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

上传人:jinchen 文档编号:6320148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养老,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加大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七八十岁还需以劳动谋生,只有部分富裕地区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至 2001 年底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 12.4%,领取养老金的仅有 108万人,养老金 5.2 亿元,人均 481 元。此外,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和五保户覆盖率分别为13.6%和 63.8%,有 21.9%的老人依靠低保救助。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据 2002 年人口抽样调查,65 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 8.2%,比 2000 年人口普查 7.0%高 1.2 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 13.

2、4% ,进入 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 11.2%,北京 10.8% 、天津 10.7%,江苏 9.9%,重庆 9.2%,湖北 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 8.6%,山东 8.5%,安徽 8.2%,辽宁 8.1 %,陕西 8.0%,共 14 个省市总人口达 6.9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 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 17 个省区均在 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 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为 7.3%,高于农村 6.3%的一个百分点。 2002 年全国平均老年抚养比为 11.6%,以上海为最高,达 17.7%,浙江 15.4%,天津 14.4%,北京 13

3、.9%,江苏 13.9%,湖北 12.9%,重庆 12.8%,广西 12.5%,在 12%以上的还有安徽、四川、湖南; 以青海、宁夏为最低,在8%以下。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据老龄科研 中心 2000 年底对 20 省 2 万多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抽样调查,在 1992-2000 年的八年中平均收入水平,城市老人增长 3.1 倍,农村老人增长 1.7 倍,城市老人每户拥有住房 3 间多,户均面积约 70 平方米,90%以上老人有单独住房,农村老人户均住房 4 间,面积达 80 多平米,城市老人主要家电已基本普及,农村老人户电视机普及率己达 76%,对生活的满意度,城市达 70%,农村达 6

4、0%。 城镇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由 1978 年的 551元提高到 2002 年的 8849 元,增长了 15 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 2.4 倍,年均递增5.2%,离退休金占社会保险福利费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22%上升至 70%左右。社会保障杂志社 2001 年对 1080 离退休人员的调查,认为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占 60.4%,略有结余的占19.4%,两者共占八成。编辑本段中国老龄化过程中的问题老龄化速度过快、社会养老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据 2002 年抽样调查为 11.6%,比 1982 年 8.0%上升了 3.6 个百分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

5、几代同堂已逐步解体,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城镇离退休人员增长过速,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入不敷出,离退休人员从 1978 年的 314 万人增至 2002 年的 4223 万人,24 年增长 12.4 倍,平均年递增 12.1%,同期离退休金从 17.3 亿元增至 3646.2 亿元,增长 210 倍,每年递增 25.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年均递增 6.4%,慢于同期 GDP 年均递增 9.4%的速度,离退休金占GDP 的比重,由 1978 年的 0.5%提高到 3.6%,1978 年 31 个职工有一退休人员,2002 年2.5 个在岗职工中就有一个离退休人员,反映了离退休

6、人员增长过速,给国家和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由于养老保险金在文革后没有按规定预留,中断了养老保险金的提取和积累,养老保险的隐含负债的补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据有关专家的估算缺口高达 5 万亿元左右; 一些效益差的企业欠交保险费的现象很普遍,累计欠交达 1500 亿元,致使社保基金不足,个人帐户空帐运行,给养老保险造成很大困难。城乡老人收入水平较低,增长慢首先是城镇人均离退休金的增幅低于在岗职工工资的增幅,1979-2002 年 24 年平均,人均离退休金按可比价格计算,递增 5.2%,慢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年均递增 6.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 6.7%的增幅,前者比后两者低 1 个和

7、1.5 个百分点,人均离退休金相当于平均工资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改革开放初期 1979-1982 年的 94%降为 2002 年的71%,退休金低于工资的金额由 221 元扩大至 3573 元,近年来政府虽采取措施补发了大量被拖欠的退休金,但至 2002 年还有约四分之一的离退休人员不能足额领取,2002 年新增拖欠 9.5 亿元,累计拖欠还有 75.8 亿元,其中以辽、吉、黑、湖南、天津、四川拖欠较多。据社会保障杂志社调查,退休金不能足额发放的占 18.4%。越是退休早,收入越低,一般只有 300-500 元,由于退休人员退休金增长慢、部分退休金被拖欠,使部分老人生活拮据,约有五分之一入

8、不敷出,五分之一略有结余。城市老年户家庭财产的平均水平大大低于青壮年户,据国家统计局 2002 年对 4000 户城市居民的调查,60-70 岁老年户家庭财产为16.2 万元,70 岁以上为 15.7 万元,比 35-40 岁的 28.2 万元低 43%。 农村养老金制度受农民收入增长慢的制约进展缓慢,老年人主要靠家庭养老,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加大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七八十岁还需以劳动谋生,只有部分富裕地区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至 2001 年底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只有 12.4%,领取养老金的仅有 108 万人,养老金5.2 亿元,人均 481 元。此外,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和五保户覆盖率分别为

