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楚雄州区域发展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发展战略楚雄州一、 楚雄州概况楚雄市地处滇中,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的窗口,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各地州及南亚和西亚各国的交通要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称,又因城郊万家坝出土了世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鼓、编钟,而被誉为“铜鼓之乡”。年撤县建市,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乙类开放城市,年被列为滇中优先发展的重点城市,并于同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辖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设乡镇、个村(居)民委员会,境内居住着汉族和彝、回、苗、白等多种少数民族。楚雄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稻、
2、小麦、油菜籽、烟草、薯类、核桃、蚕茧等,富森林资源,并产茯苓等药材。有煤矿。工业有化肥、农药、农机、水泥等。楚雄所产茶花为名种。名胜古迹有龙川公园、峨碌公园、灵秀湖、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等。二、人口民族据楚雄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 15 个乡镇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459541 人,占总人口的78.0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9079 人,占总人口的 21.93%。其中,彝族人口为 107546 人,占总人口的18.27%;白族人口为 5010 人,占总人口的 0.85%;哈尼族人口为 641 人,占总人口的 0.11%;壮族人口为 621 人,占总人口的 0.11%;傣族人口为 96
3、8 人,占总人口的 0.16%;苗族人口为 1740 人,占总人口的 0.30%;回族人口为 9097 人,占总人口的 1.55%。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 68344 人,增长了 17.47%,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了 0.4 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 16594 人,增长了 14.75%,占总人口的比重减少了 0.4 个百分点。三、自然概貌楚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倾斜葫芦形,最高山峰为西舍路哀牢山脉的小越坟山,海拔 2916 米 ,最低点在礼社江与彝家拉河、石羊交汇处,海拔 691 米,鹿城中心海拔 1773 米。楚雄山脉皆属哀牢山系东麓支
4、干余脉,基本呈西北、东南走向。楚雄境内有红河、金沙江两大水系。红河水系穿越市境西南部的礼社江,为元江上游,发源于大理州巍山县,经南华县入境,其支流有马龙河、三街河、白衣河、五街河、邑舍河、碧鸡河、自雄河。金沙江水系以龙川江为楚雄市坝区主要河流,发源于南华天申堂,自西向东流,于吕合入境,经牟定、元谋县入金沙江。主要支流有紫甸河、西静河、河前河、寨子小河、青龙河、苍岭小河。红河水系在境内的径流面积为 3228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金沙江水系在境内的径流面积 1092 平方公里,占 24%。全市年均降水量 39.6 亿立方米,径流量9.3 亿立方米,地下水量 3.2 亿立方米。2002
5、年年降水量 1213.5 毫米。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 24.4 万千瓦,可开发量为 23.8 万千瓦。鹿城花果山矿泉水和石涧矿泉水含游离二氧化碳、偏硅酸等化合物,有锶、锂、锌等 21 种微量元素,日可采量 250 吨。楚雄市属北亚热带冬干夏湿季风气候区,地处高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具有“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气温日差较大,年差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霜期较短,冬春降水偏少;2002 年度年平均气温 16.7oC。土地以紫色土、水稻土、红壤和黄棕壤为主,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 19002300 米的东部坝区,占土地面积的 32.4%;水稻土占耕地面
6、积的 62%;红壤占 26.1%;黄棕壤分布于海拔 2300 米以上的冷凉地带,土层较厚,占 8%。境内矿产资源储量较多的有煤、油页岩、金、铜、铅、锌、石灰石。褐煤储量 8870 万吨,无烟煤储量 1993 万吨。油页岩储量 122.4 万吨,铅锌矿石储量 87 万吨。石灰石分布广,此外还有楚石(大理石) 、石棉等。楚雄境内常见木本植物有 40多种,草本植物 20 多种,牛肝菌、松茸等食用菌 30 多种,野生中草药 640 多种,较为名贵的有野生三七、天麻、茯苓、五味子、小棕包等 56 种。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 519 种,其中 两栖类 29 种,爬行类 56种,鸟类 329 种,兽类 105
7、种,属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蜂猴、白鹇等 64 种。位于市境西南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山,森林茂密,人迹罕至,有名贵植物 1480 多种,鸟兽 460 种,两栖爬行动物 46 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26 种,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位观察站,是森林生态研究基地之一。四、综合实力2010 年综合2010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42737 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63780 万元,增长 2.4%;第二产业增加值 937198 万元,增长 14.9%;第三产业增加值 541759 万元,增长 13.6%(详见附表 1) 。三
