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ent 案案1: D FpSComment 案案2: B Comment 案案3: D FgVComment 案案4: BComment 案案5: 废题,十分简单 ;-3=210酒 精 米 ;784p酒 精 帕 ;()FGVmg最 大 最 大;S最 大最 大 最 小1上海中考难题整理(2008 年2013 年)变化压强(08)24、如图 13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可能使甲和乙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 )A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B将体积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分别放在甲、乙的上面C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2、D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体积相等的部分(08)24、如图 17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乙,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 水 酒精 ),可能使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方法是( )A倒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B倒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10)8、如图 4所示,两个盛有等高液体的圆柱形容器 A和 B,底面积不同(S AS B)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现将甲球浸没在 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 B容器的液体中,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是( )A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 B甲球的质量大于乙
3、球的质量C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 D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13)8、如图 5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取部分乙后,甲对地面的压强大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若甲、乙剩余部分的体积分别是 V甲 、V 乙 ,则( )AV 甲 可能等于 V乙 BV 甲 一定大于 V乙CV 甲 可能小于 V乙 DV 甲 一定小于 V乙(13)21如图 11所示,水平地面上的轻质圆柱形容器甲、乙分别盛有质量均为 m的水和酒精,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 S、2S。 ( 酒精 =0.8103kg/m3) 若乙容器中酒精的质量为 1.6千克,求
4、酒精的体积 V酒精 。 求乙容器中 0.1米深处酒精的压强 P酒精 。 现有物体 A、B(其密度、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请在物体 A、B 和容器甲、乙中各选择一个,当把物体放入容器中后(液体不会溢出) ,可使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最大且压强最大。求该最大压力 F最大 和最大压强 P最大 。Comment 案案6: A简单Comment 案案7: m = V = Sh = 1.0103千克/米 3410-3米 20.18米=0.72千克。(公式 1分,过程和结果 1分)2 F =G = mg = 0.72千克9.8 牛/ 千克 = 7.056牛。(公式 1分,过程和结果 1分)3 0.8103
5、千克/米 3 ; (1 分)p 最大 = g H = 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 米=1960 帕。 (公式 1分,过程和结果 1分)简单Comment 案案8: B简单Comment 案案9: CComment 案案10: m 水 水 V水 1分1.010 3千克/米 32103米32 千克 1分p 容器 G 总 /S 容 m 总 g/S 容 1分(12)千克9.8 牛/千克 /(110 2 米 2)2.9410 3帕 1分p 木对地 p 水对容器 物 gV物 /S木 水 gV排 /S 容 1分2.0103千克/米 3/S 木 1.0 103千克/米 3/(110 2 米 2
6、)S 木 210 2 米 2 1分当 S 木 210 2 米 2时,p 木对地 p 水对容器 1分当 S 木 210 2 米 2时,p 木 对地 p 水对容器 1分当 S 木 210 2 米 2时,p 木对地 p 水对容器 1分2(13 年二模宝山嘉定)8、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均匀柱形物体 A、B 高度相等 ,A对地面的压强大于 B对地面的压强。若在两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质量,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A、p B的关系是( )Ap A pB Bp A pBCp A pB D无法确定(13 年二模宝山嘉定)21、如图所示,高 H0.2 米、底面积 S410 -3米 2的圆柱形容
7、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 h0.18 米高的水。求容器中水的质量。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若将一个体积为 110-4米 3的均匀实心立方体物块轻轻浸入容器中的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至少为_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达到最大值;(本空格不需要写解答过程)求出:最大压强值为多少?(13 年二模长宁)8、如图所示,高度相等的实心圆柱体甲、乙、丙、丁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其中,甲、乙、丙的组成材料相同且密度小于组成丁的材料密度,乙和丁的底面积相等。若将质量相等的物块分别放在四个圆柱体上,则甲、乙、丙三个圆柱体中对地面的压强有可能大于圆柱体丁对地面的压强的是( )A甲 B丙 C甲和乙 D乙和丙(13 年二模
8、长宁)8、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 A和 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等于乙的质量。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倒出一部分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 PA、P B的压力 FA、F B的关系是( )AP AP B FA=FBBP AP B FAF BCP AP B FA=FBDP AP B FAF B(13 年二模长宁)22、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 1千克、底面积为 1102米 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体积为 2103米 3的水。求水的质量 m水 。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 容器 。在容器和地面之间垫上一块上表面积为 S木 的轻质木板后,再将一密度为
