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5942303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论文题目: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作者:倪学志内容摘要:私有经济是存在马克思剥削的必要条件,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会有不同程度的剥削。剥削大小是企业主所面临的劳动力需求市场竞争状况、企业主所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正是由于当时劳动力需求市场存在的非竞争性、企业主所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低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上的弱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马克思所阐述的英国工人当时所受到的严重剥削的历史事实。因此,理解我国私营经济的剥削问题也需要从以上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和判断,而不是一概地认为凡是存在私有成分的企业都存在同等程度私有制下的严重剥削现象。关键词:

2、马克思剥削 历史条件 市场竞争状态 中国现状作者简介倪学志,1968 生,男,赤峰市人,经济学博士。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作者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北二环路 185 号,010070电话:13947177239 或 04714683889邮箱:2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视角分析内容摘要:私有经济是存在马克思剥削的必要条件,不同市场竞争环境下会有不同程度的剥削。剥削大小是企业主所面临的劳动力需求市场竞争状况、企业主所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以及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正是由于当时劳动力需求市场存在的非竞争性、企业主所付出的

3、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低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上的弱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马克思所阐述的英国工人当时所受到的严重剥削的历史事实。因此,理解我国私营经济的剥削问题也需要从以上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和判断,而不是一概地认为凡是存在私有成分的企业都存在同等程度私有制下的严重剥削现象。关键词:马克思剥削 历史条件 市场竞争状态 中国现状一、引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剥削”一词似乎已经淡出研究者的理论视域,仅仅是一种口头流行语。但随着最近几年内我国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私营企业在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引发的争议及其对工人产生的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重新引发了对当代私营企业中剥削问题的思考。自马克思经

4、典著作资本论开启学者对“剥削范畴”的研究之后,剥削范畴进入到了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理论研究视域,多学科对剥削范畴理论研究的成果丰硕,其中,经济学对剥削的研究又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为主,大致来看有如下几类:一是对马克思式的剥削范畴本身进行丰富、发展和扩展性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从剥削的内涵及外延角度进行扩展。比如有对剥削内涵的拓展性界定,把剥削归为七类 1;还有把剥削外延扩展到非经济行为,如权力寻租、歧视性工资等现象 2;二是有学者尝试对剥削评价标准的界定与分析。这实质上也是对剥削范畴的一种拓展性研究,属于剥削范畴的“广度分析” 。三是在马克思剥削范畴本意上所做的纵向深度研究,如关于马克思剥削的

5、基本社会制度条件、剥削对象以及所体现的主体关系的深化研究 3。近期也有学者对马1 杜旭宇: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 年第 2 期。2 谭劲松: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认识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年第 12 期。3 牛变秀:马克思的剥削观过时了吗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 3 期。3克思剥削范畴的历史条件方面进行了研究 1,但其历史条件局限于企业所暗含的微观主体条件,并没有考察企业所面临的历史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鉴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马克思剥削的基本含义、宏观计算方法;马克思式剥削范畴所处的历史的市场条件和市场环境及当时剥削

6、程度做出分析;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参照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对我国目前私有经济的剥削现状做出判断和分析。二、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含义及其宏观定量计算方法马克思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和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的经济行为。因此马克思剥削专指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占有行为,而不能泛指其他经济活动如交换领域中的不等价交换占有行为。关于剥削大小的衡量我们需要在马克思剥削本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下扩展性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对剥削率所做的分析容易让我们产生误解。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率称为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

7、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2。事实上,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率等同于剥削率是有一些假定前提条件的 3。因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剩余劳动是工人的劳动,是单个人在他必不可少的需要的界限以外所完成的劳动,事实上是为社会的劳动,虽然这个剩余劳动在这里首先被资本家以社会的名义占为己有了。正如前面所说,这种剩余劳动一方面是社会的自由时间的基础,从而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资本强迫社会的相当一部分人从事这种超过他们的直接需要的劳动,所以资本创造文化,执行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勤劳,劳动超过了为满足工人本身身体上的直接需要所必需的时间界

8、限” 4。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的劳动”就是从剩余价值中扣除交给国家的税收部分。因此,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全部等于剥削的额度。沿着上述思路,把马克思逐渐考虑或者忽略的因素放入其中,即综合考虑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区别、要素报酬、企业主劳动的价值、企业面临的市场1 吴垠:马克思的剥削范畴:现代观点 ,载中国经济问题2011 年第 2 期。2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244 页。3 杨永华:与剥削泛化论商榷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 1 期。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257 页。4竞争环境等四大因素,我们把

