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蝈蝈与蛐蛐【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 蝈蝈与蛐蛐 夜星星变奏曲(一)知识能力目标1.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二)过程方法目标1.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2. 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五)知识分析1. 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
2、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 、芒充(姜世伟) 、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 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 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 1 7 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2. 作者简介江河。 (,
3、)原名于友泽,1949 年生,北京人。1968 年高中毕业。1980 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 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3. 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回答重点问题。(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
4、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
5、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 ,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
6、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分析语言: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片湖” ,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鸟落满枝头” ,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
7、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 “光明”之美。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
8、,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4)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5)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9、(6) “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外国诗两首(一)知识能力目标1. 学习静谧、遐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3. 在外国诗学习中,回顾前几课学习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再次领会它们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4.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5. 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
10、(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二)过程方法目标1. 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2.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3.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4.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2. 培养学生多读诗、爱诗。(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2. 说出诗人选取代表一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11、死亡”的感叹。3.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五)知识分析蝈蝈与蛐蛐(一)介绍作者:济慈(17951821) ,英国诗人。1795 年 10 月 29 日生于伦敦。9 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 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 1816 年 11 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
12、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 “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 25 岁。主题: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二)难点探究:1. 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
13、天“蛐蛐的歌儿” ,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严冬蛐蛐的歌儿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
14、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夜(一)介绍作者: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 年) ,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 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 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
15、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二)文章结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难点探究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
16、 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典型例题】1. 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话,请分析帆的意象。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
17、邦!(1)意象是A 的 的帆。B 的大海, 海风, 浪。C 碧流, 阳光, 异地。(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2. 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3.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 40 个字。高山 溪流 大海(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答案:1.(1)孤独;不安分;蔚蓝;呼啸;翻卷;清澈;金色的;遥远的 (2)离乡远去;挣扎奋斗;享
18、受宁静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3. 略【模拟试题】1. 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3 分)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中, “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 分)_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 分)_2. 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3 分)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
19、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 3. 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到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 分)答: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 分)答: 3. 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4 分)
20、 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 “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4. 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题(6 分)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C. 诗人善于
21、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 ”的美丽景色。“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 分)答: 。参考答案http:/1.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 “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3.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1)桂花、 (春)山(涧) 、 (明)月、 (山)鸟;幽静(2) 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5. D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 、 “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 、 “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