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598119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PPT 页数:271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1页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1页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1页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1页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014年10月1号实施)宣贯过谦2014、3,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目 次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2设计3.3材料与制品3.4施工3.5竣工后的措施,GQ,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一般规定4.2勘查与气象资料4.3地基变形控制4.4建筑与结构措施4.5施工5 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2设计5.3混凝土材料5.4施工,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目 次6

2、 砌体结构裂缝控制6.1 一般规定6.2材料6.3设计6.4施工7 轻质隔墙裂缝控制7.1一般规定7.2轻质条板隔墙7.3骨架覆面板隔墙,GQ,8 外墙外保温工程裂缝控制9 建筑装修工程裂缝控制9.1一般规定9.2材料9.3墙面装修工程9.4室内地面装修工程9.5吊顶装修工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目 次10 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1一般规定10.2装修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3外墙外保温层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4轻质隔墙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5砌体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6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判断与处理10.7地基变形裂缝的判断与处理,GQ,附录A 混凝土热物理性

3、能测试与估算附录B 混凝土收缩特性的测试与估算附录C 混凝土徐变的测试与估算附录D 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试验附录E 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平板试验附录F 砌筑墙体抗裂构造措施,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目 次附录G 抹灰砂浆抗裂性能圆环试验附录H 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法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1 总 则1.0.1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裂缝的控制,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制定本规程。【条文说明】本条提出编制本规程的目的。通常,建筑物的裂缝对结构的适用性或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有影。但是对裂缝不予

4、以控制任其发展,也会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安全和耐久性能。对建筑工程的裂缝进行控制,有助于提高房屋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1 总 则1.0.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和裂缝的治理。本规程不适用于偶然作用引起裂缝的防治。【条文说明】本规程提出的控制建筑工程裂缝的措施,是对正常情况下的建筑工程的裂缝预防措施。预防建筑工程的裂缝要靠优化设计、控制材料质量、加强施工措施等实现。建筑的裂缝可能出现在施工阶段,也可能出现在交付使用之后。有时使用方对建筑的开裂也负有责任。使用方正确的使用、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也是避免出现裂缝的有效措施。

5、发现裂缝及时治理则是避免问题恶化的有效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1 总 则1.0.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和裂缝的治理。本规程不适用于偶然作用引起裂缝的防治。【条文说明】火灾、爆炸、撞击和罕遇地震等偶然作用,必然造成建筑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损伤甚至坍塌。本规程提出的技术措施不能预防上述作用造成的裂缝1.0.3 建筑工程裂缝的防治,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裂缝 cracks建筑构配件或构配件之间产生可见窄长间隙的

6、缺陷。2.1.2 受力裂缝 loaded crack作用在建筑上的力或荷载在构件中产生内力或应力引起的裂缝,也可称为“荷载裂缝”或“直接裂缝”。【条文说明】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将建筑上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受力裂缝是指由直接作用造成的裂缝,可称为 “受力裂缝”、“荷载裂缝”或“直接裂缝”。,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3 变形裂缝 deformation crack 由于温度变化、体积胀缩、不均匀沉降等间接作用导致构件中产生强迫位移或约束变形而引起的裂缝,也可称 “非受力裂缝”或“间接裂缝”。【条

7、文说明】由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标准中所指的间接作用所引起的裂缝,是由于季节温差、太阳辐射、混凝土水化热、混凝土体积收缩、基础不均习沉降等非荷载作用产生的强迫位移或约束变形而引起的裂缝,故也可称为“非受力裂缝”或“间接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4 结构缝 structural joint 为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主动设置缝隙用以将建筑结构分割为若干独立单元的间隔。包括伸缩缝、沉降缝、体型缝和抗震缝等。2.1.5 裂缝控制crack control通过设计、材料使用、施工、维护、管理等措施,防

8、止建筑工程中产生裂缝或将裂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的技术活动。2.1.6裂缝处理crack treatment对建筑中已产生的裂缝采取遮掩、修补、封闭、加固等措施,以消除其不利影响的技术活动。,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7 不均匀沉降 non-uniform settlement基础底面各点下沉量不相等的沉降,或相邻基础的沉降差。2.1.8 体积稳定性volume stability材料或制品的体积变化情况。2.1.9 空鼓hollowing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结构层结合面出现的分离或局部鼓起的缺陷。2.1.10 表面裂缝surfac

