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25414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三章-新闻采访心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心理学,第三章 新闻采访心理,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和特点,(一)新闻采访心理的内容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资料;“访”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人际互动。,在采访过程中,从组织、引导、目的达到角度看,记者处于引导地位,从是否愿意提供(包括提供的质量和数量)新闻信息量的方面来看,采访对象也并不总是被动的。采访对象心理包括其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饱的态度(积极的和消极的)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二)新闻采访心理的特点,新闻采访的心理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新闻采访心理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采访心理

2、主要是人际互动中产生的 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交织着不同群体或集团的利益,二、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模式,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一)新闻采访与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

3、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社会认知模式,1、客观环境:采访客体源2、注意的选择单线加工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4、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5、行为输出6、噪音,三、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认知对方自我认知、对相互关系的认知,(一)认知对方,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 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二)自我认知,记者的自我认知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之间的关系:对事不对人 采访对象具有多重角色了解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了解采访对象与单位领导的关系,

4、四、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一)什么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通过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印象管理的过程通过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动机,二是进行印象建构。,(二)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印象管理,首先表现在自我呈现上。自我呈现,指“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

5、自己的过程。记者职业角色的“去个性化” 记者的自我呈现应根据采访对象、环境和采访内容等情况具体分析。,(三)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人际吸引可以加强印象管理的效果。人际吸引的决定因素包括:情境层面(时空接近性、重复曝光)个体属性层面(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自尊)个体行为层面(好感的传达),(1)接近吸引律,美国心理学家克莱思科认为:人们通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采访中的接近点:时空接近兴趣和态度相似,(2)情感吸引律情感因素,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3)补

6、偿吸引律需要因素,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的途径证号有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力。,(4)对等吸引律平等因素,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对等,产生相互吸引力。,(5)晕轮吸引律能力因素,对某人或群体的印象会影响到对其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四)印象管理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近因效应也叫“新颖效应”。交往过程中,

7、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重要。,(2)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

8、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定势效应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在对陌生人形

9、成最初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包达列夫试验,向两组大学生出示了同一个人的照片。在出示之前,向第一组说,将出示的照片上的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向另一组说他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两组被试用文字描绘照片上的人的相貌。 第一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沿犯罪的道路走到底的决心等等,第二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在知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3)定势效应和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五)印象管理的策略,“登门”之计 “后转弯”之计 “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五、采访情境,(一)社会环境、采访

10、情景、心境,(1)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即采访环境。社会环境不直接影响具体采访活动,一般只起社会背景的作用。,(2)采访情境采访情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采访情境是采访环境和认识主体内在因素的统一。,(3)心境心境是认识主体在认知和把握客观环境时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情绪状态。心境是主观的。,KLewin,B=f(PE)B行为 P个人内在因素 E环境,(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控制,(1)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现场采访只能适应不能控制采访环境。突发事件采访尤其考验适应能力。,(2)记者对采访环境的利用和控制主动选择采访时机;设置依托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