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3 页临泉一中高二年级历史测验总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30 小题,60 分)1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有“十余人” , “百余人” , “二百余人” , “七百四十八人”等诸多说法,其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来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 5 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A B C D2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
2、称为“买办” 。19 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3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 、 “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4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
3、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 。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5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危机加剧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土地兼并严重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6在十八世纪末年的中国,纹银一两兑换制钱七八百文,19 世纪初年,为一千文上下,1821 至 1838 年,由一
4、千二三百文,以至一千六百余文,四十年间,银价上升一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合理解释是( )A中国白银产量锐减 B美洲白银大量流入C鸦片走私入口激增 D富有之家囤积白银7历史学家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 ”作者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 )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在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 表达了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精神A B C D第 2 页/共 13 页8 筹办事务始末(道光朝 )中记载:1841
5、年 1 月 6 日道光帝命湖南、贵州各调兵一千,四川二千往广州,湖南兵 51 天后到达,贵州兵 47 天后到达,四川兵 79 天后到达。这一现象能够说明( )A清朝法令军备废弛 B清朝军事体制落后C清朝全国动员抗敌 D清军武器装备落后9英国在近代中国取得的下列侵略权益,是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实现的是( )A商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B商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C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D外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10下图是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时制作的通商口岸示意图,他据此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总体来看通商口岸的开设由沿海向内地深入 通商口岸的开设反映了半殖民地
6、化程度加深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路线相关 通商口岸的开设均与列强的侵略意图相关 A B C D11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 。孙中山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基于( )A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动力的一致性 B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纲领的一致性C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对象的一致性 D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目标的一致性12 “19 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但是,清政府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 ”“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C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和洋务
7、运动13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写道: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便产生了逆反心理。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 。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洪秀全曾下诏书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第 3 页/共 13 页B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C反对孔孟诸子百家学说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D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上的统一1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 、“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 年,孙
8、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15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 );实行“圣库制度” ;设立诸匠营与 “百工衙” 。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 ,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16 中
9、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 60 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 )A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B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C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 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17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 ”的公有制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 “耕者有其田”理想18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对某历史事件有这样的叙述:“(缔
10、造者们)言辞的祟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这一现象( )A使鸦片战争失去人民支持 B使太平天国运动形势逐渐发生变化C使义和团运动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D使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分崩离析19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 ,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 ,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0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 “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
11、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21 19 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这场战争与纽约时报的评价理解准确的是( )A这场战争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B这场战争刺激了资本主义列强在华的新一轮侵略扩张第 4 页/共 13 页C这场战争导致中国丧失了台湾、金门、马祖岛的主权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22据 1913 年 2 月 23 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
12、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 ”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23 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24 1912 年 2 月 12 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
13、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25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 年 12 月 10 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 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 ”。这表明(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
14、所趋26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 1912 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 1919 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A B C D27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 “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15、B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C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28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 ”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 )A 约法未能体现资产阶级意愿 B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 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 D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国情29 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 1911 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第 5 页/共 13 页临泉一中高二年级历史测验答题卷姓名_ 分数_一
16、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30 小题,60 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30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 )
17、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40 分)31 (12 分) 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8、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 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 ,1972 年目录 B 第一章 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 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9、 17 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 6 页/共 13 页版 第一节 17 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2011 年版 (1)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4 分) (2) 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分) (3) 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4 分)32 (14 分)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20、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僵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 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 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 年 材料三 1862 年, “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
