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本细读——王崧舟.doc

上传人:春华秋实 文档编号:5385540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细读——王崧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本细读——王崧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本细读——王崧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文本细读——王崧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 崧 舟老师们,上午好!文本细读是我们这个研修班的第一讲。我们这个研修班,不玩虚的,我们没这个胆量玩,你要玩虚的,先不先自己的心就虚了,做贼心虚啊!(笑声)不玩虚的,也不玩酷的,为什么?不会玩啊!自己都酷不起来,还玩酷?非酷毙了不可!(笑声)这是我们这个班的研修宗旨,第一,不玩虚的;第二,不玩酷的。那么,玩什么呢?不玩,啥都不玩!你是来充电的、来研修的、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是不是?所以,你不能老想着玩啊!(笑声)我们只来实的,实打实的,如果一定要说玩的话,那就玩个实的吧。什么叫“实”?“实”就是管用, “实” 就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实”就是将理念、理论落实到

2、行动中、落实到实践中、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我们不是“唯实用主义” 者,搞诗意语文怎么能奉行“唯实用主义”呢?我们是语文教育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但我们不玩虚的,不玩酷的,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各位,请特别留意这个“大地” ,大地才是我们栖居的唯一家园,不能一说 “诗意”就想入非非,就想自己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天马行空,跟那个嫦娥似的,好好的大地不栖居,硬要飞到那个又寂寞又寒冷的月宫里去,过那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 (笑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要完整的解读,要在一个统一的语境下解读,所以,诗意语文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是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统一,我们是以出世的情怀做

3、入世的事业!(笑声、掌声)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宣讲的所有专题,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理念和宗旨,你要入世,你要改变语文教育的现状,你就得有真功夫、真本事,而且,这功夫、这本事不但要真,更要硬!你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你要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你要在语文教育中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 (笑声)你有了真功夫、硬功夫,你还用怕吗?你还用愁吗?打遍天下无敌手,笑傲江湖自逍遥啊!(笑声、掌声)那么,我们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什么呢?对!文本细读!大家知道,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了,整个课程改革现在处于一个高原期,或者说胶着期也行。一方面,课程改革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做法、先进经验、先进

4、技术,当然还可以列举出 N 个先进来, (笑声)这些先进的东西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进课程、走进教学、走进教师、走进学生,甚至走进社区和家庭,很好!但是,另一方面,课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各种局限、各种纰漏、各种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冲突,也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共舞,动力和阻力并存,这就是我所讲的高原期、胶着期。课程改革要继续向前推进,就必须突破这个高原期、这个胶着期。我有一个直觉,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必须回到原点上来。有人问,那么,课程改革的原点在哪儿呢?我说出来,你们千万不要见笑,很简单的四个字教材教法。 (笑声)我们读师范的时候,第三年主要学习教材教法。有老

5、师说,你这不是搞张勋复辟嘛!教材教法,那不是一个老掉牙的东西吗?你现在还把这个捡起来,还说这个是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原点,你这是保守、是开历史倒车,这要搁在从前,就是一现行反革命分子啊!(笑声)我先申明两点,第一,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改革派,对课程改革,我举双手和双脚拥护。(笑声)第二,回到原点,回到教材教法,不是保守,更不是复辟、搞政变,不能这样理解。这个回不是简单的返回,事实上你也回不去,是一种扬弃后的回归,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后的否定,准确的说,是对现行课程改革的一种超越、一种升华!你听听,这样讲是不是舒服多了?(笑声)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我个人觉得,课程改革暴露出来的所有问题,最后都集中在课

6、堂上,是不是?而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说白了,其实只有两个问题,哪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教材问题,是不是?第二个是教法问题,是不是?你们都在点头,是不是?(笑声)只有两个问题,所以问题就这么两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不少老师,要思想有思想,而且很高深;要知识有知识,而且很广博。但是,怎么着?一进课堂,一面对学生,就手忙脚乱,就手足无措,要么变乌龟,要么变鸵鸟。 (笑声)什么原因?缺乏真功夫,缺乏硬功夫!教材这一关他没过,教法这一关他也没过,你让他怎么来个千里走单骑呢?(笑声)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教材教法的扎实功夫和深厚修养。所以,看起来花团锦簇、一片绚烂,实际上呢,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前不久听一位老师上少年闰

