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唐、五代时期武术 (公元581960年),历史背景,隋、唐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机构 这一时期,国家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经济繁荣 唐朝是中国封建文化空前发展时期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崇侠尚义的社会习俗,第一节 府兵制度,西魏、北周已建立了府兵制,隋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制度。 “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唐代兵制中,兵员问题显得颇为复杂。除府兵之外,有兵募,有丁防,有蕃兵,有健儿,还有团结兵。在唐朝中央军事主管部门统计全国军队时,不考虑什么府兵、兵募之类,而是区别为健儿、团结和宿卫兵,而健儿、团结则是边军。,唐六典卷五兵部尚书的健儿条注
2、云“旧健儿在军,皆有年限,更往来”,开元二十五年改“置兵防健儿”,使其“长住边军”。长孺先生唐书兵制笺正卷二就正确指出,所谓天兵军,“本为有事召集,无事遣归之征募”。,团结兵“选户殷丁赡,身材强壮者充之,免其征赋,仍许在家常习弓矢,每年差使依时就试。” 也就是说:选民丁充兵,其任务是在家练习弓马或教练武艺以便需要时能够随时“赴援”或“防遏”,农忙归农,农闲训练,缓则为农,急则为兵。,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隋、唐实行兵制度,“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简选,不再像以前只限于世袭军户等,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另外,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又必然加强整个
3、社会对习武活动和武艺的重视。隋唐的府兵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发展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的。,第二节 武举制的创立,先秦的“士”最早为武士,武士是最低的一级贵族,身份为世袭。战国开始,“士”开始转变为文士,社会其他阶层人士,亦能因为自己的才能被统治者赏识而入仕。两汉有所谓“察举”、“聘召”及“举贤良方正”等拣选人材的方法。魏、晋、南北朝则以“九晶官人法”取士。隋、唐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武勇之材皆应时需召拔而无定规。,一般都认为武举制始于唐朝。事实上,在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就开始在全国选拔、招募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国语。齐语),齐恒公春秋两季还举行全国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骏雄,以
4、勇授禄。,非正式的武举制,从隋朝便开始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8年)四月曾下诏曰:“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励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显然,在武则天正式开武举之前,已有了
5、某些课试拣拔武勇人才的做法。,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通典选举三历代制下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通典注云:“(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诏武贡人与明经进士同行乡饮酒礼”;“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并用;宗敬之仪,不可独阙。其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每拜大将及行师冠捷,亦宜告庙”。武举之制,从此确立下来。,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长垛。“长垛”项目的课试方法为:“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规”即“院”,如今之环靶。“长垛”规则规定:应试者用石弓和六
6、钱之箭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第,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 二是马射。“马射”又名“骑射”。其课试方法为:“穿士为埒,其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马射法还规定:应射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三是马枪。“马枪”是测试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具体为:断木为人,戴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马枪”课试法还规定,“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版或四版为上,二版为次上,一版及不中为次。,四是筒射。新唐书选举制云:武举课试内容有“筒射”。“筒射之箭,长才尺余,剖筒
