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册第十七课:触摸春天这是一篇很读者的文章,很读者的文章,往往很受文学青年的欢迎。文章好是好,就是太难,我指内涵和哲理。搁在四年级,为难了孩子也为难了老师。我们来看课文。课题四个字触摸春天,这就有了问题,春天能触摸吗?春天不是一个东西,你怎么触摸?“触摸 ”一词与“春天” 一词配在一起,就是一种语文现象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就出来了。你说“感受春天” 或者“体验春天”,那这个题目就没有张力了。是不是?实际上,文中的安静,就是那位盲女孩,真正触摸的不是春天,是“蝴蝶” 。通过触摸蝴蝶,她进入春天的深处,她触摸春天的灵魂。而触摸蝴蝶的两段文字,在全文中也是写得最见功夫、最有意味的。第一段:“安静的
2、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第二段:“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两段话,勾勒出两幅画面,是全文的核心所在。第一个画面抓蝴蝶,第二个画面放蝴蝶,安静心中的“春天”就在这一抓一放之间。在一抓一放之间,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这里我发现了两个“语文点” ,第一个,同样是写蝴蝶的动作,前面是“扑腾” ,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 ;后面是“扑闪 ”,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扑腾 ”和 “扑闪 ”这两个词语
3、显然不能调换。为什么不能调换?“扑腾” 意味着求生的渴望,意味着挣扎,“扑闪”意味着获得自由的舒展,动作是差不多,但味道大不一样,这是语文老师可以抠一抠的。第二个,再去关注一下,当蝴蝶在“扑腾” 时,安静的表情是怎样的?是惊讶。因为她从来没有感受过一个活物、一个渴望生存的活物对她如此强烈的冲击。惊讶的背后,恰恰是安静敏感而又细腻的精神世界,一个精神世界麻木不仁的人,他的表情是不可能惊讶的。表情是灵魂的语言,一个表情安静的人,他的灵魂一定是安静的;一个表情张狂的人,他的灵魂一定也是张狂的。我们说安静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细腻的,是敏感的,凭什么?就凭她的表情。后面蝴蝶扑闪的时候,安静的表情是什么?是张望。有人说,张望是个动作。这自然也对。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安静的特殊身份盲童。因为她是个盲童,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里她居然张望,这与其说是动作,毋宁说是一种有着象征意味的表情。这张望表情的后面,又折射出什么?折射出安静的灵魂,她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安静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对作者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和震撼。由此让我们对盲人、对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引发一种理解,进而反思我们活着的人,肢体都很健全的人,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还是馈乏的,是麻木不仁的还是灵动活泼的。用敏感和细腻去咀嚼“惊讶” 和“张望” ,在触摸安静的内心春天的同时,进而反观和触摸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春天,不正是语文的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