7、土 ,课上到最后有这样一个安排,让学生选择你是愿意做“闰土”一样的人还是愿意做 “少爷”一样的人。一边是甲方,做 “闰土”一样的人;一边是乙方,做“少爷”一样的人。老师一声令下, “哗”!40 多号人愿意做 “闰土”,愿意做“ 少爷”的只有两位,好嘛,都不愿意做“ 少爷 ”。 (笑声)老师一看大势不妙,就赶紧补台说,看来乙方势单力薄,那我就去帮帮乙方,老师跟着做了一回“少爷” 。 (笑声)然后双方各自阐述理由,你为什么愿意做“ 闰土” 啊?你为什么愿意做 “少爷”啊?结果,老师们,可想而知,讨论的情况也是一边倒,40 多号人,都争着说做“少爷” 不好,理由呢?理由太多了!第一,不自由。(笑声)

8、你瞧,做“ 闰土”多好,下雪了可以到雪地上捕鸟,好玩;夏天到了,可以到瓜地里刺猹,多有意思啊!做“ 少爷 ”的,没得玩,不自由。 (笑声)第二, “少爷”学到的知识是死的,没用!哪像人家“ 闰土” ,人家的知识,拿来就可以捕鸟,就可以捉跳跳鱼儿,管用!是不是?(笑声)还有第三, “少爷 ”总是被关在大院子了,养尊处优,将来长大了、出去了,就没法自立,整个一废物。 (笑声)争到最后,那两个原来还想做做“少爷” 的,也不敢做了,这不.都成废物了吗?(笑声)整个课堂就是一边倒,双边主义就成了单边主义了!(笑声)弄得老师脸红脖子粗,最后,老师急了,说,别说了,我发表个意见吧,其实啊,系统的知识和丰富的

9、生活都是需要的,做少爷的,尽管他有许多缺点,但是,少爷可以掌握系统的知识啊,闰土行吗?所以,既有系统的知识,又有丰富的生活,这不更好吗?我心说,天呐!这不扯淡吗?这都挨得上吗?(笑声)老师们,问题在哪儿?依我看,问题就出在“教材理解” 上!请问,你有没有好好地琢磨琢磨这句话“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你有没有嚼过这段文字?“ 无穷无尽 ”可能吗?明明不可能 “无穷无尽”,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他们真的只能看见“ 四角的天空 ”吗?他们明明还能看见许多别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这样写

10、呢?故乡,闰土,带给少年鲁迅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痕迹呢?这篇小说收在呐喊文集中,究竟有着怎样的意图和意味呢?拜托,老师啊,你先把文本读通了、读深了、读透了,你再去忽悠忽悠你的学生也不迟啊!(笑声)所以,我说进入高原期以后的课程改革要突破,就必须重新回到教材教法上来,我们必须重新补上这一课,补上“教材教法” 这一课。“文本细读 ”,就是针对 “教材教法”提出来的。当你练就了 “文本细读”这一招功夫的时候,那么,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教材这一关你就基本通过了。实不相瞒,文本细读这一招是我的看家本领,一般轻易不外传, (笑声)这一招跟“降龙十八掌” 似的,胜过许许多多的花拳秀腿,很管用!(笑声

11、、掌声)但要练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五个字, “比登天还难”!(笑声)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什么是文本细读?我觉得,文本细读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诗意语文从来不回避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不要以为一说诗意,一说诗意语文,它就是虚的、玄的、空的,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玩思想,杂志上的、报纸上的、尤其是网络上的,很多新锐的思想、前卫的思想、高深的思想、现代的超现代的后现代的后后现代的思想, (笑声)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说思想,就不得了,为什么?显得自己有学问呀,有理论涵养呀。我没有否定思想的意思,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有思想,一个成熟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没有自

12、己的思想,你的技术再怎么精湛、你的方法再怎么娴熟,你也不过是个教书匠而已,如此而已。.但是,光有思想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是学院派,不是躲在象牙塔里专门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专家, (笑声)我们是要进入课堂的人,是要天天面对四五十双眼睛的人,是被作业、考试、竞赛这“ 三座大山 ”压迫着的人, (笑声)我们更需要技术,真正管用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推翻这“ 三座大山 ”的压迫和统治的技术!(笑声、掌声)而且,你不要机械地认为技术和思想一定是分离的,没有这回事情,更多的情况下,特别是充满着实践品格的教育学和课程论,技术和思想往往是统一在一起的。技术是有思想的技术,思想是有技术的思想。没有思想灌注的技术,

