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第卷 选择题 (共 55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20 题,每题 2 分,共计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题文】1某蛋白质是由“蛋白质原”在高尔基体内转变而成。 “蛋白质原”有 86 个氨基酸,1 条肽链;蛋白质含 51 个氨基酸,两条肽链。由此推知( )A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至少含有 312 个碱基 B蛋白质原由核糖体直接转运到高尔基体中C一个该蛋白质分子的合成中最多有 87 个 tRNA 分子的参与 D高尔基体中有催化肽键断裂的酶【答案】 【知识点】A2 蛋白质和核酸【答案解析】D 解析: 该蛋白质是由蛋白质原加工形成的,蛋白原的合成场所是核
2、糖体,先进入内质网初加工,然后才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合成该蛋白质时最多有 61 种tRNA 参与,从题干中知蛋白质原的氨基酸有 86 个,肽链只有一条,而该蛋白质氨基酸为51 个,减少了,且有两条肽链,说明高尔基体中有催化肽键断裂的酶。【思路点拨】注意蛋白质原与该蛋白质的区别结合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知识分析。【题文】2细胞膜塑形蛋白促进囊泡形成的机制揭示,为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受损的蛋白质带到内部“回收利用工厂” ,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被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核糖体提供场所、线
3、粒体可提供动力B “分子垃圾袋”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该结构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C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 “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D细胞内囊泡的转运致使不同细胞结构的膜相互转化,这反映了生物膜结构的统一性【答案】 【知识点】B3 细胞的结构及功能综合【答案解析】C 解析:从题意可知,回收利用工厂降解的是受损的蛋白质,因而降解后的组件是氨基酸,没有核苷酸。 【思路点拨】理解题意结合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分析【题文】3图示为物质进入骨骼肌细胞方式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 2以甲方式进入细胞溶胶内参与水的形成 B受刺激后 Na+以乙方式进入细胞导致兴奋的产生C生长激素通过丙方式进入
4、细胞后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D物质 a、b 均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部分【答案】 【知识点】C2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答案解析】D 解析: 图中甲表示自由扩散,乙表示主动运输,丙表示协助扩散,O 2自由扩散进入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参与水的生成;受刺激后 Na+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导致兴奋的产生;生长激素不进入细胞内,而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思路点拨】先判断图示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再结合相关生理活动分析【题文】4以下关于酶和 ATP 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 的合成与分解需要的酶相同 B少数酶的元素组成与 ATP 相同C酶的催化作用需要 ATP 提供能量 D酶的合成过程不
5、消耗 ATP【答案】 【知识点】C1 酶、ATP 及代谢类型【答案解析】B2【题文】5如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A.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B.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C.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D.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 c 组细胞中可能出现联会和四分体【答案】 【知识点】D1 细胞的增殖及有丝分裂实验 E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答案解析】B 解析:图甲中着丝点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则下一时期(
6、末期)细胞中央的细胞板会形成细胞壁,使细胞一分为二,赤道板不是实际存在的结构,A 项错误;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其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项正确;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根据各物质的比值关系,可知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项错误;雄果蝇精巢即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根据分裂过程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 a 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及配子阶段,b组为体细胞数目,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的前、中期,c 组为有丝分裂后期,联会和四分体出
7、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D 项错误。【思路点拨】根据图示结合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分析【题文】6一个双链均被 32P 标记的 DNA 由 5000 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 20,将其置于只含 31P 的环境中复制 3 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 DNA 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 1.3104B复制过程需要 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子代 DNA 分子中含 32P 的单链与含 31P 的单链之比为 1:7D子代 DNA 分子中含 32P 与只含 31P 的分子数之比为 1:3【答案】 【知识点】F2 DNA 分子的结构、复制和与基因的关系【答案解析】B 解析:由 500
8、0 个碱基对组成双链 DNA 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 20%,则胞嘧啶 C 占 30%,即一个这样的 DNA 中,A=T=2000 个,G=C=3000 个,将其置于只含 31P 的环境中复制 3 次需要 2110 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思路点拨】根据 DNA 复制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题文】7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A.过程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B.某段 DNA 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C.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 RNA,转运 RNA 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D.人的镰刀型
9、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答案】 【知识点】F3 基因的结构和基因的表达【答案解析】C 解析:不同的转运 RNA 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思路点拨】一种转运 RNA 只转运一种氨基酸,但同一氨基酸可由不同的转运 RNA 转运,3同一氨基酸可由不同的密码子决定。【题文】8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 1 所示;1920 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 1980 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 2 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B平底
