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5603180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调查中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日期:2006-04-24 点击: 作者:中调网 来源:中调网 我要投稿!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尤其是访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各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料收集技术的探讨,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料分析比资料收集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优秀的访谈只有通过优秀的分析才能将所收集的资料转换成对研究者有意义的结论,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是访谈资料往往因数量庞大、结构零乱而难以处理。因此,研究者需要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打散” 、 “重组”和“浓缩” ,最终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这些过程可以归结为“组织”和“连结”两部分,前者是对

2、资料的整理过程,后者则是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解释。但在实际过程中,二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交织的。因此,本文结合“互联网与创造力研究”的个案,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并对某些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文章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访谈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第二、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组织”和“连结”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恰当使用回溯重组方法对提高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的意义。关键词:定性研究 访谈 组织 连结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社会、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探讨经历了三个重要转向:方法的研究让位于方法论的探讨;定量方法的优势地位被定性方法所取代;从社会调查的阶段性过

3、程观念转向研究的社会过程观念。这些转向大大促进了定性方法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或全面介绍定性方法,或专门探讨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技术、定性与定量结合等问题。在资料分析领域,Glaser 和 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已经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许多定性分析软件也得以开发,如NUDIST、Ethnograph 等。相比之下,我国定性研究水平较为薄弱。一方面,对定性研究存在某些误解,认为它是可以随意进行的,主观性较强,并非科学实证的方法。因此,在一般介绍社会或市场研究方法的论著中,定性方法往往只是作为定量方法的补充而一笔带过。另一方面,对定性方法的

4、关注集中在资料收集技术层面。近年来,定性方法尤其是深度访谈、小组座谈日益普及,不少研究机构都已配备先进的小组座谈设施,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多在技术操作层面,尤其是资料收集技术,而对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定性研究背后的方法论传统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往往只凭主观判断得出研究结论。事实上,仅有精湛的资料收集技术,而没有对资料的深入挖掘,是不能充分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研究目的的。英国经验主义科学家培根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工作应该像蜜蜂一样, “既从花园里采集资料,又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加工,酿出蜂蜜” 。然而,定性分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不同领域、不同研究目的需要采

5、取不同的分析策略。因此,有些西方学者致力于收集各领域研究者的定性分析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基本规律。在国内,规范的定性分析实例尚不多见,对分析技术的研究更为困难。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的专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方法论到具体操作层面对定性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然而,其中的资料分析技术主要侧重于理论建构目的,遵循的是扎根理论思想,且多以教育学等领域的个案为例。与大陆相比,台湾、香港的学者更早接触定性研究,已出版不少译著,以综合介绍型为主,主要应用于护理、教育、社会学等,而对传播学、市场研究等领域定性分析技术的探讨尚属少见。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中的研究实例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提出笔者对

6、定性分析的管窥之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为了对互联网与创造力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研究的理论假设,我们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心理学领域的十位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互联网与创造力关系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讨论将以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为主。一、定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特点对于数万甚至数十万字的访谈原始资料,研究者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整理”是将资料“打散” 、 “重组”的过程,有的学者也称之为 “组织” ;而“分析”则需要寻找不同资料之间的关系,并将资料“聚焦” 、 “浓缩” ,因此又被称为“连结” 。组织和连结的译法更体

7、现了整理和分析的本质。与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并非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前进的动态过程,研究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检验和报告等过程是循环前进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呈现出以下特点:1、同步性整理和分析常常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同时又受研究中其他部分的制约。一方面,整理资料看似机械、单调,但实际上其本身便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过程。通过对资料的梳理,研究者往往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和顿悟。另一方面,整理也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之上,任何一个整理行为都受制于一定的分析体系。2、及时性整理和分析作为一个整体,与资料的收集过程也是相互交叉、不断循环的。因此,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应该越

8、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以后才进行。及时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已收集的资料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把握,并为下一步的资料收集提供方向和聚焦的依据,从而使资料收集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提高整个研究的效率,避免因担心收集的资料不够而沉迷于不断收集之中。在我们的课题中,经过几位专家的访谈,发现多数专家建议将课题的研究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因此,我们后续的访谈便主要了解互联网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关系。3、完整性录音整理的完整性:整理录音材料通常要求将资料内容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因为在整理时看似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在分析时会非常有价值,而如果当初不记录下来,可能就永远被遗漏了。分析的完整性:对访谈逐字稿的分析同样

