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概览之民俗风情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耍歌堂”“耍歌堂”是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排瑶以祭祖和欢庆丰收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节日。旧俗每隔三年、五年或八年,以排为单位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耍歌堂”活动。节日前,于农历七月七日各排老人商定活动事宜,活动时间三至七天。活动主要程序是:首先由“先生公”带领全排人到大庙祭祀后,抬出大庙偶像游行,以幡旗前导,依次是长鼓队、牛角队、唢呐队、妇女队、青少年队、老人队,按规定的“歌堂路“前往歌堂坪,途中伴放铳炮、打锣鼓、吹牛角、吹唢呐助兴。歌堂坪放置间隔丈余的九排竹竿,每排 9 支,共 81 支,象征九州。次日, 举行“过九州”仪式(过山瑶称为“打番拜王” ) ,男女
2、皆穿红衣,头上束一相冠,带一把太阳伞,列队在广场,为首者敲着铜锣,带着大家跟着先生公在九行竹幡间转来转去,并不断烧纸钱、祭文(祭文由先生公写成画定) 。过州,意谓通过此一仪式,冥思先祖迁徙到连南时过“九州十府“的坎坷历程,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死后去冥府时过州过府都会畅通无阻。在耍歌堂期间,进行长鼓舞、打铜锣、吹牛角、吹唢呐等比赛,唱盘王歌 、 历史来源歌 、 生活规范歌等。白天或晚上,未婚青年唱恋歌、互赠花袋、腰带、手镯头饰等定情礼物,还举行纪念传说中民族英雄“法真”和驱赶贪婪恶鬼-黑面人(化妆而成)等仪式 。节日期间,各户备有猪肉、豆腐、烧酒、糍粑等食物,自用和招待客人。封开五马巡城封开县大
3、洲镇,位于县境内的贺江之畔,山环水绕,绿树蓝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大洲人民深受天地灵气的薰陶,民风淳厚质朴,善歌善舞。每逢春节期间,古老质朴的民间舞蹈麒麟白马舞 、 五马巡城 、 春牛舞山歌对唱等便舞遍大洲镇的乡间田垄,唱遍了农家里巷,使整个大洲镇沉浸在热烈、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一直延至元宵节之后。其中五马巡城最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该舞蹈历史悠久,阵容壮观,表演者需四五十人,至少也需三十五人以上。传说舞蹈的内容是描述宋代五虎平西的一段故事:五虎大将狄青、石玉、刘庆、张忠、李义把守京城,为防止外敌入侵日夜巡城。舞蹈由“开城” 、“点卯” 、 “巡城”三个部分组成。 “开城”拉开歌舞升平、万
4、民同乐的场景,以五马舞、马童舞、宫灯舞构成,战马、彩旗、花灯、罗伞一齐上阵,无比热闹。 “点卯”表现“点将-练兵-出征”的过程,以刀舞和旗舞为主,鼓声激越,战旗猎猎,十分壮观。 “巡城”则通过五扇城门的移动变化,战马的来回穿梭,构成复杂多样的图案和阵势,令人目不遐接。整个舞蹈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好儿女保家卫国的主题,令人为之振奋。1997 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于大洲镇 “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龙舟漫话端午龙舟竞渡的起因 关于端午龙舟竞渡的起因,民间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当年吴、越交战,勾践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屈辱生活,后来,他骗取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卧薪尝胆,力图雪
5、耻。他暗地里招兵买马,于当年五月五日成立了水师,勤加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纪念他,于五月五日这一天以效仿越国水师演练的形式划船竞渡。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据说伍子胥因遭谗言所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尽,尸体还被抛落钱塘江中,时值五月五日,后人感念伍子胥的忠贞,便用龙舟竞渡来祭奠忠魂。三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父亲溺于江中,为寻其尸体,曹娥最后也投江。后来,百姓见到曹娥父女尸体双双浮出水面,认为这一定是感动了上帝所致。曹娥投江是五月五日,后人为表彰她的孝心,造龙舟竞渡纪念她。四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一说法据载最早源于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当年他被贬到湖南常德时,将当地老百姓在
