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istem,第一节 消化系统概述 一、组成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管壁上小腺体,二、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 是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结构复杂的、不能渗透的大分子物质,水解为简单的、可溶的小分子物质,使其能透过消化管上皮,再由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为组织细胞利用。 吸收:食物分解后产生的营养物质经消化管上皮细胞膜进入血液与淋巴的过程为吸收。,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 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三、功能 消化食物、摄取营养
2、、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四、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1.粘膜层: 上皮: 固有层: 粘膜肌层: 2.粘膜下层: 3.肌层: 4.外膜:,食管Esophagus,五、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伸展性3、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5、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一、消化管(一)口腔,舌 (tongue),牙周组织,牙(teeth),(二)咽 (三)食管 (四)胃 1、胃的位置、形态与分部 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 小部分位于腹上部。,形态: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弯,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前后壁在上方
3、构成的弓状缘、凹向右上,靠右侧有角切迹。胃大弯,前、后壁在下方构成的弓状缘,凸向左下。,形态结构,胃的外部形态,分四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2、胃的结构特点 1)粘膜层: 皱襞:内表面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的纵行皱襞,皱襞上布满不规则的胃小区,小区内又有针尖大小的凹陷,称胃小凹,是胃腺的开口。,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一层上皮分泌的黏液,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能防止胃液内高浓度的盐酸与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固有膜: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小腺体。,幽门腺、贲门腺:分别位于相应部位,分枝的管状腺,主要分泌粘液。 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部,单管状腺和分枝的管状腺,由4种细胞组成,全
4、长可分为三段:颈、体、底。,a.盐酸细胞(壁细胞):腺的上半部较多,肥体大,呈三角形或圆球形,常有双核,功能是分泌盐酸,还分泌一种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内因子。,b.胃酶细胞(主细胞):位于体和底部,圆柱状,嗜碱性,质内有酶原颗粒,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 c.颈粘液细胞:位于颈部,功能是分泌黏液。,2)粘膜下层: 3)肌层:发达,内斜,中环,外 纵三层平滑肌,贲门和 幽门部环行平滑肌增厚 形成括约肌。 4)外膜:浆膜。,(五)小肠,长57米,分为三部。,1、小肠的分部: 十二指肠:长2530cm。呈 “C”形弯曲,包绕胰头。 分为:上 部:有十二指肠球。 降 部:有十二指肠乳头。 是胆总
5、管的开口。 水平部: 升 部:十二指肠空肠曲与 空肠分界。,空肠与回肠: 空肠:上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血管多呈红色,运动快,内容物少。 回肠:下3/5,右下腹部,腔小壁薄,血管少呈淡红色,运动慢,内容物多。,空肠,回肠,2、小肠的结构特点 1)粘膜层: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半环状的皱襞,称环状襞。表面布满细而密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绒毛是上皮层和固有膜组成,上段多而密,下段稀而低。,上皮层:吸收细胞:有微绒毛,12亿个/mm2。 杯状细胞:单细胞腺。 固有膜:伸入绒毛内,形成中轴,内有一条盲 端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乳 糜管周围有毛细血管网和纵行的平 滑肌。,小肠上皮吸收细胞和杯
6、形细胞光镜像,PAS染色示杯状细胞,小肠绒毛 (横切),小肠绒毛 (十二指肠中央乳糜管),左:中央乳糜管 右:粘膜血管(卡红明胶注射),小肠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单管状腺,开口于绒毛底部之间。 细胞成分有: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 帕内特细胞(Paneth cell) 未分化细胞 内分泌细胞,小肠腺示潘氏细胞(焰红与坚固绿染色),小肠腺光镜图(示潘氏细胞),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 粘液腺。 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4)外膜:十二指肠为纤维性外膜, 其余为浆膜。 (六)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结肠、 直肠三部。,1、结构特点 1)粘膜层无绒毛,大肠腺长而密, 上皮层和肠腺中杯状
7、细胞多。 2)有结肠带和结肠袋。 3)肠脂垂。,2、分部: 1)盲肠和阑尾:盲肠是大肠起始部,下端游离,形态是盲囊袋状,位右髂窝内,内侧有回肠的开口。回肠的粘膜皱褶突入盲肠称回盲瓣,防止食糜回流。阑尾长79cm。,2)结肠:成门字形,分为四部。 升结肠:由盲肠上升肝曲(右曲) 横结肠:横行向左脾曲(左曲) 降结肠:左曲下降左髂嵴续 乙状结肠:左髂嵴第三骶椎上 缘处,乙字弯曲。 3)直肠:1215cm,上续乙状结 肠,下开口于肛门。,二、 消化腺 (一)唾液腺(三对大唾液腺),(二)胰 分头、体、尾。 头膨大被十二脂肠包绕,体位胃的后方,横位于腹后壁,尾邻接脾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
8、胰的组织结构 1、外分泌部:复管泡状腺,有腺泡和导管,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2、内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染色较淡,称胰岛。多者有十万百万个,主要分布在胰尾。,(三)肝:成人重12001500g。 1、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位左季肋区。 2、体表投影:上界平右第五肋间隙,下界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3cm,七岁以下的儿童右肋弓以下2cm处可以摸到,此范围内可以叩诊听到浊音。,3、肝的形态与分叶,4、肝的微细结构 (1)被膜:结缔组织膜(纤维囊)、浆膜。 (2)肝小叶:50100万个,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长2mm,宽1mm,多面棱柱状。,