9、e crack装修面层的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2 符号2.2.1 作用效应、变形及承载力Rd 构件承载力的设计值;Sd 荷载作用效应的设计值;0 在t0时刻施加的应力。2.2.2 材料性能c 比热;Ec,28龄期为28d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fcu,28 龄期为28d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k,e实测材料强度特征值的推定值;Q 水化热;,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2 术语和符号2.2 符号2.2.1 作用效应、变形及承载力c 线膨胀系数;混凝土的表面放热系数;(t)徐变系数;导热系数;密度。2.2

10、.3 计算参数(fcu)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m材料强度的分项系数;Rd构件抗力模型不确定性分项系数。,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工程裂缝的控制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条文说明】建筑裂缝的控制包括预防与治理两个方面的措施。在这两方面的措施中应以预防措施为主。,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2 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措施,应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并实施。【条文说明】建筑工程裂缝的预防与建筑设计、材料与制品的质量和恰当的施工措施等相关,有效的措施要通过相关各方相互支

11、持与协调实现。目前关于裂缝预防的新技术较多,所有新技术,包括本技术规程提出的预防裂缝的措施,都应该经过有关各方的判别后实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3 建筑工程裂缝的治理,应先判明开裂原因,对造成影响开裂的因素进行处置后,再进行裂缝处理。【条文说明】出现裂缝不加分析,贸然采取处理措施,处理效果一般不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2设计3.2.1设计应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 降低荷载作用和间接作用;2 释放作用效应;3 提出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体积稳定性和变

12、形能力的要求;4 提高建筑构配件及其连接或材料抗裂性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2.1 【条文说明】预防建筑裂缝的设计措施包括“降”、“放”、“限”和“抗”等方面的技术措施。所谓“降”是减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措施,如增加保温隔热层减小环境温度作用效应的措施和避免屋面积水、积雪等降低荷载作用措施。所谓“放”是使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效应得到释放的措施,如设置伸缩缝、设放置滑动支撑等措施。材料和构配件的体积稳定性涉及建筑结构、围护结构、保温层和装修等的裂缝问题,设计应对材料体积稳定性采取限制措施。所谓“抗”则是提高材料或构配件抗裂能力的措施。,GQ,建筑工程

13、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2.2结构设计除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关于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规定执行外,尚应对特定情况和特殊因素影响下地基和结构的变形实施控制。【条文说明】设计资料不全,是设计考虑问题不周的重要原因。特定情况或特定因素影响下地基或结构的变形会比常规设计计算值明显增大。地基的变形会造成结构或围护结构的开裂。有时结构的变形虽然不会造成结构构件的开裂,但会造成非结构构件和装修等的开裂或损伤。本条提出要对特定情况下地基或结构的变形实施控制措施,也就是所谓“控”的措施。,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2设计3.2.3

14、在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时,不宜增大国家现行结构设计标准限定的伸缩缝设置的间距。当建筑情况复杂时,应根据体型特征、地基情况、建造过程的先后次序等设置结构缝,并宜做到一缝多用。【条文说明】伸缩缝的间距是综合考虑太阳辐射热、温度变化和结构材料线膨胀系数确定的。伸缩缝不仅起到保证结构构件不出现裂缝的作用,还要保证装修和围护结构不出现损伤。当微膨胀混凝土、抵抗收缩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等不能改变构件材料热胀冷缩的基本性能时,一般不要突破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限制,加大伸缩缝的间距。建筑体型复杂时,即使按现行规范设置伸缩缝,也不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开裂,应适当减小伸缩缝的间距或考虑综合因素设置结构缝。,GQ

15、,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2设计3.2.4 在选用新材料或制品时,应根据工程应用情况,其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体积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等进行确认。【条文说明】建筑工程中许多裂缝是由于对新材料等的性能了解不够所致。,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3 基本规定3.3材料与制品3.3.1 建筑材料或制品除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的合格要求外,尚应满足建筑设计或施工企业提出的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的要求。【条文说明】使用合格的产品是最基本的要求。除了基本要求外,设计与施工方提出的特殊要求也应得到满足。3.3.2 进场材料应有性能检测报告、产品