6、看龙舟竞赛时发出的“嗬哉,嗬哉”之声,误听为“何在,何在” ,以为是在为屈原招灵。后人多据此认为龙舟竞渡是为纪念屈原的,这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一种说法,唐朝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广东龙舟竞渡起因也以此说为主。实际上,在以上诸说之前,民间的龙舟竞渡早已存在,有关传说只是托附而已。一些少数民族也有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他们习俗起源和汉族并不一致,他们也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时至今日,人们可能更关心的是节日的氛围和参与比赛的那种快乐感受了。龙舟析义与分类现在说的龙舟一般是指端午节竞赛用的专用船,但那是狭义之说,广义上的龙舟其含义是很丰富的。一是指有龙形图案的船。龙是
7、远古时我国东南某些部落的氏族图腾,后来才成了皇帝的专用标志。离现在有二千多年的穆天子传一书中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述,屈原东君一诗中有“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之句,这里的龙舟是指有龙图案的船。这种船应是其他“龙舟”的老祖宗。二是指皇帝的专用船。 隋书?炀帝纪记载:“上(隋炀帝)御龙舟,幸江都。 ”此处的龙舟指的是“天子之舟” 。三是指端午节中的竞赛专用船只。与端午节有关的龙舟,可分为水、旱两类。水上龙舟又分业余龙舟和专职龙舟,业余龙舟是客串的形式,平时是生产工具,到端午节时,经简单改装便去“参战” ,节后又“官复原职” 。专职龙舟是不作生产用途的,每年只在端午节出现。专职龙舟
8、包括专用龙舟、简便龙舟、游龙、造型龙舟等,其中专用龙舟、简便龙舟属竞渡龙舟,用于竞速比赛;游龙和造型龙舟属观赏舟,用于造型和花饰欣赏。据屈大均描述,“龙舟长十丈余,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头)与项(颈)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锣)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 ”屈氏笔下的这种龙舟应是竞速龙舟,其规模可算是大龙舟了。另外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 ”这种龙舟应是观赏性龙舟了,其规模也相当可观。旱地龙舟是水上龙舟在陆地上的模仿,使用范围较小,多在一些特定节日中才出现,其船体和划船动作虚拟性较
9、强。竞渡龙舟按其长度和所载人数多少可分为小龙舟(长约 1-2 丈,载 10 人左右) ,中龙舟(长 5-7 丈,载 20-50 人) ,大龙舟(长 9-10 丈,载 60-100 人) ,还有比较少见的特大龙舟(可载 200 人左右) 。 龙舟的制作出于对龙的崇拜,历代在龙舟的制作上都相当讲究。当年隋炀帝为下江南而造的龙舟可算是历史上最豪华的“龙舟”之一了,据载该船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共四层,一百二十间房,简直可以媲美当今的海上游轮了。这艘龙舟后被烧毁,隋炀帝又下令造一艘更大的龙舟,被称为“天子之舟” 。端午龙舟一般分为龙头、龙身、龙骨、龙尾四部分,外加桨和舵。龙舟制作要求很高,要请专门的木
10、工师傅,择日开工,据传过去在动工前还须斋戒沐浴、焚香、拜神,一点也不能马虎。木料要选用上等的,且多采用大木料来制作,如龙头,一般须用整块的桧木来雕刻,以求灵气十足,至于船体,则多采用樟木来做,因为樟木能防虫防腐,经久耐用。制作讲究的还用整木将龙尾雕刻出许多鳞甲。制成的龙舟再配以各色浓妆,使之更加栩栩如生。用传统材料(樟、桧等)和传统方法(接榫处全用木针而不用钢钉)制作一艘龙舟,花费不少。所以,从拥有的龙舟的档次就可窥出当地人的经济实力。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独木龙舟,只是那样的大树就更难找了,也较浪费木材。现今也有用玻璃纤维材料来做的,既环保又方便,但尚不能普及。龙舟的长度也有讲究,广东人造龙舟多取