9、剥削大小粗略计量如下,剥削=市场上实现的价值 C(不变资本消耗) V(工资) 税 企业主的劳动收入 资产收入。尽管价值创造大小决定价值实现大小,但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并不总是相等,但企业主真正实现剥削的大小是由其实现价值的大小决定的,因此我们采取实现价值的总价值扣除法来衡量剥削程度。在这样的确定方法中,实现价值的大小和工资的大小都是因变量,受当时的市场竞争和供求状况决定。资产收入是指资本要素提供者应得的要素报酬,具体用利息率计算。企业主的劳动收入包括企业主的创新劳动(主要指经营决策活动)和管理劳动(或称之为指挥劳动)收入,我们把企业主所承受的经营风险及相应的风险收入

10、并入企业主的创新劳动收入之中,由于企业主规避风险的能力和相应的劳动付出取决于企业主所拥有和付出的创新劳动水平。三、马克思剥削的历史状况分析从上述关于马克思剥削范畴的含义及其宏观定量计算分析中我们知道,尽管剥削起因于生产资料私有,但其具体大小取决于每一特定生产资料私有经济所处的经济环境。本部分的任务是用上述衡量剥削程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和判断马克思时代工人所承受的剥削程度。(一)马克思时代的价值创造主体及其价值贡献大小生产要素所有权关系固然是决定收入分配或者说价值分配的一个因素,但这种所有权关系仅仅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生产过程中各劳动主体所创造价值的大小才是决定价值分配的主要因素,即价值的分配应

11、以价值的创造为基础。因此,价值分配是否与其价值创造同比例是判断剥削程度的一个侧面之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确认活劳动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马克思大部分的论述中把生产过程中其他类型的活劳动都排除掉或者说抽象掉,认为只有生产线上直接作业工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分析过程中,就暗含着这样的假定。马克思分析到:“在纺纱过程中,棉花吸收了 6 个劳动小时。这个劳动时间表现为 3 先令金额。这样,由于纺纱本身,棉花被加上了 3 先令的价值” 1。针对这样抽象的遗漏,马克思在逐步的分析中给予了补充。在关于“协作”的分析中,马克思指出:“一旦从属于资本1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216 页。5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这种管理的职能作为资本的特殊职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质” 1。这里所说的特殊性质就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二重性,即资本主义生产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和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尽管从表面上看,管理、监督劳动同工人的劳动都同属于“一般人类劳动” ,但这里的管理监督和劳动采取了资本主义性质,为剥削的劳动。即使是这种“剥削的劳动” ,资本家还把其中的一大部分交给了“特种的雇佣工人”监工和经理,让他们在劳动过程中“以资本的名义进行指挥” 。另外,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对资本家管理劳动是否创

13、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只要这些职能(资本家的管理、指挥、监督职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形式,那么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2 。但马克思又指出不能把产业利润完全归结为资本家监督劳动工资,产业利润中只有一点属于资本家工资的内容。因此,即使撇开资本家管理劳动的剥削劳动性质,马克思认为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微乎其微的,与工人的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相比,只占微小的份额。但如果他们在分配价值时却占了绝大数比例,就表明存在严重程度的剥削。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及资本家的创新劳动问题。资本家的经营决策等创新

14、劳动或许包含在马克思的管理劳动之中,为了对比的一致性,本文把创新劳动直接提出来是因为创新劳动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越来越大。那么我们需要分析的是马克思时代为什么“产业利润中只有一点属于资本家工资的内容” ?即当时经济环境下资本家管理创新水平和创新劳动付出大小问题。由于当时企业规模狭小,市场容量大且在不断的扩展,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锋,其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因此,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条件看,这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较低,企业经营风险较小,经济联系较为简单,市场交易成本较低。弗兰克奈特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时英国的工业是新兴工业,扩展极其迅速,竞争并没有得到高度

15、的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似乎是,也确实是占据了支配地位的因素。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的1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368 页。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年,第 476 页。6积累和金融机构的完善以及竞争的增长,才将利息的重心转移到了经商能力上”1。市场的不确定性低,企业经营风险小,企业主的创新和管理水平和付出就较低,相应企业主创新和管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低。创造的价值低但企业主得到的价值分配数量却极其高,从这个侧面讲,马克思恰好揭示了当时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历史事实。关于当时企业主的创新劳动水平和付出大小我们可以从当

16、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大小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果同一部门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说明企业主的创新水平也相应较低。保罗斯威齐认为马克思资本论存在这样的观点:在竞争的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方法是降低成本和扩大生产。这种观点背后暗示,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资本条件下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变化服务于成本下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即成本下降和规模扩大是当时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在资本论第 1 卷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手段以及资本积累的分析中,马克思建立了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机器设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的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发展和技术扩散模型。这意味着当时同一部门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从而企业主的创新水

