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46574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 知道回声现象,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

2、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小电铃、塑料袋、小闹钟、水、水槽、橡皮筋等。【学生准备】钢尺、橡皮筋、音叉、橡胶锤、水、水槽【教学过程】主 要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电影中的伪科学引入新课【播放视频】科幻电影钢铁苍穹中太空大战的视频。【提出问题】这种高潮片段在许多动作科幻电影中都能见到。它能带来绝佳的电影观赏体验,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真的吗?太空大战观看电影片段,感受电影带来的视觉、听觉效果,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中我们

3、能否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日常的认识误区引入新课,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题: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新课讲授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停止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过渡】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 敲击桌子、拨动琴弦、说话、鼓掌都可以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想想做做】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体会说话与不说话时手上的感觉,并说出感受。(设计意图:通过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引导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分组实验】组织学生按照要求分组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实验 1:把钢尺的三分之一紧压

4、在桌边上,用手拨动伸出的一端,观察现象并思考:(1)能听到尺子发出的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2)当尺子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实验 2:将橡皮筋拉长拉紧,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现象并思考:(1)能听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实验 3:用橡胶锤敲击音叉顶部,将音叉的顶端部分插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1)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此时音叉处于什么状态?你是通过什么现象知道音叉在振动的?(2)当音叉停止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实验 3

5、 的设计为介绍“转化法”做铺垫)【点拨】音叉的振动比较微小,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通过激起的水花认识音叉的振动,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例如:我们研究鼓面的振动情况,可以将纸屑或纸团放在鼓面上,通过纸屑或纸团的振动认识鼓面的振动。(设计意图:结合 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转换法” ,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出问题】按照要求感受在说话和不说话时声带的振动情况,说出自己的感受: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声带不振动。按要求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实验 1:(1)尺子发声时在振动;(2)当尺子停止振动时,不再发声。实验 2:(1)橡皮筋发声

6、时在振动;(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不再发声。实验 3:(1)被敲击的音叉发出声音,放入水中水花四溅可知音叉在振动;(2)当音叉停止振动时,音叉不再发声。理解利用“转换法”解决物理问题总结回答:1.尺子、橡皮筋、音叉发声时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认识常见发声体3、声音的记录1.通过实验可知,尺子、橡皮筋、音叉发声时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2.尺子、橡皮筋、音叉的振动停止了,它们还发出声音吗?【点拨】不仅尺子、橡皮筋、音叉发声时在振动。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消失。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发声体(声源)【练一

7、练】试判断下列声音的发声体。(1) 鼓声 (2)二胡声(3)笛声 (4)说话声【课外延伸】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在生活、学习中,有些声音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声音保存起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28 第三自然段,找出声音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课件展示】机械唱片和机械音乐盒,引导学思考,讨论判 断各种声音的发声体:(1)鼓面振动发声(2)琴弦振动发声(3)空气住振动发声(4)声带振动发声了解常见的一些动物的发声方式:青蛙:气囊振动鸟: 鸣膜振动蝉: 鼓膜振动蟋蟀: 翅膀摩擦振动阅读教材,找出答案。了解声音的机械记录方式。拓展视

8、 野,了解声音的现代记录方式。【反馈练习一】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生认识声音的记录(机械记录) 。机械唱片的沟槽 机械音乐盒的齿轮【课外拓展】现代声音的记录声音的磁记录 声音的光记录声音的数字记录(设计意图:开拓学生视野,体会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反馈练习一】1.图 1 中的喇叭在“唱歌” ,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这里采用了_法观察纸盆的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 图 1 图 2 2.如图 2 所示,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振动引起的。【过渡】拨动琴弦琴声悠扬,鸟儿鸣叫悦耳动听,风吹树叶“沙沙沙” ,小河流水“哗啦啦” 。声音是由

9、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源发出的声音,是怎样向外传播的呢?【想想议议】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我们之间的哪种物质传播到你耳朵的呢?【演示实验】真空铃实验将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反馈练习一】1. 转换 振动 2.空气住交流讨论感性认识空气传声观察实验,聆听玻璃罩内的铃声的变化,回答问题:1.铃声逐渐减小2.铃声逐渐增大3.空气可以传播声音4.真空不能传声物理研究方法:理想推理法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其中的空气,然后让空气再逐渐进入玻璃罩。【强调】注意聆听电铃声音的变化,并回答下列问题:1.在不断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2

10、.当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铃声又有何变化?3.本实验说明了哪种物质可以传播声音?4.如果玻璃罩内的空气能够被全部抽出形成真空,还能听到铃声么?这说明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设计意图:通过真空铃实验,不仅引导学生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还 能进一步证明空气可以传声,另外问题 4 的设置为“理想推理法”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释疑解惑】本实验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故听到的铃声只会越来越小,而不会听不到铃声,故在实验分析中采用了“理想推理法”分析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事实。理想推理法是物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总结】由此可见,空气是可以传播声音的而真空不能传声。我们生