11、好意头的尺寸,譬如船长 33.88 米,寓意“生生猛猛” 。龙舟的船身(龙头卸下)平时多是沉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符合“龙生大泽”的传闻。每年只有到了端午时节才“请龙出水” 。 船上装饰最繁杂的当数顺德的鸡公头龙舟。其中部有一个神楼,一个大鼓和一个铜锣。龙舟上有龙头旗、龙尾旗、帅旗和罗伞等装饰。竞速龙舟的人员配置参加龙舟竞速的人员都是经过精心选配的。人员配备一般包括:龙鼓手、锣手、舵手、桨手、标手。桨手:又称桡手,这是竞速龙舟的动力之源,这些人要求手力过人,讲究耐力、爆发力,所以多由青壮年人担当。他们划船时可根据需要而统一采用站姿、坐姿或跪姿。龙鼓手、锣手:这是全队的灵魂人物,咚咚的龙
12、鼓声可以让全队上下士气大振,而锣声则起着统领全队划船节奏的作用。舵手:作用是控制龙舟的前进方向,防止龙舟偏离赛道,避免犯规。这种人选讲究的是经验,所以年纪大些也无所谓。标手:负责在终点时抢标旗(物) ,可由龙鼓手或桨手兼任。若是抢活标(如鸭子,鱼等物) ,则标手的水性要相当好才行。小龙舟没有锣鼓手,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一人;而大龙舟则可配两个龙鼓手和两个锣手。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河床比较宽,人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故龙舟比较大,60 多人以上的算较普通,100 多人的也很多。龙舟活动过程龙舟活动全过程一般包括请龙(出水)出龙(走乡串村)扒龙(竞渡)藏龙(将龙舟再沉入河塘中)几个步骤。
13、具体操作上,各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仪式都会很庄严的。如龙舟的开光点睛仪式,会放鞭炮、奏乐,然后用鸡血点睛(现在也有用朱墨替代的) ,主持仪式的一般是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地方要员。龙船下水后,要沿江散发纸银、掷粽子、打龙舟鼓、鸣炮等,场面隆重热闹。在广州,泮塘的村民在起龙时,先在涌边点上香火,烧金银纸,响爆竹,然后才下水清淤泥,请龙出水。龙舟出水后,参与者要吃龙舟饭,食物包括菱角、芋头扣肉等。参加比赛的选手在吃饭时还有一些规矩要遵守,以免“犯忌” ,如澄海人在吃鱼时将鱼翻转不能叫“翻” ,要叫“顺过来” 。龙舟出水后,有些地方会用掷茭的方式决定“炉主” ,然后由他主理一切有关事宜。各地在龙舟出水后的
14、活动内容会有出入,如广州市郊农民在龙舟出水后,要先到附近村乡拜会联络,这其中还有到黄竹岐拜龙母的活动,而澄海的龙舟出水后则到妈祖庙祭拜(当地人叫“签号” ) ,祈求平安。当然,龙舟活动的高潮是竞渡比赛。现在的竞速比赛都较规范,主要是比技术比力量比速度。但看那万人攒动,山呼海啸般的场面,谁也不会怀疑龙舟比赛的魅力。唐朝诗人张建的竞渡歌写得好:“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两岸十舟互来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现在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与过去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公开活动完成后,是端午龙舟活动的尾声了,那就
15、是“藏龙” ,即将龙舟船体(拆下龙头)重新沉入河塘中那专挖的沟漕里,用淤泥盖上。至此,一年的龙舟活动终于画上完满的句号。 就地域来说,广东人玩龙舟肯定不会是最早的,但到了当代,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广东龙舟的水平却是后来居上。这一方面是因地理条件好,广东各地河涌交错,为龙舟竞渡提供了便利。二是经济因素,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撑着龙舟运动的开展。广东人“扒龙船”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广东龙舟可分为东江水系龙舟和西江水系龙舟。东江水系龙舟以大头狗龙舟为主,西江水系龙舟以鸡公头龙舟为代表。据载,南汉后主刘(公元 958971 年在位)当年在广州城西命人疏浚“玉液池” ,每年的端午节在那里举
