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 尔 加 河 上 的 纤 夫 是 伊 里 亚 .叶 菲 莫 维 奇 .列 宾 在 19 世 纪 80 年 代 初创 作 的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油 画 中 的 杰 作 。 这 是 画 家 亲 眼 目 睹 的 情 景 , 成 为 挥 之 不去 的 记 忆 , 列 宾 决 定 把 这 一 苦 役 般 的 劳 动 景 象 画 出 来 , 狭 长 的 画 幅 展 现 了 这群 纤 夫 的 队 伍 , 阳 光 酷 烈 , 沙 滩 荒 芜 , 穿 着 破 烂 衣 衫 的 纤 夫 拉 着 货 船 , 步 履沉 重 地 向 前 行 进 。列宾,全名是列宾,全名伊里亚叶菲莫维奇 列宾
2、( 18441930) ,他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 1844 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雅鲁女儿的复活 晚会 ,其中最著名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在 19 世纪 60 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 1861 年 2 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
3、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 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 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
4、宾花了 3 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 宾 在 油 画 中 塑 造 了 11 个 纤 夫 , 他 们 的 年 龄 、 身 材 、 性 格 、 体 力 、 表情 各 不 相 同 , 我 们 从 他 们 身 上 看 到 的 是 沙 俄 专 制 下 普 通 民 众 奴 役 般 的 生 活 ,这 也 正 是 画 家 的 创 新 之 处 , 巡 回 画 派 艺 术 家 以 往 的 作 品 都 是 把 人 民 当 作 同 情 、可 怜 的 对 象 , 而 列
5、 宾 在 反 映 现 实 的 同 时 , 通 过 人 物 的 神 态 和 姿 态 来 充 分 体 现人 民 身 上 所 蕴 藏 的 巨 大 能 量 , 给 人 以 激 励 、 震 撼 。 而 作 者 的 每 一 个 人 物 的安 排 都 是 有 其 用 意 的 。 例 如 画 作 中 间 一 组 的 四 个 人 : 穿 一 身 粉 红 色 破 衫 裤的 少 年 是 初 加 入 这 支 行 列 , 他 那 还 未 晒 黑 的 皮 肤 , 紧 蹙 的 眉 头 告 诉 观 者 , 这种 劳 动 对 他 来 说 是 负 荷 过 重 了 , 他 正 用 于 在 调 节 压 在 自 己 肩 头 那 根 据
6、 痛 了 皮肤 的 纤 索 。 紧 靠 在 少 年 后 面 的 , 是 一 个 受 尽 风 霜 之 苦 的 秃 顶 老 汉 , 他 皮 肤 助黑 , 脸 色 阴 沉 , 一 边 斜 倚 在 纤 索 上 , 一 边 在 打 开 自 己 的 烟 袋 , 想 偷 闲 抽 口烟 来 缓 解 一 下 自 己 的 苦 闷 。 少 年 右 边 是 个 羸 弱 有 病 的 纤 夫 , 他 步 履 艰 难 , 全身 虚 弱 , 正 在 用 袖 口 擦 汗 。 头 发 露 在 无 檐 帽 的 外 边 , 颧 骨 耸 起 , 泪 囊 水 肿 。在 男 孩 与 老 汉 之 间 , 露 出 了 另 一 个 纤 夫 的
7、脑 袋 顶 , 此 人 的 脸 庞 发 黑 , 鼻 孔 朝外 , 嘴 唇 很 厚 , 看 样 子 是 个 挞 靼 人 。 在此,有人会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在画作中安排一个少年,还将之与老汉画在一起?首先,该画作是属于现实主义类型,且是根据作者亲眼所见创作出的,伏尔加河上确实存在这种男孩当纤夫。男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甘心受剥削,敢于反抗的精神,作者从男孩身上找到了希望,并想透过画作告知世人。同时,它也揭露了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动力的丑陋事实,这最终要归结于沙俄农奴制度下的罪恶。男孩和老人代表了两代人,然而他们却遭受了同样的苦难,这从侧面上体现了沙俄农奴制下所有人的悲剧,没有人能幸免。1873 年,
8、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 70 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
9、,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的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 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在摆布景物的画面上,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
10、“无帆” 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 “沉重的步子 ”说明其疲劳, “踏着沙滩 ”烘托了画的主题,暗喻了劳苦人民在水深火热的沙俄的土地上受尽煎熬。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 19 世纪 80 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最著名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是作者历经三年之久创作而成的。我仿佛听到纤夫们的汗水掉落在沙地上的声音,感受到纤绳被拉拽得将近断裂,还看到了不远处纤夫们的妻子在着急地看着他们,好像丈夫下班以后能给家里带回点什么,这就是罪恶的农奴制遗留下来的影响。我能想象当时作者和我现在一样紧握拳头的气愤之极。对于一个艺术品的诞生,我们很难想象作者中间所需要历经的磨难和创作时内心深处的矛盾,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细细体会作者想通过艺术给我们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