那人以牛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下来。孔子很高兴地说:“以后一定会有

8、很多鲁国人勇于拯救溺水者了。”,精益求精的孔子,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 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 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 不熟。”过了几天, 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谦虚的孔子,有一次,孔子与子贡一边散步, 一边聊天.孔子问子贡:“子贡, 你和颜回,哪一个比较聪明?”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 他呀,听见

9、一件事,就可以悟到十件事,而我呢,最多悟到两件事罢了.孔子:你说得对,在这方面你比不上他,我都比不上他啊.”,孔子因材施教,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 “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 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 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 做呢?”可是冉有也问过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请教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学 而 不 厌,诲 人 不 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 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 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

10、 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 己:“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 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 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 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 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11、。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论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格言,做人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行,饭疏食、饮

12、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听其言而观其行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背书箱尽是输(书)孔夫子打哈欠 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的嘴巴满口是理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 大材小用孔夫子游列国 尽是理(礼),有关孔子的歇后语,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 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

13、“仁” 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孔子思想,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创建了 一套“仁政”学说,孟子始终没能实 现自己的主张。荀子继扬了孔子的 “礼”,又糅之以法家的某些主张,提出了一套“礼法”学说。西汉的董仲舒终于使儒学更加符合“国家的需要”。于是,儒学在汉武帝时取得了独尊地位。到宋元明清时期,儒学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及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历代皇帝给孔子和他的高足门生以各种封号。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启蒙思潮”,对儒学作了批判。,儒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明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