16、合格证书或绿色环保检测报告。3.3.3 建筑材料及制品的使用应符合有关施工工艺的要求,并应正确堆放、运输和保护。,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4施工3.4.1施工应按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进行。对裂缝问题应采取预防措施。【条文说明】按照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对施工企业的基本要求。本条所称的国家标准主要为施工规范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当施工企业遇到难于控制的裂缝问题时,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洽商恰当的预防裂缝的措施。如使用强度等级过高的混凝土,没有降低水化热或减少收缩量的有效措施;缺乏新型材料与制品的体积

17、稳定性或抗裂性资料或数据等。,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4施工3.4.2 建筑工程的施工应有施工工期和施工工序安排。【条文说明】合理的施工工期和工序,有利于保障施工质量和对完工的分部或分项工程实施保护,避免出现裂缝。,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4施工3.4.3验收前,对建筑施工时出现的裂缝应进行有效的处理。【条文说明】由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限制构件裂缝宽度的规定,许多技术人员认为建筑工程出现裂缝是规范允许的。实际上,除了混凝土结构之外,其他规范都不允许建筑在使用阶段出现裂缝。

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也只是允许特定构件在使用阶段出现裂缝,也并未允许这类裂缝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出现。工程施工阶段常见的裂缝也不是该规范允许出现的裂缝。因此,在施工阶段出现的各类裂缝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5 竣工后的措施3.5.1 建筑工程竣工后,应清除建筑周边的堆积物。【条文说明】本条规定适用于建筑工程竣工后,也适用于建筑长期使用的管理。在建筑周边堆积重物会造成诸多问题。,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5 竣工后的措施3.5.2对大跨度的屋面工

19、程,应采取下列防裂或损伤的措施: 1 降雪后,应及时清除屋面的积冰或积雪; 2 对带女儿墙的屋面,在雨季到来前,应疏通屋面的排水口。【条文说明】屋面积雪和积水不仅可以使建筑出现开裂,严重者可出现破坏或坍塌的现象。本条规定不仅适用于刚刚竣工的建筑工程,也适用于房屋建筑使用阶段的管理。,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3 基本规定3.5 竣工后的措施3.5.3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冬季,宜向已竣工的工程供暖,对于地面采暖的房屋,应采取下列预防楼板或墙体出现裂缝的措施:1 启用地热采暖系统时,应缓慢升温;2 关闭地热采暖系统时,应缓慢降温。【条文说明】不向已竣工工程供暖,会

20、造成设备、设施的损坏和建筑的开裂。地面采暖是我国近年推广的节能采暖方式,但骤然改变温度容易引起温差裂缝,升温和降温均应采取缓慢调节的措施。这一措施也适用于房屋建筑的使用期。,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设计应在分析和利用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措施,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条文说明1】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压缩性土的变形特征控制指标不同。由于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导致的地基不均匀变形可造成基础、首层及地下结构、围护结构、给排

21、水设施等出现裂缝,其预防措施主要靠设计和施工共同努力完成。,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设计应在分析和利用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综合采取建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处理措施,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条文说明2】设计单位应在充分获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土冻胀、融陷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下结构、设施的特点、以及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等,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结合类似工程经验,通过采取建筑、结构控制措施和地基处理等方法,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目的。,GQ,GQ,建筑工

22、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1 一般规定4.1.2 建筑施工应根据工程建设的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及季节因素,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工期安排,制定冬雨季施工措施等。【条文说明】建筑物的施工应具备完备的地质勘察资料和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设施的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地基处理方法与既有地下支护形式等,评估周边建(构)筑物对地下水控制、地基不均匀变形的承受能力,分析场地岩土的工程特性,充分考虑作业现场影响地基变形的各种边载条件及相邻场地施工作业的相互影响,制定专项技术方案,按照先深后浅、先高后低的施工顺序安排施工进度,同时应考虑季节因素。,建筑工程裂缝防

23、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 勘察与气象资料4.2.1 地基变形计算时应对下列条件进行认定:1 场地成因及地基土应力历史;2 岩土层及其均匀性;3 土的压缩性指标的应力条件与建筑物地基土实际受力条件;4 经验性变形计算参数与地区经验的符合性。【条文说明】地基变形的准确计算应当从如下方面正确分析、理解与使用工程勘察报告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可补充勘察:,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 勘察与气象资料4.2.1 【条文说明】1 分析场地成因与地基应力历史,把握地基土的固结状态、沉积类型,当建筑物基础