9、肝细胞:多角形腺细胞,12个核,位中央,质内含各种细胞器。 肝索肝板:由肝细胞分枝吻合而成,成索状,立体观肝索吻合成不规则的板状,称肝板。,肝血窦: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进入肝小叶共同形成的窦状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内皮有孔、无基膜,窦内有肝巨噬细胞(kupffer cell),具有吞噬能力。肝窦的血液汇入中央V。,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与相邻的中央V合成小叶下V,继而合成了34条肝V,注入下腔V。 胆小管:又称毛细胆管,肝细胞之间的小管道,两细胞膜凹陷而成,肝细胞膜就是胆小管的壁,肝细胞合成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出肝。,肝细胞有三个接触面: 肝细胞与肝细胞 肝细胞与肝血窦 肝
10、细胞与胆小管,(3)门管区:又称汇管区,位于肝小叶与肝小叶之间,此区有小叶间A(肝A的分支),小叶间V(门V的分支),小叶间胆管(胆小管汇集而成)和小叶间结缔组织组成。,5、肝的血液循环特点 1、血供丰富 2、两种血液来源 机能血管:门V肝叶V小叶间V 营养血管:肝A肝叶A 小叶间A 肝窦中央V 小叶下V肝V下腔V,6、肝的功能 (1)分泌胆汁:成人每日5001000ml, 主要成份是胆盐和胆色素。 (2)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3)贮存。 (4)防御解毒。 (5)造血。,7、胆囊与胆道 (1)胆囊:呈梨形的肌性囊袋,容量为 4060ml。功能是贮存和 浓缩胆汁(2030倍)。 (
11、2)输胆管道: 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胆囊胆囊管 胰腺管胰腺,第三节 消化 一、口腔内消化食物在口腔内主要是被咀嚼磨碎,并与唾液混合湿润形成食团,便于吞咽。,(一)唾液腺和唾液,1.唾液来源:唾液腺(腮腺parotid)、颌下腺 (submaxillary)、舌下腺sublingual) 2.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 3.成份: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 4.主要作用:(1)湿润和溶解食物(2)清洁和保护口腔(3)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4)中和胃酸,(二)咀嚼与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
12、on,咀嚼:食团 吞咽 (3期):由口腔到咽;由咽到食管上端;沿食管下行到胃 动力:食管的蠕动(迷走神经反射及壁内神经丛控制),二、胃内消化 (一) 性质、成分和作用纯净的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反应的液体 (pH 0.9-1.5)。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1.5-2.5 L。,胃液的成分: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 有机物如粘蛋白、消化酶等。,1、盐酸 Hydrochloric acid,由壁细胞(泌酸细胞)产生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质分解提供酸性环境; 使蛋白变性; 杀菌; 促进促胰液素、CCK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 促进铁、钙的吸收。,2、胃蛋白酶 P
13、epsin,由主细胞产生,以酶原形式分泌 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肽键上,主要分解产物是胨。最适 pH为 2.0,3、粘液 Mucus,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粘颈细胞、贲门、幽门的腺细胞产生。 作用: 润滑 保护胃粘膜 降低胃酸的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防止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 发挥粘液屏障Mucus barrier作用,附:粘液屏障 Mucus barrier,粘液凝胶层抑制H+向胃壁扩散,促进H+与由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中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附:胃粘膜屏障 Gastric mucosal barrier,粘液屏障 胃上皮
14、细胞顶部的细胞膜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连接构成的脂蛋白层 防止H+扩散入粘膜上皮细胞内,保护胃粘膜免受高浓度H+的侵蚀 酒精、阿斯匹林可破坏此屏障,4、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由壁细胞产生的粘蛋白 作用: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液所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定义: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使胃底、胃体平滑肌舒张。 意义: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贮存食物、防止食物过早排空,便于胃内充分消化。,(二)胃的运动1、胃的运动形式,(2)紧张性收缩,既维持了胃一定的形态位
15、置,又使胃内有一定压力,有助于胃的机械消化。,(3)蠕动,食物入胃后约5 min开始,3次/min。 作用: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2、 胃的排空,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 胃排空是间断性的,它是促进胃运动与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三种营养食物的排空:糖类(最快)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排空需46 hr。 影响因素:胃内压、幽门括约肌、食物。,胃排空的调节,体液调节:脂肪-肠抑胃素;蛋白质、色氨酸- CCK;酸-促胰液素 神经调节:肠胃反射(迷走神经)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
16、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食物量:胃的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壁内神经反射或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胃泌素:扩张刺激以及食物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消化产物,可引起胃窦粘膜释放胃泌素,促进胃排空。 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肠-胃反射:在十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这些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个反射称为肠-胃反射。,3、呕吐 Vomiting,定义:胃内容物和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口腔强烈驱出的动作。 一种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激素
17、:当过量的食糜,特别是酸或脂肪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引起小肠粘膜释放几种不同的激素,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的排空。促胰液素、抑胃肽等都具有这种作用,统称为肠抑胃素。,三、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7.8-8.4, 最重要的消化液 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约为1-2L。,主要成份及作用,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为消化酶提供弱碱性环境 胰淀粉酶Amylase:淀粉麦芽糖 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 :脂肪甘油一脂 + 脂肪酸 胰蛋白酶Trypsin和糜蛋白酶Chymotrypsin: 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蛋白质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DNA、RN
