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弘一大师格言别集,中国文化精粹欣赏,学问类,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机,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存养类,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动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需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存养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2、。”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并不小。”,存养类,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功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功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生,则梦寐恬。,存养类,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沈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持躬类,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3、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持躬类,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尤,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持躬类,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4、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持躬类,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需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持躬类,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是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陋之病。 胡文定公云:人家
5、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处事类,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愚宜厚。处至急之事愚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处事类,吕新吾云:作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治理,待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处事类,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6、 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处事类,处大事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凉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接物类,严之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易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
7、“凡事最不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反恩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8、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隲处。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行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从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律己,宜带秋气。处事,须带春风。,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面谀之词,有识
9、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由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责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反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便是损阴骘处。,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局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 ,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盛德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古目中所鄙弃者众。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敦品类,读诗书,尚气节,慎与取,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丧身辱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