8、次产业比例由 2009 年的 10.1:56.6:33.3 调整为 2010 年的10:57.1:32.9, 一、二、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6.3%、59.5%和 34.2%。非烟产业实现增加值 1177057 万元,增长 17.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71.7%。1.就业率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35.8 万人,比上年增加 1.37 万人,增长 4%,其中:乡村从业人员 22.6 万人,增长 0.9%;国有、城镇集体及其他单位在岗职工 5.46 万人,增长 3.4%;城乡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 3.89 万人,增长 18.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3.85 万人,增
9、长 14.9%。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市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2105 人,比上年末增加 155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2.农业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56011 万元(现价) ,增长 4%,其中:农业产值130021 万元,下降 2%;林业产值 32635 万元,增长 15.3%;畜牧业产值 88059 万元,增长 10%;渔业产值 5296 万元,下降 4.9%。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 34.4%,比上年提高 0.5 个百分点。3.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恢复性增长。据快报数,辖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1747881 万元,增长 23.7%;规模以上
10、工业产值 1452829 万元,增长 30.3%,其中:轻工业产值 795223 万元,增长 17%,重工业产值 657606 万元,增长 51%。辖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790930 万元,增长 15.3%(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下同) ,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 48.1%,比上年提高 0.7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679221 万元,增长17.7%,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 465680 万元,增长 13.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 56261 万元,增长 17.6%;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增加值 60148 万元,增长 77%;医药制造业增加值 11815 万元,增长18.2%;
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 15403 万元,增长 30.7%。4.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据快报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802235 万元,增长 29.6%,拉动全市GDP 增长 3.5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 475601 万元,增长 24.1%;房地产投资 260819 万元,增长 27.5%;农村非农户投资 34922 万元,增长 3.2 倍;农村私人投资 30893 万元,增长 33.9%。5 .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交通运输、邮电、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年末辖区公路通车里程达 9244.3 公里,市乡公路油路里程254.56 公里,弹石路 99.34 公里,市乡公路
12、等级率 92.45%,硬化率 60.91%。拥有营运车辆 7013 辆,增长13.4%,其中:货物营运汽车 5998 辆,增长 15.2%。完成客运量 954.95 万人,旅客周转量 60711 万人公里,分别增长 1.2%和 1.9%;完成货运量 629.55 万吨,货运周转量 58982 万吨公里,分别增长 1.6%和 3.6%。邮电业务总收入 38151 万元,增长 22.1%。年末拥有固定电话 11.26 万部,下降 1.5%,固定电话普及率达 20.18 部/百人,比上年每百人减少 2.26 部;年末移动电话拥有 47.79 万部,增长 41.3%,移动电话普及率达 84.96 部/
13、百人,比上年每百人提高 18.57 部;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达 127018 户,增长 47.3%。年末全市拥有 110 千伏变电站 7 个,容量达 48.5 万千伏安,输电线路 118.6 千米;有 35 千伏变电站 26 个,容量达 20.1 万千伏安,输电线路 582.7 千米;10 千伏配电线路达 5022 千米;通电覆盖率达 100%,比上年提高 0.03 个百分点。6.国内贸易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据快报数,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36789 万元,增长 20.7%。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461717 万元,增长 21.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75072 万元,增长 17.2