9、要求完整。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将资料中所有有价值的信息都提取出来。有些信息可能与本课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今后其它课题的研究或许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应予以分析,以备参考。例如,我们访谈的有些专家不但谈及网络对创造力的影响,还谈及网络对青少年的个性、政治态度、人际关系等的影响。这些信息与本课题没有直接联系,但使我们对于网络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识,对于将来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也进行了分析。保存的完整性:资料整理通常要将原始资料进行剪贴,而在分析一些被挑选出来的资料片段时,研究者可能需要参照其上下文来理解。因此,完整地保存原始资料是非常必要的。为便于查找,研究者还可以对备份资料进行

10、编号,对其中的每一页编上页码。二、组织分析性的剪贴为了对访谈逐字稿进行解释和分析,首先要将其“打散” 、 “重组” ,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组织” 。在进行组织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当的组织类型。一、组织类型:William L. Miller 和 Benjamin F.Crabtree 认为对于原始资料有三种理想化的组织类型:样版的、编辑的、融入/结晶化。样版的组织类型类似于内容分析方法。在开始阅读文本资料以前,首先界定思考单位、设计编码表。编码表的设计可以依据文献分析、课题组的讨论、先前的研究、或者使用其他组织类型分析时所得的结论。之后,依据编码表对资料进行登录。该方法易于理解和操作,也更容易对原

11、始资料进行聚焦。因此较适合初学者,尤其可作为习惯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者跨出定性研究的第一步。此外,笔者认为访谈提纲如果是按一定主题设计的,结构比较清楚,不妨作为制作编码表的样版。因为访谈提纲体现了研究者的访谈目的,而且已经融入了研究者文献分析、知识储备的结果。编辑的组织类型则类似编辑的工作方式。事先没有编码表,而直接进入文本,逐字逐行进行开放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最贴近研究主题、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概念化、设立码号,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出编码表。该类型往往被崇尚民族志、扎根理论及诠释学等传统的研究者所采用。融入/结晶化的组织类型强调研究者的直觉与反省。它要求研究者完全浸入文本之中,在不断反省之后,

12、 “出现对于资料的一种直觉式的结晶输出” ,并通过融入与结晶化的反复循环,达到诠释的目的。而最后可能发展出的编码表,只是作为验证结论时的参考。采用该类型往往使组织与连结浑然一体,对研究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这三种组织类型各有利弊,适用于不同的研究情形。图表 1 对此进行了归纳:图表 1、样版的、编辑的与融入/结晶化三种组织类型的比较组织类型比较标准 样版的 编辑的 融入/结晶化 利弊 优点 更容易聚焦、更具时间效率 更具开放性 更具开放性;更能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和互动 缺点 编码表的设计可能不全面,因而容易遗漏新的、事先未预料到的信息 编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难以计划;更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 更依赖

13、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 适用情形 研究者特征 擅长于结果或推论的逻辑 擅长于结构或推论的逻辑 擅长于直观地分析 研究目的 检验理论或假设 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经验,需要更具开放性的研究 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经验,需要更具开放性的研究 先备知识 丰富 少 少 可能的观众 客观的第三方 研究的参与者(如访谈中的被访者) 研究的参与者(如访谈中的被访者) 注:先备知识指已经存在的文献资料或理论、前人的研究、自己先前的研究结论等,是制作编码表的重要依据。可能的观众指可能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或评估的人。二、资料的登录使用样版的或编辑的组织类型时,都需要对文本进行登录,或者说编码。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熟悉文本

14、。在开始登录以前,需要仔细阅读原始资料,熟悉文本内容。资料分析需要在文本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反复循环论证,熟悉文本可以对文本有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从而有助于准确理解局部片段。这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尤为重要。第二,确定思考单位。思考单位可以是词、短语、句子、段落、文本等,是登录时的最小单位。思考单位应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但首次登录时一般要求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越详细越好,然后随着分析的深入逐步扩大分析范围。第三,登录。登录时,可以将码号写在相应片段的页边空白处。在编辑的组织类型中,还需对所设立的码号进行命名,并将码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整理成编码表,以便查找。图表 2 是我们对专家访谈资料进行登录后的

