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留学生“了”的使用偏误分析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了”是个非常复杂的语法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误。文章对外国留学生“了”的使用偏误做了偏误分析并找出其偏误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了”的课堂教学建议。【关键词】 “了” ;偏误;偏误分析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 “了”以其使用频率高、意义高度虚化、用法复杂而成为了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是基于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外国留学生的作文作为分析语料,以现有的权威的语法总结为根据,对“了”的使用情况做了偏误分析并找出其偏误原因。本文中主要以近现代汉语语法以及对外汉语教
2、材中对“了”的语法共同规定为标准,考察范围只限于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和状态的出现的动态助词“了 1”,及用于句尾主要表示某件事情或情况已经发生或实现的语气助词“了 2”的使用情况。一、 “了”偏误例句分类解析1, “了”该用而未用此类错误出现较多,CQ 表示缺词。(1)根据贵公司的招聘启事,我给您写CQ 了CQ 这封信。(2)我也考取CC 考获CQ 了新加坡旅游促进局导游D 准证。(3)报纸上,有登夫妻因为离婚,而杀CQ 了对方,这不是令人伤心吗?分析:根据动态助词“了”的用法,在叙述在某一时刻实现或完成了某一动作行为时应该用动态助词“了” 。例(1)意思是这一时刻“我”
3、己经完成了“写”的动作,所以在“写”后应该用动态助词“了” 。例(2)表示“我”已经获得了导游证,动作完成,所以在“考获”后应该用动态助词“了” 。此类偏误是由于作者对动态助词“了”的作用掌握不够熟练造成的。其次,在叙述由于某种原因或通过某种方式、途径,取得了某种结果,一般要在表示结果的动词(多在最后一个分句中)后用动态助词“了” 。 例(3)中位于后一分句的“杀”一词表示“离婚”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其后应使用动态助词“了” 。(4)这样下去,不知不觉地CC 的,我悲伤的心情慢B 漫慢B 漫地CC 的恢B 回复B 负CQ 了,能够投入学习、生活CQ 了。 (5)她自己生活越来越困苦CQ 了,但仍
4、然每月拿一些钱出来帮F 幫助她那些有病或没有工作的老乡F 鄉。 分析:根据语气助词“了”的用法,其作用是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第一种偏误为肯定某情况已经发生或完成时“了”的使用不足。例(4)中“恢复”和“投入”说明某情况己然发生,句尾一般要用语气助词“了”表示“恢复”和“投入”的动作已经完成。第二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语气助词“了”的使用不足。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发生了变化(谓语动词一般为形容词、状态动词和关系动词),句尾要用语气助词“了” 。例(5)表示“困苦”在发生变化,程度变深。2, “了”不该用而用了此类错误出现很多,CD 表示多词。(6)上高中学校时,我希望CD 了做老师
5、,可是现在变了。(7)记得我上小学时,我跟几个同学一起去公园玩而没上学CD 了。 (8)那里我一边学英语CD 了,一边学经济CD 了。 (9)来中国以后BQ,我决定CD 了住在中国。分析:汉语的能愿动词如“应该、想、可以、愿意”和某些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如“希望、认为、打算、喜欢”不能带动态助词“了” ,如例(6) 。例(7)中动词“上学”前面有否定词“没”修饰,其后不再用动态助词“了” 。在汉语中过去发生的经常性的动作不能带“了” ,如例(8) 。在汉语中宾语为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等谓词性词语时,谓语动词后一般不能用动态助词“了” 。 例(9)中的谓语“ 决定“的后边带了作宾语动词短语“住在
6、中国” ,此处不用动态助词“了” 。(10)我对您的公司有兴趣CD 了。 (11)这真的是一个大快乐CD 了! 分析:很多留学生认为,只要是句中的事态实现,那么句尾就可以加语气助词“了” 。其实,如果一个句子表示某种状态而状态无变化时不需要肯定或强调某种新的事态,也就不需要在句子后加“了” 。上面两个例句中的“有兴趣” 、 “快乐”都只是陈述,没有肯定或强调新的事态,因此“了”应该去掉。3, “了”的位置偏误此类错误出现也较多。CQ 表示缺词,CD 表示多词。(12)我一回到家就把书放CD 了在CQ 了桌子上。(13)但当想CJcd母亲给CQ 了我CD 了什么影响的时候,我还想不出什么事情来。
7、(14)情人节我们去CD 了吃CQ 了饭。分析:动词后带“在、给、到、见、完”等结果补语时,动态助词“了”应该用在结果补语后,不能用在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例(12)中,动态助词“了”应该用在“在”之后。例(13)中,当动词后接宾语时, “了”必须放在宾语的前面,所以“了”应该放在宾语“我”的前面。例(14)中,外国学生因为把动态助词“了”误认为是“过去时”的标志,到处套用,出现了偏误。但是把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去掉,意思就发生了改变(我们去吃饭我们去吃了饭) ,因此句中的动态助词“了”是用错了地方,如果要用动态助词“了” ,只能用在“吃”的后面。(15)来华前CJ-zhuy 我对华语、华人也