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 510338 万元,增长 20.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 26451 万元,增长 16.1%。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达 469336 万元,增长 18.1%,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占零售总额比重达 87.4%。7.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据招商部门统计,全年辖区共实施州外国内招商引资项目 54 项,项目协议总投资 825031 万元,实际到位资金 249478 万元,增长 33.7%;54 个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39097 万元,增长 30%。据外贸部门统计,全年辖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5804 万美元,增长 66.8%,其中:出口额 5514 万美元,增长 7
15、8.3%;进口额 290 万美元,下降 25.1%。市属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 717 万美元,下降 25.4%。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 312.97 万人次,增长 19.3%;海外旅游者 10731 人次,增长 11.3%。实现旅游总收入 95875 万元,增长 33.9%,其中:旅游外汇收入 1327 万元,增长 8.6%。8 著名景点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底蕴厚实,有紫溪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峨碌公园、灵秀湖、楚雄博物馆等旅游区(度假区) 。明清时期曾是滇西佛教圣地,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紫溪山距市区 15 公里,林木参天、古
16、藤缠树,草坪如茵,有元代古杏、古茶、滇藏木莲、猴欢喜、巴豆藤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粗榧、三尖杉、香果树等国家三级以上保护植物,已发现的植物有 1360 多种,动物 107 种,被誉为滇中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其景点“紫溪园”山水秀美,与山下彝寨,苗寨田园风光相映成趣;“亮水塘”烟波浩渺,林海莽莽,马樱簇涌;“紫顶寺”庙宇辉煌;响水箐飞瀑如帘,香果林树婆娑;“寂光寺”寺庙遗迹深藏林间;寨林古道有沩仰宗法师舍利塔;“紫溪彝寨”葫芦笙、羊皮鼓伴篝火对歌,赏尽梅葛古韵。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有“一海一瀑四广场、六寨八区一条龙”景观;另有城南万家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铜鼓。距今 800 年的大理国文物护法明
17、公德运碑与明代文庙、雁塔、西灵宫、兴隆寺,苍岭发掘的中生代恐龙足印化石群,云龙古州南安民居构 成蕴韵浑厚的人文景观。以紫溪山为重点的景区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农家乐”等旅游市场经营管理进一步规范。2002 年,共接待国内游客 64.12 万人次,海外旅游者 626 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 8.6%和下降18.91%;实旅游总收入 22098 万元,比上年增长 25.7%。其中 旅游外汇收入 11.6 万美元。五、行政区划楚雄市分为一市九县:元谋县、南华县、牟定县、武定县、大姚县、双柏县、禄丰县、永仁县、姚安县。元谋县一、地理位置二、自然资源东倚武定,南接禄丰,西邻大姚,北接四川会理,西南与牟定接
18、壤,西北与永仁毗连。县城距省会昆明 189 公里,距四川省攀枝花市 143 公里,距楚雄州府 134 公里。全县国土面积 2021.69 平方公里,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由南向北倾斜的“筲箕凹”形。境内最低海拔 898 米,最高海拔 2835.9 米,国土面积的 40%处于海拔 1350 米以下的 干热河谷区。热区面积达 797.07 平方公里,分布在 7 乡 3 镇。(一)土地资源元谋全县可耕地面积 463078.6 亩,土壤共分 9 个土类,14 个亚类,25 个土属,51 个土种。在 9 个土类中,自然土壤占总面积的 85%,农业土壤占 15%。海拔 2300-2400 米的阳坡为紫色土
19、,冲积土分布在河流两岸,水稻土多分布于低海拔地带。 (二)植被资源元谋盆地属燥热河谷区,气候干燥炎热,光热资源充足,是种植亚热带作物的好地方。境内农作物复种指数为 158.7%,盛产水稻、玉米、小麦、花生、 蚕豆、薯类等作物,特别是冬春早熟蔬菜,可种植品种丰富,全国仅有。现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香蕉 20000 亩,龙眼 10000 亩,甘蔗、芒果、西瓜、荔枝、枣类、咖啡、核桃、酸角等 19000 亩,且种植面积每年都在递增。反季花卉以生长周期短,花期长,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占有市场,主要有非洲菊、康乃馨、玫瑰、情人草、满天星及芦荟、仙人掌等 9 类 152个品种,产品销往广州、上海、成都、西安等大
20、中城市。 (三)水能资源元谋境内年降水量 15.22 亿立方米,地表水年径流量 2.67 亿立方米。有常流河 17 条,季节河 40 条,年过境水量 16.02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 89485 千瓦,可利用量 11715 千瓦,占 13.1%。盆地富水块地下水储量丰富,年地下平均径流量 0.36 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地下水 200 万立方米。热水塘、摩诃温泉流量稳定,水温 37-44.5,素有“神泉”之称。农田水利 全县有水库、坝塘 1627 座,其中:中型水库 4 座,小(一)型水库 7 座,小(二)型水库 58 座,坝塘 1558 座,总库容量 10848 万立方米,蓄水总量 69
21、59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10600 公顷,水利化程度达 54%,建成高产农田 7000 多亩。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投资 3.5 亿元的 30 万亩大型灌区和投资 1 亿元的省级重点项目丙巷河水库正在建设,届时将彻底解决元谋的灌溉用水问题。(四)矿产资源元谋县矿产资源可露天开采的较多。已探明贵金属有黄金、铂、钯、铑等,其中铂、钯矿为中至大型矿床。有色金属有铜、铅、银、镍、钻、钨等,其中,小月旧的铂、铜、镍矿为中型矿床。黑色金属有磁铁矿、褐铁矿、菱铁矿、镜铁矿等,大部分为中小型矿床。非金属矿有云母、石英、石墨、石膏、蓝晶石等,其中,石膏、石英为中型矿床,另有褐煤、草煤、泥煤等可做燃料。建材用