11、活中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由空气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播放视频】flash 动画演示鼓声的传播以及水波【强调】水波是在水面上传播的是一种平面波;声波是向四周传播的是一种球面波。理解实验中所采用的“理想推理法” 。观看视频认识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交流讨论,说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例子。1.钓鱼时,大声说话会把鱼吓跑2.古代打仗时,趴在地上听声音3.进行实验,通过感受总结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得出: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反馈练习二】知识点三:声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认识声波与水波的“同”与“不同”)【想想议议】声音能

12、够在空气中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不能传播呢?试着说出你的理由。【做一做】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的一侧,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紧贴在桌面的另一侧。此时能否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 【演示实验】用塑料袋将正在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浸没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此时能否听的闹钟的声音?(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 空不能传声。【反馈练习二】1. 科幻电影钢铁苍穹中描述的太空大战的场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能否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为什么?2.上课的铃声是通过_传到同学们耳朵的;花样游

13、泳运动员,能潜在 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 能够传声;咀嚼时,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传递给听觉神经的,说明_能够传声。【过渡】北宋时代的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呢?【自主学习】自学教材 P29 声速第一自然段及【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下列问题:【反馈练习二】1.真空不能传声2.气体(空气) 液体(水) 固体(骨头)自学教材,回答问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2.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340m/s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4. 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

14、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学以致用】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2. 3 次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反馈联系三】知识点四:回声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2、听到回声的条件:【反馈练习四】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需不需要时间?2.声速是用来描述什么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什么?15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3.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分析小资料与你的结论是否相同?4.分析小资料,你能总结出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大小有什么关系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强调】(1)软木中的声速小于液体中的声速;(2)15空气中的

15、声速是 340m/s。【学以致用】1.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为什么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2.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会听到几次敲击声,为什么?【播放视频】回声现象【设疑】视频中好像有人在“学话” , “学话”不同。观看视频,感受回声现象。阅读教材,找出“学话”的原因:回声根据自学内容,回答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 0.1 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计算并得出:声源与障碍物至少相距 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学以致用】答案:D观

16、看图片,理解回声测距的原理,了解回声的应用。3、回声的应用拓展延伸:古老的回声现象科学世界的人存在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P30 第二自然段,找出有人“学话”的原因。【点拨】回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课件展示】回声的形成【设疑】既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我们在教室内说话为什么听不到回声呢?【引导】0.1 秒的时间太短暂,不易觉察,试着算一算,声源与障碍物至少相距多少 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设计意图: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相结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有利于突

17、破难点)【学以致用】1.在屋子里讲话比在旷野里讲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A屋子里噪声小B在屋子里,讲话人和听话人的精力都比较集中C声音在旷野里比在室内传播的快D屋子里有墙壁、地面、天花板发射的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拓展提高】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 回声定位【播放视频】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回声现象。了解古老的回声现象观看视频,了解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过渡】声音经介质传入人耳,人耳是怎样将声音传给大脑引起听觉的呢?【播放视频】了解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设计意图: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

18、作的精神,鼓励学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见附件 1)梳理知识,说出本节课收获的知识和方法。四、课堂检测 师巡视、出示答案,有针对性讲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 2)五、布置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 课后完成(见附件 3)【板书设计】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1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三、声速1声速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声速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m/s3vv固 液 气四、回声1回声:声音遇

19、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t0.1s2听到回声的条件: s17m3回声应用:回声测距、回声定位 【教学反思】一、教案的“亮点”1创设情境引入时,播放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美国大片钢铁苍穹中太空大战的视频,通过电影中的伪科学,挑战学生的思维,破除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做实验,播放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视频片段,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图片,让学生感受物理 源于生活,物理就在我们周围,学习物理不难。3本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方式,注重了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包含了教师的精当点拨,既有学生自主探究

20、实验,又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多种方式相互结合,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4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指导,尤其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5通过“课外延伸” 、 “拓展提高” 、 “科学世界”等栏目,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二、教案中的不足1.本节教学过程中“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或播放该实验的视频。2.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且

21、零散,使实验教学的开放度不够高,没能让学生利用更多的器材进行实验。附件 1 课堂小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 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_.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_;_、_、气体都可以传声;_不能传声。传播:形式:声音在空气中以_形式向外传播.声速:声速:1. 声速大小与介质的_和_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_m/s 2. _vv固 液 气回声:1. 实质:声音的_.2. 条件: t _或 s_m。3. 应用:_、_.附件 2 课堂检测1. 人游泳使水_而发声,鱼会被声音吓跑,这说明_能传播声音。2. 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

22、为_不能传声.3.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 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 m/s.4. 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次敲击声.5. 某人对着山崖大喊 一声,经 12s 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m6如果用手按在自行车车铃的金属盖上,无论你怎样用力打铃,铃声也不会清脆,这是因为手按在车铃上时 ( )A 影响了车铃的正常振动 B车铃就不会振动C没有铃声传出 D车铃周围就没有传声的介质7.如图是小明同学学习了本节课后设计的实验方案,图甲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发现小球多次被弹开是为了探究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若按图乙,敲响右边的音叉, 乙图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观察到小球被弹起,该现象说明了 可以传播声音.在此实验中,小明同学把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容易观察的小球的振动,这种实验方法叫 .附件 3 1.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从海面发出声音 3 s 后接收到回声,试计算得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1500 m/s)2 “假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 0.1m/s”,请写出 4 个有关的合理场景。甲 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