9、 2103千克/ 米3的实心物块投入在水中,浸没并静止在容器底部后水不溢出。若物块静止后,相比未放物块时木板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为 p木对地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为 p水对容器 ,请通甲 乙 丙 丁BA甲 乙A BhHComment 案案11: DComment 案案12: 2.010-3米 3;2450Pa;p 水 =5096Pa p酒 =4704PaComment 案案13: BComment 案案14: AComment 案案15: 210-3m3;2450Pa;小于 1.5kg3过计算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及其对应的轻质木板 S木 的取值范围。(13 年二模奉贤)8、如图 3所示,把质
10、量为 m甲 、m 乙 的实心正方体甲和乙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 甲 =2乙 ) ,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为 P0。若在乙块上方沿水平方向截取 四分之一高度,并将甲块叠放在乙块上面,此时乙块对桌面的压强为 P乙 ,则 m甲 、m 乙 及 P乙 、P 0的大小关系为( )Am 甲 =4m乙 P乙 =1/4P0 Bm 甲 =2m乙 P乙 =1/2P0 Cm 甲 =1/2m乙 P乙 =P0 Dm 甲 =1/4m乙 P乙 =P0(13 年二模奉贤)2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两个完全相同的柱形金属容器 A、B,每个容器质量为 0.5千克,底面是边长为 10厘米的正方形,高为 60厘米,分别装有 2千克
11、的水和 3.010-3米 3的酒精( 酒精 =0.810-3千克/米 3)求:(1)水的体积;(2)A 容器对桌面 的压强;(3)若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边长为 8厘米、高为 50厘米的金属柱体分别放入 A、B 两个容器中,是否有可能使容器中的液体对底部的压强达到 p 水 p酒 ?若有可能请算出 p 水 和 p 酒 的值(无需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 ;若没有可能,通过计算说明理由。(13 年二模虹口)8、如图 2所示,形状、体积相同的甲、乙长方体以不同方式放在水平面上,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物体上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后叠放在各自剩余部分上方,此时它们对水平面的压力 F甲 和 F乙 、压
12、强 p甲 和 p乙的关系为( )AF 甲 F 乙 ,p 甲 p 乙 BF 甲 F 乙 ,p 甲 p 乙 CF 甲 F 乙 ,p 甲 p 乙 DF 甲 F 乙 ,p 甲 p 乙 (13 年二模黄浦)8、如图 4所示,底面积不同的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 F甲 F 乙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则抽出液体的质量m 甲 、m 乙 的关系是( )Am 甲 一定小于m 乙Bm 甲 可能小于 m乙Cm 甲 一定大于 m乙Dm 甲 可能大于m 乙(13 年二模黄浦)21、如图所示,质量为 0.5千克、底面积为 1102 米 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中盛有
13、质量为 2千克的水。 求水的体积 V。 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 若在容器中抽出一定质量的水,使容器对地面的压强小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两倍,求抽出水的质量范围。Comment 案案16: DComment 案案17: 小于,b 3:a 3Comment 案案18: 980 帕29.4 牛 5:4非常简单,但可改题目Comment 案案19: p 水 = 水 g ha=1.0103千克/米 39.8牛/千克0.1米=980 帕m 酒 = 酒 V酒 = 酒 S 酒 hb=0.8103千克/米 30.02米 20.1米=1.6 千克都不可行m水 = 水 V水 =1.0103千克/米30.01米 20
14、.1米=1.0 千克V乙 BV 甲 G乙 G丙 )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5(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1)比较图 5(a)与(b)或(a)与(c) ,或(a)与(d) 两图可得: _;(2)比较图 5(b)与(c) 与(d)三图可得_ _。(08)20、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
15、现象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5、6、7) 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 v物距 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或 2、或 5、或 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 L与凸透镜焦距 f 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_的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Comment 案案70: 大气中存在压强 ;(同一地点)大气压强是一个定值且数值很大。结合上课内容找出答案Comme
16、nt 案案71: 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受力不平衡。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点回答Comment 案案72: 通过的电流与该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错误;数据应以实验测量为准,实验的误差不可避免;表三设置的电压值应与表一中电压值对应相同,以便比较相同电压下不同导体的电流。很常规的答案2(09)16、在研究大气压强的实验中,某小组将一根 1米长的透明硬质细管装满水,管子上端封闭,下端浸在水槽中,发现管中的水不会流出,如图 7(a)所示;换用较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中的水仍不会流出,如图 7(b)所示;换用更长的细管,重复实验,管内水面静止后的位置分别如图 7