22、石料有白色花岗岩、红色花岗岩、大理石储量较大。砂矿有金沙江的砂金,龙川江的石英河沙则尤为丰富。(五)生物资源元谋县境内植物共有 123 个科 462 种,以禾本科和菊科居多。有热区特色的植物有:攀枝花、凤凰树、西果树、霸王鞭、仙人掌、金合欢等。境内还盛产龙须草(又名山草) ,分布广,生长量大,是造纸、搓绳子的极好原料。珍稀植物有酸角、红椿、龙眼、苦楝树。野生动物已发现的主要有 70 多种,较为名贵的有香獐、毫猪、猴、黄鼠狼、穿山甲、箐鸡、猫头鹰。三、经济2011 年2011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26.3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 12.3%;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23、分别完成 14088 万元、9970 万元、83798 万元,增长 16.1%、15.6% 、15.7%。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38.8:25.8:35.4。绿色产业得到提升,蔬菜产销保持良好态势,林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稳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6.88 亿元、增长 9.13%。县域工业发展加快,工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加紧推进,雷应山风电场一期建设基本完工、二期项目通过核准,农产品加工、矿产采选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15 亿元、增长 41%。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全年接待游客 182
2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6.65 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9.33 亿元、增长 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18406 元、5602 元,增长 13.4%、17.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6.31 亿元、增长 22.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0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95;城镇化率提高 1.2 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为 25.45亿元、9.79 亿元,增长 24.4%、17.9% 。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1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
25、5.3 亿元,增长 27.6%,共实施项目 374 件,比上年增加 144 件。水利建设力度加大,投入资金 2 亿元,启动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第 11 期、麻柳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饮水安全工程、14 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等项目。2012 年2012 年与 2007 年相比,预计全县生产总值由 12.8 亿元增至 31 亿元,年均增长 12%(按可比价计算,下同) ;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由 0.94 亿元、0.68 亿元增至 2.22 亿元、1.62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8.76%、18.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3.13 亿元增至 7.4 亿元
26、,年均增长 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 12047 元、3556 元增至 21560 元、7092 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由 42.3518.239.45 调整为 38.127.434.5。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农民卖菜收入分别由 12.49 万亩、4.01 亿元增至 13.69 万亩、6.86 亿元;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7 个,绿色食品(A )级认证 21 个,有机食品认证 1 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0.28 万亩,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达标面积 15.6 万亩,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区示范面积 21.05 万亩;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 2 个。全县种植收购烤烟、农
27、民卖烟收入分别由 180.6 万公斤、2091 万元增至 351.5 万公斤、7918万元;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葡萄、枣类、核桃等经济林果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快,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工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县工业总产值由 10.54 亿元增至 43 亿元,年均增长 32.5%。全县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企业分别达 685 户、45 户,形成了年加工蔬菜 11.2 万吨、年生产原矿石 6 万吨的加工生产能力;建成投产运行水电站 17 座,总装机容量 26966 千瓦,平均年发电量 5393.2 万千瓦时;新能源产业实现突破发展,雷应山风电场一期建成投入运营。一批企业进一步