7、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为笞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为一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发,豁筒向手,皆激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五是步射。新唐书选举制云:“步射”为射草人,中者为上,虽中而不法者为次上,虽法而不中者为次。 六是穿剳。通典中有“穿剳”的测试方法,即以弓射铠甲,穿透甲片测试弓力。,七是翘关。文献通考选举七云:“翘关者,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要求手持门关之一端举之。 八是负重。文献通考选举七云:“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负重”是一种测试负重力和耐力的课试方法。,九是材貌。“
8、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型挑选。以身高六尺以上,“躯干雄伟”者为次上,以下为次。 十是言语。要求在课试提问中“应对详明,并有神采,堪统领者为上,无者为次”。,隋、唐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内容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推广。仕宦之诱,无疑能激发更多的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古代中国文人重文轻武,对武举的记载极少。 新唐书选举制认为“唐武举起武后之时,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第三节 尚武任侠之风,隋末和唐代,有普遍的尚武任侠之风。
9、唐语林:“天宝已前,多刺客。”唐国史补李勉:“或说天下未有甲兵时,常多刺客。” 旧唐书载柴绍“幼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丘和少“重气任侠”,其子行恭“善骑射,勇敢绝伦”。隋书亦云:段纶“少以侠气闻”新唐书说神通“少轻侠”。,在尚武任侠的风习中,唐王室成员身体力行。帝王的崇侠尚义。旧唐书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帝王对于侠、义的态度,对任侠的社会风尚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明茅元仪武备志云:“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亦有歌诀,不详其说。”,隋唐时期民间尚武之风亦甚浓厚。隋末少林寺僧,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便是突出例证
10、。 由于长期存在北方突厥民族入侵的威胁,整个唐代均鼓励民间习武。武则天时,她“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人习骑”。,据说李白曾随名师学剑,剑术高超。魏颢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传经宝文集则称其“性倜傥任侠,弱冠时尝手刃数人”。可证李白诗中所云并非虚构。 侠客行侠的工具是刀、剑,行侠的手段是武艺。任侠的风尚,人们对侠客的崇敬,自然会大大推进武术的繁荣发展。,第四节 角抵复苏兴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摔跤活动继两晋、南北朝的衰落之后,重新复苏而盛极一时。 隋文帝时,曾一度禁角抵。隋书柳或传云,柳或曾上书称:“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
11、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 隋炀帝时,角抵重新盛行。,隋书炀帝纪载:“大业六年(公元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帝数微服往观之。”角抵的复行而无法禁止,当既与统治者、也与百姓的喜好有关。 唐代的君王,大多对角抵之类有着浓厚的兴趣。,唐宪宗曾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乙亥,御麟德殿大宴群臣及公主、郡王等,“观击鞠、角抵之戏、大合乐,极欢而罢”。 唐武宗“颇好田猎及武戏”。唐僖宗、唐懿宗、唐昭宗,都对角抵戏感兴趣。,隋、唐、五代的角抵,多为在节日举行的一项喜庆观赏活动。 酉阳杂俎云:“荆州百姓郝惟谅,性忿率,勇于私斗。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寒食日,其徒
12、游于郊外,蹴鞠、角力。”角力记亦载:“文宗开成中寒食节,御勤政楼,观角抵。”旧五代史钱留传云:当时“每值八月十八日,浙江潮水大至,谓之看潮”。 由角力记所载可知,“蜀都之风”的摔跤比赛,是在“上元节”举行。 吴兴杂录云唐时“七月中元节”,也举行角力相扑活动。隋书,柳或传则称都邑百姓“作角抵之戏”,在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角抵、手搏之类,在隋、唐、五代已经混称并用,所以新、旧唐书中有关“角抵的记载,在资治通鉴中便多作“手搏”了。 唐代有专门的摔跤组织。 有所谓“相扑朋”之类的组织。,除了练兵、娱乐、表演之外,当时人们还认识到了角抵活动的健身功能。唐时“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云秋瘴气也”。古
13、人以为秋有“瘴气”,参加角力相扑,可以强身健体,抵御这种“瘴气”侵害。,第五节 射远兵器 一、弓射,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引诸卫骑兵习射于显德殿庭,谓将军以下曰: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隶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平。我今不使汝等穿地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战斗,亦望汝前无横敌。于是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视,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自是后,士卒皆为精锐”。,事实上,隋、唐、五代善射者还不仅是军中将士。据载,像杜甫那样的诗人,也能