16、行龙舟竞渡。这是关于广东龙舟活动的较早的记载。广州的龙舟活动除在特殊年代外,基本上能坚持下来。只是具体的活动时间和地点有一些改变而已,20 世纪 30 年代前,人们在四月初八“浴佛节”便将龙船起出, “四月八,龙船随海滑” ,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后来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舟。在初三初四两天是先到附近各村乡互相串门,一来藉此商量比赛事宜,二来可联络感情。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珠区官洲岛的“官洲拜会” ,源于清朝官员容天润的策划,至今已有 200 多年历史了。当日,各地龙舟来此拜会,当地人则迎来送往,尽地主之谊。据说自有“官洲拜会”以来,官洲人从未与他乡发生争斗事件。初八为龙母诞,当时在黄竹歧有座龙母庙
17、,所以在初七和初八两日,各村乡龙舟要齐集此地拜龙母。初五、初九、初十为龙舟比赛的高潮,获胜者可得到一只烧猪和一些银元的奖赏。当时的民谣有唱:“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其盛况于此可见一斑。广州地区端午龙舟活动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龙船景” 。所谓“龙船景” ,实际上是指龙船比表演技艺比装饰而非比速度。 “龙船景”并无固定的地点,一般由大家商定,亦可由某村发出邀请,其他村则加以响应,并派出龙舟参加,这就叫“应景” 。当日,附近的乡民都会去观看这一盛会,这在广州方言中叫“趁景” 。举办“龙船景”的村乡中的外来媳妇,若见到娘家有龙舟来参加
18、,须和丈夫孩子一起,带上鞭炮、食品去迎接。据载,过去珠江三角洲最为著名的“龙船景”是增城市的新塘景,当时附近不少县市都派船前去“应景” 。广东其他地方的龙舟活动亦各具特色,如澄海的竞速比赛不是并排出发的,而是由位置靠前的龙舟先响鼓发出挑战,位置靠后的龙舟则敲船帮以示尚未准备好,但众桡手暗暗发力,等到与前面的船接近时,突然响鼓应战,借助惯性向前冲出,比赛过程除斗勇外更要斗智,这是非常特别的一种龙舟比赛,为此地所仅见。以整体实力而论,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等地的男女龙舟队在近十年来可谓傲视群雄,他们接二连三地在国内外一系列的龙舟大赛中挂金夺银,为广东的龙舟活动增光不少。广东的少数民族龙舟活动也很盛
19、行,瑶族代表队就曾夺得龙舟大赛的冠军。龙舟竞渡文化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体育娱乐活动,盛行了千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 1984 年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 10 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 年中国龙舟协会成立,龙舟竞渡也由民间地方习俗的娱乐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有章法、有规范的龙舟体育文化。1965 年,广州出现了第一支女子龙舟队,改写了过去妇女不能上龙舟的历史,成为哄动一时的新闻。鉴于龙舟活动的悠久历史与其强大的凝聚力,1994 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将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定为“龙舟节” 。在海外,由于华人华侨对
20、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播迁,使之融入了世界文化之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龙舟竞渡,成为国际性的体育文化交流的活动。自 1996 年起,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节就是由加拿大华人社团兴起的。2002 年 7 月,第七届国际龙舟节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来自美国纽约、华盛顿、费城、芝加哥、波斯顿等地和加拿大各地的 130 多个龙舟队,3600 名运动员参加赛事,可谓盛况空前。自梳女扫描清末民初,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自梳女。她们“梳起不嫁” ,不再受世俗婚姻的束缚,不再依赖男人为生,独立自主,过着“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的生活,成为名符其实的