28、发展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12 户。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和聚集区项目规划顺利开展,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小雷宰片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级批复。建成园区标准厂房 8.1 万平方米,工业发展平台初步建立。四、旅游业元谋是人类发祥地,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云南“三林”之一的土林奇观、日灿金沙、虎跳滩、西河筏舟的龙川江、红军长征渡、丝绸之路、滇川必经之地姜驿古驿道、姜驿恐龙化石、凉山活佛寺、法林寺、苴林中山寺、羊街青龙寺及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等一批自然景点、景观都很受游客欢迎。物茂土林位于元谋县物茂乡罗兴村委会,距县城 36 公
29、里,又称虎跳滩土林,总面积 8 平方公里,所在地海拔为 10501200 米之间,发育于一套河流相间砾石层、沙层夹粘土层的地层中。主要由一条主沙箐和 34 条幽谷组成,分为 4 个片区,有主景点 9 个,小景点 127 个。物茂土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千奇百怪的土柱造型、深远宁静的幽谷地缝、高悬半空的洞穴天门、原始粗犷的沙沟荒漠、怪模怪样的五彩奇石和种类繁多的远古植物化石,组成了景区内丰富的景观。单体造型生动逼真,高大雄伟,独立成章。景点分布密集,沿冲沟发育,形态多以城堡状、屏风状、帘状、柱状为主,土柱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一般高度在 515 米之间,最高达 42.8 米。正是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0、和精心雕凿,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沙雕泥塑和诡异迷离的地质地貌,构成了元谋土林这座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南华县一、地理位置 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西部,属楚雄彝族自治州所辖。东距省会昆明 197 公里、州府楚雄 37 公里,西距大理 175 公里,北距四川省攀枝花市 225 公里,是川、黔、滇东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古有“九府通衢”之称,历来是富贾云集之地。二、自然资源南华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内陆县,境内地形复杂,高山、河谷地带和冷凉、温凉、温暖、燥热气候皆有,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粮、烟、豆、茶、果、药等种植业兼有,是典型的农业县。盛产水稻、包谷、小麦、蚕豆、烟叶和名贵中药材,是
31、地道的“云烟之乡”和国家农业部优质大白芸豆生产基地县。核桃果大皮薄, “银毫” 绿茶色正味佳,俏销省内外。年产松茸、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 450 吨,县城已成为省内最大的野生食用菌交易市场之一。南华属高原地区,光照充足、阳光辐射强,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 170.5 万亩,木材蓄积量达 626.54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 42.3%(1993 年资源年清数) ,树种以云南松和栎类为主,是南华一大尚未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南华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或基本探明的有煤、铁、砷、铜、铅、锌、金、银、石灰石、石棉、汉白玉等 20 种。省内优质无烟煤基地“一街煤矿”储量达 400 多万吨;雨露砷矿床
32、,品位高,储量达 66.5 万吨;石灰石、石膏的储量分别为 8.8 亿吨和 1.45 亿吨三、经济情况2011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 62972 万元,同比增长 6.4%,拉动经济增长 2.7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 44638 万元,同比增长 22.7%,拉动经济增长 5.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51061 万元,同比增长 13.4%,拉动经济增长 4.3 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0.7%、46.1% 和 33.2%,分别比上年下降 20.2 个百分点、上升 20.0 个百分点和上升 0.2 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33、43.7:24.4:31.9 调整为 39.7:28.1:32.2。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按全社会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 GDP)10520 元/ 人,比上年增长 18.8%。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6628 元。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6729 元(按年末人民币汇率折算折合985 美元) ,比上年增长 18.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75686 万元,比上年增长 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 45.0%提高到 47.7%。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4.8%,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在八类居民消费品价格变化中,食品类上涨 12.