17、平也相应较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3 卷中也提出了同一部门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的质量也接近相同的观点 2。(二)马克思时代英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产品价值实现的大小与工人工资大小是决定剥削实现程度的两个关键变量。这两个变量大小取决于企业主在生产要素购买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上的地位,即企业主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自由和比较充分的竞争是当时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但当时英国的工业是其本国和世界工业的开端,市场容量大且在不断的扩展,因此竞争并没有得到高度的发展。英国是世界产业革命的先锋,英国的工业(包括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等)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因此英国也被称之为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工厂”和工业中

18、心,这样英国可以把他的产品大量地外销给外国。致使英国的繁荣几乎从开始就是取决于出口市场 3。因此,从本国和世界两个市场看,1 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21 页。2 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201 页。3 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319 页。7英国的工业产品尽管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在最终的销售市场上能基本实现产品生产时所包含的价值,价值创造剥削与价值实现剥削基本相等。因而工人受到的剥削完全不是因为企业主产品在销售市场的地位劣势,价值未能全部实现,从而只能压低劳动力价值的“

19、客观”性剥削,而是企业主的人为主观性剥削。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那样:“在古代,只有在谋取金银的生产上,才有骇人听闻的过度劳动。在那里,累死人的强迫劳动是过度劳动的公开形式一旦卷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而这个市场又使他们的产品的外销成为首要利益,那就会在奴隶制、农奴制等等野蛮灾祸之上,再加上一层过度劳动的文明灾祸” 1。马克思还从国际分工角度论述了早期英国工业在国际市场所占据的优势地位。“机器生产摧毁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产品,迫使这些市场变成它的原料产地。例如东印度就被迫为大不列颠生产棉花、羊毛、大麻、黄麻靛蓝等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

20、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 2。同时,劳动力供给市场上的充分竞争却使企业主在购买劳动力时占据了完全强势地位,以此把处于劣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压在只满足劳动者生存范围之内。劳动者劣势地位不仅归因于劳动者供给数量的相对过剩,更取决于劳动者的“被动”同质性以及他们所面临的企业“待遇”同质性。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了农业,农业剩余人口将不断涌入城市成为无产阶级。早期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在短期内出现了一大批雇佣劳动力大军,他们的衣食保障依赖于稳定的雇佣。在城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引入替代人工技能的机器,割弃了工人技能,工人被动地“同质化” , “工人之间的差别主

21、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 ,因为工人原有的技能已失去了用武之地。机器也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使妇女和儿童也进入雇佣军之列,从而使可以雇佣工人的人数增加。劳动后备军的扩大反过来又迫使那些被雇佣的工人屈服于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指挥。尽管存在工人被机器同质化的事实,但工人的能动性差异也会使工人在一1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263-264 页。2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第 494 页。8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产生技能上的差异,即企业内少数“技术工人”的出现。但我们要分析的是为

22、什么少数的“技术工人”当时没有跳槽到其他同类企业的动机从而产生企业主之间相互竞争技术工人的景象?这归因于工人所面临的企业的同质性使他们失去了跳槽的动机。从宏观上,当时的工人一致面临的是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企业,此时的企业都是单一所有制成分的业主式私有企业。具体的讲,工人在同类企业所承受剥削程度和所“享受的工资待遇”是一样的,工人通过跳槽获得更好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虽然是出于分析问题的简化,马克思把每个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每个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假定为均等的。但在当时的情景下,这样的假定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即使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至少也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因此马克思指出“

23、资本家总是自己叫喊着要求平等的竞争条件,即要求对劳动的剥削实行平等的限制” 。同时,马克思认为当时工人在不同的企业获得的工资待遇也大致相同。马克思指出: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一定国家一定时期不同企业的同类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是基本相同和给定的,工人得到的是大体一致的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低工资。四、马克思剥削的中国时代背景分析存在私有经济就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剥削,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私有经济引起的剥削会小到“合理”的程度。因为剥削的大小是企业主所面临的劳动力需求市场竞争状况、企业主所

24、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以及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合力作用决定的。正是由于当时劳动力需求市场存在的非竞争性、企业主所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水平低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上的弱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马克思所阐述的英国工人当时所受到的严重剥削的历史事实。因此,理解我国私营经济的剥削问题也需要从以上影响因素加以综合考察和判断,而不是一概地认为凡是存在私有成分的企业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私有制”下的严重剥削现象。这种观念的存在既不利于分配相对公平的私有企业继续沿着公平的分配方向前行,也不利于分配不公的私营企业向分配公平的方向9努力。因为,分配相对公平的私营企业也被人们先见地认为存在严重的剥削和分配