10、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D 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答案】 【知识点】G5 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答案解析】D 解析: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是捕食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 正确;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争夺空间资源等,存在竞争关系,B 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实质是对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进行选择,C 正确;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时间不同,D 错误。【思路点拨】根据题意结合生物进化理论知识分析【题文】9-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
11、所示。此种局麻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所示效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局麻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D.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答案】 【知识点】H3 神经调节及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答案解析】C 解析:据图 2 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 Na+通道未打开,阻碍 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 正确。由图 1 知
12、,-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 -通道打开,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 正确。以上分析可知局麻药和 -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但作用机理不同,C 错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 正确。 【思路点拨】根据图示结合兴奋的传导知识分析【题文】10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小分子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4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氧化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答案】 【知识点】H1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答案解析】A 【题文】11下图甲表示人体内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图乙表示
13、一正常人注射疫苗以及再次接触抗原后体内产生抗体的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进行的只有 B图甲受一些类固醇药物阻碍而出现细胞免疫力降低C图乙 d 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图乙中抗体浓度由 n 上升到 m,表示出现过敏反应【答案】 【知识点】H5 免疫调节及免疫失调【答案解析】A 解析:据 图 甲 , 图 甲 不 需 要 抗 原 刺 激 也 能 进 行 123 过 程 , 分 化 形 成吞 噬 细 胞 、 淋 巴 细 胞 , A 正 确 ; 图 甲 2 过 程 受 一 些 类 固 醇 药 物 阴 碍 , 并 不 会 出 现 细胞 免 疫 力 降 低
14、, B 错 误 ; 图 乙 d 时 表 示 抗 原 直 接 刺 激 记 忆 细 胞 , 快 速 分 化 浆 细 胞 ,产 生 大 量 抗 体 , C 错 误 ; 图 乙 中 抗 体 浓 度 由 n 上 升 到 m, 表 示 机 体 的 第 二 次 免 疫 ,不 属 于 过 敏 反 应 , D 错 误 。【思路点拨】根据图示结合免疫调节知识分析【题文】12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 Ti 质粒的 TDNA 整合到植物染色体 DNA 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 中含有植物生长素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据图分析,
1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B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化C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生长与分化【答案】 【知识点】I3 植物的激素调节综合【答案解析】B 解析:由题中信息知,基因 S 不表达,基因 R 表达,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比值升高,诱发了生芽瘤;土壤农杆菌将自身 Ti 质粒的 TDNA 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诱5发了植物肿瘤的形成,故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仍可继续生长、分化;含有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影响着肿瘤的分化,不影响肿瘤组织的生长;
16、基因 S(R)是通过控制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合成酶的形成来间接控制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思路点拨】根据图示进行分析【题文】13下面是将四倍体兰花的叶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阶段会发生减数分裂过程 B阶段需生长素而阶段需细胞分裂素C此过程体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此兰花的花药离体培养所得植株为二倍体【答案】 【知识点】L8 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答案解析】C【题文】14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 5cm 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1 组 2 组 3 组
17、4 组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1 和 3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 1、3 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答案】 【知识点】K1 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答案解析】B 解析: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土壤湿度及是否灭菌是自变量,对照组是 1、3,预期结果是 1、3 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
18、【思路点拨】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题文】1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进行生产时,都需要为其提供营养物质B果酒和果醋制作中利用的微生物,结构上主要差别在于有无核糖体C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低D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最适温度时,洗衣粉量、污渍的种类属于自变量【答案】 【知识点】L1 传统发酵技术与发酵工程的应用【答案解析】C【题文】16.下列各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6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为 B图 D 处的杂交瘤细胞既能够产生抗体又能够无限增值C图 B 的操作目的是保证图 A 中 B
