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宣 传 材 料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小知识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等啮齿动物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老鼠。通过带毒老鼠咬伤、吸入鼠类排泄物形成的气溶胶以及摄入鼠类污染的食物等途径传播,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尤以 2050 岁青壮年发病居多,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是秋冬季高峰。因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人之间很难传播。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典型临床症状为“三红三痛征”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或全身疼痛无力;“三红”: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球结膜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可出现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
2、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典型的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应重点抓好预防接种和防鼠、灭鼠,高危目标人群要接种出血热疫苗,一旦误食鼠类污染的食物或被鼠类咬伤或抓伤,要及时清理伤口并接种出血热疫苗。治疗强调“三早、一就、三把关” ,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处理,把好休克、少尿、出血关。防范该病主要应做到灭鼠防鼠和疫苗接种,个人防护要做到:(1)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2)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3)不吃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4)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