17、(c) 、 (d)所示。观察上述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由图 7(a) 或(b)或(c)或(d) 可知: 。由图 7(b)与( c)与(d)可知: 。(10)16、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用钩码(重 1N) 、测力计、打点计时器和纸带等进行实验实验中,先将钩码挂在已调好的测力计下,且处于静止状态,如图 7(a)所示接着,在钩码的下端固定纸带,并使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然后分别三次拉动钩码竖直向上运动,每次拉动过程中,观察到一段时间内测力计示数是不变的,纸带上的点记录了这段时间内钩码的运动情况,三次实验如图 7(b)、 (c) 、 (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测力计示数和对应
18、的纸带,归纳得出初步结论(1)由图 7(a)与(b)与(c)可得: 。(2)由图 7(a)与(d)或(b)与(d)或(c)与(d)可得: 。(10)26、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他们用 A、B 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或 4、5、6 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对同一导体,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5 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重新预设了 B导体两端的
19、电压,并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小海分析了小华的测量数据后,认为小华的测量数据有问题,Comment 案案73: 横截面积和原长均相同的弹簧,在受到相同拉力时,其长度的增加量与(绕制弹簧的)金属丝的种类有关。由同种金属丝绕制且横截面积相同的弹簧在受到相同拉力时,原长越长的弹簧,其长度的增加量越大。控制变量法的考察,简单3他未测量便修改了数据,如表三所示你认为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 ,理由是 。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11)16、为了研究受到拉力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自身因素的关系,小华同学选用弹簧 A、B、C、D 和测力计进行实验。已知弹簧 A
20、、C 由同种金属丝烧制而成,弹簧B、D 由另一种金属丝烧制而成,A、B 原来的长度均为 L0,C、D 原来的长度均为 L0 ,且 A、B、C 、 D的横截面积均相同。他将弹簧 A、B 、C、D 的左端固定,并分别用水平向右的力通过测力计拉伸弹簧,它们的长度各自增加了 L1、L 2、L 3和 L4,如图6(a) 、 (b) 、 (c ) 、 (d)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分析 比较图 6(a)和(b)或(c)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为相关条件,可得: 。分析比较图 6(a)和(c)或(b)和(d)中的测力计示数、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11
21、)25、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Comment 案案74: 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的密度。4或 5或 6(填完整)体积相同的实心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时,露出水面的体积随物块密度的减小而增大。1.0103Comment 案案75: (1)22.0;22.0 (2)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越深,测力计示数越小 (3) (a)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
22、变化量与圆柱体浸入深度的变化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在圆柱体浸入不同种液体的过程中,液体的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量与圆柱体浸入深度的变化量的比值越大 (4)乙;0.20;0.30;0.40 (0.18;0.20;0.22)4分析 比较实验序号 1或 2或 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的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和 5和 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
23、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千克/ 米 3内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依据。(12)2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 14所示,他们将高 H为 0.10米的圆柱体 A挂在测力计下,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 h,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 F,将 h和 F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 F和 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 h及 F的变化量h 和F,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 (已知 1 2) 实验 序号 2和 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 、 。
2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5、6、7 与 8或 14、15、16、17 与 18等数据中 F与 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 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8或 1318中F 与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8和 1318中F 与h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表一(液体密度为 1) 表二(液体密度为 2) 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 9和 10或 19和 2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1 0.02 22
25、.02 0.01 0.01 03 0 22.04 0.01 21.2 0.01 0.85 0.02 20.46 0.04 18.8 0.02 1.67 0.05 18.08 0.08 15.6 0.03 2.49 0.10 14.010 0.14 14.0 0.04 0实验序号h(米)F(牛)h(米)F(牛)11 0.02 22.012 0.01 22.0 0.01 013 014 0.01 21.0 0.01 1.015 0.02 20.016 0.04 18.0 0.02 2.017 0.05 17.018 0.08 14.0 0.03 3.019 0.10 12.020 0.14 12.