13、那是盲目的技术;没有技术支撑的思想,那是苍白的思想。所以,我想说的文本细读,它是一种技术,但它是一种有思想引领、有思想灌注的技术。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细读呢?我不多说了,你要谈它的文化背景,谈它的来龙去脉,谈它的内涵界定,谈它的代表人物,三天三夜恐怕都说不完的,我们不说这些,因为,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说了对我们也没多大的意义。我想,就用几句类似于格言警句,又容易被我们大家理解和接受的话,来形象地描述一下文本细读吧。什么是文本细读?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各位知道,这是一句美学名言,大家很熟,是不是?我觉得,把这个“走” 字换成“读”字,慢慢读,欣赏啊!文本细读,首先

14、得慢慢地读,你走马观花,你囫囵吞枣,你风卷残云,你蜻蜓点水,那怎么成呢?你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啊!用王尧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这话说得太好了,太形象了,太深刻了。有人说,太恐怖了吧?出生入死!?早知那样,不读也罢。 (笑声)文本细读,就是要你在汉语中,我们的语文主要是汉语,是吧?在汉语中出生入死,那是一番怎样的灵魂的历练啊?你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 ”你看,短短的四个字,够了!有理不

15、再话多啊!这四个字,就够你品一个上午的时间了,它是一壶上好的清香铁观音啊!(笑声) “词语”这个词语你就得好好品读, (笑声)为什么不说“句子” 呢?为什么不说“语段”呢?为什么不说“语言”呢?“词语”,在我们的习惯意识中,那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是不是?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咀嚼。再说这个“沉入” ,这个词语选得真是绝了!沉入,那就是将词语、将文本看作什么呢?对!看作“水” 啊!文本是水,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传神的隐喻。那么,为什么是“沉入” ,而不是“跳入”不是“ 进入”也不是一个猛子“ 扎入” 呢?(笑声)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是沉湖而死,老舍先生

16、是沉湖而.死,根据刘心武先生的考证,林黛玉小姐最后也应该是沉湖而死。注意啊!这个“沉” 、这个“沉入”,我不是动员各位也来个沉湖而死, (笑声)我是说,第一, “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是不是?慢慢走、慢慢读,很从容,气定神闲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一种境界了。你想,依林黛玉的性格,她能“ 嘭 ”的一下扎入湖中去死吗?(笑声)她要死,也得选一个充满诗意的方式不是?(笑声)第二, “沉入” 到了最后,一定是没顶的,是整个身子都浸入水中的,是不是?沉入以后,身子跟水那是全方位的接触,沉入词语,那么,你跟文本就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触,亲密的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的接触。是吧?这就是文本细读啊!用谭学纯先

17、生的话来说,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 ”一个文本,有着多重话语,而不是只有一个平面的话语,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是常读常新的,甚至是无限的可能的一种存在。这是第一,第二,细读文本是一种“穿行” 的方式,一种类似于“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而不是像滑雪、滑冰那样,是一种滑行的方式。它要在文本语言的大地上穿行而过,那是相当费工夫的事儿。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请注意,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什么?对!语言!准确地说,应该是“言语”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说语言的时候,其实说的是言语。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这里的关键词是“敏感”

18、,什么是敏感?敏感就是见微知著,就是洞察一切,就是窥斑见豹,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跟敏感相反的一个词叫做“钝感” ,迟钝的钝。你对文本反应迟钝、甚至麻木不仁,那不行!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注意啊!大的声响,跟打炮似的、炸雷似的,用得着你去倾听吗?那样的声响,你不想听也得听,谁都听得见,是不是?谁都听得见,那就不稀罕了。而细微的声响,那就不同了,患有听力障碍的,聋子,那就听不见;心不在焉、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那也听不见。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那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你只能选择倾