21、女性独身主义者。“自梳女”名称来源和岭南习俗有关。过去岭南女子都留长辫,出嫁时,则由女长辈为其梳起,扎成髻,表示已婚。自梳女选择独身,大多出于自愿,在自梳仪式上,请年长自梳女或自己将头发盘起以示不再嫁人,故有此名。自梳女还被人称为“姑(孤)婆” ,年老的称“姑太” 。她们还被称为“斋娘” ,这和她们吃斋有关。也有的地方称她们为“马姐”或别的什么称呼。她们住的地方,被称为“姑婆屋” ,是自梳女自己凑钱建的,那是她们神秘的生活天地。其布局一般为正中是观音堂,两侧分别是伙房和“百岁屋” (用于停放病重的自梳女) ,接着就是她们的居室。姑婆屋是不欢迎外人参观的,尤其是男人更不能进入。女子一旦决定要做自
22、梳女,须举行自梳仪式。自梳仪式一般在姑婆屋秘密举行。自梳前夕,先择一吉日良时,自梳者先买好新衣鞋袜妆镜头绳及香烛酒肴,以柏叶、黄皮树叶煲水(俗称“香汤” )沐浴。第二天清早,便到神庙观音菩萨面前,摆开三牲礼品和新衣服,向菩萨起誓。誓毕由年长的自梳女将其辫子梳成发髻(亦有自己挽髻的) ,边梳边念“八梳诀”:一梳福,二梳寿,三梳静心,四梳平安,五梳自在,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然后更换新衣新鞋,向其他姐妹一一行礼,姐妹们则向她道贺。仪式结束后,才回家告知父母及家人,并将祭品分给亲友,宣告自己自梳了。经济宽裕的家庭,还须摆酒宴客。若父母较开明的,可先告诉他们,然后请村里德高望重
23、的婶姆、伯娘主持祭祖梳髻仪式,还请来亲朋摆上几桌酒席,以公之于众。后来,在一些地方,仪式简化了,如在肇庆,只要梳起头发,拜观音、吃斋就行了。仪式后即为自梳女,终生不得反悔,父母也不能逼嫁。她们可住在姑婆屋中,也可居父母家。自梳女的穿戴有一定要求:全身着乌纱(顺德某一自梳女聚居地因此被人称为“乌衣巷” )或上身白衬衣下穿黑布裤,脚穿木屐。从此她们告别那花花绿绿的衣裳,过着茹素礼佛的生活。自梳女走上“自梳”之路,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旧中国封建礼教的产物。个中因由主要有 1. 对婚姻的恐惧。2. 家庭贫困或缺乏男性劳力。3. 反抗包办婚姻。 旧时女子嫁入夫家后,除侍候翁姑丈
24、夫、照顾孩子外,还要下田种地,辛苦万分。当时民谣有唱:“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好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 ,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 。 ”那时代的婆媳关系多是极差的,婆婆对媳妇可以任意使唤,甚至打骂,媳妇只能逆来顺受。若丈夫是个瘾君子,那就更惨了,更何况男人还可三妻四妾,所以媳妇是没有地位可言的。民间有“媳妇捱成婆”之说,意即可以差遣人了,一个“捱”字,包含几多辛酸。家庭的贫困和做媳妇的辛劳使许多女孩对婚姻产生恐惧而“自梳” 。 有的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女子,因为负担不起丰厚的嫁妆,父母只好让女儿“梳起不嫁” 。有些人家里上无父兄,唯有长女当家,替父母操持家务,抚养弟妹。也有的女孩是为了反抗父
25、母包办婚姻而走上“自梳”路的。自梳女之所以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较为常见,且能延续几代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清代中后期,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等地,蚕丝业发达,需大量雇佣女工,使她们有了自立的经济条件。二是社会对她们这种行为的接受,与地处沿海的广东较早受新观念的影响有关。自梳女的生活是清苦的。她们的生活很节俭,多是吃斋,一碗米饭,一碟青菜,一碟豆腐。她们须有一门好手艺,这是她们自立的根本。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也没有丈夫的依靠,她们只能靠自己谋生。如顺德的自梳女多是到纱厂去纺纱,靠工钱为生;肇庆的自梳女则多在姑婆屋中辛勤劳作,做些手工艺品如草席之类来赚些生活费;广州的自梳女则多靠给大户人家做佣工为
26、生;番禺的自梳女则制些纸筒公仔在七巧节拿到墟上卖。也有些人到东南亚、南洋一带打工,希望能挣些钱回家养老,但很多人最终只能客死异乡。自梳女是不得随便接近男子,更不能与男子有私情的。凡是做出“伤风败俗”事情的自梳女,就被讥为“穿底姑婆” (也有称为“穿窿柜”的) ,而且会严重影响宗族声誉。族长和祠堂主持就会纠集族人,抬着猪笼到该女子家,将该女子五花大绑,装入猪笼,抬到祠堂前,敲响铜锣,当众宣布“罪状” 。 一顿酷刑毒打之后,将她抬至溪边,绑上大石,丢入水中淹死,这就是所谓的“浸猪笼” 。自梳女被处死后,她的父母不能为她收尸,家人不能为她送葬,否则便是犯族规,将被开除出族。只能由姑婆屋中的姐妹将尸体
