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析过度训练张宜康 1 田蕾蕾 2(1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2 景德镇陶瓷学院体育系 江西省 景德镇 333000)摘 要:本文通过对 “过度训练”的概念、检查特征等问题的分析,从运动生理、生化及运动训练学角度阐述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和可能机制,提出过度训练预防和消除的具体措施。关键词:过度训练、机制、原因、预防与消除措施1 过度训练的概念及其种类1.1 过度训练的概念过度训练指训练与恢复、运动与运动能力、应激与应激耐受的失衡状态。牛津运动科学和医学词典对过度训练的表述如下:“过度训练作为一种合并的复杂的征兆和症状,可使过度训练者在无体力上的疲劳时感到精神上的疲劳,并导致成绩下降。过度训
2、练者基础代谢率升高,通常体重减轻并伴有氮负平衡,运动心率恢复至安静心率的时间延长。过度训练症状包括神经元和内分泌系统,尤其是下丘脑的变化” 1。1.2 过度训练的类型过度训练有交感型过度训练和副交感型过度训练两种。交感型过度训练的主要症状有:安静时心率增高,体重下降,睡眠障碍,安静血压升高,直立性低血压,抵抗力下降,食欲下降,运动后恢复慢,情绪不稳定,训练、比赛欲望丧失,运动中最高血乳酸水平降低,运动成绩下降。副交感型过度训练的主要症状包括:运动能力下降,安静时心率降低,运动后恢复快,运动中容易发生低血糖症,运动中最高血乳酸水平降低,运动时血乳酸生成量减少,反应迟钝。发生过度训练时,并非上述症
3、状同时出现,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些症状出现,如交感型的心率升高,体重下降、睡眠障碍等,这给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副交感型过度训练的症状有时更不典型。在我国运动员中交感型的发病率高于副交感型。 2,32、过度训练的生理、生化检查特征2.1 体重:成年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 ,体重持续降(休息、进食后不恢复),失重超过正常体重的 10(人工减重除外),是诊断过度训练的重要依据之一。2.2 心血管系统:心率:静息状态下心率增高,晨脉比平常高出 12 次/ 分以上应引起注意。血压:静息状态下脉压减小。心电图: 过度训练运动员的心电图变化有 ST 段水平下降, T 波变为平坦、双向或倒置,节律异常及房室传导
4、阻滞等。Bruce 等观察到反复大强度训练使心脏功能降低 , Kuipers 动物实验发现反复大强度训练导致儿茶酚胺升高会引起心肌变性。Arcos 研究过度训练可造成心肌局部缺血,出现变性。阿格坚博的研究也指出过度疲劳会引起心肌营养不良。我国学者也有过度训练导致心肌细胞受到缺氧性损害,心肌闰盘处、心尖与心内膜下损伤的报道。因此,心电2图的变化被认为是诊断过度训练的依据之一。血液检查:过度训练的运动员可能出现运动性贫血,红细胞脆性增大,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下降,免疫机能低下,抵抗力弱,易感染各种疾病。 12.3 呼吸系统:表现为最大吸氧量绝对值和相对值下降,肺活量减小,呼吸效率下降
5、。2.4 泌尿系统:运动性蛋白尿阳性率增高,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还常伴有运动性血尿出现。2.5 消化系统:胃和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欲下降等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2.6 神经系统:反应时增大,皮肤空间阈值增加,闪光融合率增加。协调性下降,动作变得迟缓不协调。脑电图可出现节律失调,图形表现为多律性 节律 波不规律,指数减少,慢波指数增加,多导联可混杂有不规则的 或 节律。2.7 内分泌系统:女运动员可出现月经紊乱,严重时出现闭经。血睾酮测定:由于应激引起的皮质醇升高而促性腺激素抑制所导致的睾酮/皮质醇比值的变化,是过度训练的敏感指标。睾酮/皮质醇正常比值在 0
6、.与 0.06 之间,比值为 0.03 或更少时,可以确定为过度训练,但还应根据其它临床表现来判断。唾液 IgA: Mackinnon 等发现过度训练运动员唾液 IgA 含量下降,其他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3粘膜分泌型 IgA 是抵抗进入人体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IgA 含量的下降会导致抗感染能力的降低。由于过度训练不仅仅包括骨骼肌损伤及其免疫反应,而是多因素造成的,因此目前唾液IgA 诊断过度训练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还受到怀疑。3 过度训练的可能机制过度训练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大多学者认为过度训练是由于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在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均衡性遭到破坏,使已经建立的动
7、力定型破坏,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功能的失常。从生理角度来说,过度训练与个人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大运动量引起的月经失调,血睾水平下降等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改变有关,并发现过度训练时伴有内脏器官的病理学改变和组织学改变。 43.1 过度训练与垂体肾上腺系统运动应激会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激活。研究表明,过度训练或大负荷时静息血、唾液中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但也有人观察到皮质醇水平和 24 h 排泄均正常甚至降低。对这种差异性有人认为与运动应激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不同激活阶段有关。长时间应激引起垂体一过性反应性丧失,此时激素释放量的降低是避免致死性
8、衰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继续运动下去。可进入第 2 阶段,第 2 阶段的激活伴随糖皮质激素的过量分泌,可导1 张宜康(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助教、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3致肾上腺功能的致死性衰竭。研究还表明应激性皮质醇的过量分泌可引起下丘脑中其相应的受体水平下降。3.2 过度训练与垂体性腺系统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训练会导致血睾酮水平下降,游离睾酮水平基本稳定,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不变或轻微升高 5,这可能是睾酮合成减少或消耗过多所致。Fellmann 等报道,长期从事耐力运动的男运动员安静血浆睾酮浓度降低,促黄体生成激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本稳定,认为这是一种良好适应的表现 6。但也有报导,短
9、期(1-2 周)力竭性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都抑制了睾丸的功能,由此引起合成代谢激素睾酮的血液水平下降,同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升高, 游离睾酮水平下降 7。这种下降是由于睾丸内睾酮生成减少, 睾酮储备耗竭, 睾酮促黄体生成激素反馈机制在衰竭运动中失去作用。同时高水平皮质醇也可抑制垂体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造成睾酮合成和分泌减少。此外,Keizer 等研究认为女运动员月经周期紊乱可看作是过度训练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由调节促性腺激素脉冲分泌方式的抗生殖激素增加引起的,休息或减量 46 周可完全恢复,提示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有损害。4、过度训练产生的原因 84.1 来自训练方面的主要原因训练安排不合