19、淋巴细胞的单一性 D实验室制备单克隆抗体可用图 E 或图 I 所示的培养方法【答案】 【知识点】L9 动物细胞工程与单克隆抗体【答案解析】C 解析:图 B 的操作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淋巴细胞。【思路点拨】根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分析【题文】17.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正常。另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正常;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在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 1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以上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染色体数目不正常的配子(以下简称为不正常的配子)。上述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减
20、数分裂的最终结果应当是( )A两者产生的配子全部都不正常B前者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后者产生的配子都不正常C两者都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D前者产生全部不正常的配子,后者只产生一半不正常的配子【答案】 【知识点】E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答案解析】D 解析:(1)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若此过程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则会导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多出一条染色体,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就会少一条染色体,最终形成的四个配子(精子)都不正常。 (2)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平均分配到两个配子(精子)中,若此过
21、程中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则最终形成的两配子(精子)都不正常。而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形成的两配子(精子)都正常。故选 D 。【思路点拨】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分析【题文】18.下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a、b 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结论不合理的是( )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生态优势更明显C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D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答案
22、】 【知识点】J3 群落的结构特征、演替及丰富度7【答案解析】C 解析:种间关系一般不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思路点拨】分析图中曲线间的关系即可知【题文】19.如图所示为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分别称为脱分化和再分化; B.过程代表植物体细胞杂交;C.过程中常用的基因表达载体是质粒;D.图中育种方式突出优点是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答案】 【知识点】L8 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答案解析】B 解析:过程代表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思路点拨】根据植物体细胞杂交及基因工程的知识分析【题文】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
23、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 【知识点】K1 生态系统的结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答案解析】B二、多选题:本部分包括 5 题,每题 3 分,共计 15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题文】21如图甲、乙、丙表示某动物细胞中的不同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物质可以同时出现在叶绿体中 B.物质甲为该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C.可用苏丹染液来鉴定物质乙 D.物质丙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答案】 【知识点
24、】A4 细胞与化学组成综合【答案解析】AD 解析:综合分析图示可知甲、乙、丙分别代表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磷脂。DNA 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思路点拨】根据元素组成及三种物质组成的结构判断三种物质是什么【题文】22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 9 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 64 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放射性 B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 10 小时C子代噬菌体内 DNA 的合成原料来自于细菌D子代噬菌体不含 32P 个体与含 32P 个体的比例为 1:31【答案】 【知识点】F1 DNA 是主要
25、的遗传物质【答案解析】ABD 解析: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细菌中含有 32P,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菌中含 32P 的物质参与噬菌体 DNA 新链的合成,蛋白质中一般不含 P,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 具有放射性,蛋白质不具有放射性,A 项错误;由一个噬菌体繁殖产生 64 个噬菌体,需繁殖 6 代,共 9 小时,则每繁殖一代需 1.5 小时,B 项错误;噬菌体为非细胞结构,没8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其繁殖仅提供 DNA 模板,所需原料、能量、酶都来自细菌,C 项正确;由于噬菌体的 DNA 为双链 DNA,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DNA 都含有 32P,D 项错误。【思路
26、点拨】根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 DNA 的复制分析【题文】23如图为来自某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模式图,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1 和 3 为同源染色体、4 和 5 为非同源染色体 B4 和 5 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染色体 l、2、3、4 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细胞中D2 和 4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联会【答案】 【知识点】G2 染色体变异【答案解析】ABD 解析: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图中的 F 和 f、G 和 g、H 和 h、J 和 j 等。1 和 3 的相对应位置上有等位基因出现,说明它们是同源染色体,4 和 5 染色体形状大小不同,
27、关键是相对应位置上没有等位基因,它们不是同源染色体,A 项正确;跟 1、2、3 相比较,4 最可能是和 3 来自于同一条染色体,且最下端的原本应是含有 J 基因,而含有 J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却存在于 5 号染色体上,最合理的推测是 4 和 5 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即 4 中含有 J 的片段与 5 中含有 K 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 项正确;染色体 l、2、3、4 可能同时出现在有丝分裂后期,C 项错误;2 和 4 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联会,D 项正确。【思路点拨】根据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过程分析【题文】24如图甲表示科学家对水稻幼根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单侧
