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一、导入:你们知道这些名人吗?“康德、马克思、歌德、 、格林兄弟、爱因斯坦、巴赫、贝多芬” (他们是哲学家、文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等等)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吗?(德国)我们可能始终有这样的疑问萦绕心头: 德国是个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等人才辈出的国度,日尔曼是个有思想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民族,为何掀起了令人胆寒的灭绝人性的二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就通过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一探究竟。二、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 1985) ,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
2、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 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被称为“ 德国人的良心” ,1985 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三、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我”是一名_,受了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最终_, “我”才意识到:_。此时的“我”_。“我”又是一名_, “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最终由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此时
3、的“我”_。明确:“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重)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 “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时的“我” “失声呼叫”等。“我”又是一名中学生, “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此时的“我” “惊骇万状” “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一位三个月前还是一所文科中学的学生,现在作为伤员抬回改成临时医院的学校,借躺在担架上的他的双眼观察学校的陈设布置,借他神志不清的大脑反复捉摸这儿是不是母校,最后凭借黑
4、板上自己书写的铭文确认这儿正是母校。四、问“这个士兵是怎样走向战场的?主动去的?还是被逼的?(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最后确认是主动的)为什么是主动的呢?从哪能看出来?(伤兵的战争感受)A, 对战争中的战友的鼓励认同。P47 对炮火的赞美,他认为战争是美好的B,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烈士”充满向往C, 对城市中火光,浓烟充满敬慕。P4346问: 那么这个士兵为什么在内心深处有这种想法?与生俱来的么?(不是,老师传授的) 由老师引向法西斯 逼的法西斯可能有很多方法,但文中是什么方法把学生引向战场的?五、重点分析学校的环境布置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学校环境描写的语句:小说发生的场景是一所文
5、科中学。作品向我们描述的学校环境布置有:一年级甲班和乙班两门之间挂着画像美狄亚 ,二年级两个班之间挂着照片挑刺的少年 ;楼梯口装饰有古希腊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希腊重甲胄武士;楼梯间依次挂着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的画像;过道上挂着腓特烈大帝像;又一楼梯间挂着人种脸谱画像;又一过道上竖着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又一过道里摆着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赫尔墨斯圆柱;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挂着尼采画像;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美术教室大门上方悬挂着宙斯的脸像。作者之所以要反复描写这些环境布置,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是一所文科中学、是“我”的母校,而是另有深意。学生分组讨论(四个一组) ,结合补充阅读资料,分析环境
6、布置的寓意。每个组可任选一到二个环境布置来分析,并派代表来发言。资料补充:(单个的)费尔巴哈的美狄亚 。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女魔法师,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原来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于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富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她被称为“复仇女神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 ”, “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意在告诉学生:一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
7、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 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起到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挑刺的少年 。 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 ,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 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 ”“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 ”,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
8、和元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雅典娜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 “雅典娜女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二战前及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用这种思想灌输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文本中的“我”一样被拉去当炮灰。多哥的风景画。文中多哥的
9、风景画“色彩鲜艳” , “十分逼真”,画上有“ 大串香蕉”, “左边一串”, “右边一串” ,1884 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 “多哥的彩色画” 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这种教育后来影响到了日本,据说亚洲最好的苹果原产自我国山东烟台和陕西白水,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教师拿着我们的苹果跟学生们说:“想吃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苹果!想吃就去中国,占领了中国,我们就能放开吃这样的苹果!”这就是臭名昭彰的军国主义教育!借口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唆使青年参战。(几组一起分析)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
10、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 1640-1688 年在位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 威廉,他于 1685 年在费尔贝林战役中率勃兰登堡一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务的瑞典军队,收复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动摇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 的美名,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君主,把希特勒画像与
11、大选帝侯、老弗里茨画像,恺撒、西塞罗、马可- 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名字都规定只能叫“腓特烈大帝中学”、 “阿尔贝图斯中学” 和“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意蕴不言而喻: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了一战以后以及二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而校园里学生耳濡目染。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个人崇拜。 人种脸谱像和尼采像。文章第 9 小节描写了四种人种脸谱:“北部的船长”、 “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 “东部的格林斯人”、 “南部山地人”,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但在“ 我
12、 ”眼中却几乎没有美感可言,甚至或多或少带着些鄙夷感情。联系文章第 16 节的“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 ”。 “楼上的学生”学的正是画像主人公尼采的哲学。尼采有一哲学主张,即“ 超人哲学” , “超人” 是-指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他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希特勒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自小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结,后来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民族有优劣之分,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则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是被优等民族奴役的牲畜,甚至为了世界更繁荣,优
13、等民族应该消灭劣等民族。所以说,这些貌似装饰画的脸谱,隐藏着纳粹教育中贯穿的 “民族主义” ,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让我们想到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人种灭绝政策,暗示这是一所被希特勒民族主义笼罩下的中学。所有学校在统一固定位置悬挂一样的画像图片,摆放一样的人物胸像,安置一样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以致主人公始终不敢确认这是母校,直到看见自己的笔迹,这暗示了全国施行统一的纳粹教育;门上被勒令取走十字架尽管粉刷了还留存的清晰可见的痕迹,提醒我们注意纳粹根除所谓的异端邪说的决心和力度;校名由托拉斯中学改为阿道夫希特勒中学,告诉我们希特勒实行的领袖崇拜教育;绝望的日子里,要求所有学生写下铭文,老师让学生用
14、六种字体铭文“书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因字迹太大责骂学生,这个细节展示了纳粹教育的粗暴。专制的内容用同样专制的方式普及,这就是纳粹教育。六、这篇小说是写一个伤兵在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那么小说的题目为何不与这个士兵直接相关,却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题?标题的典故:公元前 480 年,波斯入侵希腊,300 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最后全部牺牲。希腊人为纪念这些阵亡战士在温泉关立碑纪念,碑上刻上了西摩尼德斯写的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传句话给那里的公民,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正是这段铭文使“我”确信自己真的回到了母校,并“第一次触动了自己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
15、惊骇万状” ,昔日所受的军国教育痕迹犹 在,而“我”已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的震惊是一个受欺骗被损害而最终醒悟者的震惊。通过细致刻画主人公内心感受概括了一代青年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深重的心理创伤。斯巴达战士抛洒鲜血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我”则充当了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小说的标题令人深思,暗含着对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教育的嘲讽和抨击。有人说,是希特勒称霸欧洲的野心和他的极权主义、极端的种族主义造成了人类的这场灾难,可是,一个希特勒不足以撼动世界,这场最早发生在德国的战争之所以发展成为世界大战,还在于许多人、许多国家的共同参与。当战争结束,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更多的同情投给受害者的时候,我们是否遗
16、忘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也参与了战争,他们也受到了战争的伤害,但是,他们是战败者,他们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越战:战争长达 12 年,美军死亡 5.6 万,30 多万人受伤。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 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 总结:一斑知全豹 一沙见世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篇小说因为其现实主义风格,成为我们管窥纳粹教育的材料,揭示了纳粹善于借助教育手段为其统治、侵略开道的特点。这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该警觉:教育成为反动派的工具时,就会为虎作伥,助纣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