19、听。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 ”各位, “字里行间”,这个我们耳熟能详、见怪不怪的词语,值得我们好好细读。你想,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不是?是“空白” ;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不是?还是“空白”。那么, “字里行间”是什么?对呀!是“空白”。你在空白处阅读,你能读出什么呢?人家读到的是空白,那是人家没本事;你呢,从空白处读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空谷.之响、韵外之旨,那就是你的本事了。这本事,就叫文本细读。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 ”什么叫“徜徉”?徜徉就是散步,但是很明显,徜徉比散步要来得高贵、来得雅致

20、、来得富有诗意。现代社会,是一个远离“徜徉”、放逐“徜徉”、甚至不知“徜徉” 为何物的时代。想想我们的阅读、我们的语文,不也总是脚步匆匆、神色茫茫的吗?我们的阅读是“忙读” ,急急忙忙的读,大家注意这个“忙”字,什么叫“ 忙” ?左边一个 “心”,右边一个“亡” ,连在一起,心亡了,心死了,心没了,那就是忙!(笑声)因为总是“忙读” ,所以最终只能成为 “盲读”,瞎了眼睛在读,你读个啥?眼不到,心不到,你还能阅读吗?所以,文本细读,倡导徜徉地读,你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散步,目之所及,那是人生的一道道风景,她让你心旷神怡,她让你流连忘返,她让你进入一种内在的、生命的、澄明之境。 (掌声)有人说,

21、吹吧!吹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的,看你怎么收场?(笑声)文本细读真有那么神吗?真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吗?要不,咱来个真的,来个真的文本试试看?行吗?(掌声)去年,我因为要重上小珊迪 , 小珊迪我在 2002 年上过一次,去年是第二次上,跟 02年的版本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要重新上这一课,我就特地为小珊迪写了个文本细读,你还别说,这个文本细读,为我重上小珊迪 、超越原先的小珊迪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上的小珊迪 ,从整体思路到局部亮点、从思想深度到感情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文本细读。可以这样说,没有文本细读,就没有超越意义上的新版小珊迪 。好!咱们废话少说,言归正传。下面,我把自己对课文小珊

22、迪的文本细读和盘托出、全盘公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掌声)“小珊迪”,注意,这是课题!那么,读到课题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文本细读从课题开始。读到“小珊迪 ”这个课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家都应该生起自己的敏感和警觉,否则,你就卷铺盖走人!(笑声)文本细读,那是要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呀!对不对?我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然后呢,我就很自然地做出了这样的联想,既然是写人的文章,那么,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我就要特别加以关注。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我更要特别关注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等。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23、,然后思考开始了,课题叫“小珊迪”,是吧?但是很奇怪呀,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的字眼,一次也没有!不信?文本就搁在这儿呢!没有,一次都没有,只出现“珊迪” ,注意是“珊迪”,一共出现了 6 次。各位,这不奇怪吗?这就是文本的缝隙,看起来挺反常、挺不可思议的,这就需要你去细读了。课文当中都叫“珊迪” ,课题呢,偏偏叫 “小珊迪”,为什么呀?我说过了,要.慢慢读,要徜徉啊!现在我们有的是时间,够你化的。 (笑声)那么,你的敏感聚焦到哪个字上呢?当然是这个“ 小”字喽!我的敏感是什么呢?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儿,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发育不良啊, (笑声)这就不仅仅

24、是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他发育不良,那是因为他营养不良;他营养不良,那跟他的社会地位、社会处境就发生了联系,是不是?所以这不仅仅是个生理问题。第三,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他是孤儿,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也是最最紧要的一层意思,实际上,前面的三层意思只是起到了一种蓄势的作用,它要真正言说的意图就在这一层,但是它没有直说,没有明说,它让你自个儿去琢磨。琢磨什么呢?你想,年岁偏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小、小、小,但是,珊迪的形象呢?那种精神意义上、灵魂意义上的形象呢?小吗?不小!不但不“小” ,而且应该冠以一个大大的“大”字,是不是?这个人物的

25、精神形象是高大,这个人物的灵魂价值是伟大。但课题呢,偏偏给你一个“小”字,把这个“大”字深深的隐藏起来,调动你的理解和想像,这就具有一种反讽的味道和力量。老师们,你能这样细读课题,才能读出味道、读出神韵来。是不是?“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好,我们的细读进入正文了,有人一读到“故事”二字,马上来了敏感,什么敏感呢?啊?!原来这个事儿是假的,是虚构的。 (笑声)为什么会这样判断呢?很简单呀,因为它是个“ 故事 ”呀,故事嘛,当然就是假的喽!你听听,刚才读课题,他没这个敏感,现在一读到这个“故事” ,他的敏感就出来了,不出来也就罢了,偏偏出来的还是一种假的敏感、虚构的敏感,这不哪壶不开提哪壶吗?(笑