28、光照后的生长情况及处理后的实验数据,图乙是将水稻幼苗水平放置后其根、茎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不合理的是( )A图甲表明生长素分布不均是生长素向背光侧极性运输的结果B图甲表明水稻根具有背光性,背光弯曲的角度 一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C图乙所示字母 C 点表示的是根的近地侧D图甲、图乙所示实验结果均显示了生长素对根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答案】 【知识点】I1 生长素的发现及生理作用【答案解析】ABC 解析:图甲表明生长素分布不均,图甲不能表明分布不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即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也不是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段运9输,A 错。图甲表明水稻根具有背光
29、性,但不能说明背光弯曲的角度 一定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如要说明,需要设置多组强度进行实验,B 错。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AB 曲线是根对生长素作用的反应曲线,C 错。甲图中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显示两重性,乙图中 A 点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B点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也显示两重性,D 对。 【思路点拨】根据图示结合生长素的作用分析【题文】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葫芦引进我国后泛滥成灾,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B.“谈梅止渴”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但以体液调节为主C.西枝江水葫芦大量繁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D.反射活动中神经递质参与神经元
30、间兴奋的传递【答案】 【知识点】H6 稳态与脊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综合【答案解析】BC 解析: “谈梅止渴”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西枝江水葫芦大量繁殖使其它生物大量死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思路点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时神经调节为主。第 II 卷 非选择题 (共 65 分)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 8 小题,共 65 分。【题文】26人类的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的原因之一是患者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了改变,该基因的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 GTC 突变为 GTG,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成了组氨酸,导致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体内的苯丙氨酸不能
31、正常转变成酪氨酸,而只能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损伤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苯丙酮尿症是由于相应基因的碱基对发生了 而引起的一种遗传病。(2)从上述材料分析可知,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 。 (3)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供应不足也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若某婴儿已确诊为苯丙酮尿症患者,你认为有效的食疗措施是 。(4)以下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 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 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 4的基因型是 ;II 1和 II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若 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那么产生
32、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 (填“父亲”或“母亲” ) 。若 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 (填“男孩”或“女孩” ) ;在父亲基因型为 Bb 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 。【答案】 【知识点】G6 生物的变异综合【答案解析】 (1)替换 (2)CAG(3)在满足对苯丙氨酸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苯丙氨酸供给(控制食用含苯丙氨酸较多的食物) (4)BbX DXd 或 BbXDXD 100%母亲 正常男女苯丙酮尿症男女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男女1 21 2 3 41 2 3 4 510女孩 1/6解析:(1)根据题干表述,模板链局部碱基序列由 GTC 突变为 GTG,只有一个碱基
33、不同,属于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的变异;(2)由 GTC 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编码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 CAG;(3)根据题意,苯丙酮尿症患者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转变成苯丙酮酸造成的,因此患者的食疗措施是控制食用含苯丙氨酸较多的食物;(4)根据 II3、II 4 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且 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而5 患该病可判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属于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 II1、II 2 不患苯丙酮尿症而2 患该病,可判断苯丙酮尿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 II3、II 4 的基因型可推导出 4的基因型;II 1和 II3基因型的基因型都为 BbXDXd, 5是男性,正常的
34、性染色体组成应为 XY,若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多的一条 X 很可性来自其母亲; 1的基因型为 BBXdXd或 BbXdXd,它与正常男人结婚,所生的男孩肯定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因而最好生女孩;由于母亲是 Bb 的几率为2/3,父亲为 Bb 则它们后代为 bb 的几率为 2/31/4=1/6.【思路点拨】根据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判断两种病所属的遗传病类型再进行有关分析及计算。【题文】27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探究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以及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变化的相互关系,选取体征相同以及对饲喂信号(铃声)反应一致的空腹实验狗,分组编号后,按下表中实验措施进行了不同实验;甲、乙两图表示不同实
35、验条件下获得的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实验结果编号 实验措施 胰岛素变化曲线(10 -5mg/dL)血糖变化曲线(mg/dL)一 不处理 a 给予饲喂信号后饲喂食物 X W二 给予饲喂信号不饲喂食物(假饲) e 注射胰岛素溶液 b Y三 注射葡萄糖溶液 Z (1)根据不同的实验措施,在上表中补充填出 X 对应的胰岛素变化曲线标号是 。(2)根据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号狗的实验结果说明 和 两种方式共同参与了胰岛素分泌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结构决定了感觉器官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曲线回升的血糖来源于 。(3)、两组实验体现了血糖变化与胰岛素分泌的相互关系,但还不够严谨,需要增加一组对照实验,增加对照实验的实验措施是 。181511 111815110 110908272 728290时间 时间甲:胰岛素含量变化 乙:血糖含量变化ab c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