27、放在一块门板上,然后抬着尸体绕村三圈(意为感谢天、地、父母的生养之恩) ,草草落葬了事(也有记载不能土葬的) 。村中若无自梳女帮忙的,尸体便被抛入河涌中随水流走。因此,在自梳女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勤力女,无棺材,死后无人抬;一只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丢落海” 。若有父母包庇自梳女,不愿将她交出处死的,那父母就会受到族规的处罚,死后不能葬在宗族墓地中,神主牌不得放入祠堂,子侄不能为其“买水” (葬俗中专为死者用冥钱买水以备作阴间之用)和尽孝。 “不落家”其实是一种假婚习俗,是一些女子遭父母逼婚而又无法抗争而采取的一种折衷办法,她们与丈夫举行婚礼后却并不同处一室,三朝回门后不再回夫家住,名曰已婚,实
28、则仍是独身。有些自梳女为解决终老问题,也采取“下嫁不落家”的办法。她们给男方一笔钱物,然后与男方进行假婚:坐花轿,拜堂。但只有夫妻的名义,并不与丈夫同住,有些礼毕就回去,有些则等到三朝回门时再走。但从此都不再到夫家住,以后丈夫可以再娶妻讨妾,女方不会过问,有些自梳女甚至还会资助丈夫钱财,让他讨“平妻” (又称二娘),这期间除非夫家有丧病之事,否则自梳女不会再回夫家。到自梳女病重时,夫家才将她接回去住,她死后,神主牌会放入夫家祠堂,丈夫的子女则依例祭葬她,算是有了一个归宿。在假婚过程中,为防止假戏变真,自梳女会采取防范措施,如穿上特制的连体衣,身藏剪刀以防丈夫不轨等。若遇丈夫硬来,她们会大喊,这
29、时假扮大妗姐的姐妹就会相助。若有不贞之事发生,回到姑婆屋,众姐妹会暴打她一顿的。自梳女终生不嫁,死后不能停放在娘家或亲戚家,只能由自梳姐妹送葬和吊祭。于是便出现了“买门口”习俗。 “买门口”又叫“守墓清” ,也即嫁死人。守墓清有守节之意,方式有两种:当尸首和墓白清。 “当尸首”即当一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做死者之妻,为死者守灵戴孝,以换取妻子名份。 “墓白清”又叫嫁神主牌,即找一已死之男性,不论老幼,只要死者家长同意就行,用钱买做人家的媳妇。然后举行“拍门”和“入门”的仪式,进得门后,就算是取得认可,有名份了,将来可老死夫家。但以后得准时进贡钱物,翁姑死时,要前往守丧。有些自梳女则以收养嗣
30、女或收徒弟的办法为自己找个归宿。“金兰契”俗称“契相知” ,是自梳姐妹间的一种结拜方式。这一风气据说源于顺德。顺德缫丝业发达时,工厂大量聘用女工,有些自梳女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感情日笃,于是选择其中一个特别要好者,结为金兰姐妹。结盟时,双方有礼物互赠并会订立一些契约,有钱人家还摆宴庆贺,热闹得如同婚宴一般。此后两人饮食起居,形影相随,亲密无间。结盟后,若一方违约,众姐妹会兴师问罪。这种风气后来蔓延到了社会上。据中华风俗志记载:“后庸妇多效之大家闺秀,亦相率效尤,遂成风气矣。 ”结为金兰契的双方在生活上互相扶持,在情感上互相体贴。若其中一人故去,另一方可承继其遗产。一年一度的七巧节(农历七月七日,
31、广州人叫“七姐诞” ) ,是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也是自梳女借以表现手艺和联络情感的重要节日。七巧有乞巧之意,因为传说中的织女以女红见长,民间女孩在此日祭祀织女多有乞求她赐予心灵手巧之意。民间的七巧节一般由初六晚开始到初七晚结束,连续两晚。初六晚叫“迎仙” ,女孩要焚香点烛,并在后半夜时向天空跪拜七次。初七晚则称“拜牛郎” ,一般由男童主持。但自梳女则是全程参与的。在这一节日里,自梳女的活动有两大部分: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和姐妹聚会。七巧节的展品中许多是精妙绝伦的,因为这里面比试的味道很浓,所以参展者都会拿出绝活来。她们制作的手工艺品曾让人们惊叹不已,尤其是手工果品,据称可以达到以假乱真
32、的地步。还有番禺自梳女制作的纸筒公仔,据说是圣洁之物,来者若是身有邪气或是坐月子的妇人,它就会轰然倒下,真是神乎其神。当然,自梳女最看重的还是当晚众姐妹相聚在一块迎“七姐” ,共庆佳节。当晚,祠堂中的八仙桌上,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她们给牛郎和织女准备一张小床,床上有睡枕、被子和蚊帐,还有给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准备的大大小小 20 几双小鞋。另有在婚礼中常见的果品,如百合(意即百年好合) 、红枣(早生贵子) 、花生(多子)等,还有牛郎织女表达相思情的红豆,合共九种食品(长长久久) ,桌上还有酒筷。初七当晚,她们在祠堂里一边看大戏,一边聊天话旧。到了晚上十时,她们会一同烧香拜牛郎,并按照