24、埋置较深时,应考虑地基土的回弹变形及回弹再压缩变形;2 地基受力范围土性的差异变化对不均匀变形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考虑土层的空间分布是否均匀、局部软弱层验算等。对于岩石地基,尚应考虑其完整性、坚硬程度的差异、基岩岩面的起伏及岩溶土洞的存在与否等等;3 变形计算时压缩性指标的选用及相关室内试验应考虑地基土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实际受力状态的变化;4 由于砂性土钻探取样的困难,难以通过试验得到其压缩性指标,沉降计算需充分重视地区实测资料积累和经验公式总结。,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2 勘察与气象资料4.2.2 建筑物的基础及管线的埋置深度宜大于

25、该地区的场地冻结深度,并应采用基侧填砂、斜面基础、基础保温等防冻害措施;室外散水下的土层应进行防冻胀处理。【条文说明】冻胀、冻融会造成基础变形,首层地坪出现裂缝或沉陷,埋地管线的冻裂也会影响房屋建筑的地基和基础,故要求基础及管线的埋置深度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场地冻结深度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规定。基侧填砂、斜面基础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切向冻胀力,其机理与特点详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相关条文说明。,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1地基变形计算值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

26、7的允许值。【条文说明】地基变形允许值是地基设计计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大量建筑物长期沉降观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分析、统计得到的。,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2 地基处理应在了解当地经验与施工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基土质特性以及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选择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法,减少地基变形和不均匀变形。,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2 【条文说明】大量工程实践证明,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可以有效减少地基的不均

27、匀变形。地基处理方案选择时,应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施工水平、施工条件及环境状况等因素,详细收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与结构设计资料,综合分析结构类型、基础特点,经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加强上部结构与处理地基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案,按照承载力和变形双控确定设计参数。应注重方案实施前的现场试验和施工结束后的工程质量检验工作。采用地基处理的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3复杂条件下的建筑物抗浮设计,应进行专项论证确定抗浮设防水位。【条文说明】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筑物地下室

28、或地下构筑物的抗浮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整体或局部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均会导致基础底板开裂、渗漏甚至上浮及地下结构梁、柱开裂等。抗浮验算的相关规定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预测建筑物使用期间水位的可能变化和最高水位比较困难,故抗浮设防水位难以确定,需专门研究。,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4在同一结构单元内宜采用相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可采取下列减少地基不均匀变形的措施:1 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2 按沉降控制的要求调整基础底面积或基桩的位置、数量、桩径和桩长等。,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

29、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3 地基变形控制4.3.4【条文说明】设置地下室,可加大基础埋深,同时减少附加应力,可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是减少地基变形的有效办法。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体型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摩擦型桩基,以控制沉降为目的的桩基,均应进行沉降验算。桩基础与底板设计时,应结合地区经验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刚度的共同作用,在有效控制地基变形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同一建筑物或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相同的地基处理方法控制不均匀沉降。,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

30、控制4.4 建筑与结构措施4.4.1 砌体结构建筑宜采用下列结构措施:1 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结构单元的长高比L/H宜小于或等于2.5;2 当结构单元的长高比为2.5L/H3.0时,纵墙宜连续贯通,并应控制其内横墙间距;3 在0.000m标高处,应在纵横向内外墙处设置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地圈梁;4 应采用整体性好的基础形式。,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4 建筑与结构措施4.4.2 当结构单元之间存在沉降差时,沉降量较大的结构单元各层结构层的标高,宜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4.4.3 建筑物与管沟之间,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

31、预留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1 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结果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条文说明】本条强调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与沉降观测的时效性。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采用地基处理或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受邻近深基坑开挖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由于勘察、设计、施工的原因或周边环境变化导致地基产生的不均匀变形,会造成建筑物在施工阶段出现不均匀沉降,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分析,找到原因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沉降

32、观测应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8的有关规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2 地基基础施工应采取下列防止地基土扰动的措施:1 基槽开挖时,可在基底保留200mm厚度的原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采用人工清除;2 雨期施工时,应防止雨水浸泡扰动地基土;3 冬期施工时,应采取基底的防冻措施;回填土方时不应将冻土、冻块填入基底;4 当地基土已被扰动时,应将扰动土挖除,换填后再压实。4.5.3 当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有差异时,埋置较深的部分应先施工;建筑物高度较大的部分应先施工。,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