15、片段。最后是资料的归类过程,即对登录后的资料采用“剪刀+糨糊”的方式将相同码号的片段剪贴在一起,或者放入相应的档案袋中,建立档案袋系统,以便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档案袋系统也应编上号,以便查找。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码号进行命名时特别强调使用“本土概念” ,尤其在第一轮开放式登录时。 “本土概念”就是要求研究者尽量使用被访者自己的语言以保持资料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加真切地表现他们的思想。例如,我们访谈的一位专家在谈及“创造力”时特别强调“举一反三”能力。初看起来这似乎与“发散思维能力”相类似,但实际上,他所谓的“举一反三”是与“举一反一” 、“举零反一千”相联系的概念,是针对中国学生而言的。包

16、含两层意思:一方面,他反对“举一反一” ,反对中国学生死记硬背、依样画葫芦,提倡创新、挑战传统;另一方面,他也反对“举零反一千” ,反对现代年轻人没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盲目挑战。他认为“举一反三”一定要有个“一” ,即现成的知识基础。因此, “举一反三”的内涵远比“发散思维”丰富,于是我们在命名时就用了 “举一反三”这一“本土概念” 。三、组织类型的使用在实际处理访谈资料时,上述三种组织方式常常结合使用。William L. Miller 和Benjamin F. Crabtree 指出了组织类型的四种使用方式:1、单一的类型:即使用单一的组织类型组织原始资料;2、阶段的类型:随着时间的先后,在分

17、析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组织类型;3、流动的类型: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类型以动态的交互作用来回进行,且通常同时进行;4、分层的类型:比较适合个案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如访谈逐字稿、田野观察笔记等)采用不同的组织类型。我们的资料分析过程分阶段使用了这三种组织类型:由于访谈提纲是在前期文献分析、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完成的,体现了前期工作的成果,因此我们首先根据访谈提纲设计出初步的编码表。如图表 3 左边部分所示,编码表的每一个主题(如 19、20 等)下面又有几个小主题(如 19.1、19.2 等) 。我们先按照大主题将访谈资料分割成块,对那些不能归入某一主题的片段则归入其他项,或采用编辑的组织

18、类型另行设码。初次编码后,我们主要采用编辑的组织方式进行第二次登录。对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进行逐字逐行地解读,除了根据编码表中的小主题登录外,还就资料中新浮现的概念、主题另行设码。最后,编码表不断得到调整,形成如图表 3 右边部分的形式。经过两次编码,我们对所有资料进行了归档,将各位专家关于同一主题的观点集在一起。接着我们采用融入/结晶化的方法,融入文本之中,寻找各个资料片段之间的关联。于是我们进入了下面要探讨的连结过程。三、连结意义的产生当每一个码号的资料片段集合在一起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寻找这些片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归类和浓缩,以得出精练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资料的比较和归纳,设定不同的类属,把

19、相同属性的资料归入同一类别,同时考查这些类属之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类属和码号的设定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码号的概念可能在另外一个系统中成为类属,而在某一分类系统中是类属的概念也可能在更大的分类系统中成为码号。此外,如果先前的资料整理采用了样版的组织类型,那么归类就相对容易了,因为在进行样版的组织过程中已经按一定主题对资料进行了归类,而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每一类中资料片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类主题之间的关系。正如图表 4 所示,通过类属分析,概念、主题得到了逐步浓缩。“连结”过程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直觉和灵感,因而常常难以表述。但在实际过程中,仍有一些具体的分析手段可以借鉴,主要有

20、:1、写备忘录“备忘录”是一种记录(同时也是思考)研究者自己的发现、想法和初步结论的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写作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例如,对于前面提到的“举一反三”概念,由于我们往往忽视其中的含义,与“发散思维”相混淆,因此笔者将自己对该“本土概念”的理解写成备忘录,附于总结报告的最后,以便课题组其他成员参阅。2、写日记、总结和内容摘要写日记不仅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且可以利用记日记的机会有意识地反省自己当天的活动。而写总结和内容摘要的目的是对资料内容进行简化,以浓缩的方式呈现资料的精髓。总结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围绕某些主题进行,也可以按照内容本身的前后顺序(如时间序列、因果关系、

21、情境程序)进行;可以就一篇资料的内容进行汇总,也可以就分散在数篇资料中、但在内容上有相似性的资料进行汇编。中调网认为,这些总结方式也可以结合使用,而且还可以结合备忘录等其他手段。在我们的课题中,总结报告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分专家总结,即针对各位专家的访谈资料进行总结,由每一位访问员各自完成,并由课题组组长进行检查。这些总结一般按照访谈提纲的主题进行,有时还与备忘录结合在一起:针对专家的观点作适当评论,批注在旁边,或在总结报告的最后分析本次访谈的得失,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第二部分为整合总结,即将所有的分专家总结报告整合起来,这主要由课题组组长完成,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修正。3、画图表图表是对