33、民俗,再为牛郎织女烧几件衣服,送他们回天上。龙门舞火狗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世袭相沿而盛行一种“舞火狗” (又叫舞火龙)的习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以村寨为单位,举行“舞火狗”活动。当日各村男女青年上山割藤条和黄姜叶,晚上集中在一起,由指定的二名中年妇女为之装束。姑娘每人头戴草笠,手臂、腰、腿部用藤条捆满黄姜叶,并从头至脚遍插点燃的香火。装束完后,姑娘们由高至矮排列,先向预先请回的洞主爷叩拜,然后由领头的姑娘率领,从祠堂走到地塘,边走边反复唱着古老、单调的民歌。在地坪上边歌边舞。队伍似“火狗”连成一串。又似一条长“火龙” ,娓娓游动。然后穿街过巷,到每家厨房灶前舞拜一番,又绕各家菜园一圈。最
34、后邻近各村的火狗队汇集在村外溪旁,将草笠和身上捆着的藤条、黄姜叶及香火扔到水中,并用溪水濯洗手脚,象征沐浴全身,祛除邪恶。全过程,男青年在旁边燃放鞭炮助威。行至溪边后,守候在两岸,等待“舞火狗”的姑娘洗罢手脚上岸,选择意中人,在这月洁风清之夜,通宵对歌欢娱,直到天亮。阳江风筝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阳江风筝有着 1400 年的历史。阳江人扎制的风筝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1986 年,阳江首次组织风筝队,代表广东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此后,阳
35、江风筝代表队多次参加全国风筝比赛,至今,共获得全国金牌 90 枚。成为中国风筝“南派”之首,与“北派”山东潍坊风筝比翼双飞。阳江风筝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大赛,共获得国际金牌 12 枚。阳江的“灵芝”风筝还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1991 年,阳江市建成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 12 万平方米,可容纳 30 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1992 年,在阳江举办的重阳风筝节,除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外,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1993 年 7 月,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 。 阳江风筝种类繁多,有龙类、板子、软翅、硬翅、筒子等。
36、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的“灵芝”是阳江风筝的杰出代表作。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 “百足” (蜈蚣)风筝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头、身、爪均伸展自如。巨者可达 100 多米长。还能做特技表演,如“龙吐珠” 、 “戏鞭炮” 、 “龙头吐火”等,有声有色。阳江风筝最普及的是“花草鹞” 。这种风筝的品种也最多,有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等等。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阳江由此被称为“纸鹞城” 。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又
37、名鬼仔戏,是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璜,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
38、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点击,令人赞叹不绝。高州单人木偶表演,多次被选送到北京演出,并获得奖励。1987 年,木偶艺人梁东兴、朱兆庚同时应邀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演出,引起全场轰动,欲罢不能,结果一连演了 20 多场。高州木偶戏在单人木偶的基础上,又发展有四人班和八人班,也称中班及大班,单人木偶则称为小班。全市木偶班共有 150 多班,木偶艺人达 500 多人。盘王节“盘王节”是过山瑶重要节日,俗称“还盘王愿” 。菜坑的过山瑶于农历三月三日择日,一般选择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的吉日过盘王节,共活