26、声)其实,这个敏感是错的!谁跟你说故事都是假的?谁规定故事就必须是虚构的?“毛主席看戏” 的故事是假的吗?真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假的吗?真的! “九八抗洪”的故事是假的吗?也是真的!当然,故事确实有假的,有虚构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宁愿相信“小珊迪” 的故事是真的!好,再说“ 爱丁堡” 。 “小珊迪”的故事很奇怪,它没有交代社会环境,它把这个社会环境巧妙地隐蔽起来了,隐蔽在哪里呢?就在“爱丁堡” 这个地名里。爱丁堡在哪儿?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是一个相当著名的城市,有着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千万不要小看爱丁堡,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

27、够的敏感和警觉,另外你不要忘记了,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什么细节呢?“卖火柴” 。这一细节,设想一下,在今天的爱丁堡,还会有人满大街地卖火柴吗?我看不大会有了。所以,这个细节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接着往下读,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各位,千万不要放过“天气很冷 ”四个字,千万不要放过!你要细读,你就要沉入词语,对不对?“天气很冷”.这四个字,点出了小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很冷,到底有多冷呢?没有具体描写,但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反应。这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 呀!文字给你留下了大片

28、的空白,是不是?正好通过你的细读去补充它、丰富它。天气很冷,也许已经冷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寒风刺骨的程度了,也许已经冷到霜气漫天的程度了,总之,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想像,将“天气很冷 ”这四个字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们继续, “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故事中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不知各位读了什么感觉?我感到心酸。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就一件单衣,还是又薄又破的。试想,在天气很冷的情况下,穿与不穿又有什么区别?这件又薄又破的单衣,与其说是小珊迪用来御寒的,还

29、不如说是他用来遮羞的。小男孩当下的寒冷,除了“刺骨” 还能怎么形容呢?寒冷穿透他破旧的单衣、穿透他单薄的身子,直刺他的骨头啊!我们再看, “小脸发青,赤脚红肿” ,头上写一笔,脚下写一笔,笔墨非常集中、非常吝啬。是不是?(笑声)这个叫抓住典型细节,只有集中而典型的言说,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不难想见,小脸发青,赤脚红肿,孩子受冻绝非一天两天了。要敏感,文本细读一定要敏感,不然就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有人说“白话文白话文,就是明白如话的文” ,都明白如话了,还用得着这么费心费了的读吗?其实,这是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一个误区、一种错觉。说出来的是话,写下来的是文,有这么简单的事儿吗?你怎么说你就怎么写

30、,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不知误尽了多少天下苍生啊!(笑声)这个我们不展开,我只是想提醒各位,白话文也要细读、也要品读,不然,白话文就真成白开水了。 (笑声)我细读文本到这个地方,就在旁边注上“一哭!”二字。既然有一哭,就会有二哭,是不是?我们接着往下读, “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 我的同事说。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你可以留意珊迪的请求,也可以关注珊迪的可怜,这些都是可以的,文本细读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定,说你必须这样读不能那样读,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规定,它是个很主观、很灵动的事儿。我呢,我特别注意了“只要” 这个词儿, “只要”说明什么? “

31、只要”说明火柴的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对不对?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只要一个便士呀!在英国的货币当中,便士、先令、英镑,都是基本的货币单位。十二个便士等于一个先令,十二个先令等于一个英镑。所以,你留心一下后面的一个细节,故事中的那个“我” ,不是给了珊迪一个先令嘛,他只要付出一个便士就可以买到两盒火柴,对不对?那么,珊迪应该找给“我” 几个便士呢?对,十.一个便士。故事对这个细节有没有交待呢?有的!后来,珊迪的弟弟不是找到了“我” 嘛,他这样对“我”说,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不对呀,应该是十一个便士呀。那么,还有七个便士呢?你看,小利比就接着解释, “一辆马车把珊迪撞了,他的帽子找不见了

