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草 原教材分析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
2、的句子。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4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间 课时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3)草原是充
3、满生机的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4、,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草原的“绿”。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种境
5、界”是指什么?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哪些词句特
6、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
7、回敬。”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
8、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2.有
9、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四、作业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3、练笔内容:把你们对家乡的爱,对西部的爱,化成文字写出来。板书设计1 草原风光美 ?人情美高歌?低吟教学锦囊教学反思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
10、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 9 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
11、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2教师媒体准备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预设 教学调整一导入新课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矗立 高鼻凹眼 戎装 缫丝 冶铁 灌
12、溉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特别提示:文章的内容涉及到了两个“丝绸之路” ,一个为巨型石雕,一个为历史上的通商之路,作者意在写古代通商的丝绸之路,而巨型石雕之不过是一个“引子”切入点而已。三入境悟情过渡: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1.读一读 212
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迎候会面赠礼)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可选择 1-2 片段介绍。(自由练 同桌练)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友好 热情)四深化感悟过渡: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读一读 13 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2点击资料袋: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
14、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五、领悟写法1过渡: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读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第一自然段的过渡)3.看图介绍石雕。(语句流畅 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六总结巩固 1积累四字词语古朴( )( ) ( )( )如生 不( )其( ) 浩浩( )(
15、)( )道( )迎 绫罗( )( ) 五彩( )( ) ( )山峻( ) 丰( )多( ) 美( )美( )2.和同学交流搜集的丝绸之路的故事。板书: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伟在的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教学锦囊教学反思3 白 杨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
16、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目标1.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新疆”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并熟读成诵。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时间 课时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起疑问: 出示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
17、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自由读,分句读,读后说说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高,直,挺)2矛盾用细细描摹的方法介绍了白杨的外形,作家袁鹰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1认读词语:戈壁滩 新疆 介绍 抚摸 陷入 2校对字形,理解词语。疆:注意字形
18、,给“疆”组词:(边疆、 疆域等 )从而理解“疆”的本义。戈壁滩:读注释,大家想一想,在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普通的草木能生长吗?因此戈壁滩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毛之地”这个毛就是指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戈壁?3选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12)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对话的形式)课文的后面部分又写了什么?三初感形象,激发情感1默读 112 段,摘录课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高 直 高大挺秀 很快地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2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白杨的品格 (坚强
19、 不软弱 不动摇)3自由读 13 段,讨论:“高大挺秀”中的“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交流中点拨:戈壁是“茫茫”,“浑黄一体”的,绿色的白杨给戈壁带来了生机;给过往的旅客带来愉悦。有感情地朗读 13 段。四凸现形象,升华情感 1指名读爸爸的话。2想象引读,丰富“哪儿”具像。3创设情境引读,读出白杨屹然挺立的形象。4与白杨对话,抒发情感。5感情诵读爸爸的话。6、背诵爸爸的话。7小结:车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了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此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白杨树只是戈壁滩上的树吗?(戈壁卫士)五布置作业1摘抄爸爸的话。2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 1、
20、2、3 题。第二课时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二。阅读链接,解答疑问1师生合读第 14、15 段。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2孩子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 1963 年发表,离现在整整 45 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问题了。(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交流一:到新疆工作是为了
21、建设边疆。随机朗读第四节。补充时代背景:50 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交流二:新疆是个荒凉的地方。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朗读 1、2 两节。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抓住“爱”体会建设者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情朗读 4、5 两节。(3)小组合作朗读诗歌三理解心愿,领会思想1再读爸爸的话。2讨论:现在你们知道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思了吗?(不畏艰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3爸爸的心不止这些,还有什么呢?读 16 自然段。重点理解:“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白杨正迎正风沙成长起来。”引
22、导:“小白杨”在文中指谁?体会“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你读懂爸爸的心愿了吗?(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4感情朗读第 16 自然段5老师小结:现在我们真正理解了爸爸的心,爸爸的心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思,当他向孩子们深情介绍白杨的时候,实际上他是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爸爸的心还是一个殷切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四。领悟表达方法,尝试运用1男女生分读表现爸爸心愿的两处语句。2说说有什么发现?(爸爸的心愿并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描写白杨树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3明确方法:像这样假借某一物品的特点来表现人的
23、某些品质、思想、或情感的写法叫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4我们以前就接触过这类写法的,比如落花生一课,作者借花生成熟了也藏在地底下的特点,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5练习:把物品与它所对应的人,连一连。梅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荷花 无私奉献的人青松 品质高洁的人蜡烛 意志坚定的人6运用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在雪灾地震中赶赴第一线,为人民浴血奋战的解放军令你联想到了什么?你能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赞美敬佩之情吗?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五作业布置1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2完成课堂作业本其他习题。板书设计白杨戈壁滩的卫士 边疆建设边疆教学反思:
