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十二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2013-11-20 10:55:49| 中公教育【报告摘要】公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报告解读】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人类共识和协同行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产方式脱胎于传统工业化的路子,以往主要拼资源、拼环境消耗带来的发展成果伴随着高昂的生态恶化代价。同时,生态治理却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打补丁、擦屁股阶段,走
2、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圈。生态文明建设既事关发展方式,又事关人民福祉。无论是着眼于当前的环境恶化现实,还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我们都“必须” 并且“加快”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问题,寻找更为有效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是实际上就是从资源管理
3、、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创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是 GDP 数据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 GDP 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 的目标的继承,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机遇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机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生态资源破坏和恶化所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形成了较强的“倒逼”
4、 机制。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经形成共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长期努力,推动包括生态文明体制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定就会实现。【微言微语】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为了更好地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大环保体制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民生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十一 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检察权2013-11-20 10:52:02| 中公教育强力推荐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体系 专项高分赢笔试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专题 报名指导 技巧点拨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线上报名大优惠 一减再减 201
5、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冲刺课程 23天13晚系统备考 2014国考新大纲专属定制课程 一对一申论写作速成课程 2014国家公 务员考试高端 精细 个性化申 论批改 轻松提高30分【公报摘要】公报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报告解读】因财政权、人事权受制于地方,目前,基层法院一旦遇地方干预,很难保持独立审判。而行政机关的执法存在力量分散、执法不独立、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
6、、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对于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提升司法公信力,各级党组织应有意识地主动避免干预个案,否则很容易造成在司法实践中违背法律和政策。同时,司法部门应强化垂直管理,减少法院在人事与财政上的地方依附,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为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意义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是人民法院对优良司法传统的继承,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司法如何保持本色的根本性的目标追求。大力加强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孜孜追求的核心目标。坚持司法为民,司法
7、公正是提高司法公信力,是人民司法所面临的重大的现实问题。努力方向一要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二要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三要自觉服务大局。四要深入推进司法改革。五要狠抓法院队伍建设。六要夯实法院工作基础。【微言微语】目前行政执法存在分散、不独立和效率低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公正、相对独立、高效权威、统一整合的执法体制,减少执法机关之间的冲突,减少权限的交叉和重叠,从而防止执法过程中各种问题,如不作为、选择性执法、滥用执法权等,最终实现行政机关的公正、规范、文明和严格执法。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十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2013-11-20 10:48:19| 中公教育强力推荐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
8、程体系 专项高分赢笔试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专题 报名指导 技巧点拨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线上报名大优惠 一减再减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冲刺课程 23天13晚系统备考 2014国考新大纲专属定制课程 一对一申论写作速成课程 2014国家公 务员考试高端 精细 个性化申 论批改 轻松提高30分【报告摘要】公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9、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报告解读】公报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这就涉及到农村的土地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原 则还是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同时,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均等原则也不是平均原则,而是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处理好3个关系,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10、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应对复杂局面还要以改革破难题: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源头上削减中央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二是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原因在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将农村集体土地收归国有,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后售卖。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商品房用地价格不断攀升,而农民的征地补偿款提升速度远远没有获得相应的增长。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绕不开征地拆迁问题。农民大量土地被征用,征地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分配、农民安置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对中国的征地制度改革,其最重要原
11、因一是对农民的权益保障不够,这是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认真去研究和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对于土地的农业转为非农业使用约束机制不强。土地一方面被大量征用,另外一方面效率却不高,甚至浪费严重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为了推进城镇化,征地机制所衍生出来的一些东西导致地方政府,乃至企业的行为偏离了正常轨道。比如地方政府为了追逐土地财政的收入,更多地征地、更多地卖地。还比如一些企业追求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土地,以待增值。这些扭曲的市场经济行为让征地制度改革变得非常必要,同时整个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重中之重。 【微言微语】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正面角度破解了很多难题,包括农民如何进入城市、社会福利、城乡两张皮
12、和二元体制发展。这是个非常巧妙的提法,治理层次的提法破解了很多问题,也为未来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如何改革身份制度问题,让乡下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里人更好地去乡下投资。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九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报告摘要】公报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解读】公报共提到11次“公平 ”,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 药体制改革中共提到2次“公平”
