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之行文结构一、知识梳理(一)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的。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是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所叙述的中心事件,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中心事件。作用是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通常是
2、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属文章的关键之处。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作用是造成叙事的波澜。(二)线索线索的考题也是考查学生对理顺记叙顺序的掌握程度。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线索,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内容。对记叙线索的考查不仅仅是阅读题的考查对象,在写作当中,对线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掌握文章的线索,不仅仅是应对阅读题的关键,也是记叙文写作中重要的一环。(三)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
3、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从中考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二、方法归纳(一)如何辨别记叙的顺序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
4、叙的方式。(二)怎样寻找线索线索或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具体的问题或事物贯穿全文。首先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然后看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直接提示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标题是事物名称的。有时文章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有时文中会用议论和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时的线索大多是某种情感。还有的文章同时具备两条线索,如藤野先生和爸爸的花儿落了均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三)如何确定文章思路考试命题常常这样出题: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考查文段的层次、句子的
5、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了思路;通过补充或删减多余的词句来考查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思路。1.考点梳理:指出文章的记叙顺序,并分析作用。找出文章的线索,并分析作用。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还应注意下面两种题型: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选择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句子。2.解题技巧和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住文章
6、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文章内容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 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不仅如此此外”等。另外还可以看标点。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
7、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三、课堂精讲例题至爱所在 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1830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
8、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1这篇短文记叙的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2墓志铭中的“至爱” 具体指: 。3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4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5文中画线句“不过你一定要把
9、我的心脏带回去”如果改成“不过你是否能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呢?” 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李 晓他的亲人,有13 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1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早年,她只 2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国家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
10、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 1942 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三年前春天的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母亲打电话: 3“妈,我讲得怎样啊?” 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他的演讲,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
11、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母亲的,并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 4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 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位哭泣的母
12、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 5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一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全国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 6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 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
13、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 7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 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 63. 第 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24分析第 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55从第 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6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遗憾
14、。面对七旬总理与九旬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搭配课堂训练题那只天真的豹子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上慢慢沁出了冷汗。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上,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具有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中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
15、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很快,他发现了豹子。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开了。两个月以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小,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