39、动三日两夜,每家捐大米 6 斤、黄豆2 斤、香资钱 4 元左右,每人捐猪肉 2 斤,由推选出来的“总理”综理一切节日事务。节日请师公 4 至 6 人做法事,第一夜及第二日做请神、拜神、念经等法事,第二夜男女对唱山歌,唱盘王歌。在歌唱过程中,有歌师、歌嫲领唱,还有三男三女(16 岁以下未婚少年)对唱对拜。歌词主要内容是向盘古王还愿,唱民族迁徙时过州漂海历程的艰辛,唱感谢神灵及祖先的庇佑等。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说,工夫茶指以乌龙茶类为冲泡茶种;狭义上说,指讲究水、火、茶叶、茶具、冲法和品尝的茶艺。从“茶道”上考究,潮州有一套独特的小巧工夫茶具,讲究“高冲低洒” 、 “
40、刮沫淋盖” 、 “关公巡城” 、 “韩信点兵”等一套冲泡手艺和谦恭礼让的茶礼。但这还是小工夫,大工夫则指那些除此以外的更加讲究的包含有哲理、宗教、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等丰富内涵的茶道。因此,潮州工夫茶不论从源流上,还是对茶道的研究上,都是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格调,堪称“中国茶道”的集中体现者。目前较为流行的潮州工夫茶,从选茶、选水、取水、茶具到烹茶、品茶,均有一套完整的模式,并在整个冲饮过程中,要求严谨,技艺考究。如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要用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昔年常用“若深”杯,现则以枫溪产的白玉杯为主。
41、从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到品尝,都要非常考究。工夫茶杯虽小,但冲出的茶浓酽醇香。经过再三礼让,端起杯,一闻其香,二观其色,三再慢斟细呷。其色香入脑,不由让人精神一爽。有时细细斟呷还能品尝出人生先清苦后甘润的韵味来。潮州工夫茶,已深入到潮汕地区的千家万户。冲泡工夫茶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习俗,客人进门请品尝工夫茶,是对客人的一种尊敬而又简朴的礼仪。冲泡工夫茶的茶艺,成为一般潮州人得心应手的演技。冲泡和品尝潮州工夫茶,体现了“悠闲祥和,平等博爱”的文化内涵。融合品茶的精神享受、生活情趣、艺术审美和药用价值,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州茶文化潮州菜潮州菜发源于韩江平原,历经千余年的形成
42、和发展,以其独特风味而自成一体。唐代后期至明初,潮州人有采用生猛海鲜烹饪的习惯,史书对当时潮菜的烹调技术和餐饮器皿有所记载。明末清初,潮州日渐繁荣。在这个社会条件下,潮州菜得以在当地居民烹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外地乃至海外的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一种地方菜系。从行政区划看,潮州菜是粤菜的一大旁系,但从文化圈着眼,潮汕先辈大多从中原经福建而来,多少带来闽菜注重汤水、药膳的影响。闽菜影响与当地先民借重生猛海鲜的饮食习惯相结合,便形成了潮州菜。因此,可以说,潮州菜与闽菜相似之处更多,彼此间的渊源更长。新中国成立后,潮菜烹调技艺又有新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使饮食市场的繁荣,潮州菜
43、正进入鼎盛时期。 近年来,潮州菜馆几乎遍布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潮州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刀工灵巧,造型优美,充分运用炒、煎、焖、泡、炸、烧、炖、烹、卤、熏、扣、淋等十几种方法,展示了潮州菜“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腻”的特色。潮州菜的特点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以烹制海鲜取胜,二是口味崇尚清淡,三是重视原汁原味,四是善于制汤,五是制作工艺精巧,六是注重养生调理。这种讲究“色、味、香、形”的美食,形成别具特色的地方菜系而远播海内外,特别是潮人的聚居地。富有浓郁地方情调和文化内涵的潮州菜,给美食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难怪 1988 年国家副主席王震到广东视察时,在品尝到风味独特的潮州菜之后,欣然命笔题下了“潮州佳肴甲天下”的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