24、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材分析: 这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一篇歌颂新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既串连了全文,又体现了筑路大军们的顽强意志,教学时可抓住这句话辐射全文。同时课文采用了侧面描写(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正面描写(如何克服困难)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并加以学习。教学目
25、标:1认识并读准“妖、娆”等 14 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废寝忘食”、“杯水车薪”等词语的意思。2能根据课文前的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们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和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教学重难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搜集、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一谈歌赏图,揭示课题。1听过天路这一首歌吗?(出示歌词),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
26、2揭题,读题。通过课前预习,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3读句:“一条长长的“铁龙” 到达雪域圣城 拉萨。”(配地图了解)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借助学习提示的帮助进行学习。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内容?2交流(遇到困难、战胜困难)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一)面对困难部分:1默读课文,想想筑路大军们遇到了哪些困难?2交流:读出课文中句子,再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看谁有能概括成一个词。(难以控制施工温度、天气恶劣、极度缺氧)3风火山隧道只是整条铁路的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它来写呢?(带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冻土”)由此可见,修筑铁路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大。请你选择其
27、中的一个困难,有感情地读一读。(练读,随机交流)“风火山一带经常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情景?结合理解:撕扯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 劈头盖脸“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理解“杯水车薪”(从字面了解到在文章中的意思,想象缺氧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资料介绍: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 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 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4根据题目,作者为什么不重点描写修路的过程,却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遇到的困难呢?(学习写法:侧面描写)(二)战胜困难部分:1面对困难,筑路大军们又是
28、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同桌交流。2集体交流: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找到喷射的最佳温度、奋勇作战、建成高原制氧站)3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部分读给大家听。(练读,随机交流)“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昼夜”“反复”),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理解“废寝忘食”,想象科技人员是怎样废寝忘食地工作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写法指导:如果说刚才遇到的困难是侧面描写,那么现在的克服困难就是(正面描写)。(三)补充资料:生命禁区的早晨四理清文路,升华情感1
29、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有感情地朗读)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请你找出一共有几次,读一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3交流:(贯穿全文,起了连接作用,体现了筑路大军的强大决心,更是对我们所拥有的智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自豪。)4如果你就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看着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青藏铁路已于 2006 年 7 月 1 日正式通车,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 多万各族
30、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了自己的热血和青春。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们。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他们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交流)五课后作业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板书: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难以控制温度遇到困难 天气恶劣极度缺氧战胜困难教学锦囊:生命禁区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一弯月牙还悬在不远的山头上,唐古拉山沉浸在宁静的睡梦之中。此时,四五个身影悄悄快步走出中铁十八局集团建筑工程公司青藏铁路项目指挥部的院门,一边互相催促:“快点、快点,要不,一会起大风就糟啦。 ”他
31、们全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大棉帽,各人手提仪器箱,肩抗测量仪,显得很沉重。这是该项目部测量班的小伙子们赶早测量放线去了。唐古拉山是生命禁区。四月的唐古拉山,经常狂风漫卷,黄土铺天盖地,大风卷裹着砂砾四处飞扬,刮得人站立不住,睁不开眼,呼吸越加困难。要在这大风里调镜、测量,哪行?但已有三座中桥图纸到位,急需展开施工,线路及桥位的测量放线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在青藏铁路的最高段,低压缺氧的状况更加严重,清晨是施工者赶走昨夜加班的疲劳恢复体力的黄金时段,可是,无风的清晨更是测量的黄金时间,耽误不得。测量班班长管保权和他的同志们就这样经常起大早,一直要到中午才能赶回来吃“早饭”。工地处在唐古拉山腹地相对
32、平缓的山谷中。测量技术员叶渝娴熟地支好仪器,一只手不由地按着腹部,他那因缺氧而剧烈疼痛的肠胃又发作了。班长管保权急步赶过来, “小叶,你休息,我们先干着!”这个山东壮小伙儿,喘着粗气命令道。拿着对讲机向远处喊着:“王军良,扶好尺子。姜文俭,左移。王永根,记数。 ” 天太早了,旷野中除了他们再无别人。天空间或有几只贪早的乌鸦呱呱飞过。在作业的喘息声中,晨晖渐渐散去。山谷中风说来就来。上午十点刚过,大风骤然而起,吹得人眼睛难以睁开。小伙子们脸上、身上立即落满了尘土。在大风中艰难地扶着测量杆,看镜子只能眯着眼,喊一个数便灌一嘴沙子。为了完成预定计划,他们坚持着。他们还开起玩笑, “不错啦,只刮风没雪
33、没冰雹,不用淋湿了回去。 ”战风雪,斗严寒,测量班的小伙子们就这样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勤做开路人,日复一日,永不言退。教学反思:口语交际一习作一学习目标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课前准备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34、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4)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
35、个方案?并说明理由。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
36、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2.开始写信。四、典型评价(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学生讨论。投影出示。(2
37、)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第三课时(习作讲评)一、典型评价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1)学生讨论。(2)投影出示: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3)学生听完后各抒
38、己见。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2.课堂交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板书设计教学锦囊教学反思回顾拓展一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
39、容,交流学习与感悟。2.积累古诗。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
40、的抒情等。)(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二、日积月累1.导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
41、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第二课时趣味语文1.谈话导入。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2.学生读文中故事。3.交流读后感受。4.教师提供故事:有一个富
42、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6.小结。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板书设计教学锦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