26、0 0.04 0A图 14Comment 案案76: (8)无关;(9)可以;(10)P 液 与 F浮 成正比;(11)22;(12)550;Comment 案案77: D5当 h满足一定条件时,F 不再随 h而变化。 表三为进一步研究 h所满足的条件,需添加的器材为 (选填“甲” 、 “乙 ”或“丙”) 。器材:圆柱体甲 高 H=0.10米;圆柱体乙 高 H=0.20米;圆柱体丙 高 H=0.10米。请在表三的第二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 到研究h所满足条件的目的。(13)25、小红和小华讨论盛有液体的容器在放入物体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增加量 P液 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了两种不同
27、的猜想,并分别进行了实验。 小红猜想:P 液 与放入的物体所受重力 G有关,于是选择所受重力不同、体积相同的三个物体 A、B、C,先后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并测得 P液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一。分析比较表一 P液 中和相关条件,可得: P液 与 G (8) (选填“有关”或“无关”) 。 小华猜想:P 液 与放入的物体所受浮力 F浮 有关,于是将物体 挂在测力计下,将其D逐步浸入液体中,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 F,经计算得出 F浮 ,并测得 P液 ,实验示意图及相应数据见表二。根据表二的实验示意图和相关数据, (9) 验证 P液 与 F浮 相关的猜想(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
28、,依据是:同一物体浸入盛有某种液体的同一容器中, (10) 。请填写实验序号中的相关数据:F 浮 为 (11) 牛、P 液 为 (12) 帕。(13 年二模普陀)5、如图所示,分别用 F1、F 2、F 3、F 4匀速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身的重力及摩擦,则( )实验序号 h(米) F(牛)1 2 3 (a) (b) (c) (d )Comment 案案78: (1)相同;越大。(2)在 U形管内注入相同体积的不同液体时,金属盒浸在甲液体的相同深度处,U 形管内液体密度越大,两管内液面高度差越小。6AF 1F 2F 3F 4 BF 1F 2F 3F 4CF 1 F2F 3F 4 DF 1F
29、2F 4F 3(13 年二模宝山嘉定)16、学了连通器知识后,某同学在研究 U形管压强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她先在 U形管内注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将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浸入甲液体中 A、B 两处,观察到 U形管内两管水面高度差的情况如图 7(a) 、 (b)所示;然后她又在 U形管内注入相同体积的酒精,重新将扎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浸入甲液体中A、B 两处,观察到 U形管内两管酒精液面高度差的情况如图 7(c) 、 (d)所示。请仔细观察比较图中所示的金属盒所处的深度和 U形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已知: 水 酒精 )(1)比较图 7中(a)、(b)或 (c)、 (
30、d),可得出初步结论:在 U形管内注入相同体积的_液体(选填“相同” 或“不同”)时,金属盒浸在甲液体中的深度越大,U 形管内两管液面高度差_。(2)比较图 7中(a)、(c)或 (b)、 (d),可得出初步结论:_。(13 年二模宝山嘉定)2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和浮力等知识后,依据“体积相同泡沫和木块扔入水中总浮在水面,但它们露出水面的体积不同”,因此进行“探究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材料不同物块,先后漂浮在不同的液体表面上,测出物块的体积和它露出液面的体积,记录的数据如下列各表所示,已知在同一表格中,实验所用漂浮物的材料相同。表一:材料甲( 甲
31、 0.5克/厘米 3) 表二:材料乙( 乙 0.8克/ 厘米 3)实验序号液体密度(克/厘米 3)露出体积(厘米 3)物块体积(厘米 3)实验序号液体密度(克/厘米 3)露出体积(厘米 3)物块体积(厘米 3)1 7来源: 学。科。网 Z。X。X。K 12 10 4 12来源:学科网2 14 24 11 8 2431.221 36 121.2来源:学科网 ZXXK12 36甲B酒精酒精甲A水B甲A甲水h2h1 h3 h4(a) (b ) (c ) (d)Comment 案案79: ( 1) 越 大 (1 分)( 2) 1与 10、 2与 11或 5与 14( 注 意 :只 需 写 对 其 中
32、3组 数 据 ) (1 分)( 3) 同 种 材 料 制 成 的 体 积 不 同 的 物 体 ,漂 浮 在 相 同 液 体 表 面 时 , 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相同;漂 浮 在不 同 液 体 表 面 时 , 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随 液 体 的 密 度 减 小 而减 小 。 (2 分)( 4) 同 种 材 料 制 成 的 体 积 不 同 的 物 体 ,漂 浮 在 相 同 液 体 表 面 时 , 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随 物 体 的 密 度增 大 而 减 小 。 (2 分)Comment 案案80: 当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发生变化时,螺线管的导线中就有电流产生。能得到