16、很容易造成误会,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半个月以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摄影师从容地拍摄着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
17、,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大树,竟睡着了。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簌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猎人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猎人以为是在做梦,他悄悄使劲咬嘴唇,感到了疼痛。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叼枪管。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猎人很久都没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1.第(1)段中,摄影师头上为
18、什么“慢慢冒出冷汗”?2.文章第(8)段说“悲剧” 发生在两个星期以后,作者为什么说豹子被打死是个悲剧?谈谈你的看法。3.作者巧妙的在文中运用了伏笔,结合内容分析。阅读材料:办公室的书桌上放着一只藤编的小鹿,小鹿侧着长脖子,天鹅般的优雅,加上稍微低着的头,温柔、沉默。那天我在广州的街上,见到一个小伙子提着一大串藤编的工艺品,我一眼看中掺在里面的这只小鹿。“停停,让找瞧瞧。 ”我叫住了小伙子。他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将那串工艺品搁在路边,任我翻看。“我买它。 ”我找到了小鹿,正要掏钱。“不卖。这些都是样品。 ”小伙子笑呵呵地说。我还以为他是街边的小贩呢!“真可惜。 ”我爱不释手,将小鹿拿在手里看了好
19、一会儿才放下。正想离开,小伙子却大方爽快地将小鹿递给我说:“你拿去吧,送你好了。 ”“那怎么可以?”我惊喜不已, “我付钱。 ”“拿去吧。 ”小伙子脸上依然堆着笑容。我终于发现,这张笑脸流露出除了“小意思”的大方外,还有一种被人欣赏的喜悦。于是,我欣然接受了小鹿这个陌生人送给我的礼物。好多年了,小鹿虽与办公桌的现代化用品很不相称,但我总会将小鹿摆在办公桌上。每看到它,我就会想起那个成人之美的小伙子。小鹿比用钱买的东西更可贵, 。从那以后,我会为买东西时无法找钱的陌生人出零钱;我会在“ 的士” 上主动与司机聊天;我不会介意陌生人在街口不小心将我碰撞我相信,在陌生人的世界里,有着许多淳朴善良的心。
20、一分善意,会换来十二万分的感动。1在文中的横线处应填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它代表着我对那位陌生人的感激。B它引发出我心灵深处的那份善良。C它引发出我心灵深处的那份善良,因为它代表着我对那位陌生人的感激。D因为它代表着我对那位陌生人的感激,它还引发出我心灵深处的那份善良。2文中说, “好多年了,小鹿虽与办公桌的现代化用品很不相称,但我总会将小鹿摆在办公桌上, ”结合全文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3第一自然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两个“我会”和一个“ 我不会” ,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我这样做?5. 从描写人物的方法或表达方式上简析这篇文章的特点,并简析本文思路。四、课后
21、自我训练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每天吃过午饭,总有孩子的(x ) _闹欢笑声在隔壁院子里响起。那是我的新邻居索尼亚在同她的三个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我有午休的习惯,隔壁的声响常将我吵醒。有一次,我好奇地将头伸出院墙想看个究竟。索尼亚正在给女孩蒙眼睛,她一边系着纱巾,一边喊着:“杰瑞、迈克,你们都藏好了没有?” 两个小男孩儿的声音就从院子的另一头传来:“我们都准备好了,叫姐姐来吧。 ”索尼亚又小声地叮嘱女孩:“琳达,你可不准偷看哦!”琳达脆生生地回答:“妈妈,我不会偷看的。 ”索尼亚将琳达轻轻地往前一推:“好了,你现在就去抓住那两个小家伙吧!” 琳达小心地迈开了步子,张开双手,摸索着前行。索尼亚则在后
22、面遥控:“琳达,小心!前面五步是台阶 注意! 你的左边是 D3 公路右边是超市再往前就是电影院了前边左转,很好,你已经到学校了!”“现在,杰瑞站在公路边上,迈克蹲在超市附近琳达,你只要往右拐一点就可以捉住迈克了。 ”琳达转身,果然先后遇着了杰瑞和迈克。顿时,院子里就会爆发出孩子们的欢笑声。然后,索尼亚换个孩子,一个新的回合开始了。我觉得惊奇,这样的捉迷藏我还是头一次见到。要知道,那宽(chng)_ _的院子里其实空无一物,而索尼亚所说的超市、公路、电影院和学校究竟从何而来呢? 出于好奇,也因为他们如此热闹实在打搅了我的午休,我决定冒昧去拜访这位芳邻。我盘算着,如果她能答应每天中午都带孩子们去看
23、电影,我将乐意为他们提供所有的门票。我叩门致意时,视线不经意地扫视了整个院子,大草地上横七竖八地分布着线条,三个孩子在线条划成的空间里玩得正起劲。“哦,看电影? 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这是乔克叔叔,他说要请你们去看电影! ”索尼亚向孩子们介绍我。尽管看上去索尼亚很热情,但她好像对我的邀请并不感兴趣。趁着孩子们玩得入迷,她向我眨眼睛,示意我随她走到一边说话。她告诉我,这三个孩子是她从孤儿院里领出来的。由于担心邻居的孩子对他们不友好,也怕人们知道孩子的身世后对他们有偏见,她跟先生才决定迁居到此。 “喏,在这里我们就你一个安静的邻居。 ”她对我笑得很友善。她说最近她正在以捉迷藏的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在
24、这个小区里生活,如何独自去上学。这时我才恍然大悟,院子里画的原来就是这个小区的地图。“我很自豪,通过这样的训练,现在琳达已经能够独自一人往返于海德学校了。 ”索尼亚的脸灿若阳光。“海德?你的意思是琳达她是盲童?”我非常吃惊,因为海德是附近一所有名的盲人学校。索尼亚点了点头,补充说:“不仅是她,杰瑞与迈克也快要入学了。 ”她招呼着孩子们过来。三个孩子摸索着慢慢走到她身边,拽着她的手叽叽喳喳地问:“妈妈,妈妈,看电影有捉迷藏好玩吗?” 索尼亚对我一笑,说:“这个,我们还是请你们的乔克叔叔来回答吧。 ”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我抚摸着他们的头,看着他们仰望着的无忧无
25、虑的眼神,高声说:“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当我走出索尼亚家的院门时,我轻声对索尼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但我还是想问一个问题:既然孩子们什么也看不见,在捉迷藏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给他们用纱巾蒙上眼睛呢?”索尼亚认真地说:“孩子的心灵是明亮的,他们什么都看得清。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x) _闹 宽(chng)_2 “我”决定拜访新邻居的原因是什么?3 “我”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 “我突然被一种不知所措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这些孩子。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5对于孩子们的提问, “我” 高声回答:“ 当然没有,有什么能比捉迷藏更好玩呢 ?”“
26、我”为什么这样回答?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对索尼亚这个人物作一评价。7 文章结尾,对于“我” 提出的问题,索尼亚作了认真的回答。请你补写出索尼亚要说的话。 8 读了这篇文章,你最想对索尼亚和三个盲童说的一句话分别是什么?对索尼亚说:对三个盲童说:寂静除夕夜(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20 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
27、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 5 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者由她误会成枪声) ,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
28、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
29、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 岁的二姐守前门, 11 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熟睡一般鸦雀无声。好
30、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 15 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 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 )A 文章所叙述主要事件发生在 20 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 本文叙写的人物是“ 我”的一家及众乡亲。C 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 文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 文章的记叙顺序属倒叙。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结构?有什么作用?3.“寂静除夕夜” 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4 文章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的_和_5 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