13、,表明中央 对社会事业公平性的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决心。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诉求之一,也是收入分配的再分配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更好完善社会保障。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 之前,不 仅仅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深入分析维护社会公平、恪守分配正义并让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是文明社会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当不同阶层的福利诉求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时,应通过对话、协商来增进福利共识,并由立法机关来决定。我国已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保制度框架,强调的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共担责任,既非
14、劫富济贫式的制度安排,亦非滋生懒惰型的平均主义,而是在激励劳动、合理分享、互助共济的条件下,让低收入或困难群体也能有尊严地生活下去,同时又让富人感到没有被剥夺。公平的社保制度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普惠性。不是某一群体的专利,而是全民的福利,是共享式的制度安排。二是统一性。愈是统一的社保制度愈是能公平地惠及全民。三是可持续性。即能够持续地让人民感到一年比一年好而不是起伏波折甚至遭遇危机。在三要素中,前两个解决的是当代人的横向公平问题,后一个解决的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问题。存在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还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二是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
15、面还比较窄;三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加强城乡相关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加大;四是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五是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六是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七是管理服务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微言微语】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特别注重公平的两个内涵。首先是权利的公平,即每个人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有相应的制度。其次是有公平的标准,在制度内,缴费标准,待遇标准全部实现合理的统一,做到“用一把尺子去度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八 创新社会治理【报告摘要
16、】与此前多用“创新社会管理”相比,此次会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报告解读】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看来,相较于管理,治理倾向于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一字之差,代表执政党一种执政理念的转变。原因落实建设和谐社会的两方面的要求,制度设计在顶层,政策执行在基层,对策出台在顶层
17、,问题爆发在基层,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这两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纲领,政策最终是否能较好落实却在基层政府。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老年人社会保障、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妇女权益保障等社会保障事务办理均在基层政府,征地、拆迁、物业管理、企业改制、医患纠纷、劳资纠纷、污染纠纷、借贷纠纷、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纠纷等突出社会矛盾的爆发、解决也在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在改善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言微语】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
18、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七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2013-11-19 14:23:04| 中公教育强力推荐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课程体系 专项高分赢笔试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备考专题 报名指导 技巧点拨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线上报名大优惠 一减再减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高分冲刺课程 23天13晚系统备考 2014国考新大纲专属定制课程 一对一申论写作速成课程 2014国家公 务员考试高端 精细 个性化申 论批改 轻松提高30分【报告摘要】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
19、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报告解读】变化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而不是像金融、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句,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亮点其一,在财政的重要性上,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
20、提法。其二,公报提到了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其三,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并要有法制保障。其四,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民生改革、教育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为此,现在就是要厘清事权和财权,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分析及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今年3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做的第一件大
21、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撬动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取消、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在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政府监管、社会组织如何“配套” ,才能规避“ 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困局,达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 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综合分析财政问题,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的问题。财税改革密切联系战略和全局。在我国经济仍具黄金发展期特
22、征的同时,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一方面,在财政方面,省以下体制一直未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基层财政困难、大量隐性负债和短期行为明显的“土地财政”偏颇,引起广泛诟病,为化解矛盾、真正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服务又好又快发展,强调财政体制的扁平化、县级财力保障、地方税体系建设、转移支付改进、预算的透明、规范和民主化、法治化都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正在呼唤新的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在我国一般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当前,资源产品价格、不动产价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不能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愈益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社会再生产“命脉” 层面“从煤到电”的配置机制扭曲,比价关系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上、中、下游全程各相关主体的节电、节能、降耗、低碳发展的内在激励。除此之外,从资源开发到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税体系和地方政府阳光融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省以下财政分税制迟迟不能落实,成为政府职能转换、行为优化方面的明显障碍,基层财政困难、地方大量隐性负债、过度依赖“土地 财政” 等 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 ,都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