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研 究 生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比”字句偏误分析文献综述 课程名称 现代汉语 姓 名 陈非非 学 号 201411001051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年 级 2014 级 院 、 所 国际教育学院 年 月 日 2015 年 3 月 28 日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分值)指 标 评价内容A B C D 得分选 题 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论 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 15-11 10-6 5-0文 献 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
2、20-16 15-11 10-6 5-0规 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 15-11 10-6 5-0能 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总分: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制摘要随着汉语学习在全世界范围的开展,关于汉语教学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其中,“比”字句作为汉语语法一个重要的部分,无论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角度有颇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分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留学生学习“比”字句时出现的偏误分析文献,总结了目前国内偏误研究文献的一些特点,同时也指出做
3、好偏误分析研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关键词:“比”字句,偏误分析,文献“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一个比较重要的语法点,也是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时觉得困难和经常出错的一个地方。总结出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现象并找到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抓住教学重点,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避免偏误的出现。因此,本人从“比”字句的偏误这一角度出发,搜索并阅读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各国留学生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如下:1.印尼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谭丹(2014)在初级水平印尼学生“比”字句的偏误分析中,以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以汉
4、语“比”字句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比”字句的研究情况背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的偏误语料,在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后,梳理出了印尼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类型:比较项的偏误、结论项的偏误、比较标记的偏误、比较点的偏误和否定式的偏误,并对每一类偏误中错序、遗漏、误加、误用和省略等偏误现象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和分析。然后,通过汉印语言对比分析,找出了初级水平印尼学生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母语和第一外语的负迁移、目的语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对目的语掌握不牢等。最后,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教材编写和教师课堂教学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2.韩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徐菁玉(2011)在韩国学生“比”
5、字句偏误分析中,以中介语理论及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在汉语本体“比”字句研究和第二语言“比”字句习得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韩国留学生的习得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对问卷中韩国学生普遍出现的、有规律的偏误句子进行分析,总结韩国学生在“比”字句习得中出现的偏误类型,找出产生偏误的根源所在,如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过度泛化等。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比”字句的教材编写、“比”字句语法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3.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饶春、王煜景(2011)在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中,作者在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指导下,在已有“比”字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美
6、国 IES 北京中心 LI 项目 220 年级 21 名美国学生的作文为被试语料,经过研究得出美国学生的偏误类型大致分为:语序错误、误加、“不比”句偏误和其他偏误四类,实验的结构证明美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规律符合已研究的“比”字句习得规律,并经过讨论得出美国学生习得“比”字句的特点:由于以交际法为基础的句型操练法非常强调学生在使用“比”字句交际过程中结论项的位置,所以美国学生并未出现泰国和韩国留学生经常出现的结论项的偏误,同时也指出这一教学法的弊端,即学生只是较为死板地使用“比”字句基础句型,不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扩展句型。4. 蒙古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拓朴(2012)在蒙古留学生“比”字句偏
7、误分析中,同样将“比”字句研究现状分为汉语对“比”字句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比”字句的研究,以调查法、分析法和对比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指出蒙古学生在学习“比”字句习得方面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语序错误、成分遗漏、句式杂糅、词语误用及成分误加五个方面。作者对蒙古学生在比较项偏误、结论项偏误、“比”字句误用三个方面的偏误进行逐一分析,得出蒙古学生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学”和“教”两个方面,“学”的方面主要包括母语负迁移、汉语规则泛化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而“教”的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上引导不当和教材编写不当,并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给出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学生“比”字句不同的教学建议。5.日本学生“
8、比”字句偏误分析郭琼(2011)在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学习建议中,将母语为汉语的学生习得“比”字句的情况与日本留学生习得“比”字句的情况进行对比,得出“比”字句各种句式的使用频率高低以及日本留学生易产生偏误的“比”字句句式,归纳出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比”字句与“比”字句变化格式之间的偏误、“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使用偏误以及“A+任何/疑问词+都/也”句式偏误这三个方面,并将这些偏误分为:“比”字句的泛化、“比”字句的回避、“比”字句的杂糅、“比”字句的内部偏误、“比”字句的否定式偏误以及“比”字句某些句式的使用偏误这六大类,对每一类别进行具体地分
9、析,并根据以上内容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包括正确使用“直接翻译法”以及要将学到的句式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多加练习。6. 越南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阮氏练(2011)在越南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中,从对比的角度、“比”字句教与学的角度、偏误的角度、习得“比”字句的四个角度论述了“比”字句的研究现状,并对越南留学生“比”字句偏误进行分类,指出越南留学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受母语负迁移影响、汉语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学习策略不当以及教材编写的失误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越南留学生“比”字句偏误的教与学建议,认为教材编写应该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学习者应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不耻下问”的精神,而教师应
10、该认真了解学生易于出现偏误的地方,从未积极预测偏误,找出解决办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汉语“比”字句。7.法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许振敏(2011)在针对初级阶段法国学生的汉语“比”字句研究与教学中,综述了近年来汉语本体领域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比”字句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的发展状况,考察了发育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法汉或汉法的对比研究和偏误分析成果,以现行几部主要汉语教学大纲对“比”字句的划分为依据,将初级水平留学生常用的汉语“比”字句句式和法语表差比的相关句式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汉法两种语言中不完全对应的语言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之所在。笔者通过分
11、析搜集到的原始语料,从误加、遗漏、错序、误用四个方面对法国留学生在使用“比”字句过程中的比较标记、比较项、结论项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并从母语负迁移、教师讲解的误导、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从加强汉法对比、教师的教学技巧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分析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对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的文献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理论基础基本上以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1.对“比”字句研究现状的分析都是分为汉语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领域,个别文献增加了汉语和留学生母语的比较句式对比研究现状;2.分析的语料多是来源于作者搜集的实验语料,也有个别文献是以 HSK
12、 动态语料库的资料为研究对象;3.对偏误现象的分类分为五个类别:比较项的偏误、结论项的偏误、比较标记的偏误、比较点的偏误、否定式的偏误;具体偏误类型有:错序、遗漏、误加、误用、省略;4.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集中在母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使用不当以及对目的语掌握不牢固四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误导以及教材的失误两个方面;5.最后,作者根据所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可以分为学生本身、教师、教材三个方面,即学生本身应加强对“比”字句的练习和应用、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教材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作出调整。【总结】近几年来,对“比”字句偏误
13、现象进行探讨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一方面反映了“汉语热”现象的持续,学习汉语的人数在迅猛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汉语教学的学术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偏误是语言学习中的正常现象,客观地分析和研究与科学的应对措施可以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在“比”字句的教学中上升到新的的高度,探寻更为广阔的天地。参考文献1 谭丹. 初级水平印尼学生“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 重庆:重庆大学, 2014.2 徐菁玉. 韩国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9.3 饶春、王煜景. 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72): 84-864 拓朴. 蒙古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5 郭琼. 日本留学生学习汉语“比”字句的偏误分析及学习建议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6 阮氏练. 越南留学生“比”字句偏误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 2011.7 许振敏. 针对初级阶段法国学生的汉语“比”字句研究与教学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