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案 首 页第 5、6 次课 授课时间:第 4 周课程名称 传染病学 授课专业班级 11 临本 9 班 学时 4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第八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3、掌握典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典型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各期的治疗原则。2、教学难点:出血热主要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肾综合征出血热 200 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
2、,施光峰 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2015 年 1 月 12 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复习肾综合征出血热1、病原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属汉坦病毒,为 RNA 病毒,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I 型和 II 型。二、流行病学:(一)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二)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宿主动物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2、呼吸道传播:污染的尘埃3、消化道传播:进食污染的食物4、垂直传播5、虫媒传播(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较高(四)流行类型和特点:1、姬鼠型:主要在农村和林区2、家鼠型:主要在
3、城市3、混合型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二)病理生理(三)病理解剖四、临床表现:(一)发热期:1、发热:体温 3940持续 37 日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 ,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3、毛细血管损害征:充血、出血及外渗水肿(二)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三)少尿期: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是本病的极期。(四)多尿期:肾功能逐渐恢复1、移行期:日尿量1000ml2、多尿早期 日尿量 10002000ml5 分钟共 180 分钟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75 分钟3、多尿后期 日尿量2000ml(五)恢复期(六) 临床分类:轻型、中
4、型、重型、危重型、非典型5、并发症:内脏出血;肺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他七、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检查(二)尿常规检查(三)血液生化检查(四)凝血功能检查(五)免疫学检查(六)分子生物检测(七)病毒分离(八)其他检查8、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表现: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三红征” “三痛征” 、皮肤搔抓样或条痕样出血、肾损害。3、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即可诊断。(二)鉴别诊断: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治疗:“三早一就” ,即早发现、早休息、及早就近治疗。(一)发热期 1.抗
5、病毒治疗 2.减轻外渗 3.改善中毒症状 4.预防 DIC(二)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 2、调整酸碱平衡 3、强心剂的应用 4、血管活性药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三)少尿期 1、稳定机体内环境 2、促进利尿 3、导泻和放血疗法 4、透析疗法(四)多尿期的治疗: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五)恢复期治疗:补充营养(六)并发症的治疗10、预防:(一)灭鼠防鼠:预防最为关键的措施(二)切断传播途径:皮肤伤口及时包扎,搞好环境卫生,灭螨(三)保护易感人群小结10 分钟20 分钟10 分钟25 分钟5 分钟5 分钟小结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2、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3、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和预后、预防。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临床各期(发热、休克、少尿、多尿及恢复期)的症状及体征?2、出血、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包括哪些?下次课预习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实施情况及分析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