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区域的性质及其特点,均质区,结节区:性质: 占有三维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1)整体性:区域内部要素间相互联系.例如:深圳的崛起,改变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地位与区域产业结构、城镇体系。 (2)结构性:区域由单元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等。(3) 动态性:区域的要素及其结构、功能总是处于变动状态。例如城市空间的扩展。区域内道路网络的完善,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均质区域,如平原区、山区、农区、牧区、贫困区、少数民族区等,其内部特征较均一。结节区:或称其为功能区,枢纽
2、区,如城市。2、资源承载力,人口容量的概念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合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3、什么是区域研究,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 区域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对象。2.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系统研究。 (二)区域研究的领域分为传统领域和
3、现代领域(三)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 区域资源观念更新 2. 区域研究范围扩大 3. 区域间关系研究强化 4. 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活动。4、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1. 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文化心理等及其综合效益,分析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如:民歌、宗教与区域环境、经济结构与自然环境 2. 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化区域系统
4、以及人类的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的时空规律、地域差异;3. 研究区域内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其价值观念的矛盾,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区域优化模式。5、区域分析的内容(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主要分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二)区域经济分析:经济问题始终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内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目的是为产业
5、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三)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区域发展方向分析和策略研究建立在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重点分析和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增长形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等问题。6、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指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按时段划分为现状评价、影响评价。7、生态环境补偿的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
6、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着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8、生态环境补偿的方式(1)经济补偿:a.财政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或企业等利益主体做出的无偿财政拨款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的大致均等化。b.基金: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由政府、非政府机构或个人拿出资金支持环境保护的行为。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开发者在从事某项开发活动之前,先向银行或环境管理部门缴纳一定数额的资金,以此来保证其在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完成后对生态环境的恢复。(2)非经济补偿a.实物补偿:通过物质、劳动力、土地等作为补偿手段,补偿受体的部分生产或生活要素问题,改善补偿对象的生活状况以增强其生产能力。b.技术补偿:补偿主体开
7、展技术服务,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培养受补偿地区或群体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输送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受补偿者生产技能、技术含量和管理组织水平。c.政策补偿:利用政策机制,向做出贡献的经济主体给予一定的政策补偿,如低息贷款、税金减免等。9、产业布局的指向性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性(如农业、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原料指向性消费市场指向性劳动力指向性高科技指向性交通枢纽指向性等10、什么是区域经济政策,其直接与间接控制措施有哪些?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直接控制措施:强迫某些类型的主体从事某种活动。如进口配额、消
8、费配给、最高贷款限额、建立公共部门企业和各种形式的规则等;间接控制措施:通过影响、引导主体决策的变量来达到目标。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11、英国经济学家(JKHicks,1932)按照技术进步对资金的边2际生产力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含义中性技术进步: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保持不变;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比例12、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边际社会收益(MBS)与边际社会成本(MSC)的关系是什么状态相等13、区域差异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什么
9、?自然差、位势差和趋势差14、经济制度包括哪些方面?什么是经济体制的表现?包括:财政制度、货币制度、土地制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表现。15、技术扩展的形式有哪些?分类举例有 3 种:空间梯度式、跳跃式、双向式。空间梯度式: 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影响扩散的强度。在交通和通讯落后的时期尤其如此。跳跃式:从一地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受交通、通讯技术进步的影响。双向式: 技术从甲地到乙地,经改造后,又传回到甲地的技术扩散过程。主要发生在技术条件差别不大的两个地区之间。日本与北美、西欧间的技术扩散。16、什么指示能够反映一个区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
10、动?体现区域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和科技开发与创新活动能力的是什么科技成果。17、某项先进技术有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该类技术转移属于什么类型的技术转移吸收型技术转移18、合理区域产业结构其特点有哪些1)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产业结构的效益高19、冷热国评价法的评价因子包括哪些方面政治稳定、市场机会、经济发展与成就、文化一元化、法令阻碍、实质障碍、地理与文化差距20、根据经济活动各部门中使用不同要素的相对比率,划分的产业类型有哪几种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性产业、