22、线性文字资料进行的一种立体浓缩,可以通过三维直观的方式比较集中地、生动地展现资料中蕴涵的各种意义关系。通常使用的图表有矩阵图、曲线图、等级分类图、报表、网络图、认知图、模型、本地人分类图、决策模式、因果关系图等。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图表,从而使分析结果更简洁、直观。在我们的研究中,就互联网与创造力之间复杂的关系绘制了图表,这将为以后建立数学模型提供有效的依据。4、与外界交流当研究者的分析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与善解人意、善于倾听的朋友交谈,往往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迪。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阅读有关的研究文献,从中了解本领域内前人的分析方法,借鉴其研究的经验与教训。四、

23、回溯重组效率与质量的权衡对原始资料的处理通常从资料的组织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通过连结产生意义。这样的程序能使我们在接触文本时保持阅读的开放性,防止因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无法准确理解原始资料的意义。但是,访谈逐字稿的整理、资料的组织、连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研究者常常陷入这样的矛盾:既希望高效地处理原始资料,及早获得研究结论,提出下一步访谈的建议,又希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获得一个比较严谨的结论。在质量与效率之间研究者常常难以权衡。中调网认为,恰当的使用“回溯觉察之重组” (reconstruction in retrospective consciousness)

24、可以帮助研究者找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尽管这不是主要的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回溯觉察之重组就是研究者已经对资料有了自己的理解后,采取回溯的方式,回想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自己有哪些资料可以支撑这些结论。我们在本课题的访谈资料分析中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为及时得到每一次访谈的结论,为下一步访谈提出建议,我们在访谈结束后、资料整理出来以前,先进行初步总结。而且往往在返回的途中及时回忆、思考,归纳出访谈过程中最引起访问员注意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回来后把这些要点写成总结,访谈提纲有时也常常成为总结时的参考,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分专家总结的来源。接着,待整理出逐字稿后,进行严格的登录、归类和深入的分析,并对第

25、一次总结(跳跃式总结)的结果进行修正。在此过程中,中调网发现前后两次总结报告在对要点的把握上基本没有区别,只是在具体细节的表述或措辞上有所出入。例如,中调网在一次访谈后,对于专家介绍的研究中三种控制变量的方式印象深刻,并认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价值,试图将其列为总结报告的一个要点。但是当时只能回忆起三种方式的名字,以及适用于本课题的方式,而对每种方式的具体含义、特点只有模糊的印象。于是笔者在第二次总结时对这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补充,使总结更为完整。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回溯重组的方法有以下两个优点:(1)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效率。研究者在获得访谈逐字稿之前,以跳跃式总结的方式呈现相对可靠的初步分析报告,

26、可以大大提高资料分析效率,对下一步访谈提出及时的建议。从而加速资料分析和收集的循环,避免陷入盲目收集资料的困境,提高访谈活动的整体效率。(2)有助于提高访谈分析的质量。访谈结束后,访问员对访谈过程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在回忆起被访者的语言时能自然联想起当时说话的情境,包括表情、语气等,这有助于对被访者语言的准确理解。同时,由于访谈过程本身就是访谈双方“视域融合” (fusion of horizons)的过程,访问员在访谈的同时已经对对方进行了直接的解读,因此对信息的重要程度更加敏感,这使访谈结束后的总结更能把握重点。相反,如果在访谈结束后进行长时间的录音整理、登录等工作,不但使人筋疲力尽,无法

27、及时分析、总结,又使访问员在时间的推移中淡忘访谈中的直接印象,影响对资料的理解和把握。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跳跃式总结往往给后面的组织和连结工作带来先入为主的偏见,产生证实的倾向,从而影响阅读开放式性,不利于发现文本中新浮现的概念。为此,中调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适当加以克服:一方面,在第一次总结以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实际情形也往往如此) ,这时对初步总结的结论可能已经淡忘了,对开放式阅读的影响会自然减小;另一方面,在第二次总结时,可以请课题组的其他人员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从而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并可进行交叉检验。因此,研究者在使用回溯重组方法时,应注意扬长避短,从而真正地达到质量与效率的平衡。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要求研究者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文本互动,同时需要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也离不开直觉与灵感的突现。因此,访谈的结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还需更为艰辛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