25、不公问题。由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不足、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技能和素质的差异、同一行业不同所有制成分的企业并存以及工人争取劳动权益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等因素致使很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市场表现为较为充分竞争的市场状况,即企业之间会相互竞争以吸引素质较高的员工。我们假设一个竞争性行业,包含三种所有制成分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国有和私有混合的企业。比如我国目前汽车业既有国有企业上海集团,也有私营企业吉利集团;在乳品加工业既有国有控股企业伊利集团,也有私有股份占主导的企业蒙牛集团。我们同时假定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员工可以获得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即不存在对工人的剥削。同时,在要求不断创新的汽车行业中各个企业

26、必然采取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对各个层次的优秀员工展开争夺,这样即使有剥削倾向的私营企业为了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员工,也一定把工人的工资待遇提高到和国有企业员工大致同等水平,即通过企业间劳动力的竞争势态来实现劳动贡献与收入水平的匹配,从而这类私营企业的“剥削”就小到了的“合理”程度。从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一个竞争性行业,在包括国有成分在内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企业财产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工资水平是同行业其他类型企业工资水平是否合理的一个参照系。因为通常认为在国有企业员工获得了相对公平的工资待遇,实现了劳动贡献与收入水平的匹配。因此,国有企业的员工工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率”作用,国有

27、企业员工的工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与之同行竞争的私营企业员工工资的合理性,如果国有企业尤其是像目前的行政性垄断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工资报酬过高,且远远高于其相应的劳动贡献,让其他类型的企业“高不可攀” ,表率作用和竞争效应将失效,私营企业没有能力跟从国有企业,也“只好”以低工资给付工人报酬。因此,扭正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员工工资到合理水平也是削减私有经济剥削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经历了 30 几年的市场化改革之后,产品较为丰富,消费者需求变得更加个性化与挑剔,加之处在市场经济较为完善与产品较为丰富的国际市场背景下,因此从平均水平上看,目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市场不确定10性程度和经营

28、风险都远远高于马克思时代,从而企业主所付出的管理和创新劳动也相应增多,进而企业主或者说企业家才能的价值分配份额也应相对高一些。因而在评价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剥削和价值分配份额问题时,要考虑到他们目前所付出管理和创新劳动的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创新性要求高的行业。如果单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国行政垄断性行业(如电力、保险、证劵等)拥有一个平静的生存环境,缺少竞争压力,企业经营风险相对偏小,因此目前这些企业管理层的优厚待遇有可能远远高于其所付出的创新劳动。从某些企业产品所处的国际分工体系地位上看,这些企业主剥削工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观”因素。这些企业处于发达国家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位于国际分工体系“中心边

29、缘”的边缘区,从事发达国家品牌的代加工业务,即通常所说的“代工业” ,发达国家核心企业留给这些边缘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这样“迫使”这些私营代工企业主压低工人工资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苹果公司目前每台 iPhone4 产品的市场售价为 600 美元,零部件成本为 187.51 美元,富士康等中国组装企业每台只能得到 6.54 美元的代加工酬劳,而苹果公司的利润超过 360 美元 1。因此评价这些私营企业的剥削问题时,需要考虑这些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同时也应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制度层面上设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为企业减轻对工人剥削创造条件。然而,许多其产品具有“国际竞

30、争力”的私营企业,却存在人为压低劳动力工资的严重剥削现象。这些私营企业几乎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这些企业需要的劳动力为“去技能化”的劳动者,即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比较低,劳动者的可替代性强。同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附加值比较低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鞋帽、儿童玩具等,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大量销往国外。同样的严重剥削现象也会发生在其他类型的临时、非正规就业的私营企业雇工身上,并且这种就业类型的劳动力的比例还比较高。此类劳动力群体的流动性较强,与私营企业只签订一个短期合同,劳动环境差,缺乏基本的劳动安全和生产卫生条件,劳动者收入水平低且难以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待遇。相1

31、陈硕颖: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 ,载当代经济研究2011 年第 4期。11应的雇佣单位私营企业往往规模较小,对劳动者的技能和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权力介入在制度层面上对这类劳动者进行倾斜性强制保护。这些强制保护制度不仅要让私营企业雇主熟知,更要通过政府宣传让广大劳动者熟知(比如工作环境污染所引起的职业病知识等) ,而强制性保护制度至少包括工作日长度、最低工资水平、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健康的工作环境等。参考文献1杜旭宇:剥削范畴及其功能作用的重新界定 ,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 年第 2 期。2谭劲松: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

32、削理论的认识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 年第 12 期。3牛变秀:马克思的剥削观过时了吗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3 期。4吴垠:马克思的剥削范畴:现代观点 ,载中国经济问题2011 年第2 期。5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6杨永华:与剥削泛化论商榷 ,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 1 期。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9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年。10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12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13陈硕颖: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 ,载当代经济研究2011 年第 4 期。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