8、没有了很多CC 大的了解,到目前CJ-zhuy 我已B 己花CQ 了十一年和华人在一起,了解和理解BD,CJX对他CQ 们的CQ 也不少,也更了解CD 了自己CQ 了。分析:语气助词“了”一般在句末,它不能出现在宾语前。句中的语气助词“了”不应用在“自己”之前,而应用于句尾。4, “了”与“是的”句式的混淆这也是易犯的错误。CC 表示错词,CJsd 表示“是的”句错误。(16)我的父亲原来从农村搬到这CC1 这里大城市来的CC 了CJsd。 (17)你是在哪看见她的CC 了CJsd?分析:“是的”句式是对“是”与“的”中间陈述对象的肯定,与“了”在句末加强语气的作用不一样。以上两个偏误,都是留
9、学生们将“了”与“是的”的句式混淆了,例(17)更是将这两个句式杂揉了。5, “了”与“过”的混淆此类错误也很常见。CC 表示错词。(18)曾经他有过CC 了许多好友,他们的记忆里,我父亲的名字已经淡漠B 膜了吧。(19)说完那些话,他就走了。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CC 了。分析:例(18)是“了”与“过”的用法混淆的典型。 “过”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曾经在某一时间发生或存在,只能用于过去的经历或状态,且经常和“曾经”共现。上文中的“有”是曾经存在的状态, “了”应该改成“过” ;“过”还可以表示动作己经结束、完结,它和表示实现意义的“了”有意义重叠的部分,但是并不能任意替换。例(19)中
10、的“见”是已经结束的动作,不止是实现,它没有持续的意义,所以不能用“了” ,应该用“过”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1, “了”字本身的复杂性一方面,汉语中表示实现态不仅仅只有“了”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语法手段来实现;另一方面,用于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实现的动态助词“了 1”,及用于句尾主要表示对相关事态或变化进行肯定或强调的“了 2”的使用条件和限制也很多。外国学生“了”的使用错误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了”的用法的复杂性,其规则、条件、限制很多,对外国学生来说,这些是比较难掌握的。2,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汉语是孤立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如果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有“过去时”表示法,学习者容易把母语的
11、“过去时”与“了”相对应, 凡是过去发生的动作、事件都用上“了” 。3,目的语规则的扩大化使用汉语没有明显的形态标记,再加上“了”出现在过去时间语境中的比例很高,这就导致留学生们常常将“了”泛化为过去时制标记。他们把“了”与过去时间相联系的用法普遍化为一般的用法,扩大使用己经掌握的规则,造成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现象,导致偏误的出现。4,目的语语内干扰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还会因对目的语内一些用法相似或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的混淆而面临目的语语内干扰的影响。汉语中的“是的”句式、时体助词“过”以及“了 1”与“了 2”的习得之间的互相影响等,都是使学生使用“了”时产生偏误的干扰因素。三、 “了
12、”的教学建议1,通过例句对“了”的用法进行解析,加强习得者对不同的具体的语境中使用“了”的情况的了解和掌握。2,在学习“了”的使用条件和限制时,介绍常与“了”连用的固定结构,随后再伴随相应的课堂练习。3,注重对比,强化助词的区分性。提升“了”字在篇章中的正确运用。4,通过偏误分析发现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充分利用改错环节,让学生自行改错,加深巩固“了”的知识点。5,培养学生使用“了”的语感。“了”字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大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鉴于“了”字的用法的复杂性,教师在对留学生们的教学中必须注重细致化和系统化。理论的掌握要细嚼慢咽,语感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有足够的耐心,也要鼓励留学生们树立信心。参考文献: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李晓琪.汉语“了”字教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4)3.韩在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3(8)4.姚芳.外国留学生“了”字句偏误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5.赵立江.留学生“了”的习得过程考察与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