32、,火柴也丢了”,注意,紧接着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怎么说来着?“ 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 ”你看,四个加七个,不多不少,正好十一个便士。这个细节,对表现小珊迪的人品和精神,同样非常重要、非常具有震撼力!所以,文本细读,就要这样细致入微、见微知著地去读、去嚼才行的。“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 我对他说。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注意这里的“ 想了一会儿 ”,这个地方,我觉得各位也不妨“想一会儿” , (笑声)想什么呢?第一, “一便士卖两盒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打对折呀,意味着降了百分之五十啊,意味着收入少了整整一半呀!这要搁在今天,你看那些商家怎么宣传?血拼价呀,跳

33、楼价呀,自杀在眼前呀!(笑声)第二,这么个对折价,对可怜的珊迪又意味着什么?说实话,这个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罢了。可是,不要忘了,对于一个穷极了的孩子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打一次对折,本钱还能保得住吗?可是,不这样行吗?不行啊,请人买火柴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身无分文,拿什么充饥?拿什么御寒?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可怜的孩子!这个决定,对珊迪来说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啊!所以,他不得不“想了一会儿” 。我在旁边注上俩字“ 再哭! ”接着,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但是当我掏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你看看,真正让我下决定买火柴的原因,不是那个对折价、那个跳

34、楼价,而是这样四个字“不再纠缠” 。你烦不烦呀!你讨不讨厌呀!你有完没完呀!这四个字,实际上是一种侧面的烘托,你看,现在的“我” 对珊迪就是这么个态度。可以说,这个态度并非只是“ 我” 一个人才有,这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对珊迪似的那批人的一种普遍的态度。故事写得很有波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啊!是不是?就买火柴这件事而言,你看,先是不想买,因为不需要,这是第一折;然后,珊迪打对折,恳请对方买,我呢,为了使他不再纠缠,就决定买了,这是第二折;再然后,我发现没有零钱,又决定不买了,这是第三折。就这样曲曲折折的写来,把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揪起来。“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小男孩乞求说

35、, 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 ”老师们,注意啊,此时,饥饿、寒冷正在一阵紧似一阵地向珊迪袭来。珊迪不得不由开始的请求转为乞求,这是饥寒交迫之下的乞求,是遭人冷眼冷语下的乞求。你听一听珊迪乞求的话:.第一,全都是短句, “啊” ,一个字, “请您现在就买吧”,六个字, “先生,我饿极了”,四个字,都是短句,短得不能再短,为什么?你嚼一嚼,这里有乞求的无奈,这里有饥饿的无力,这里有寒冷的无助。第二,你注意,这句话,你要引起高度警觉。 “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 连用了几个感叹号?三个,整整三个。这里与其说是一求三叹,不如说是一哭三叹啊!一个短短的“ 啊”字后面,有着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

36、少苦难啊!第三,到了这个时候,珊迪才不得不说出打对折买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三个字饿极了!这三个字,第一次没有说,第二次没有说,直到第三次,实在没有办法了,珊迪才乞求着说了出来。饿极了!这是怎样的饿?我们都不曾体验过,是饿到了极点,是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如果再饿下去就要出人命了。而我觉得,这样的语言用来描述珊迪的饿极了,苍白得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语言的痛苦啊!在“饿极了” 的旁边,我注上了“三哭”二字。显然,正是“ 饿极了” 这三个字触动了我,于是,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 ”好心人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当然,我们最不能放过的不是那个“我” ,而是“珊迪”。这里,珊迪有一

37、个动作, “转身就跑 ”,再浓缩一下,那就是 “跑”。一个字,一个动作,一个极其不显眼的细节“跑”!转身就“跑”!各位,你们留意过这个 “跑”字吗?你们细读文本的时候,你的目光在这个“跑 ”字上驻留过多长时间呢?一秒?五秒?一分钟?五分钟?底下有人说了,就这么一个字,五分钟?至于吗?傻不傻呀?(笑声)而我想说,这个“跑” 字,实在是太要紧了!你想,他为什么转身就跑?因为他饿极了;他为什么饿极了?因为他穷得身无分文。他为什么不“走”?他要是“走”,那么,他就不是珊迪了,肯定不是!珊迪一定 “跑”、必须“ 跑”、只能“跑”,是不是这样?这是人物的性格逻辑、命运逻辑。这一跑,跑出了珊迪的多少悲凉、多