33、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4 对于荷载存在差异的结构单元,宜设置施工后浇带。【条文说明】目前所建主、裙楼群体建筑,多采用同一不断开基础底板,主、裙楼间荷载差异悬殊,易产生沉降差。应在主、裙楼交界的适当位置设置混凝土临时断开的后施工带,待主、裙楼结构封顶,地基沉降基本稳定时,再将后浇带封闭。减少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和结构附加内力,防止裂缝发生。,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5 地基基础施工期间,应采取防止基坑灌水以及地下水位突然升高造成基础底板上浮产生裂缝的措施。 【条文说明】抗浮稳定验算同样适

34、用于地基基础及结构施工期间。由于未采取有效抗浮措施,施工期间结构荷载未完全施加而提前停止基坑降水,或者由于暴雨等原因导致未及时封闭的基坑灌水,都可能造成基础上浮或结构开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6 深基坑毗邻既有建筑物时,应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全面鉴定,并应采取支护措施,确保毗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不受到损伤。,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4 地基变形裂缝控制4.5 施 工4.5.6 【条文说明】有效措施一般包括基坑支护和地下水控制等。基坑开挖前,应全面收集既有建筑物及地下设施、地下管

35、线等的结构设计、施工资料,获取基础形式、埋深、荷载大小及地基处理(如有)的竣工资料,并对既有建筑物的现状进行开挖前的沉降、位移监测及结构、地坪或维护结构的裂缝监测。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制定详细、周密的基坑支护方案与地下水控制方案,重点控制基坑位移或地下水变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加强实施时的沉降、位移监测,制定基坑支护专项监测方案,采取信息化施工,随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指导施工,确保毗邻建筑物及地下设施不受到损伤。,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1.1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2.1条的规定外,尚

36、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等关于裂缝控制的规定,并在构件容易开裂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已详细规定了在荷载作用下受力裂缝的计算方法,对于控制间接裂缝也有原则性的规定。本规程列举了应考虑的控制裂缝的原则并将其具体化,还补充了若干针对特殊情况的专门规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1.2 结构混凝土的配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保证其体积稳定性。【条文说明】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应全面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混凝土强度和拌合物的和易性

37、以满足振捣密实的需要外,还特别强调必须保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以控制凝固过程中的水化热和收缩。,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1 一般规定5.1.3 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压面、养护和拆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范GB 50666的规定;2 对容易出现裂缝的结构或构件宜采取避免开裂的措施。【条文说明】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对控制裂缝有重大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范GB 50666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已有详细的规定,此处本规程不再重复这些规定。本规程仅强调特定情况的

38、防裂措施和对可见裂缝进行处理。,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1 对体量大或外形和刚度变化的混凝土结构,宜设置伸缩缝或设置适量的后浇带。【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裂缝往往是由于体积收缩、温度变化、强迫位移等非荷载间接作用的积累,或形状、刚度突变引起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而设置各种形式的结构缝对结构体系加以分割,则是消除间接裂缝的有效手段。对不便设置结构缝的部位应设置足够的后浇带,尽量减少施工阶段不利因素的影响。,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

39、缝控制5.2 设计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2 对表面尺寸大的墙体、楼板等面状混凝土结构构件,可设置引导开裂的控制缝(图5.2.2)。控制缝应设置在不影响观感、不易渗漏或后续施工能掩盖的部位。 【条文说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难以完全避免,与其不规则地任意开裂,不如主动引导裂缝在确定位置出现并加以控制。控制缝也称“引导缝”,是结构缝的一种,特点是利用混凝土的收缩自行形成。控制缝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贯通过,因此并不影响构件的承载能力。同时在控制缝处预先采取措施(如预埋止水带等)消除开裂后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

40、计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2,GQ,a)墙体中的控制缝,b)楼板中的控制缝,图5.2.2 混凝土结构的控制缝1引导缝;2预留缺口; 3掩饰或装修线条;4预埋止水带; 5预留缺口或插片;6后浇墙体;7引导缝,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控制间接作用效应的措施5.2.3 对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宜设置允许位移的支座。【条文说明】大跨度的屋盖结构和刚度较大的室外构件,在太阳辐射或冬季寒冷温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发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就可能引起间接裂缝。设置橡胶支座或可伸缩变形的支承方式,就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类不利的影响。,