9、13.6%和 63.8%,有 21.9%的老人依靠低保救助。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面临挑战目前全国约有 2340 多万 65 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 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 30%以上; 第五次人口普查,在 65 岁以上老年人中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 1199 万人,占 13.6%,丧偶的老人占 38%。此外,患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就有一千多 万人,以上几类老人共有几千万人,他们极需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己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

10、断削弱,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据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老人经济支持率为 30%,农村为60%左右。在精神慰藉方面更为缺乏,还有一些虐待老人和侵权、占据房产、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老人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冲击,一些孤独老人因无人照料导致早亡等现象应引起社会关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据民政部统计,2001 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 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 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 13.6%,还有 114 万人占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老残幼有 150 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 13%由福利机构收养。据调查,全国

11、约有 1400 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老人进福利院 5-7%的社会供养比例。医疗保险覆盖率低,农村缺医少药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 3-4 倍,住院率高 2 倍,老人因病和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有一千多万人。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2 年底参加医疗保的离退休人员为 2474 万人,仅占全部离退休人员的 61%,还有 39%未参保,己参保的人员中需自付个人医疗费负担过

12、重,约占 30-50%,还有部分企业因效益不佳,医药费报销不了,不能报销的约占一半左右,能报 1000-3000 元的占 32%。值得注意的是: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总额从 2000 年的 347亿元降至 2002 年的 266 亿元,人均医疗费从 913 元降至 645 元,下降了 29.4%,医疗费在离退休社会保险福利费中所占比重,从 1995 年的 15.5%降为 2002 年的 6.9%。因医疗费过高,有许多老年人有病不敢看,就诊率约下降了二成。 农村老年人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缺医少药、看不起病的现象更普遍,据卫生部调查,在贫困地区患病未就诊的达7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高达 89%

13、,因病致贫和返贫的达 50%。 城乡老年人不能得到完全的医疗保障,主要原因是: 政府投入的卫生支出增长缓慢、比例下降,在全社会医疗总费用中,政府投入比例从 1991 年的 22.8%降至 2001 年的 15.5%,个人支出比例从38.8%上升到 60.5%,在医疗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又有 80%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经费比例从 1991 年的 20%降至 2000 年的 10%。其次是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综合医院每一诊疗人次的医疗费,由 1990 年的 10.9 元上涨至 2002 年的 99.6 元,上涨了 8.1 倍,同期平均每一住院者的医疗费由 473 元上涨至 3598 元,上涨了 6

14、.6 倍,医疗费的上涨幅度超过了域乡居民收入的增幅和承受能力。 由于广大农村缺乏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致使全社会的养老、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均较低,基本保障的覆盖面还达不到国际最低标准。编辑本段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对策老年人应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目前已步入老龄阶段的人群,都是在 60 年代及以前参加工作的,他们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事业中均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长期以来在收入低、劳动报酬没有全部到位,生活质量差的情况下,过度透支,早退休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只有一二百元, 加上补助也只有二三百元,一些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不能享受足额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有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 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

15、障,主要靠自己劳动和子女赡养,由于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下,中西部贫困户还占较大比例,就决定了农村老人生活质量更低于城镇老人,因此,无论从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一亿多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关注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努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老年人过去的社会劳动,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财富,当前社会发展成果和财富积累中包括了老一代的成果在内,老年人应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过去没有提取的养老保险 5 万亿元左右的隐含负债,应从现有的国有固定资产中提取一部分,补偿给退休人员,这是他们应得的份额,不能再拖欠养老金和医疗费,对于目前生活无着、处于贫困状态的老年人应采取

16、积极的扶持、救助,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认真对待。据预测,未来十年将是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期,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人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何安置好老年人的生活,使他们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老有所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医疗费是退休人员的“活命钱” ,近三年来城镇离退休人员的医疗费逐年下降,个人医疗费却呈逐年上升趋势,个人交纳的费用越来越多,使相当部分的退休人员不敢看病。今后首先要解决医疗费的报销问题,政府在解决拖欠医疗费的力度要像解决拖欠养老金那样,应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要迅速扭转退休人员医疗费下降的问题; 其次要加快医疗保险制度、医

17、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 “三改”的核心是整顿药品市场秩序,要切实整顿医生的“红包”和药品在流通中的“回扣” ,把虚高的医疗费和药价降下来;要打破垄断,鼓励医药卫生领域的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要从全社会改善医疗条件,实现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应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比例,从目前占 GDP 的 0.5%提高到 1%以上,并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 必须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使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社会扩大医疗覆盖面,在城镇加快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在农村应建立由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