34、0%(粮食价格上涨 6.3%) ;烟酒及用品类上涨 1.5%;衣着类下降 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 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 1.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 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6%;居住类上涨 4.1%。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4.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6.6%。年末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 151119 人,比上年增长 0.4%,其中:单位从业人员 10010 人,比上年增长 0.4%;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10486 人,比上年增长 16.8%;农村从业人员 130623 人,比上年减少 0.7%。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
35、非农产业的 19794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 15.15%,比上年提高 0.51 个百分点。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 287022 万元,比上年增长 19.4%;实交各种税金 4904 万元,比上年增长 23.3%。年末有个体工商户 4021 户,从业人员5240 人,注册资金 3626 万元;私营企业 266 户,从业人员 10143 人,注册资金 30538 万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彻底解放思想,加快对外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增收空间
36、缩小;工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节能降耗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持发展的资金有限;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多,社会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2012201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77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 113%。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 15069 万元,增长 7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779 万元,增长 158% ;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64235 万元,增长 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96 亿元,增长 391%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752 亿元,增长 21%。
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3804 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207 元,增长 85%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城镇化率达 296%。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1 亿元和 135 亿元,比年初增长 226%和 34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 108 亿元,比年初增长 252%。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 38929931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速度和质量有新提高。全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 124 亿元,增长 14%。粮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达 1026 万吨,增长 234%;收购烟叶 965 万公斤,
38、实现产值 16 亿元,税收 3760 万元,综合均价达 1611 元,增长 83%。畜牧业较快发展,实现产值 457 亿元,增长 11%;肉类总产量达 282 万吨,增长118%。马铃薯高产创建 3 5 万亩,实现产值 5000 万元;种植萝卜 3 万亩,实现产值 3450 万元。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228 亿元,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 1473 亿元,增长 275%,拉动 GDP 增长 34 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 3 户,达 11 户,实现增加值 215 亿元,增长 336%。帮助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楚雄有限公司协调解决流动资金 6000 万元,扩大啤酒生产,产
39、量实现10 万吨预期目标,达 1012 万吨,实现产值 32 亿元,增长 883%。稳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安全生产技改扩建和灾害治理,实现产量 45 万吨。鼓励茂森公司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支持南华松香厂扩能技改和南华化工厂金属砷、兔街铜矿采选项目加快建设。林化工产业发展加快,松香、松节油产量达 188 万吨,实现产值 142 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 905 亿元,上缴税金 3567 万元。四、旅游资源南华旅游资源丰富。大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浩潮如海,蓖齿苏铁、银杏、木莲花、舟柄茶、药用厚朴、云南山茶广为分布;还有国家级
40、保护动物猴、绿孔雀、小熊猫、红白鹇等,是考察动植物资源的好地方。哀牢山间溶洞群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尚待开发;每年白露节前后,候鸟迁徙,与大中山比邻的打雀山,白鸟朝凤,景象壮观;距县城 15 公里的岔河彝族聚居区,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房屋建筑、民族服饰独具特色,几年间,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游客学者慕名前往光观考察。南华风光旖旎,景色秀丽。这里有包括“响水河龙潭”“乾隆封山碑”, “和尚群塔”红花双蕊百年山茶等景点在内的兴隆坝观光胜地。毛板桥风景区集湖光、山色、古寺、食宿于一体,鹦鹉山公园成荫,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华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县 12 个乡镇 122 个村( 办) 通公路 ,通
41、车里程达 2259.17 公里; 开通 8902 门程控电话,5219 户无线自动寻呼,2212 户移动电话;6 座 3.5 千伏变电站和一座 110 千伏变电站分布全县,电力供应充足,已实现村村社社通电。城区自来水供应 能力达 4000 立方米,日处理净水可达 5000 吨;40 米新大街一期工程已竣工,龙泉路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其他社会公共娱乐设施日臻完善。牟定县一、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部,地跨北纬 25092540,东经 1011910151。县境南北最大纵距 57.6 千米,东西最大横距 53.6 千米。境内最低海拔 1140 米,最高海拔 2897 米,县城所
42、在地共和镇平均海拔 1758 米;全县总面积 1464 平方千米。县城距州府楚雄市 35 千米,离省会昆明市通车公路里程 195 千米。二、自然资源(一)矿产资源牟定县境内已发现矿产 40 余种,占全国已发现 171 种矿产的 23.4%,占云南省已发现 142 种矿产的28.1%。已探明矿产所处地点和储备量的有:金、银、铂钯、铜、铁、钛、钒、铌、铅、镍、硅石、钾长石、蛇纹石、蛭石、方解石、花岗岩、石墨、石膏、兰石棉、稀土、高岭土、煤炭等 20 余种,其中掌握基本资料的有稀土矿、铂钯矿、高岭土矿、硅矿 4 种。旅游资源有省 A 级原始森林自然风景名胜区化佛山,另有牟定文庙、县城南郊南腰山上雄伟
