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化史观与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的构建付玉成摘要:现代化史观的确立是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形成的。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其合理性对历史专业的近现代史教学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可以此理论为指导重新构建。 关键词:现代化史观;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 0845(2007)12004902 多年来,中国史学界对近现代史的史学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历史观:(1)五种社会形态说及革命史观;(2) 现代化史观,又叫一元多线发展观;(3)整体世界观,即世界由分散发展到整体
2、发展,并提出全球化的理论。习惯上,把较早产生的第一种史学理论称为传统史观。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传统史观的不足之处也日益突出,近现代史教学应当运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化史观的内涵 什么是“现代化”?有如人们对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一样,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亦莫衷一是。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对“现代化”的内涵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种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传统体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且也引发了人们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现代化史
3、观是现代化理论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历史学家们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终于形成了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 1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早在 19 世纪 20 年代,杰出学者圣西门、韦伯、涂尔干等对现代化已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直到 1958 年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一书的出版,才真正标志着现代化理论的创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现代化理论的孕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现代化理论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和德国的韦伯、马克思等。 (2)20 世纪 50
4、 年代至 60 年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从欧美的现代化模式出发,探讨非西方国家的第三世界的现代化道路,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罗斯托、布莱克、英格尔斯、亨廷顿、利维等。 (3)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阶段。主要流派有:以美国学者为首的研究者们关注现代化国家向后现代化的转型;流行于拉美和北非的依附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和霍浦金斯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认为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现代化有推动作用的“新儒家理论”;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全球发展理论等。 (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主要表现为:反共意识形态遭到彻底批判,其理论
5、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重视,现代化研究向“未来学”、“全球学”方向发展。 2.国内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中国知识分子从“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关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讨论。20 世纪30 年代由申报月刊发起的“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热烈而又深刻。60 年代初,美国、欧洲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就“现代日本”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中国学术界从有关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此后二十年里现代化理论在中国无人提及。进入 80 年代后,全国掀起一股“现代化热”,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以“现代化” 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二十多年来,我国现
6、代化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罗荣渠教授提出的现代化史观,即“一元多线”发展观13 突破了西方社会学的非历史的现代化理论,从宏观史学角度探讨了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突破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 3.现代化史观的内涵 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发展观,该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
7、、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以下是对现代化史观的内涵的具体阐明: (1)现代化史观的“一元性”。所谓“一元性” 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系统是构成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因,并为变革提供了发展的客观可容量”114,“人类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我们称之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中轴原理”8。这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观,这也是现代化史观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根本区别点。 (2)现代化史观的“多线性”。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
8、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是一种合力。“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的力量很不平衡,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1 20。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 “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 多线性”是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以现代化史观构建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现代化史观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上:第一
9、,它科学地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现代化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一元”性,即生产力,把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中颠倒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重新摆正。而且以社会发展的“多线性”进一步阐明了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发展是多向度的而不是单向度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第二,现代化史观建立了宏观的史学框架。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历史,它不是排斥革命,而是一个包容革命在内的综合分析框架,在历史研究方法上突破了阶级分析法的单一方法,提供了多种研究方法。近现代史教学应凸显现代化这一主题,以此重新构建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1.世界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自 16 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演进
10、总的来说就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渐次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可分为六个时期: (1)一期现代化(1618 世纪 )。这一时期在西欧正孕育着现代化启动的基础。西欧生产的发展、各国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的兴起,导致经济结构变化和新式商人的出现。它促使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出现,民本主义兴起,并产生以实验和数学为基础的科学革命。政治上当时是重商主义和中央集权,孕育了启动西欧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各种变革的基本条件,但唯有英国首先具备了启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社会前提,其他多数地区仍处于传统社会。 (2)二期现代化(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 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第一次
11、现代化大浪潮的到来,西欧大机器生产和工厂的出现,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方面也发生了巨变:马克思主义、亚当斯密理论、无政府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纷纷出现。工人运动兴起,西欧开始入侵文明古国。 (3)三期现代化(19 世纪 60 年代 90 年代末)。欧美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次大浪潮。科学与经济相结合,市场扩大,出现了新的白领阶层。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矛盾未能有效调节,只得以战争方式解决。法国探寻新制度,德国和意大利忙于政治统一,俄国废除了农奴制。非西方的古典文明中心,开始探索防御性的现代化的道路,但只有日本取得成功。 (4)四期现代化(2
12、0 世纪上半期 )。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世界经济形成密切联系。法西斯主义早期是反现代化的运动。爆发大危机,出现了三种现代化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凯末尔模式和罗斯福新政模式。 (5)五期现代化(1945 年 70 年代中期)。联合国作用突出,出现了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上一时期的三种现代化模式都有很大发展,美苏争霸是对全球化的阻碍。 (6)六期现代化(1975 年至今 )。70 年代因科技创新而出现新经济。在社会主义的模式中,苏联模式失败,中国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两极格局结束。 2中国近现代史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分为 1840 年至 1949 年的半殖
13、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1949 年至 1978 年的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1978 年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三个阶段。 (1)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的初始阶段(1840 年至 1911 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开始进行的应激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逐渐边缘化。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开端,但甲午战败宣告其破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2)中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第二阶段(1911 年至 1949 年)。这一时期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续地进行。中国出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
14、斗争:一条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日本的侵华战争再次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解放战争是中国两条现代化道路的大决战。 (3)苏式经济的社会主义阶段(1949 年至 1978 年)。新中国为仿效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后,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等挫折促使人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行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 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完成了现代化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实行使中国的现代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