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巧设问题,实现课堂有效性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我是静海二中的历史教师张越,我汇报的题目是巧设问题,实现课堂有效性。大家都知道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怎样才能问得巧以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把握:一、问题设在兴趣点上。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的提问,其主要功能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就是要问在学生的兴
2、趣点上,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放音乐,如讲述难忘九一八,上课之初播放松花江上,歌唱者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悲愤,时而高亢,很快就将学生吸引到歌声描绘的情境之中,教师提问:你从歌曲中听出歌者当时是一种怎样感情?为什么东北人民被迫“脱离了家乡”“整日价在关内流浪”?示图片,如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之初,循环播放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石窟艺术的图片,学生被精美的艺术作品吸引,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精美图片的名称吗?讲故事,如戊戌变法一课之初,教师如同评书演员一般讲起了谭嗣同慷慨就义的经过,学生痴痴地听着,这时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位壮士是谁吗?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读歌
3、谣,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之初,教师朗读歌谣:“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2”随后提问:你从这首歌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搞竞赛,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教师组织一个小型竞赛:以抢答的方式说出中国特有的节日。鼓励优胜者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建军节的来历吗?我总结在这个环节的实施中应把握两点, 一是要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围绕所授这节课的主题进行。二、问题设在知识点上。所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以知识点为基础的,所以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教材,整理本课的知识体系。此层次的问题相对简单,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如: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格:事变名称 时 间 地
4、点 简单经过 结 果九一八事变如关于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表格:战 争 时 间 条 约 危 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秦朝建立 (公元前 ) )巩固统一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太尉 郡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军事上南征越族如关于世界近代史文化部分的表格:项目 人物(国籍) 成就(代表作)思想科学文学音乐美术如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4在实施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的进行,给七年级学生授课就给出划好的表格让其填写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文化、革命、战争、措施等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述;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训练,就可以让他自己将相关的知识归纳成表格;九年级
5、时就让学生自主采纳不同的方式归纳知识,这样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了历史学习习惯。三、问题设在疑难点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学生的疑难点处提问,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经过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如讲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时提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现在抓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了什么?在学生困惑之时,我及时加以引导:想想当时各种政治势力日本、国民党中的亲日派、支持国民党的美国的态度都是怎样的?学生恍然大悟:在当时复杂的
6、形势之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放弃个人恩怨主张和平解决,使抗日出现新的局面。再如:为了解决“为什么郑和能下西洋?”这个疑点,我设计了郑和访谈录 ,活动设计程序如下:将学生分作皇帝组、郑和组、随从组、外国使者组。分别回答下列问题:皇帝组的问题是:作为皇帝,您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您敢于派郑和下西洋的理由是什么呢?郑和组的问题是:郑和,面对惊涛骇浪,您接受这项任务的勇气来源于什么?随从组的问题是:作为郑和的随从,你为什么敢于加入下西洋的队伍之中?请介绍一下你们到过哪些国家好吗?外国使者组的问题是:欢迎您到中国来。是5什么信念让您搭乘郑和的船只来到中国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 以组为单位组织发言
7、稿。教师通过这四个问题,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规模、到达的地区以及造成的影响分析出来,重难点得到突破,并使学生感受到郑和船队的大无畏精神。再如讲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农村包围城市的决策是正确的?我就此提出假想:如果你是当时军队的决策者,你带领军队走向何方?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经过归总,达成共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攻打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只会把革命带入灭亡,只有去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疑团解开的同时,心灵也受到震撼:中国共产党不愧是英明伟大的党。四、问题设在情感升华点上。历史课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的教育,也可以说在这点上历史课是得天独厚的科目。但生硬的口号式的说教学生是相当厌恶与逆反的。这就需要教师寓教于问题之中,随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例如,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请学生就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和相关资料编写汉武帝送别张骞的临行对话,语言要符合历史人物的身份,注意当时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体会了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再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我利用书上的插图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请你报道这场战争。学生以组为单位快速编写新闻稿,分配角色,他们以单人现场报道、记者访谈录、演播大厅和现场切换报道等不同
9、的形式表达着对八国联军侵华罪行的愤恨,我知道“中华复兴有我一份”的信念在他们心中升腾。在以上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感悟:6一是要把握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时间。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学生答问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会导致学生思维结果的草率;过于漫长,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涣散,这两种情形都会降低提问的效果。具体安排时间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认知风格,从教学实践效果来考虑。同时时间长短还应注意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二是要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回答得“好不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对于回答得很精彩的学生,除用鼓励的语言外,还要在更高层次上要求,促使他更上一层楼。对于回答不全面的学生,要着重表扬他对的部分,让他们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对待回答错了的学生,也要表扬他敢于举手、积极回答的精神,让他们体面地坐下,维护其自尊。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一个精心设计的、富有吸引力的、并能随课堂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的问题定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的动听之曲。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