18、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的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价格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以社区 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最贴近老年人生活需求、医疗保健的是社区福利服务机构中最迫切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断增加,民政部实施的“星光计划” 是推进社区福利建设的有效形式,各地应采取有力措施,落实资金、加快实施。据调查老年人中约 1100 万人生活不能自理,急需社区和福利机构提供服务,而福利机构只有 100 多万张床位,因此,应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

19、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农村,仍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主,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呈弱化趋势,需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教育年轻人要孝敬老人,加强法

20、制观念。对农村弧寡老人都能过上有吃有穿有住有医有葬的五保生活,对入贫困老人应通过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得救助。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据调查,有 90%左右的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据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约为 6000 多元,消费总额就有 2700亿元,占城市消费额 10%左右。这是低估的不全面数字,如按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就达 3440 亿元(不包括医疗费及其化) ,按

21、 80%消费就是 2750 亿元,社会上还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约有 6200 多万人,按居民最低消费额 2000 元计算,就有 1240亿元,城乡共计约 4000 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只有 8.2%,这还是低水平的消费,亟待进一步开发。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三倍,己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相比而言,我国尚处于创建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

22、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袁新立如何应对来势迅猛的老龄化趋势?对于这个问题,中国政府正在制订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一五” (2006-2010)规划,以确定未来五年中国老龄工作的重点。不久前,负责拟草制定这一规划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袁新立,接受了北京周报记者的专访。记者:中国老龄化有什么特点?袁新立:我认为主要有三个。第一,基数大。至 2004 年底,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有 1.4亿,占

23、全国总人口近 11%;65 岁以上的老人为 968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7.6%。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得多。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 14%,西部贫困地区还不到 9%。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第三,速度快。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 65 岁以上老人占全国人口的 7%,或 60 岁以上老人占 10%,表明该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按此标准,中国在 1999 年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国家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一般需要花费 50-100 年。而中国实现这一转变最多只用了 20 年。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同的

24、是,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 ,中国则是“未富先老” 。记者:老龄化不仅来得快,而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提前来到的。那么,中国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袁新立:客观地说,无论从物质准备、政策制度,还是从思想观念上看,中国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且,从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老龄化最高峰还没到来,大约在 2030至 2040 年之间,那时老年人口将有可能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25-28%。这给国家政策造成很大的压力。记者:外界传言中国养老金缺口很大,甚至有人说这个缺口未来 20 年都很难填满。请问这个说法属实吗?袁新立:确实是这样。中国目前养老金缺口达到了 2 万多亿元人民币。这应该是属于“历史欠账”

25、。现在退休的老年人,大多是在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前后参加工作的。由于当时经济比较贫穷,国家实行高积累制,年轻人的劳动付出大大高于工资回报,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现象。而且,由于当时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尚未建立,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基本上是由各自单位解决。因此,当中国现在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的筹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时,国家政府必须也应该为这部分现已退休的老人“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近几年国家财政每年都会拿出 570 多亿元用于地方养老金补贴,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记者: 一直以来,中国老人大多是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在老

26、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这方面有没有特别的规定?袁新立:在这个规划中,中国特别强调,未来五年将采取“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老人的传统观念相对较强,习惯了与子女同住的大家庭生活。为了配合这种养老模式,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了社区建设规划。今后社区规划必须配套建设老年服务室、老年行动无障碍设施、针对老人的社区服务队伍或服务中心。如果达不到这些条件,社区规划将难以通过政府审批。目前这种政策规定已在全国 10 个示范城市试运行。记者:现实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多社会养老机构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现象:条件好

27、的,大部分老人交不起费用;交得起费用的,大部分老人又看不上。这导致很多养老机构过于冷清,或陷入经营困境。从长远来看,这很不利于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将怎样改变这种局面?袁新立:中国目前共有养老机构 4 万多所,床位数只占到全国老人总数的 0.8%。按照国际标准,这一比例达到 5-8%,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现有养老机构的规模普遍偏小。例如,北京目前最大的养老机构才有 500 多张床位。因此,建设更多、更好的养老机构,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不仅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政策,而且给予财政补贴。例如,最近一两年来,只要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上海市政府将给予每个床位每年 5000 元人民币补贴;北京则给予每个床位每月 100 元补贴。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政府花钱购买服务岗位。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中国不会把老龄事业过早地推向市场。为此,我们现在一般不提老龄产业,而更多的是提老龄服务业。在国家制度层面上,全国老龄委已联合建设部,启动了养老机构等级分类评选制度。这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应该说,现在中国养老机构之所以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也是与缺乏行业等级标准有较大的关系。这个标准出台后,各个养老机构将会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如为病危老人提供“临终关怀” 、面向患有疾病、行动不便老人的“护理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