18、A单核苷酸,(二)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苦味,粘稠。成年人每日分泌胆汁约8001000 ml 肝胆汁:金黄或棕桔色,弱碱性p7.4 胆囊胆汁:因浓缩而颜色变深,呈弱酸性pH6.8 成分:水、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及各种离子,无消化酶 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对于脂肪的 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由肝管流出,经胆总管而至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入胆囊而存贮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和胰液、肠液一起,对小肠内的食糜进行化学性消化。,胆盐(Bile salts)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促进脂肪酸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加强胰脂肪酶的活性
19、。 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弱碱性(pH=7.6);分泌量为1-3L/日 成分:水、粘蛋白、无机盐、多种酶(肠致活酶由小肠腺分泌;其他酶随肠上皮细胞脱落进入小肠液),(三) 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主要作用,主要作用,消化作用: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肠淀粉酶、蔗糖酶、麦芽糖酶、 乳糖酶、肠肽酶、肠脂肪酶 稀释消化产物 保护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溶菌酶杀菌作用,分节运动: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1)混合;2)增加接触;3)有助血液、淋巴回流。 蠕动:0.5-2.0 cm/s;蠕动冲:225cms; 逆蠕动。 摆动:以纵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四)小肠的运动 Movem
20、ent of small intestine,四、大肠内消化 Diges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吸收水分; 为消化后的残余物质提供暂时贮存场所。,(一)大肠的分泌物与细菌活动,碱性 主要成份:粘液和碳酸氢盐,大肠内的细菌,作用: 发酵: 分解糖及脂肪 腐败: 分解蛋白质 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 K 2030固体总量,(二)大肠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蠕动、集团蠕动,特点: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三)排便反射Defecation reflex,排粪反射,条件容许(+),机体内主要的消化液,第四节 吸 收 Absorption,一、吸收的部位,吸收:消化管
21、腔内经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水和无机盐类等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能力和吸收速度不同,这主要决定于各部分消化管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的时间。小肠是各种动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一方面是因为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且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另一方面,黏膜的特殊结构使小肠有很大的吸收面积和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是其能充分吸收消化后产物的先决条件。,小肠粘膜具有环行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的绒毛,每一条绒毛的表面被覆许多微绒毛,使细胞表面呈毛刷状,小肠的这种结构可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圆筒的面积增加了约600倍;此外,在绒毛内分布有丰富的毛
22、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在消化过程中小肠绒毛的节律性的伸缩运动和摆动,可使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压力发生变化,并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动,从而促进吸收。,小肠绒毛,二、吸收的机制,两条途径: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两种机制: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被动吸收包括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主动吸收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及入胞。,三、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类的吸收,短、中链脂肪酸及甘油门运输入肝 长链脂肪酸及其甘油一酯合成甘油三酯(动物体中性脂肪) 乳糜微粒淋巴循环入血,(三)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小肠全吸收 氨基酸的吸收为主动吸收(与钠转运耦联或载体蛋白) 二肽、三肽的吸收通过Na
23、+能量依赖式载体介导完整小蛋白的胞饮吸收(可能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或中毒反应),(二)脂肪的吸收,(四)水分和盐类的吸收,Na+,负离子(Cl-、HCO3-),Ca2+,吸收部位:小肠、结肠 吸收能力:空肠回肠结肠,Na+的主动吸收形成的电位差是负离子吸收的动力;可能也有独立的被动转运.,维生素D3、甲状旁腺素和钙结合蛋白可促进其吸收。,Fe2+,吸收量:1 mg/d;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 吸收能力:缺铁时,吸收能力增强;Fe3+ Fe2+(吸收); 酸性环境容易吸收(胃酸);机制:见下图,(五)维生素的吸收,水,吸收部位:小肠(90)、大肠(10) 吸收机制:被动吸收,溶质主动吸收产生的渗透压梯度 是其吸收的动力。,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胡萝卜素可溶解于胆盐微胶粒中,与其它脂肪消化产物一起沿全部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为主)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VB12除外)和维生素C,均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被吸收。维生素B12必须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在转运到回肠后与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被吸收。回肠是吸收维生素B12的特异部位。,思考题: 1、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 2、糖、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形式、机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