33、相同的实验现象,原因是螺线管通电后相当于一根条形磁铁。Comment 案案81: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a)物质种类相同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b)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无关。(a)表一、表二和表三(或表四)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同一星球上,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个确定值;(b)表一、表二、表三和表四中的数据及相关 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星球上,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不相同的,地球上的比值比月球上的大。 (只要合理均可得分)74 5 10 13 2 105 10 20 14 4 2061.015
34、 30 151.06 307 4 9 16 1 98 8 18 17 2 1890.912 27 180.93 27分析实验序号(1 和 2和 3)或(4 和 5和 6)或(13 和 14和 15)等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同种材料制成的体积不同的物体漂浮在同种液体表面时,物体体积越大,露出液面的体积_;分析实验序号_等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漂浮在同种液体表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不同;进一步综合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初步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出初步的结论: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出初步的结论:_。(13 年二模长宁)16、
35、小明在学习了“电流的磁场”后,进一步研究磁与电的关系。他用一个螺线管、一根条形磁铁以及一种检验电流存在与否的仪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如图 9所示。实验中,他通过快速变化磁铁位置的方法,使得螺线管附近的磁场发生变化。分析比较图 9(a)和(b) 或(a )和(c)螺线管中电流的有无及相关条件可得:_。若用一个通电螺线管代替条形磁铁重复图 9(b) 、 (c)的实验过程,请推测:能否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并说明理由。_(13 年二模长宁)26、小明在学习“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一些质量已知的“五谷杂粮”所受的重力大小。其中,测得质量为 0.18千克的绿豆重为 1.8牛,质量为 0.16千克的绿
36、豆重为 1.6牛,质量为 0.22千克的红豆重为 2.2牛,质量为 0.14千克的花生重为 1.4牛,质量为 0.26千克的大米重为 2.6牛。根据上述信息,提出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_针对所提出的探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_某小组同学根据小明的实验信息,在确定探究问题和作出合理假设后,设计实验方案并测量一些质量已知的“五谷杂粮”所受的重力,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b)磁铁很快靠近螺线管时,螺线管的导线中立刻有电流出现,随即消失。(a)磁铁静止不动时,螺线管的导线中无电流。螺线管 磁铁I螺线管 磁铁v(c)磁铁很快离开螺线管时,螺线管的导线中立刻有电流出现,随即消失。
37、I螺线管 磁铁vComment 案案82: 两个大小相等的力,当它们夹角相等力大小不相等时,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且力的大小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大;两个大小相等的力,当它们力的大小相等夹角不等时,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且夹角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小Comment 案案83: (1) “风”对上凸下平物体有向上的作用力。(2)相同的上凸下平的模型,正前方吹风的风速越大,受到向上的作用力越大。8(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6或 7、8 与 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 与 7或 2、5 与 8或 3、6 与 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38、初步结论是:_。该小组同学实验后在科普网站上查询到如表四所示的数据,反映的是月球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表四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_。(b)分析比较_。(13 年二模奉贤)16、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知识后,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的规律。他们使用的器材是橡皮筋和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原长为 AO,实验时先将 A点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成一定的夹角在同一水平面内拉伸该橡皮筋,使橡皮筋分别伸长到 B点、C 点和 D点,如图 6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分析比较图 6(a)
