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赏析苏轼骊山.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6004469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苏轼骊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赏析苏轼骊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赏析:苏轼骊山诗(2010-10-20 10:52:52)转载标签: 苏轼三风十愆华清宫骊山 分类: 创-评 骊山君门如天深几重,君王如帝坐法宫。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复道凌云接金阕,楼观隐烟横翠空。林深雾暗迷八骏,朝东暮西劳六龙。六龙西幸峨嵋栈,悲风便入华清院。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叶无人扫。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可怜吴楚两醯鸡,筑台未就已堪悲。长杨五柞汉幸免,江都楼成隋自迷。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这首诗和荔枝叹等同为苏轼咏史诗的代表作,可分为三层。前五联为第一层,总体上为叙事,叙述诗人想象中之事景。 “君门如天深几重,君王如帝坐

2、法宫。 ”首联即展示了帝王的威严,也暗示君王的深居简出,难以接近。次联“人生难处是安稳,何为来此骊山中?” , “何为”即“为何” ,诗人在其中寄寓对巡幸骊山的帝王的讥讽。第三联写想象中的骊山建筑的金碧辉煌和气势宏大,暗示君王们的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兴土木。第四联用典,上联用周穆王驾八骏西征的典故,下联“六龙”用唐明皇向西巡行南京(即蜀郡)的典故。(具体见李太白全集王琦注上皇西巡南京歌 ) 。由上联的“西征”自然引出下联的“西巡” ,引出唐明皇被迫幸蜀一事。第五联有两个作用:其一,这是明皇不关心民瘼、骄奢生活的必然后果。据雍录:“华清宫,开元十年建,初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华清宫。明皇每岁十月往幸,

3、岁尽乃归” 。驻陛骊山华清宫是为了明皇和杨妃骄奢的生活,不是为政事,而这种骄奢的生活是建立在民众辛苦劳作的基础上的。诗人对此是深为不满的。其二,引出华清院(即华清宫) ,用一“悲”字奠定第二层的抒情基调,即悲伤,同时其中又蕴含着一种说不出的无奈。第二层用由“虚”入“实” ,由诗人想象中之事景转到状眼前之实景,描写中寓抒情的笔调。 “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叶无人扫。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 ” 诗句中有三组对应的景物:朝元阁无人扫的落花、羯鼓楼西下的夕阳、长生殿凄凄的青草。朝元阁、羯鼓楼、长生殿是骊山的历史遗迹,它们和落花、夕阳、青草一样带有暗淡的色彩,给人以凄冷的感觉。诗人正是藉此抒发

4、了“物是事非”的感概和盛衰兴亡之感,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凄美境界。而外界之景和诗人内心之情是一种同质异构的关系。后四联为第三层,用典和议论相结合。通过对吴楚、汉、隋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亡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赵宋统治者提出警告。这些典故所展示的帝王和巡幸骊山的帝王一样,安于奢华,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最终导致亡国丧身。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是全诗的题旨。 “三风十愆”典出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诗人一方面指出导致亡国丧身的

5、诸多因素,即“三风十愆” ,要统治者从中汲取教训,同时对他们把亡国的罪责推给骊山予以嘲弄。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这首咏史诗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有一些可贵的探索和开拓。首先,这首诗融叙事、抒情和议论的于一体,达到了咏史诗的高境界。尤其“我上朝元春半老,满地落叶无人扫。羯鼓楼高挂夕阳,长生殿古生青草”既有唐诗的韵味,又有宋诗散文化的特点,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耐得住品味。其次,用典颇有特色,注重典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如“八骏”与“六龙” ,由前者过渡到后者。又,用吴楚、汉、隋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导致亡国的典故与骊山有内在一致性。而且典出宏富,也体现了东坡先生饱学多识,出入于经史子书,涉笔成趣的艺术特点。最后,该诗表现了苏轼进步的历史观,对统治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推卸亡国罪责的态度进行讽刺和规谏,无异于当头棒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