38、少凄切、多少苦难。这一跑,将珊迪的贫穷推向了一种极致。在“跑” 字旁边,我情不自禁地注上了“四哭 ”!依我看,一个人到饿极了、穷极了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骗?偷?盗?抢?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杀人越货?穷凶极恶?廉耻可以不要!尊严可以不要!人格可以不要!只要钱,这是人要生存的本能啊!故事再起波澜。你看,珊迪转身就跑,结果呢?“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这段话有意思!第一, “我猜想可能上当了 ”,这样的猜想太合常理了。对不对?换了我,我也这样想,而且连“ 可能”二字都可以不要,就是上当了!第二, “

39、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样的断定却是极不合理的。凭什么?你凭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诚恳的面容吗?使人信任的神情吗?行文至此,珊迪的面容、珊迪的神情可曾给你诚恳的感觉、可以信任的感觉?有吗?哪里有啊?!他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张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只是一双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是不是这样?你现在冷不丁地冒出一张“诚恳的面容” 、一副“使人信任的神情”,然后你再冷不丁地做出这样一个断定,你不让大家都“冷不丁” 吗?(笑声)在我看来,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完全没有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插入这么一句充满着道德说教意味的话。明智的做法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让人物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去演绎故事情节。我们尊重文本

40、但又不拘泥于文本,这也是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原理。“晚上,旅馆的人说,有一个小孩要见我。小孩被带进来后,我发现他不是那个卖火柴的小男孩,但可以看出是他的弟弟。 ”“他的弟弟”长什么模样儿?这句话里面就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是说哥俩儿一定长得很像,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你要想像,比如,他们一样的穿着又薄又破的单衣,一样的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一样的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这才符合生活逻辑。是不是?“这个小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从珊迪那儿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这句话中有个非常传神的动作描写,哪个?“ 找了一会儿”的这个“找” 字。他在找什么?显然是四个便士。但是,四个便士为什么要

41、找呢?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写的孔乙己 ,孔乙己口袋里有钱的时候,他去咸亨酒店买酒,这个铜钱是怎么出来的?是“排” 出来的,一个一个排出来,是不是?说明什么?我有钱啊!我阔绰得很啊!但是后来,他的腿被打断了,他穷得只能靠窃书为生了,他再去咸亨酒店买酒,那个铜钱又是怎么拿出来的?不是拿出来的,也不是排出来的,而是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摸出来了。从“排” 到“摸”,表面上看不过是拿钱动作的一个小小的变化,背后呢?实质呢?那是人物命运的重大改变啊!而这里出现的这个拿钱的动作“ 找” ,不也是人物性格、故事主旨的一个重要的信号吗?为什么要“找”,而且要“找了一会儿 ”呢?第一,也许是衣服太破了,连藏钱都显得有点

42、困难,因为藏得困难,自然拿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找一会儿。第二,也许是这四个便士对小利比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事先他得仔细藏好,现在他就得找一会儿。第三,也许是小利比已经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哥哥用鲜血甚至是用生命换来的零钱,你怎能不把它们藏好呢?你又怎能不找一会儿呢?不管你怎么解读,人物的性格、故事的主旨总是如影随形一般地跟着你。“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 小孩说, 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真相终于大白,谜底终于解开!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结果竟然会是这样!而这个结果,充满了

43、血腥、充满了泪水、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意味。写小利比,实际上还是为了写小珊迪,在这里,小利比不过是小珊迪的一个影子。这不仅因为他俩之间有着一层天然的血缘关系,更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在。小利比的懂.事、早熟,这个我们通过这段话完全能够解读出来。小利比的这种性格,不正是小珊迪的性格特征的一种投射吗?谜底虽然解开了,但故事不可能就这样结束,因为高潮尚未来临。于是, “我让孩子吃了些东西,然后和他一块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小珊迪的身世、家境和社会状况。特别是一个“早” 字,背后藏着多少辛酸、多少悲惨、多少苦难啊!父母早死一年,意味着兄