39、和(b)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和受力情况, 可知: ;分析比较图 6(b)和(c)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和受力情况,可知: 。(13 年二模普陀)16、小李乘坐飞机时观察到飞机机翼都是上凸下平的形状,同时还发现飞机必须经历一段加速之后才能起飞,为此他决定探究“风”对上凸下平物体的作用力。他将制作的上凸下平的木模放在台秤上,如图 9(a)所示,并在模型的正前方用电扇以不同的风速(v cv b)迎面吹风,如图 9(b)、(c)所示。请仔细观察图 9中的操作过程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表四(物体:大米)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10 0.10 0.1611 0.20 0.3212 0.30 0.48
40、(16)(15)表一(被测物体:红豆)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1 0.12 1.22 0.24 2.43 0.36 3.6表二(被测物体:绿豆)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4 0.12 1.25 0.24 2.46 0.36 3.6表三(被测物体:花生)实验序号质量(千克) 重力(牛)7 0.12 1.28 0.24 2.49 0.36 3.6(a)台秤示数为 10牛 (b)台秤示数为 6牛 ( c)台秤示数为 4牛Comment 案案84: 1与 7(或 2与 8或 3与 9) ;同种液体,当液体质量相同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成正比;液体密度;不同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
41、时,液体密度越小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越小;柱形容器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与液体重力相等;非柱形容器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与液体重力不相等,且当容器是上大下小时,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小于液体重力9 分析比较图 9(a)和(b)或(a) 和(c)可得:_ 。 分析比较图 9(b)和(c) 可得: _。(13 年二模奉贤)26、小伟和小赵等同学做实验探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 16(a)所示,在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圆柱形容器中分别注入质量相等的水,利用仪器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并将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接着用酒精重复上述实验操作,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随后,他们又在如
42、图 16(b)所示的三个不同底面积的口大底小容器中注入等质量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分析发现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液体质量是无关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他们记录的数据继续分析(已知 酒精 =0.8103千克/米 3)图 16(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或 4、5、6 或 7、8、9)可知: 。(3)为了得出液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与 的关系,分析 比较实验序号1与 4(或 2与 5;3 与 6;4 与 7;5 与 8;6 与 9)可知:
43、 。(4)该小组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了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并与液体的重力进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a) 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b)分析比较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13 年二模黄浦)26、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 A分别放在焦距 f 为 15厘米、10 厘米和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 u和像的高度 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Comment 案案85: 6;同一发光体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度随物距减小而增大;1 与 5与 11、2 与 6、4与 8;物距与焦距比值相同;乙;数据同表一Comment 案案86: 若干不同导体; R=UI;待测电阻;b。电压电流(伏安) ;电阻(欧) 。实验一有必要,此实验需多次测量寻找规律,填写电压为 0伏时的电流值,便于从 U-I 图像寻找规律。实验二没有必要,此实验多测几次是为了求电阻的平均值减小误差,电压、电流为 0时对求电阻无意义。 (合理即可)10二和表三所示。表一:发光体 A 表二: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