41、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4 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或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 1 按简支构件设计,但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板、预制板或梁的端部;2 按铰接端设计而实际为约束连接的混凝土墙或柱的端部;3 按铰接梁设计但实际与墙或柱浇筑成一体的梁端及墙、柱连接部位;4 预制构件的拼接部位;5 预制板的板侧拼缝;,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4 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受到约束的部位,应配置构造钢筋

42、或采取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 6 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类型构件的连接部位;7 按受压设计,而实际可能承受拉力的构件;8 大跨度构件的支撑部位;9 大跨度楼板的角部区域;10 结构单元楼板的角部区域。【条文说明】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由于计算简图简化的需要,某些构件或部位按计算模型所得的荷载效应与实际的承载受力状态存在看一定的差异。这种非设计工况引起的应力,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控制这类裂缝的方法是配置适量的构造钢筋。,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5 在混凝土结构下列形状、刚度突变的部位,宜配置防止应力集中裂缝的构造钢筋或采

43、用圆角、折角等防裂构造措施:1 构件的凹角部位;2 结构中部有局部凹进的部位;3 楼板、墙体厚度变化的部位;4 门、窗、设备、管道、施工洞口的角部;5 结构体量、外形、质量、刚度突变的部位。,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5 【条文说明】本条是为防止在结构体量、外形、质量、刚度突变部位出现的应力集中裂缝。第1款所指的是屋盖折梁底部、楼梯板底转折部位等。第2款所指的是结构的蜂腰、瓶颈部位。第3款为变厚度墙、板区域。这些部位很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引起的局部裂缝,一般采取构造配筋或改变形状(圆角、折角)的防裂措施。,

44、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6在混凝土构件容易引起收缩变形积累的下列部位,宜增加抵抗收缩变形的构造配筋或钢筋网片:1 现浇混凝土板面的板芯部位;2 板边、板角部位; 3 墙面水平部位;4 梁类构件侧面;5 混凝土保护层中。,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防裂构造措施5.2.6【条文说明】混凝土收缩是造成构件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开裂的构件主要为:素混凝土板面、板的四角、高度较大梁的侧面以及厚保护层的构件表面。这些部位可以用构造配筋控制收

45、缩裂缝。长度较大的板类、墙类构件也容易开裂,施加预应力也是有效的防裂措施。,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 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7 大体积混凝土或表面积较大的混凝土构件,宜选用强度较低的混凝土。当采用高强混凝土时,宜延长其达到规定强度的龄期。【条文说明】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水化热和收缩量都相对较大,体积稳定性差。,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 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8 对容易开裂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采取下列控制间接作用的防护措施:1 混凝土结构的屋面

46、应设置保温层和隔热层;2 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气中的阳台、雨罩、檐口板、女儿墙等构件或配件应减小伸缩缝间距;应设置保温层;易受阳光曝晒的部位应做成浅色;3 对采用地板采暖的楼盖,采暖设施与楼板之间宜设置隔热层。,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 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8 【条文说明】本条是对使用期混凝土结构提出控制温差作用的要求。温度升高的体积膨胀或温度下降的体积收缩,会使受到约束的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太阳辐射热和季节温差是造成顶层、山墙和阳台、女儿墙等暴露构件开裂的主要原因。同样,地板采暖也是造成某些建筑楼板开裂的原因。,GQ

47、,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 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9 对于裂缝控制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通过分析估算间接作用的效应,确定结构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性能。分析估算所需的混凝土热物理性能参数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取值;混凝土收缩的规律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确定;混凝土徐变的规律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确定。,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2 设计 间接作用的控制措施5.2.9 【条文说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可以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解决裂缝问题。定量计算不能照搬己有的现成模式,而必须对特定的结构具体分析,建立模型,确定参数才能进行有效的计算。本规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参数。实际计算时还应通过具体分析,作出适当的调整。,GQ,GQ,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JGJ/T 317-2014,5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5.3 混凝土材料5.3.1 混凝土的生产方应根据设计和施工方对混凝土性能提出的要求和原材料性能实际检验结果,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的规定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有较高抗裂要求的混凝土,可使粗骨料的紧密堆积密度达到最大进行混凝土配合比抗裂优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