21、以第 7 页/共 13 页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 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
22、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 年出版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 (2 分)(2) 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 (4 分)(3)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 分)(3) 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 分)33
23、( 14 分)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权 ”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君上大权如: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权利义务有如下几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第 8 页/共 13 页员。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材料二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
24、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1912 年 5 月 7 日)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 )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法制文明的真正起点是 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请根据材料一说明这种观点的理由。 (2
25、 分)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 分)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2 分)(2 )在 20 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三的观点?(2 分)分析这种移植来的制度改造中国未能实现的原因。 (6 分)第 9 页/共 13 页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B 【解析】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不管其歼敌数目有多大,它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其历史意义巨大,故错误;从题干信息可知,中英双方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上差异颇大,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需要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故正确;尽管中英双
26、方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上存在分歧,但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英军的伤亡人数不多,这说明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故正确;历史记载虽然存在主观因素,但其记载的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不能说无所谓真伪,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2 【答案】A 【解析】材料中 “鸦片战争后” “ 19 世纪中期以来”以及“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的信息说明这个买办数量增加是随着列强入侵加深的结果,故 A 项正确;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源头来自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故 B 项错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故 C 项错误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的起因也与外国列强入侵有关,故 D 项错误。3 【答案】
27、C 【解析】 “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说明对列强的条约要求并没有曾全面回绝,故 A 项错误;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不是保卫主权,故 B 项错误;清政府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最初不愿遵守到后面守约,说明在遵守国际规则,故 C 项正确;清政府最初态度是不愿遵守国际规则,故 D 项错误。4 【答案】C 【解析】一战后,部分国家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而彻底废除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应属于辛丑条约内容,故 B 项错误;据材料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 “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和“待大英
28、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可知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外交体制,故 C 项正确;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应属于辛丑条约内容,故 D 项错误。5 【答案】D 【解析】民族危机指的是外族入侵带来的危害,材料虽然提及“用兵” ,但并没有交代因何用兵,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中央内部君主如何强化对辅政机关的控制问题,材料没有反映,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故 C 项错误;材料通过咸丰以后和道光以前各省财政权力的对比,反映出以户部为代表的中央权力在削弱,故 D 项正确。6 【答案】C 【解析】材料未反应中国白银的产量情况,故 A 项错误;自新航路
29、开辟以来,美洲白银大都流向欧洲,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一两纹银兑换钱数的上升了,反映了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英国等国大量的鸦片走私,导致了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故 C 项正确;导致题干现象是因为鸦片的走私的增加,与富有之家是否囤积白银无关,故 D 项错误。7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第一次” 、 “ 大规模”信息,故错误;“如果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在客观上是一种爱国行为,那是绝无疑义的”体现“客观上展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行为,故正确;“但若推及三元里民众在主观上漾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30、似缺乏推理演绎的大小前提”说明作者并不认为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具有自觉性,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8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命令没有体现出到达期限,看不出是否误期,也没有交代各第 10 页/共 13 页省兵员是否够数,故 A 项错误;从各省部队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来看,可以看出在全国军事动员体制上,缺乏统一有效的保证,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三个省份,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武器装备,故 D 项错误。9 【答案】D 【解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被迫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商人可以到内地
31、游历、经商、传教”是中英天津条约条款,是英国直接从中国获得,故 A 项错误; “商人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是英国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的特权,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是英国通过天津条约直接从中国获得的特权,故 C 项错误;“外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首先由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实现,而后英国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之一体均沾条款获得,故 D 项正确。10 【答案】C 【解析】从五口通商到十一口通商,逐渐从沿海深入到内陆,故正确;通商口岸不断增加,中国逐渐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故正确;重庆的开设与日本甲午战争的侵略路线无关,汉口的开设与英法联军侵华的路线无关,故错误;列强侵略中国
32、的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所以开设的通商口岸基本位于沿江沿海,交通方面,便于把中国变成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正确,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1 【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民族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民族大革命强调的是反满,即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这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革命的含义相识,故 C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其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革命的动力、纲领、目标是有差别的,故 A.B.D 项错误。12 【答案】A 【解析】据“ 19 世纪中叶”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确定“农民的造反运动”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内部阶
33、层的分离倾向”是指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了洋务派,他们掀起了洋务运动,故 A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在 19 世纪末期,故B.C.D 项错误。13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洪秀全产生的逆反心理对孔子的彻底否定,就占领南京后还不罢休,说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没有摆脱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故 A 项正确;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是其阶级属性,不是心理因素,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属于农民阶级,不可能传播资产阶级文化,故 C 项错误;反对孔子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拜上帝教“,故 D 项错误。14 【答案】C 【解析】革命史观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对立阶级的斗争发现社会发展规
34、律,其以革命为基调,站在被压迫阶级、民族的立场上分析社会问题;现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般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又可以分为不同方面和发展阶段,强调文明的发展、交流、多元甚至是碰撞;由此可见二者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史观相同,同属于革命史观,不过前者是从阶级斗争,后者是从民族斗争的角度进行的分析,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5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的实行“圣库制度” ,恢复发展小农经济,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它的经济政策具有空想性,社会习俗改革具有进步性,故B 项正确;它的社会习俗改革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的,故 C 项错误
