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7828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案 物理北师大八年级上 (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武安市第五中学 郭秀敏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 “声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从海量信息的网络中搜集目标信息,并作出判断和整理,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识别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让学生体验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爱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培

2、养学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音叉、橡皮筋、薄钢尺、小鼓等其它发声物体。四、教学设计思想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启发式教学。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对于声波及真空不能传声等不能直接观察的现象,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获取教学效果最大化。五、教学方法激趣引思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3、拓展应用 六、教学设计流程引课:多媒体演示 师生互动 声音的产生(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 声音的传播 (学生探究+动画展示) 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知识点实施练习评估七、教学实施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激趣引思(1)学生体验感受生活中的声现象。(2) “有声”和“无声”对比,引出声音的重要。、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器材,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并注意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各有什么共同特点。、观察分析演示实验:敲击音叉,用音叉接触用丝线吊着的小泡沫塑料球,再用手按住音叉。同学们观察到敲击过的音叉将小球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同时听到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用手按住音叉,小塑料球静止,说明音叉

4、停止振动,而且音叉不再发声,说明发声的音叉不再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归纳总结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交流展示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拓展应用()学生再次体验感受生活中奇妙的声现象,小组交流分析各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让同学们观察正在发出声音的小鼓。如何验证它发声时在振动。()了解唱片的原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常规教学难点一:学生日常生活经常接触到的发声体大多数是身边熟悉的物体,但是看似寂静的动物界,事实上热闹的很呢,可学生对动物如何发声了解极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破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蝉、青蛙、蟋蟀等的图片、文字及声音资

5、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合理的信息。(二)声音的传播、激趣引思观察宇航员交谈的图片并与我们平时的交谈对比。提出问题: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中的呢?学生以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假设。、观察交流、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录像、结合生活经验(电子发生器捕鱼、游泳时交谈、钓鱼)和设计、进行实验(水中音叉发声、桌面传声)并分析总结: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常规教学难点二:关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的“真空铃”实验,由于学校条件所限,玻璃罩内无法达到真空,该实验在课堂

6、上无法演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破难点:将实验模拟整合到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模拟手段,展示逼真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对结论的产生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接受,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与水波对比并观看视频录像,理解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常规教学难点三:虽然声现象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用说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更谈不上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突破难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视频播放,在讲解声音如何产生的同时,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声波。通过计算机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使学生获得对声波的直接的

7、感官的认知。、提出问题、交流总结由先听到雷声后看的闪电、对着山崖喊话不能马上听到回声等现象,引起学生思考。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由小资料总结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声速的特点。(三)感悟与收获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和交流请学生谈谈收获和体会。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或其它方面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教师板书重难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音在(15oC)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m/s(四)应用提升出示练习题,

8、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传统练习与网络练习是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容量大,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 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让学生眼、耳、口、手、脑的“全频道”接受, “多功能”协调, “立体式”渗透。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学生的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是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3、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巩固应用拓展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内容安排上力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