11、劳动密集性产业、技术密集性产业21、扩散效应包括哪几个方面前向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诱导出新的产业部门;如:IT 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网购。后向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向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旁侧效应: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地区的整体影响,包括地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人员素质等。22、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状态来看,极化方式可分为哪几种有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有等级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有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波状圈层式展开。(a)向心式极化 (b) 等级式极化 (c) 波状
12、圈层式极化23、主导产业的特点1)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的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 2)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 3)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 。24、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哪些内容生产性基础设施:是为生产力系统的运行直接提供条件的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仓储设施等;25、基础设施发展理论中提出先行论的是谁英国经济学家 p罗森斯坦罗丹26、古代区域规划思想萌芽发展时期,将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华民族的栖息地划分为久个区域的作品是什么禹贡27、总结了国际贸易对美国等高度工业化国家工业结构的影响于1966 年提出
13、“产品循环学说”的是哪个国家的哪个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国企业问题学家 R弗农。28、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是什么,原因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效应也被 赫希曼称为“涓滴效应” ,也有人称为“波及效果” 。“极化效应” 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地区发展的机会,使核心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差距扩大。 这种负效果瑞典
14、经济学家缪(mou)尔达尔称其为“回流效应” 。29、土地利用集约度,垦殖指数,耕地复种指数,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耕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土地总面积30、活动积温:在农业规划布局中,通常应用日平均气温度持续期的积温。31、三次产业是如何分类的?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包含哪些类型的产业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水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去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外的行业。32、主要加工制造业布局规律31)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具有相似的
15、生产工艺流程 2)加工制造业是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其发展与布局往往受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的制约较大,特别是一些深加工和精细组装部门质量,精度要求比较高。3)加工制造业再生产过程中往往产生噪声、振动的干扰和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水。33、区域给水系统组成包括哪些内容1水源。一是指地表水,包括江河水、湖泊水以及海水等,二是指地下水,包括浅层水、承压水、裂隙水、岩溶水和泉水。此外,污水的回收处理再利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2取水工程。指在适当的水源和取水地点建造的取水构筑物。3净水工程。建造的给水处理构筑物,对天然水质进行处理,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质标准或工业生产用水水质标准要求。4输配水工程。
16、包括由水源或取水工程至净水工程之间的输水管、渠或天然河道、隧道以及由净水工程和用户之间的输水管道、配水管网和泵站、水塔、水池等构筑物。34、我国技术引进是以什么类型的引进为主的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大型设备) (为主)与投资结合的建设引进(合作生产、合资技术许可、独资技术许可、合资设备入股等)35、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36、区域分工模式有哪些垂直模式、水平分工、混合分工37、
17、区域政策主要内容劳动力政策:包括流动政策和就地转移政策等;资金政策:包括财政手段如补贴和税收,改善企业金融状况和行政控制等,诱导企业资金导向;企业区位控制政策:通过税收和企业开发许可证制度,促使工业的发展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促进新企业的创建和小企业的成长,促进技术改革,发展经济开发区。38、战略思想的集中反应,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自主发展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39、 “核心边缘”模式是(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 J.R.弗里德曼)与 1966 年在研究委内瑞拉是提出的
18、40、把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如何计算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产品需求的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41、土地分级和土地评价的意义土地分级: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84 年将土地分为 8 个一级类型、46 个二级类型。8 个一级类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居民地与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42、什么是城镇体系,有何特征城镇体系概念: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城镇体系具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9、等级层次性:按其区域城镇子系统及其作用大小,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如全国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地区级、县级的城镇体系构成。动态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城镇体系是兼有自然、经济、组织、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社会系统。作为自然系统,城镇体系受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地震、洪水、泥石流、沙漠化、海平面上升、干旱缺水等都会影响某些城镇的发展;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城镇发展,进而影响到城镇体系格局。作为社会系统,城镇体系受到外部的影响,如人口流动、外来项目投资、政策变化、决策影响等,使之具有不稳定性。43、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单一
20、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绿色 GDP。平均指标:人均 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指标。相对指标: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某项指标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综合指标:1. UNRISD 的指标;2. PQLI 指标体系;3、人类发展指数;4、刘再兴的 9 指标体系;5、厉以宁的 26 项指标体系;44、在“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理论”中,冯杜因认为创新与扩散活动都要经历的四个阶段1)介绍阶段:存在大量的产品创新,技术选择机会很
21、多,对需求了解甚少,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之间的竞争集中在产品的性能上。2)扩散阶段:创新技术和产品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承认,生产新产品、采用新技术风靡一时。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标准化,产品创新数量减少。3)成熟阶段:以渐进创新为主,强调节约劳动,节约成本。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企业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上。4)衰落阶段:新兴产业已经饱和,出现产品过剩,投资萎缩,原来的新产品、新技术变成了旧产品和旧技术,标志着一个创新周4期的结束。当新技术再次出现时,又开始新的创新的介绍阶段。45、区域规划管理分区一般可分为哪几类地区1.优化开发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经济活动构成要