44、弟俩早受一年的饥寒交迫,早受一年的无依无靠,早受一年的屈辱痛苦。 “早 ”字让我不得不注上“五哭”啊!但是,在这样的家境、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两个穷人家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却顽强地表现出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纯真和善良。你看,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呢?”珊迪的形象,至此已经跃然纸上。全文第二次出现了“跑” 字。前面的第一个 “跑”字是直写,第一个“ 跑”,将珊迪的饥饿、寒冷和贫穷推向了极致;而现在这个“跑” 字是曲写,是从珊迪的口中说出来的。

45、那么,这个“ 跑” 字,对珊迪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呢?对完成珊迪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意味着什么呢?对故事的由蓄势转向高潮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是我们细读文本时必须加以认真思考和琢磨的。其实,大家不妨做一个简单的设想,假如珊迪换好零钱不是往回跑、而是往回走,那么,悲剧还有可能发生吗?我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过小珊迪 ,他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时候,将矛头转向了马车和车夫,认为那个社会、那个车夫冷酷无情。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不对的。从良心上说,我们谁都不希望小珊迪被马车撞死,是不是?但是,我在这里说一句非常残忍的话,故事的发展逻辑、人物的性格逻辑是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珊迪在此刻只能死、必须死,这就是悲剧,这就是悲剧

46、的意义和价值。也只有这样的悲剧力量,才能震撼每一个读者,才能将文本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含量最大化!“跑” 导致车祸,车祸导致死亡,死亡导致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升华。想一想,如果是走呢,珊迪还会失去生命吗?但是,珊迪可能往回走吗?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很清楚,叔叔正怀着疑惑的心情等着他;因为,他很清楚,在多数人的眼中,像他这样的孩子、这样的人是被列入小偷、骗子、社会渣子之流的;因为,他很清楚,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零钱还到那位叔叔的手上他才心安。所以,“跑”是珊迪性格的必然选择, “跑”是珊迪这个人物形象的逻辑宿命。在跑中,在车祸中,在死亡中,珊迪完成了他最为一个人的最高纯真和善良,完成了他超越苦难之

47、后的全部尊严和高贵。这才是小珊迪这个文本要言说的价值。“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至此,一个曾经被人怀疑、被人鄙.视的小男孩,展现了他全部的灿烂的人性的光辉。沐浴在这种光辉里的人,没有理由不感动,没有理由不震撼,没有理由不承诺。所以,我们应该升起这样的敏感来,文中的“我” ,只是用手在握珊迪的手吗?不!显然不是!“我” 是在用自己的心、一颗感动的心、震撼的心、向善的心在握珊迪啊!“ 我”握住的仅仅是珊迪的手吗?不!不是的! “我”握住的一定是珊迪的心啊!一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纯真的心、高贵的心!文本细读至此,受到感动和震撼的仅仅是“我”吗?不!不是的!还有谁呢?还有你

48、,还有他,还有我们大家。是我们,是每一位有着纯真的、善良的心灵的人!我们一起握住了珊迪的手。老师们,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用巴金老人的话来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掌声)“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像是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的确,珊迪眼睛里的光是消失了,而且永远消失了。但是,我们说,珊迪身上所闪耀的人性之光却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这一道美丽的高尚的人性之光,将照耀和温暖每一个和珊迪有过精神相遇的人!(掌声)所以,文本细读,

49、相遇的不光是语言文字,更是人与人的精神。每一次细读,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促膝而谈,都是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心灵享受。每一次细读,进入的是一个“你” ,在进入中你出生入死,你脱胎换骨,出来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另一个“ 你” ,另一个比从前更纯真、更良善、更高贵、更幸福、更有人生智慧和激情的“你”!文本细读的终极意义就在这里啊!(掌声)课文读完了,我们的文本细读是否也就到此为止了呢?不是,其实,文本细读的“细” 字,是很容易被人误读为“ 细碎 ”之“细”的。而我们前面的文本细读,也确乎显得有些细碎,是吧?其实,文本细读,不光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也需要中观层面的细致地读,还需要宏观层面的细心地读。这三者,应该成为细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从宏观的层面细读小珊迪这个故事,我们还能读出些什么来呢?第一,作者不惜浓墨重彩的言说小珊迪的贫穷。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在故事中,光是明的言说就不下十处之多。诸如:“外貌描写、可怜地请求、想了一会儿、乞求、转身就跑、找了一会儿、帽子找不到了、他俩是孤儿、躺在一张破床上、谁来照顾你呢”等等。还有很多是暗的言说,比如:为什么不去上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