10、理:未遵循循序渐进、系统训练的原则 ,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过大,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训练,缺乏必要的节奏,超过了人体的负担能力。训练方法单调,枯燥无味,运动员局部负担量过大。比赛过于频繁,使运动员长期承受身体和心理的过度紧张;由于训练目标过高而屡遭失败。运动员在身体机能不良的情况下,如伤病后身体衰弱或未完全恢复时,旅途疲劳、时差反应尚未恢复或适应时,参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4.2 来自生活方面的原因.生活制度不合理。生活制度破坏,训练后或比赛后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特别是睡眠不足。 1.工作生活环境欠佳。居住条件太差,噪音、吵闹、光线不足,工作学习过于紧张,队内 2不团结,爱情不顺利,家庭负担过重。.营养状
11、况不良。糖、脂肪、蛋白质的摄人量不够或比例不当,维生素缺乏或过量。 34.3 来自健康方面的原因感冒发烧、扁桃体炎、肠胃炎、卵巢炎及各种传染病等。4.4 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精神的打击、感情上的挫折,如人际关系不健康,学习训练不顺心,失恋等也是造成过度训练的诱发原因。5、过度训练的预防措施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训练计划的制定要考虑运动员机体的可接受性和个人特点,恰当规1.4定训练任务,注意运动负荷与恢复过程的最佳统一。对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应加强身体全面训练,遵守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对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训练量的安排要注意节奏性,大中小运动量要有机地配合。 9培养运动员自我诊断的能力。训练有素的运动
12、员,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能摸索出一套自我 2控制的方法,因为他们常常处于训练最佳状态与过度疲劳的边缘。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自我诊断的能力,能及时地感知过度训练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过度训练。区别对待原则。一般来讲,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是动态变化的,而健康状况与运动员 3的竞技能力和阶段性变异,以及前次负荷后的恢复状况对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的影响最大。最佳负荷原则。要常年坚持适当的有氧训练,切实提高运动员的心、肺机能,以提高运动员 4对训练的承受力,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训练的大周期中,每周训练量的增加不应多于 5%,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量不应同时增加。利用
13、负荷适宜程度的生物学判定。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必须详细记录对训练的主观反映 5和感觉。另外还可通过对血乳酸,血尿,尿胆元,尿胆红素及 RBC 的测试结果分析来判定负荷的适宜程度。平衡膳食,注意营养卫生和加强医务监督 66、过度训练的消除6.1 处理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密切观察运动员对负荷反应情况,以便及早发现过度训练的早期症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症状加重.发现过度训练的早期症状时,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变换训练强度、训练持续时间、手段,采取难易训练循环进行,避免疲劳的积累。调整训练内容或改变训练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必要的营养。重要的是找出过度训练的具体原因并加以排除.根据不同的负荷要求和
14、疲劳作用事先安排好恢复时间。递减性训练是一种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但不少教练担心较长的递减训练会影响运动成绩。然而许多研究表明,合理的递减训练后,运动员的成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6.2 恢复措施伴随训练的恢复措施共分 4 类:训练方面:无论过度疲劳的原因何在,都要立刻减少甚至停止练习.哪怕过度疲劳现象不十分严重的人,也不可让其参与任何性质的测试或比赛,对于出现严重过度疲劳的学生,要采用积极性的休息方法,要根据恢复程度,调整后段的训练计划.生活方: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保证有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食有助于酸化的食物,如奶类、蛋类、肉类、水果等.适当增加维生素 A、B、C 的摄
15、入量.理疗方面: 坚持早上用冷水擦身,下午或晚上用温水沐浴;坚持对身体部分穴位的按摩,如阳关、肾腧、命门、阳陵泉等穴位。6.3 过度训练的治疗 治疗过度训练的措施是一旦发现过度训练症状,通过减少负荷,变换方法继续进行训练,症状5在一两个星期之内就会比较容易地消除.在重新恢复系统训练之后以及过度训练症状消失之后,训练负荷特别是负荷强度只能慢慢地提高.开始恢复训练时应首先进行基础耐力训练和一般力量耐力训练。参考文献:1 Kent.M.Oxford dictionary of sport science and medicin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
16、4,p314.2 Lehmann.M.C.etl.Overtraining in endurance athletes:a brief review,Med.Sci.Sports Eerc.7,854-862,1993.3 范振华.运动医学M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1.4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Adlercreutz H, Harkonen M, Kuoppasalmi K, et al. Effect of plasma anabolic and catabolic steroid hormones and their response
17、 during physical exercise.Int J Sports Med 1986;(suppl.7):s27-s286 Keizer H A,Rogol A D.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strual cycle alteration:what are the mechanisms? Sports Med 1990;10(4):218-2357 Grifith R O,Dressendorfer R H,Fullbright G D,et al.Testicular function during exhaustive endurance training.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1990;18(5)54-56,61-62,648 张陵,吴光闽,许兰.对过度训练的原因及防治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1):111-112.9 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