22、素,或者调整产业布局,改变经济要素的空间排列组合方式,优化空间结构,优化空间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2.重点开发区属于区域经济重心或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投入,以保证其发展的活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证;重要的或较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商业性设施也要优先给予安排。对区内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环境标准,在改造中逐步完成产业的升级。3.限制开发区一般属于开敞空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此类地区,限制开发的项目和控制建筑密度;控制增加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大规模工业用地特别是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独立工矿用地如需转换功能,应向生活类、公建类、福利类转换,或转换为绿地
23、或耕地;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垦或绿化。4.禁止开发区属于区域绿地,是生态敏感区。对于此类地区,不宜或严禁安排建设用地,应禁止大规模的建设项目进入,禁止具有城镇功能的用地开发。区域应制定保护和管理法规、制度与要求。46、简述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创新存在四个过程:1)产品导入期:本地研制新产品问世,扩大国内市场,直至国内市场饱和;2)产品增长期:新产品出口到国外,开拓国外市场;3)产品成熟期: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产品的输出,促成资本、技术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资源的结合,在输入国发展这种“新产品”生产;4)另一新产品研究开始或新的循环起点期47、简述增长极的“回流效应”和“涓滴效应
24、”即增长极对周边经济的正负效应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应是极化作用的结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48、试从产业关联的角度举例论述文化产业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中“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区域
25、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因地理环境因素与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各地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中原有的潜在因素与自然资源、资金、人才、产业发展相耦合的程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如,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与外资引进相结合,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要加强国家的竞争力,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往往导致人们行为的自发性与短期性
26、;社会现代化是总体性的社会变革,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也可以由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轨迹来透视;我国目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区域文化的增长力是文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的;增长态势。表现为科学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发展。49、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理论假设有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匹,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在国内能够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劳动生产率= 产出量 劳动投入量,如果美国布匹的布匹劳动生产率低于英国布匹的劳动生产率,则说明英国的布匹上有绝对优势
27、,如果美国小麦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小麦的劳动生产率,则说明美国的小麦上有绝对优势,根据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则英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到小麦的生产上,美国应把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到布匹的生产上 17550、相对成本学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只要能产生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同另一个国家进行贸易,并使得贸易双方都能获利。17751、主导产业的竞争能力评价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技术先进程度:包括工艺、装备在内的产品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优劣程度。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时间内所产生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市场占有
28、率:该产业产品在某一特定市场总销售量中的比重。 利税效果:根据销售产品的利润、税收与成本价格的比率进行判断52、简答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 有益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 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的高级化创造条件;4) 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5) 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53、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
29、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554、结合实际阐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 社会消费:消费与生产相互促进。生产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又验证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益,引导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2. 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组合,人文资源组合。如水力资源与有色金属的组合,导致冶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不同,其经济价值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就不同。3
30、. 科技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影响生产领域的扩展和新产业的形成。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区域,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推广运用能力较强,生产领域的拓展和新产业形成的速度快,产业中高、精、尖产业的成分比例大,并且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4. 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区域现有的产业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或多或少都留有原来产业结构的烙印。同理,现有产业结构对未来产业结构也存在影响。5. 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商业流通、资金融通、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技术的转移,信息的传递等,都是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55、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分布;(6)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