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702669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苏轼与弥尔顿悼亡妻的比较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On His Deceased WifeMe 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d from death by force

2、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 as whom washt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aild,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sweetness

3、,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d So clear,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 I wakd,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翻译:梦亡妻我仿佛看见我才死去的结发圣女,送还给我象阿尔克提斯由坟茔返还,是诺夫的长子强力救她出死亡,昏厥中还给她欢天喜地的丈夫。我爱妻,象是洗净了分娩的血污,按古训洁净之后已将罪赎完,恰似我深信我仍会又一次在天堂一清二楚地遇见她,无拘无束,她披一身霜罗,纯洁如心灵。她蒙着面纱,但是我似乎看见

4、爱敬、妩媚和善良在她身上晶莹闪亮,脸上的高兴劲比谁都鲜艳。然而她正俯身拥抱我,我苏醒,她飞了,白天又带我回漆黑一片。正文:悼亡哀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和民俗活动现象,也是历时久远、涵括众多体裁的文学主题。这在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上都有明显的发展脉络和具体记载。本文拟对苏武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悼亡诗梦亡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着重探讨两篇作品的同质性。苏轼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词人 ,他的词豪放洒脱 ,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弥尔顿是 17 世纪英国诗人 ,也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两位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人似乎没有可比性

5、。然而 ,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和弥尔顿的 1 4 行诗 OnHisDeceasedWife中所表现出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值得探讨。这两首诗词都是用记梦的方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相同的主题和表现方式表明人的情感是超越时空的。1、主题内容: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于妻子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深切的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开头就以动人心弦的强音,把读者带入沉思。十载分离,生死路断,消息隔绝。“不思量,自难忘”,揭示出词人矛盾的心态。不思量即是思量,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无时无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约翰弥尔顿是

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诗人,他的第一次婚姻并不美满,前妻去世四年后续娶凯瑟琳为妻时诗人已经双目失明,因而始终不知道其妻的容貌,但两人情深意笃,十分恩爱。不料,良辰美景短暂,一年三个月后,凯瑟琳死于产褥。弥尔顿的悼亡诗梦亡妻就表现了对爱妻凯瑟琳伍德柯克永不忘怀的深情。诗的最后最后一节中:“这么亮,远胜别的脸,真叫人喜悦”,“她正要俯身把我拥抱起”,双目失明的诗人居然清清楚楚的见到了爱妻的容貌,真是喜出望外,爱妻还要亲热的拥抱“我”,岂不喜上加乐?!诗人的情绪涌上了喜悦的浪尖。但是,“我醒了,她去了,白天又带给我黑夜。”感情一下又跌落悲哀的幽谷,现实的失去爱妻的苦痛又弥漫于诗人的周身,失爱之痛痛彻心肺

7、。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梦里还乡,看见亡妻与生前一样正脉脉含情的坐在“小轩窗”前梳妆打扮。弥尔顿梦亡妻首句“我恍若见到了爱妻的圣灵来归”即点明“我”在梦中与爱妻亡灵相会,渲染悲伤凄凉气氛,魂牵梦萦之苦,失爱之痛。梦中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是苦涩而悲怆的,天上人间,像近在咫尺,又像远在天边,既清晰明朗又扑朔迷离。梦醒后美好的幻影消失,悲哀又代替了欢乐,梦中的喜悦更增添了生离死别的现实的痛苦。正如元稹所说:“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2、文化心理:中国悼亡诗和西方挽歌在内容风格和文化心理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中西方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中国社会,基本

8、上是一个宗法式的农业社会,这样的社会重现世,重“人本”,社会思想是现世的,美学思想也是现世的。中国也有宗教,但是中国社会中“神”的观念没有西方那样强化,神性同人性没有太大的区别,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悼亡诗往往选择平凡事情表现主题,或以家务事表达儿女情,体现了浓郁的人情味,并表现出对彼岸世界的怀疑。弥尔顿在梦亡妻中把死于产褥的妻子比作希腊神话中为拯救丈夫而自愿替死的阿尔瑟蒂丝。天帝之子大力士赫丘力斯也被凯瑟琳这种为爱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感动,同样把她从冥间抢救出来,送还给她的丈夫。“我的爱妻,洗净了产褥的污秽,已经从古律洁身礼得到了救助。”爱妻和圣母玛利亚一样也履行了“洁身

9、礼”,“洗净了产褥的污秽”。这使爱妻的形象和品德合乎圣者的身份。诗人巧妙的把梦境、神话和宗教糅合在一起,既富想象又合乎情理。中国艺术中的情每与“物”或“象”牵连,“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中国人把自己本身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 因此中国诗人对待自然是非常亲情化的,眼中之景即人化之景。物我关系模糊消融于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神与物游的境界。所以中国古诗是非解释性的,它往往是显示出一种情境,但并不去说明。“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苏轼江城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梦见亡妻,可是王弗已归葬四川,一撮孤坟,千里远隔,想共话凄凉,却走不到坟前

10、,精神上多么的痛苦。“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希望能够与亡妻见面,畅叙离情,但岁月流逝,容颜衰老,十年沧桑,远非旧样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写绵绵的情话,只写相顾间的盈盈泪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将亡妻设想成生者常年安眠于“短松冈”的孤坟中,夜来只有一轮明月相陪,还要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为思念丈夫而肝肠寸断,死死生生,无有穷已。作者从亡妻墓驰骋想象,词已煞尾,但沉痛的感情似乎还在微漪摇荡,无声的泪水似乎还在横波涌流可见,中国古人所理解的“情”乃是一种感动天人,遍被万物的“气”一般的联系。即使是悼念亡妻,内心无比悲痛,诗作仍是含蓄内敛深藏节制的。当然,这也是儒家

11、“哀而不伤”观点的折射,与西方思想中作为“主观表现”内容的情感心理殊不相类。西方人相信语言可以并应该通过其理知结构来整顿、演示自然,从而证实世界的真实秩序。这种语言信仰体现在语言艺术中,又形成以叙事为尚的取向。梦亡妻记叙了梦中与爱妻亡灵的相会。中国诗中要表达的情通常是“只可意会”,诗要表达的是“言外之意”。这言外之意存在于心领神会的超语言的“意会”之中。语言难得其真,惟有“无言独化” 的信仰是中国诗歌形制短小的秘密。“无言”是中国古人追求天然天真旨趣的规定,但要作诗,要“歌咏言”,这是一种微妙的矛盾。所以要尽量少言,要以言语的有限性暗示诗人观感在无限天地前的无限性,从而以少少许胜过多多许。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苏轼江城子描绘了一个无声的梦,“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载分携,骤然相见,有多少话要倾吐,可交流情感的只有夺眶而出的千行热泪,无言之言,无声之泪,将委曲的抒情化为哀婉的画面刻在读者心中。这 2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亡妻的哀吊之情,都以梦的形势来写,从主体内容和文化心理等角度比较了中国悼亡诗和西方挽歌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总的来说,中国悼亡诗多描写真实的感受,着力描绘亡人生前的情景和场景。抒发生离死别的伤感。西方挽歌则多回忆往日的种种,歌颂坦然地人生态度。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影响下,各自表达不同的宗教,自然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