43、的南山寺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动物资源有绿孔雀、锦鸡、滇叶猴、穿山甲、鹿射、松鹰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资源。三、经济情况2007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以下简称 GDP)121481 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2.1%,加快了 0.7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46185 万元,增长 5.5%;第二产业增加值 35603 万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 39693 万元,增长 14.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县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上年的 39.8:27.6:32.6 发展为 38 : 29.3 :32.7,三次产业结构类型为“一三二型” 。第二、三产业
44、分别上升了 1.7 和 0.1 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47.5%,比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 46.1%,比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全县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其他经济结构(增加值)由上年的 21.3:32.1:45:1.6 发展为 21.8:30.7:46.1:1.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 GDP)由上年的 7550 元增加到 9115 元,比上年增加1565 元,增长 11.6%。全县实现现价工农业增加值 6799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1%,工农业经济结构由上年的 28.2:71.8 发展为 32.1:67.9
45、,工业经济比重提高了 3.9 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物价总水平较快上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 104.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 104.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4.9%,分别比上年上涨了 4.3、4.9 和 4.9 个百分点。劳动就业工作稳步发展。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33909 人,比上年末增加 1188 人,增长 0.9%。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增加,组织对外输出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劳动者就业,减缓了县内就业压力。再就业工程稳步发展,大部分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据劳动人事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245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3.3%,比上年回落
46、0.1 个百分点。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由上年的 17.6%发展到 18.9%,比上年上升 1 .3 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县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 11 个,签约资金 53175 万元,实际到位资金 8660 万元,同比增加 2548 万元,增长 41.7%;其中:省外到位资金 6960 万元,同比增加 2149 万元,增长 44.7%,形成固定资产 7040 万元,占到位资金的 8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县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产出率低,工业经济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第三产业发展较慢;支柱产业单一,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活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农业产
47、业化进程缓慢,企业缺原料、农民缺市场的矛盾突出,现代农业还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农民增收难度大;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化水平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城乡差距大,就业压力大,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武定县一、地理位置 武定县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东邻禄劝县,南与禄丰、富民毗邻,西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县隔金沙江相望。东距昆明国家高速 G5 昆武高速公路 64 公里,南距楚雄州府鹿城镇 164 公里。武定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 97%
48、,坝子及水面占 3%。全县平均海拔 1910 米,地势东西两侧及西南部高,北部低,东南部较开阔。海拔最低点为境内金沙江边的己衣新民大沙地 862 米,最高点为己衣乡白龙会峰 2956 米,高低相差 2094 米。县城海拔 1710 米。海拔在 2500 米以上的山峰有 36 座,乌蒙山余脉从东贯穿全境,组成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重叠的地形。全县长度 10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22 条,其中 21 条属金沙江水系,分别由东、西、北三个方向出境。资源二、自然资源(一)水资源武定县境内水资源较丰富,年产水量 28.52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 9.2 亿立方米。但“地处水源头,有水向外流”,无
49、天然湖泊,水低地高,且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利用较差。蓄水能力 8324 万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水能力 6932 万立方米,利用率仅占地表径流总量的 7.53%,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控制蓄水 261.9 立方米,人均 318 立方米。境内浅层地下水年蕴藏量为 25052 万立方米,有潜水 320 多股,多呈泉水(龙潭)出现。较大的泉眼有 56 个,流量为 10 升/秒以上的冷泉有 13 个。分布在己衣的鲁布古、新民、五股水,万德的马德平,插甸的乐茂河、增益中岭岗,猫街的狮子口、秧草地,近城的古柏、铺西、恕德,九厂的响水箐。温泉有己衣罗能热水塘一处,水温 56,流量 56.65 升/秒。境内江河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为 8 万千瓦,可开发 4.5 万千瓦。其中勐果河干支流理论蕴藏量 5.44 万千瓦,己衣河 1.1万千瓦。由于枯洪变化大,干季水源难以保证。(二)矿产资源武定县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金属、非金属矿产种类较多。已发现的有铁、钛、铜、铅、锌、硫铁、稀土、磷、石膏、石棉、大理石和武定木纹石等矿体。铁矿主要分布在迤纳厂、以子甸一带,有矿点 13 个,探明资源储量 2.46 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