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摘 要:学生受先天身体素质及对技能技术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搞“一锅端” 、“一刀切” ,课堂上学生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吃不饱” 和“吃不了”,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按学生水平的大致差异分几个层次,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关键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运用心理的个别差异即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如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个性差异是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
2、境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身体素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的个别差异。在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在的性格、兴趣和运动能力等个别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对待同一技术要求,运动能力差的学生虽经经过了刻苦的训练但由于运动基础不好,仍然很难完成,就会有一种失败感,感到忧虑、苦恼、不自信、郁闷对体育失去兴趣和信心;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则不需经过多少努力即可轻松完成,也会觉得乏而无味,没有什么挑战性对体育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从个体差异上进行因材施
3、教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知识基础、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学工作要取得最大效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针对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例如:对好斗、好胜心强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引入更多的竟技性活动,通 过比赛使不服输的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在技能上得到提高。让技术水平差一些的学生看到差距,鼓励他们多参加锻炼,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班级和团队的建设是一举两得。二、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
4、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思想和个性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整体教学是采用全班同步教学,解决共性问题, 实现共同目标;分层教学是为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的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如掌握体育基本技能分组、分层训练);递进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水平,增强创新意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方法如下:(1)传统接受教学方法与问题发展教学法相结合,发挥综合效应;(2)传统接受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使学生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其基本程序是激发动机、复习旧的知识点,讲
5、授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评估检查)。它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能按体育学科知识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体育技能;(3)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4)“ 问题教学方法” 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相互渗透,其问题 的设置来源为二方面:一是老师提出问题;二是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个班的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可以把素质好的那一部分划分在一起,采用完整示范法,即不会破坏动作的结构,又缩短教学时间;而对素质较差的学生则采用分解法,降低动作的难度,使他们每学会一个动作
6、,就相应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增强完成整个动作的信心和意志。例如:在教三步上篮这一节时可以先教学生学会徒手动作,在徒手动作十分熟练时再进行持球练习,当然这中间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从心灵上关怀学生,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充满足够的信心,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功。三、在教学组织上因材施教为了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使教学组织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应改变传统的“个别教学” 和“全班教学”教学模式,采用稳定分组、阶段分组和灵活分组教学。例如:在铅球教学中,把身体素质好的一部分学生分在一组,定位 A 组;把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分在一组,定位 B 组;把身体素质较差的学
7、生分在一组,定位C 组 。采用 阶段分组和灵活分组的形式学习,如 B 组的学习目标完成,达到了 A 组的 标准,就上升为 A 组 ,依此类推,通过逐级升高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敢于、善于接受挑战。这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四、从教法步骤上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对于那些体育基础较好,掌握技术较快的学生,可提前进入技术学习;而对于体育基础较差,掌握动作技术较慢的学生,教法步骤应仔细一些,使其逐步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首先,明确要求,制定单元目标(包括
8、知识、技能、 态度),划分三个层次:1、基本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中层要求。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理论技能部分;3、提高发展要求。运动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理论技能部分。其次分组教学,分层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训练,主要对体育实践课的课时安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层达标,解决好优生“ 吃不饱”和困难生“吃不了”的 问题。五、从教学难度上进行因材施教快乐体育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快乐体育是以怎样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出发点来研究教与学的艺术及其相互关系的,它标志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从教育目的的确立,学习
9、计划的组织,一直到教育教学环节的确定与调控,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与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体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不再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和教材的研究,而应从学生的身心愉快、身体健康入手,着重研究采用最合适的方式使现有的体育课更新颖、更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快乐。快乐体育主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二是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三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不断的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可是什么样的要求才是适当的呢?就体育教学而言,适合学生的心理水平或略高于学生原有水平,并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可以完成的
10、学习任务,能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体验到成功,就是适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例如:在学习跳马学习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采取不同的器械高度和踏跳距离,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上找到自信。同时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体验成功的乐趣。六、从练习难度上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进行同一难度练习时,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或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分类,在学习动作质量上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不同的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效地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例如:学生在采用同一个器械做山羊分腿腾越时,对身体素质较差、胆小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能跳过去就行,有的只要求能
11、够做出第一腾空动作即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术练习;而对那些素质好,学习积极的学生,则从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各个环节上提出质量要求,追求完美,去陶冶学生的审美观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担当两性角色,因为教师愉快的心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除了演好自身的角色外,还要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与学生一起做优美的动作,这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七、从运动负荷上进行因材施教一堂课的运动负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锻炼身体的效果,负荷过大,学生会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负荷不足,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
12、炼,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那些素质较好、身体强壮的学生按锻炼的标准来进行训练;而对那些素质较差、体弱的学生,可适当减少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或缩短练习的时间,降低练习的强度。例如:在投掷项目中,体育基础较好、 绝对力量大的学生可按标准的器材重量进行练习;而对于力量较差的、身体较弱的学生可采用小于标准器材的投掷器械进行练习, 对于这类同学要从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也可以从发展速度着手,用速度弥补力量的不足,经过一段训练之后再按照标准器材进行训练。老师切不可挖苦,打击学生,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更不能出现“笨蛋” 、“反应迟钝”、 “猪”、等一些侮辱性语
13、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使他们从思想上自信起来。八、在体育器材上因材施教器材是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让学生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场地、器材安排的好坏,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基础条件。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拥有量是体育课开展的一个拦路虎,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导致体育设施不完善,使一些体育课程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学校学生活动的体育项目,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挖掘传统项目。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形式和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中重要
14、的一个环节。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有效地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的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参考文献:1刘永全 .谈层次教学 设计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3).2王道俊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 .3罗 隆明. 创新教育与教育 创新J .中等医学教育,2004,(6) .4体育院、系教材编审 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5汤庆华 ,周怀球.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 现状及对策J.岳阳师范学院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程瑞 辉. 健美操的健身作用及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7崔瑞雪 .普通高校健美操 课程内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4,(2).8周正 .高校健美操 课 程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9张晓 静. 体育课考试对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J.体育学刊,1999,(3): 69-70.10张 春美 .普通高校体育 课的“一体化“ 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2,(1):5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