14、在郊游时“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射落天空鹜鸽”。 唐、五代的宫女,也将射猎用于娱乐游戏。杜甫哀江头诗云:“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韶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堕双飞翼。”,唐代总结射箭理论的著述不少。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王琚射经一卷;张守忠射记一卷;任权弓箭论一卷。后两种已亡佚。 射经内容翔实,并附有口诀,至今仍可供练射者参考。,二、弩射,弩的使用,从唐代开始达到高峰。唐军正式装备的弩有许多种类。 据唐六典武库令载:“弩之制有之。曰:臂旅弩,角弓弩,木单弩,大木单弩,竹竿弩,大竹竿弩,伏远弩。”其中的“伏远弩”,旧唐书兵志称其可“纵矢三百步”。,唐代军中要进行弩射的考试,其规定是“又择材
15、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又有羽林军飞骑,亦习弩。凡伏远弩自能施张,纵矢三百步,四发而二中;臂张弩二百三十步,四发而二中;角弓弩二百步,四发而三中;单弓弩百六十步,四发而二中,皆为及第。诸军皆近营为棚,士有便习者,教试之,及第者有赏”。,弓射与弩射都要用箭。唐代的箭已区分为不同的用途,种类很多。如利于穿透皮甲的透甲锥箭,利于射马的狼舌箭,人马兼射的柳叶箭,专射身穿网子甲者的镞细如针的穿耳箭等等。 隋、唐代也有毒箭使用, “常以七八月造毒药傅矢”,射人射兽,“中者立死”。 唐代亦有火箭使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他“率铁骑与李勤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这种
16、火箭,仍然只是易燃品附着于箭身,点燃后发射。,三、弹丸射,隋代大将长孙晟以善于弹丸而闻名。据载,隋文帝与他在一起饮宴,“时有鸢群飞,上顾晟曰:公善弹,为我取之。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 唐时亦有人善此技。,四、抛石机,隋、唐、五代时期,抛石机的使用,也较普遍。隋末战争,就有“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炮”。 唐太宗亲征高丽,也是“列抛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即溃”。,第六节 器械武艺 一、枪(槊、矟)术,枪在隋、唐、五代已成为战阵主要兵器。 无论步兵、骑兵,都以用枪为主。隋代的画像砖中,便有持枪盾步、骑兵将士行进的画面。 唐代枪的形式已与当今无异。 马上用枪与步战用枪,在隋、唐、五代可能于形
17、制上有所差异。马上用枪,又称“马槊”。 五代时,有使用铁枪者。使用铁枪,显然与战阵要破盔甲,必须考虑兵器重量有关。 五代时,还有关于短枪的记载。短到什么程度,记载不详,也许是与长枪相比较而言,相对短些。,二、棍术 棍在唐代已不再是将领偶尔使用,军队似已普遍装备。 三、戟 戟在隋、唐、五代已基本上退出战阵,只是在偶尔的场合有人使用。,四、剑术,隋、唐、五代,军中标准装备,惟有刀制而无剑制。 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 隋、唐、五代有佩剑习俗。 “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以下,通直即以上,陪位则象剑。带
18、真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剑完全成为一种仪仗,成为标志文武百官身份地位的一部分,真剑可以被木剑和金、银、玉质的假剑取而代之,朝堂佩剑完全没有了武艺实用的因素。 剑已退出军事舞台,朝堂佩剑仅余仪仗性质,但唐代民间剑术却发达起来。唐有任侠之风,侠客所使都是剑。 这时的剑,已由用于战阵的阶段,过渡到方法复杂,具有健身、娱乐、表演、自卫多种功能的新时期。在中国武术诸多拳械中,剑首先完成这种过渡,往往被赋予了种种神圣和神秘的特征。,剑术神秘化的过程与剑由军阵转入民间、由军阵武术转为民间武术的过程相一
19、致。 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扑子开始谈到剑可以斩妖避邪,防身却害。剑正式成为道教法器。 唐代的剑已基本定型而与今无异。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考定:“唐剑形制则完全变更,失去周制而独树一型,后人守之,数干百年,无所改变,此可谓剑至唐代即为后世统一模型矣。”,五、刀术 唐代刀制有四:“曰仪刀,曰障刀,曰横刀,曰陌刀。仪刀,盖古斑剑之类,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饰以金银,羽仪所执。障刀,盖用以障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 六、铁挝 七、匕首:唐代小说中这些匕首武艺描写,某种程度上当是武术事实的反映。,第七节 其它武
20、艺,一、套索 二、链锤三、拳术 在这个时期,武艺中还有如“硬功”、“大力”、“善走”、“轻功”之类。,第八节 唐代武舞与武术套路,史籍所见唐代武舞有: 一、剑器舞: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其实剑器舞应该就是武舞。 二、剑舞 三、矛舞 四、“破阵乐”舞 五、“大面”舞 六、狮舞: 狮舞,在中国民间非常流行。即使在现代,也与武术或武术活动联系紧密。,武术套路与武舞最早是同形的,但至唐代,它们可能经分离而各自独立。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分是:武舞或有一定的情节,着重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武术套路演练则重点在表现武术技击技巧。当然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武舞及戏剧武舞,还是要以相当的武术功夫作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