35、;从材料中它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习俗改革,无法推断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变化,故 D 项错误。16 【答案】B 【解析】 天津条约签订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 年签订,而轮船招商局创办于 1873 年,故 A 项错误; 19 世纪 50 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故 B 项正确;地方官员的极力阻挠不合历史史实,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早已被迫对外开放,放弃第 11 页/共 13 页闭关锁国,故 D 项错误。17 【答案】D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中未提出政治体制变革主张,故 A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中“天下人同耕” ,实际上是
36、恢复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一种私有制,故 B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 中没有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故 C 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故 D 项正确。18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缔造者们”是英国,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言辞的祟高平等的许诺”指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即“缔造者们”腐朽思想日滋长,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表明“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 ,故 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没有“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
37、严” ,而是反帝爱国运动, “扶清灭洋” ,因此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 , “后革命党人分崩离析”是由于软弱和涣散,故 D 项错误。19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 ,说明此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分析太平天国不能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刺激了其他有识之士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并未分析它本身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故 C 项错误;找到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 “开明之士” “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
38、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 D 项正确。20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此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但是 A 项和 B 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 A.B 项错误,C 项正确;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经济方面侵略,故 D 项错误。21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9 世纪末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结合所学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 天津条约使外国人获得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权,故 A 项错
39、误;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对华投资设厂,故 B 项正确;依据材料 “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可知主要是彰显中国政体的落后,没有强调领土主权的丧失,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清政体的腐败,并未要求向日本学习,故 D 项错误。22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故 A 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中“则皆瞠目而不解”的信息完全相反,故 B 项错误;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与材料中信息完全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说明辛亥革命后实施民主的社会基础非常薄弱,故 D 项正确。23
40、 【答案】B 【解析】革命党人的软弱性体现在反封建的不彻底和反帝的不明确上,与“临时”无关,故 A 项错误;因为考虑到革命还没有完全胜利,无法真正实现全民的民主,因而革命党采用了“临时”的说法与做法,体现了他们对民主共和精神的坚持,故 B 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体现在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上,与 A 项类似,和“临时”没有逻辑关系,故 C 项错误;民国政权由于革命过程中的脱离基层群众,缺少人民支持,但不是体现在革命结果的“临时”上,故 D 项错误。24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第 12 页/共 13 页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
41、和平方式,故 A 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 B 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结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故 C 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 1912 年 1 月日,时间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25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说明不是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国外的动态,故 B 项错误;袁世凯只是表面赞成民主共和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多数人支持共和制,说明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故 D 项正确。26 【答案】B 【解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用激进的武装斗争方式,推翻腐朽落后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
42、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政府,故(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中国资本主义并未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27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民却竭力保存顺民象征的辫子”的内容可判断辛亥革命后农村地区依然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农村地区依然保留封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体现兴化农民对清政府统治的怀念,故 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无关,故 D 项错误。28 【答案】C 【解析】 “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
43、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 、 “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说明孙中山认为临时约法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和广大人民没有积极支持,因此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选择 C 项符合题意。29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 “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爆发,条件不够成熟,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许多参与者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鼓动, “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具有盲目性,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民众缺乏思想准备的局限性,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 C 项错误;革命党人以反满为口号发动民众参与
44、,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 D 项错误。30. 【答案】A31 【答案】(1)鸦片战争:革命( 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1 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分) 洋务运动:近(现)代化( 文明) 的角度。(1 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创办新式海军和学堂;选派留学生,开近代教育先河。(3 分,答对 3 点即可 ) (2)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45、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4 分) (3)1962 年教材:革命史观(1 分)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2 分) 1992 年教材:全球(整体)史观(1 分)16 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2 分)【解析】(1)第一小问角度,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即是分析两种观点所用的史学观点,故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是运用了革命史观,以洋务运动为开端是运用了现代史观;第二小问说明,结合鸦片战争影响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 第 13 页/共 13 页(2)运用辛亥革命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史观,目录 A 以 “17 世
46、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史开端,可知运用的是革命史观,目录 B 以“16 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为开端,不仅介绍西方也涉及东方,故体现的是全球史观;第二小问依据,以英国为开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明,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以 16 世纪为开端可结合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回答。32 【答案】(1)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 天下大同理想)。 (2)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3)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 (4)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解析】本题以太平天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史论结合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和历史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比较容易概括,第 (2)问注意史论结合并运用阶级分析法,第(3)问和第(4)问要注意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知识。33. 【答案】 (1)第一次用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的一系列基本权利。 (或者: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2 分)转变: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2 分)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 (4 分)(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